趙家磊
前置性學習,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前置性學習條件下“小老師”課堂,指的是在前置性學習充分完成的條件下,教師變革教學模式,采取“先交流展示后重點點撥”的方法,充分讓學生交流學習所得,提出質疑。
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我不斷嘗試,讓“小老師”走上講臺,給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的舞臺,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前置性學習條件下“小老師”課堂的設計
(一)成立小組。根據(jù)男女生性別不同和學習成績差異進行搭配,把全班分成十幾個學習小組,每組大約是5_7人,并確定學習組長。
(二)分配任務。各學習小組選擇課文內容,確定學習任務。學生可以查閱課外參考書,也可以上網等多種途徑查找資料。
(三)組內合作。每個小組由組長負責召集同學們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一個小組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每個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問題,共同查找資料,互幫互助,資源共享。學習小組要重點討論上課程序,如何巧記生字,根據(jù)課文內容如何提出問題、引發(fā)課堂討論等。
(四)課堂交流。學習小組組長把組內討論情況匯報給教師,教師再酌情安排上課時間。上課時,每個小組委派一名同學擔任小老師,其他學生和教師做“學生聽眾”。講課時,其他學生可以針對講課內容向“小老師”提問,如果“小老師”無法回答,同一學習小組的其他成員及時主動援助,或者向教師提問。
二、前置性學習條件下“小老師”課堂的實施
(一)降低門檻,實現(xiàn)組內交流向模擬課堂轉變
“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啟發(fā)我們,必須讓學生不斷喚起和維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他們跳起來摘到更多的桃子,實現(xiàn)充分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家庭教育方式的轉變,現(xiàn)在的學生外向型性格還是比較多的,但要他們在講臺上一本正經地講課,卻有一定難度。學生的顧慮頗多:有的害怕別人取笑;有的不知怎么準備;有的擔心出錯……。這就要求教師先幫助學生克服害怕心理。學生的表現(xiàn)欲其實是很強的,只要我們稍加引導和鼓勵,就能促使他們走上講臺。
為此,我在引導各學習小組組內交流時,就要求他們把交流當成一次“上課”,規(guī)定每名學生都要展示學習成果,讓每一個學生都先做一回小老師。這樣,通過降低“小老師”的門檻,激活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每一名學生都亮出“小老師”的風采,引導學生實現(xiàn)有效的自主學習。
(二)創(chuàng)造情境,引導鼓勵學生爭當“小老師”
學生走上講臺,面向的是同學和教師,這是對學生的各項能力的一種鍛煉和挑戰(zhàn),無論成敗與否,它都將給學生帶來一次難忘的情感體驗。因為學生們的發(fā)展程度不同,他們受家庭文化背景、經驗閱歷、知識程度、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講課”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因此,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同學們支持、寬容和期待,都將永遠成為學生成長的推動力。
在培養(yǎng)“小老師”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為每一個孩子營造一種和諧、關懷的氛圍。比如“小老師”上臺之前、下臺之后,引導全班同學掌聲鼓勵;在評價“小老師”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稱呼講課的學生為某某老師,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角色替換。學生講完課后,由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講課內容進行點評和補充。點評內容可涉及“小老師”的儀容儀表、教態(tài),課堂語言是否生動、流利、有創(chuàng)新,師生互動情況如何,以及從講課中反映出的集體備課是否到位等諸多方面。為了鼓勵更多的學生勇敢地走上講臺,教師的點評要多指導、多表揚。
(三)引導反思,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每次“小老師”教學結束以后,要求學生在一周之內以日記或者習作的形式寫出“小老師課堂體會”或“小老師感言。”
王亮同學在日記中寫道:一開始,我緊張極了,心臟“怦怦”直跳,呼吸都快停了,一開始腿還有點抖,說話聲也打戰(zhàn),但到后來,我就不緊張了。我開始提問同學們:“第二自然段有個中心句,是哪一句?”班長高高舉起手,說:“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我點點頭,說:“給第一組加1分?!蔽艺f:“請聽題,課文第3自然段:‘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同學們都爭著說“過渡段”。不知不覺下課鈴聲響了,老師讓同學們說說我講得怎么樣,同學們給我打了一百分,這讓我很開心,希望下次我還有這樣的機會。
這樣的感言,既是總結,也是寫作。通過這樣的感言,讓走上講臺的經歷成為學生童年的美好回憶。教是最好的學,學生通過教來學,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提高綜合素質。
三、前置性學習條件下“小老師”課堂的優(yōu)勢
前置性學習條件下“小老師”課堂,讓“小老師”走上了講臺,有三大優(yōu)點:
(一)前置性學習和課堂教學不再“各行其道”。以往常常出現(xiàn)課上呈現(xiàn)的話題以及話題指向的教學目標與前置性作業(yè)的話題內容指向不一致?!靶±蠋煛闭n堂上的話題是學生從預習的問題中選擇,前置性作業(yè)、教學目標和交流話題三者得到統(tǒng)一,課前學習和課內學習前后貫通,學生的“學”變得有方向,有實效,前置性學習和課堂教學前后相諧,保證教學目標的最終落實。
(二)增加了課堂互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地參與學習的機會。師生、生生交互交替呈現(xiàn),徹底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孩子;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發(fā)揮和顯現(xiàn);有效把握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新鮮的面孑L,新穎的形式,讓課堂其樂融融,充滿熱烈氣氛。
(三)促進了學生語文學習力的提升?!靶±蠋煛闭n堂,使學生的主動性得以提高,能更好地、更輕松地學習和掌握所學知識,變怕學為樂學?!靶±蠋煛闭n堂教學模式真正體現(xiàn)了“先學后教,自主互助”的理念,有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
學生在爭當“小老師”的過程中,極大地發(fā)揮了自己的主動性,思維空間被最大地打開,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帶給了課堂更多的靈動與鮮活,讓每個學生充分張揚個性、充分發(fā)掘并感受個人智慧的力量,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語文課的魅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作者單位:沭陽縣第二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