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事美
1894年7月25日,護送清軍到朝鮮的兩艘軍艦在返航時遭遇日本軍艦。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日本軍艦首先開火,大清軍艦被迫還擊。最惡劣的是,日軍將懸掛英國國旗、實為運送清軍的“高升”號擊沉,導致清軍死亡達七百人。按說在這種情況下,清廷應不宣而戰(zhàn),但清廷并沒有這樣做。
之所以沒有立即宣戰(zhàn),是因為清廷在觀望外國列強的態(tài)度,希望以夷制夷。當時英國已經與俄、法等國家商議,企圖勒令日本在朝鮮退兵。英國公使歐格訥曾專門拜會大清總理衙門,告知英國已經與日本進行了交涉,可日本不但不聽,反而更加囂張。英國正聯合其他國家向日本施加壓力。
后來聽說日本逮捕了朝鮮的國王,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帶人立即到英國公使館交涉,希望布告各國,聲討日本挑釁。這就有點宣戰(zhàn)的味道了,但歐格訥又給勸了下來,說他們正在與其他各國商議,希望大清再等幾天。
因感覺各列強對日本都非常強硬,李鴻章電告總理衙門,希望驅逐日本駐中國大使、領事,正式與日本決裂。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備戰(zhàn),進行戰(zhàn)前準備。另外,在全國范圍內嚴查日本間諜,防止日本人刺探軍情。同時,在威海口加強防衛(wèi),防止日本魚雷偷襲。
硝煙的味道越來越濃。軍機處命令李鴻章,讓總理衙門緊急召回大清駐日本大使。此時,朝鮮前線又傳出了牙山大捷的假消息。清廷大爽,立即命令總理衙門照會各國,嚴厲譴責日本的挑釁行為。此時已經是7月30日。
照會了各國,自然也會重點照會日本。日本也不示弱,當天向各國進行了照會,說中日兩國已經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
不知為何,朝鮮前線屢屢傳來假消息,而且都是清軍大勝的喜訊,就連逃跑的葉志超都成了英雄。正是這種假情報誤導了決策者,8月1日,軍機處發(fā)布光緒諭旨,正式向日本宣戰(zhàn)。
大清的宣戰(zhàn)書大意是這樣的,朝鮮本屬于大清的藩屬,無奈日本屢屢派兵干政,而且襲擊大清的運船。日本的挑釁行為屬于不遵條約,不守公法,專行詭計,大清實在難以姑容。同時,令李鴻章派出清軍進行清剿。各省嚴加戒備,一旦發(fā)現日本人,必須全部殲滅。
大清正式向日本宣戰(zhàn),日本立即進行強硬回應。同一天,日本明治天皇公布宣戰(zhàn)詔書。當然,日本的宣戰(zhàn)書全是指責大清的各種不是,說什么大清不斷派兵干預朝鮮朝政,實屬禍亂朝鮮。日本本想幫助朝鮮實現和平,無奈大清千方百計進行阻撓。同樣,大清還率先挑釁,襲擊日本的戰(zhàn)船。為了東洋的和平,日本不得不選擇開戰(zhàn)。
既然都下了宣戰(zhàn)書,那就打吧,甲午戰(zhàn)爭就這樣全面爆發(fā)了。其實,清廷與其說是被迫宣戰(zhàn),不如說是被迫應戰(zhàn)。總是被動、挨打,叫“應戰(zhàn)書”可能更貼切。但“宣戰(zhàn)書”似乎可以壯膽,可能也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