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波,周先容,尚 進,汪建華,宋 航,秦明一,劉雪凝,王 慶
長江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涪陵 408100
種群是在一定時間內(nèi)占據(jù)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結構和動態(tài)是種群生態(tài)學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1- 2]。種群結構不僅能夠反映種群內(nèi)不同大小個體數(shù)量的分布和配置狀況,而且能夠體現(xiàn)種群動態(tài)[3]。種群結構變化、存活曲線和生命表是研究種群數(shù)量動態(tài)變化的核心內(nèi)容[4]。譜分析是探討種群分布的波動性和年齡更替過程周期性的數(shù)學工具,種群的天然更新過程可通過不同齡級株數(shù)的分布波動來表現(xiàn)[5]。因此,采用種群結構分析和存活曲線、生命表、譜分析等動態(tài)評價方法揭示種群的空間特征和數(shù)量特征,對珍稀瀕危植物種群及群落的保護、更新和生態(tài)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巴山榧樹(TorreyafargesiiFranch.)隸屬于紅豆杉科(Taxaceae)榧樹屬,是我國特有的第三紀珍稀孑遺植物[6];同時也是良好的材用植物、油脂植物和荒山造林樹種[7],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目前,巴山榧樹分布區(qū)范圍日益縮小,零星分布于秦嶺南坡、大巴山、邛崍山、大婁山、巫山、武陵山、大別山等海拔800—2700m的亞熱帶山區(qū)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或灌叢中[8-9],已處于易危狀態(tài)[10],被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11]。因此,加強巴山榧樹的保護迫在眉睫。
到目前為止,對巴山榧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資源與地理分布[8- 9]、遺傳多樣性[12- 14]和種子特性[15- 16]等方面,對巴山榧樹種群、群落生態(tài)特征亦有少量報道,但僅涉及個別分布區(qū)灌叢群落特征、物種多樣性和種群生態(tài)位等方面[17- 21]。長期以來,由于對巴山榧樹群落特征和種群現(xiàn)狀了解不夠深入,對巴山榧樹天然林的保護認識不足,致使巴山榧樹分布區(qū)越來越狹窄,群落退化嚴重,種群數(shù)量急劇降低[8]。為了更全面地掌握巴山榧樹的種群現(xiàn)狀,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以分布于重慶、四川、陜西、湖北、安徽、河南和甘肅的15個地點的殘存巴山榧樹種群為對象,以胸徑級代表年齡級的方法分析巴山榧樹種群結構,編制巴山榧樹種群靜態(tài)生命表,繪制巴山榧樹種群的存活曲線、死亡率曲線和消失率曲線,應用譜分析方法分析種群周期性波動特征,預測種群發(fā)展趨勢,旨在為巴山榧樹種群及天然林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jù),為闡明巴山榧樹物種瀕危機制奠定理論基礎。
研究區(qū)選擇重慶市南川區(qū)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巫山縣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城口縣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四川省萬源市花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寶興縣,陜西省略陽縣、鎮(zhèn)坪縣,湖北省神農(nóng)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竹溪縣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英山縣桃花沖國家森林公園、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安徽省霍山縣佛子嶺自然保護區(qū),河南省商城縣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甘肅省武都區(qū)。這些研究區(qū)位于我國的亞熱帶地區(qū),氣候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地理坐標、海拔范圍、植物多樣性及巴山榧樹分布等見表1。
NC:南川種群;WS:巫山種群;CK:城口種群;WY:萬源種群;BX:寶興種群;LY:略陽種群;ZP:鎮(zhèn)坪種群;SN:神農(nóng)架種群;ZX:竹溪種群;YS:英山種群;CY:長陽種群;WF:五峰種群;HS:霍山種群;SC:商城種群;WD:武都種群
在全面踏察的基礎上,選擇巴山榧樹分布較集中、群落保存較完整的地點設置樣地,每個研究地區(qū)各1塊,樣地面積依群落生境條件及巴山榧樹種群大小而異,在800—2400m2之間,樣地總面積共18000m2(表2)。于2015—2016年對巴山植物群落進行了生態(tài)學調(diào)查。采用樣方調(diào)查法,將各樣地劃分為2—6個20m×20m的樣方,再將每塊樣方劃分為16個5m×5m的小樣方。對樣方內(nèi)的巴山榧樹植株進行每木調(diào)查,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個體數(shù)、高度、胸徑(或地徑)、冠幅等。
采用徑級代替齡級的方法分析巴山榧樹種群的年齡結構。根據(jù)巴山榧樹的生長規(guī)律和生活史特點,參考珙桐(Davidiainvolucrata)[35]、大別山五針松(Pinusdabeshanensis)[36]等物種的分級標準,將巴山榧樹胸徑(DBH)大小劃分為11個徑級(Ⅰ—Ⅺ),其中Ⅰ級幼苗,H<0.33m;Ⅱ級幼樹,H≥0.33m,DBH<2.5cm;2.5cm以上每級間隔5cm,DBH≥42.5cm歸為Ⅺ級。齡級與胸徑大小級對應,即1齡級對應第Ⅰ徑級,2齡級對應第Ⅱ徑級,依此類推。高度結構的分級標準為:Ⅰ級,H<0.33m;Ⅱ級,0.33≤H<2m;2m以上每隔2m為一個高度級,共劃分為8級。統(tǒng)計各徑級和高度級個體數(shù),以個體所占百分比為橫坐標,以徑級和高度級為縱坐標,分別制作巴山榧樹種群的徑級結構圖和高度級結構圖。
表2 樣地基本情況
根據(jù)靜態(tài)生命表的編制原理和方法[37],利用立木徑級代表齡級,制作巴山榧樹靜態(tài)生命表,具體參數(shù)及計算方法參考項小燕等[36]的方法,并采用勻滑技術對各齡級內(nèi)的實際個體數(shù)進行勻滑修正,以避免生命表中死亡率可能出現(xiàn)負值的情況[38- 39]。
根據(jù)靜態(tài)生命表,以徑級對應的齡級為橫坐標,以標準化存活數(shù)、死亡率和消失率為縱坐標,分別繪制巴山榧樹種群的存活曲線、死亡率曲線和消失率曲線。
譜分析是傅里葉級數(shù)的展開,該方法被廣泛應用于種群天然更新過程的研究,以揭示種群數(shù)量的周期性波動[40- 43],巴山榧樹種群的天然更新過程可通過不同齡級個體數(shù)的分布波動而表現(xiàn)。傅里葉證明復雜的周期現(xiàn)象可由不同振幅和相應的諧波組成,寫成正弦波形式:
式中,A0為周期變化的平均值;t為時間系列,即種群的各年齡分布;n為時間系列總長度,即種群的齡級數(shù),為已知的;Ak(k=1,2,3,…,p)為各諧波的振幅,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各周期所起的作用程度,p=n/2為諧波的總個數(shù);ωk和θk分別為諧波頻率與相角;Nt為t時刻種群大小[40-43]。A0、Ak、ωk、θk等參數(shù)由下式估算,即:
式中,Xt為各齡級的個體數(shù)量,即表3中ax欄所對應的數(shù)值。
在本次調(diào)查的18000m2代表性樣地中共統(tǒng)計到959株巴山榧樹,巴山榧樹種群的平均密度為5.33株/100m2。各局域種群的密度差異明顯,神農(nóng)架種群(SN)密度最高,為9.58株/100m2;城口種群(CK)密度最低,為2.75株/100m2(圖1)。
圖1 巴山榧樹種群密度Fig.1 Density of T. fargesii populationsNC:南川種群;WS:巫山種群;CK:城口種群;WY:萬源種群;BX:寶興種群;LY:略陽種群;ZP:鎮(zhèn)坪種群;SN:神農(nóng)架種群;ZX:竹溪種群;YS:英山種群;CY:長陽種群;WF:五峰種群;HS:霍山種群;SC:商城種群;WD:武都種群
巴山榧樹各局域種群的徑級結構差異明顯,除寶興種群(BX)外,其余種群的徑級分布不完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斷層”現(xiàn)象(圖2),這既反映了不同地區(qū)生境對巴山榧樹種群徑級結構的影響不同,也體現(xiàn)出各局域種群動態(tài)變化的差異。根據(jù)徑級結構的完整程度,可將各局域種群劃分為基本正常型和異常型兩大類。寶興種群(BX)、略陽種群(LY)、神農(nóng)架種群(SN)和竹溪種群(ZX)為基本正常型種群,具有全部或大多數(shù)徑級,且徑級分布連續(xù),各種群中均分布有幼苗(Ⅰ)、幼樹(Ⅱ—Ⅳ)和中樹(Ⅴ—VIII),表明種群更新發(fā)育較好。根據(jù)樣地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這4個局域種群的幼苗幼樹分別占本種群個體總數(shù)的68.00%、76.92%、86.00%和93.91%,均表現(xiàn)為增長型年齡結構,但種群中Ⅰ級幼苗較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幼齡個體的比例將會逐漸下降,種群難以維持穩(wěn)定增長。南川種群(NC)、巫山種群(WS)、五峰種群(WF)和商城種群(SC)等11個局域種群為異常型種群,它們的徑級缺失較嚴重,且以小徑級居多,其中Ⅱ、Ⅲ級幼樹占有較高的比例,而Ⅰ級幼苗和Ⅳ級幼樹較少或缺失,缺乏Ⅰ級幼苗的種群有城口種群(CK)、萬源種群(WY)和商城種群(SC),缺乏Ⅳ級幼樹的種群有南川種群(NC)、鎮(zhèn)坪種群(ZP)、五峰種群(WF)和霍山種群(HS)。這些局域種群的徑級結構基本上呈正態(tài)分布,種群中幼苗和中樹稀少或缺失,為衰退型種群。
從整個種群來看,巴山榧樹種群徑級結構完整,其中Ⅰ—Ⅳ級幼苗幼樹所占比例較高,分別占總數(shù)的6.78%、51.20%、25.44%和7.72%,因此巴山榧樹種群絕大多數(shù)個體處于幼齡期,種群年齡結構大體呈金字塔型,但種群中Ⅰ級幼苗遠遠少于Ⅱ級幼樹,種群的潛在自然更新能力不足,在第Ⅱ級向第Ⅲ、Ⅳ級過渡過程中個體數(shù)量銳減,并且中齡個體所占比例極低,種群的穩(wěn)定性不高,如果這種狀況持續(xù)下去,有可能導致巴山榧樹種群最終走向衰退。
圖2 巴山榧樹種群徑級結構Fig.2 The diameter class structure of T. fargesii populationsEntire:表示整個種群,represents the entire population
如圖3所示,在整個巴山榧樹種群的高度級結構中,Ⅰ—Ⅳ級個體所占比例較大,分別占總數(shù)的6.78%、45.78%、21.79%和14.39%,其余高度級的個體數(shù)較少,所占比例依次降低,表明絕大多數(shù)巴山榧樹個體處于所在群落的灌木層。從各局域種群來看,寶興種群(BX)、略陽種群(LY)、鎮(zhèn)坪種群(ZP)、神農(nóng)架種群(SN)、竹溪種群(ZX)和萬源種群(WY)的高度級結構相對完整,具有6—8個高度級,其余種群的高度級缺失較為嚴重,僅具3—5個高度級。從平均樹高來看,略陽種群(LY)最高,為4.62m,個體主要分布在Ⅱ、Ⅳ級;其次為寶興種群(BX),平均樹高為4.40m,個體主要分布在Ⅱ—Ⅳ級;霍山種群(HS)平均樹高最低,僅1.31m,個體集中分布在Ⅱ級。由于林木高度與胸徑之間通常存在正相關關系,因此整個巴山榧樹種群的高度級結構與徑級結構相似,也近似于金字塔型;各局域種群高度結構差異與它們的徑級組成密切相關。
如前所述,除寶興種群外,其余種群的徑級結構不完整,尤其是異常型種群的徑級分布較少,各局域種群的年齡結構差異較大,故未分別編制生命表,而以所有種群為對象編制巴山榧樹靜態(tài)生命表。根據(jù)種群徑級分布,巴山榧樹種群大小在第1齡級和第9齡級時發(fā)生波動,分別小于第2、3、4齡級和第10齡級的存活數(shù)(ax),因此采用勻滑技術對1—4齡級和8—11齡級進行分段勻滑處理[36],并根據(jù)修正后的存活數(shù)(ax*)編制生命表(表3)。由表3可知,巴山榧樹種群的生命期望(ex)在不同齡級間變化較大(變異系數(shù)為30.14%),其中第8齡級的生命期望最高;第3、7齡級由于死亡率高,種群的生命期望較低;最后3個齡級的巴山榧樹大樹處于生理衰亡期,種群生命期望越來越低。
表3 巴山榧樹種群靜態(tài)生命表
ax:存活數(shù),survival number ofxage class;ax*:ax修正值,the correction value ofax;lx:標準化存活數(shù),standardized survival number ofxage class;lnlx:lx的自然對數(shù),the natural logarithm oflx;dx:死亡數(shù),standardized number of mortality fromxtox+1 age class;qx:死亡率,mortality rate fromxtox+1 age class;Lx:x到x+1齡級的平均存活數(shù),average survival number fromxtox+1 age class;Tx:x齡級及以后各齡級的存活個體總數(shù),total number of survival individual ofxage class and surpassingxage class;ex:進入x齡級個體的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 of individual inxage class;kx:消失率,disappearance rate ofxage class;Sx:存活率,survival rate ofxage class
由圖4可知,巴山榧樹種群存活曲線在第1—3齡級幾乎呈直線下降趨勢,進入第4齡級后,逐漸趨于平緩,與Deevey經(jīng)典存活曲線比較,巴山榧樹種群存活曲線趨于Deevey-Ⅲ型(又稱C型或凹型),其幼年期死亡率較高,存活數(shù)量下降趨勢較明顯,此后的死亡率較低而穩(wěn)定。存活曲線是對生命表和年齡結構的重要反映,凹型存活曲線反映的是增長型種群的動態(tài)特征[44]。巴山榧樹種群存活曲線的形狀表明其處于增長狀態(tài),這與種群徑級結構的分析結果相吻合。
從圖5可以看出,死亡率曲線和消失率曲線變化趨勢一致,巴山榧樹種群存在2個消亡高峰,分別發(fā)生在第3齡級和第7齡級,其中第3齡級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這可能是由于巴山榧樹幼年期生存競爭能力不強,并且隨著巴山榧樹徑級的增加,對環(huán)境資源的需求增多,種群內(nèi)和種群間的資源競爭加劇,致使大量個體死亡,尤其是在第3齡級和第7齡級遭受了環(huán)境篩的強烈篩選。
圖4 巴山榧樹種群存活曲線Fig.4 Survivorship curve of T. fargesii population
圖5 巴山榧樹種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線 Fig.5 Mortality rate (qx) and disappearance rate (kx) curves of T. fargesii population
從諧波A1—A6振幅值的變化來看,各局域種群及整個種群的基波A1值最大,表明其在種群數(shù)量動態(tài)中所起的作用最大?;ū憩F(xiàn)了基本周期的波動,其周期長度為種群本身所固有,由種群波動特性所決定[35,41]。因此,巴山榧樹種群的數(shù)量動態(tài)變化主要受物種生物學特性的控制,具有明顯的大周期。由于巴山榧樹種群時間系列總長度(n=11)較短,尚不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固有波動周期長度。從整個種群來看,由于巴山榧樹種群存活數(shù)幾乎隨齡級的增長而減少(表3),各諧波的振幅隨之也呈現(xiàn)出有規(guī)律地變化,因此種群數(shù)量的小周期性波動不明顯。對于局域種群而言,許多種群不同齡級的個體數(shù)量分布波動明顯,種群天然更新動態(tài)除受基波的影響外,往往還顯示出明顯的小周期波動。鎮(zhèn)坪種群(ZP)波動主要發(fā)生在A2和A3,武都種群(WD)波動主要發(fā)生在A3,城口種群(CK)、萬源種群(WY)、略陽種群(LY)、竹溪種群(ZX)、英山種群(YS)、霍山種群(HS)和商城種群(SC)波動主要發(fā)生在A4,寶興種群(BX)波動主要發(fā)生在A3和A4。其中A2在空間序列DBH為5cm處,對應3齡級;A3在空間序列DBH為15cm處,對應5齡級;波動發(fā)生在A4,在空間序列DBH為25cm處,對應7齡級。這些小周期波動與巴山榧樹幼齡和中齡階段的生長有關,進入這些時期的幼樹和中樹由于對光照和營養(yǎng)空間等需求的逐漸增大,發(fā)生了強烈的自疏和他疏作用,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植株因得不到足夠的環(huán)境資源而死亡,這些時期的種群數(shù)量動態(tài)反映在生命表中則是第3齡級和第7齡級存在較高的死亡率和較低的生命期望。從種群的數(shù)量動態(tài)特征可以看出,各局域種群的動態(tài)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表4 巴山榧樹種群的周期性波動
A0—A6:表示各諧波的振幅,represents the amplitudes of every harmonic
巴山榧樹零星分布于我國亞熱帶部分山地的局部區(qū)域,散生于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或灌叢中[8- 9]。調(diào)查顯示,巴山榧樹種群密度低,種群規(guī)模小,在15個分布地區(qū)共18000m2的代表性樣地中僅發(fā)現(xiàn)900余株,較低的種群密度及島狀間斷分布特征證實了該物種的殘遺性。
徑級和高度級常用于表示種群結構,可以反映個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配置差異[3,36]。從整體上看,巴山榧樹種群中幼苗極度匱乏,中齡個體偏少,種群的潛在更新能力很弱,難以保持長期穩(wěn)定。我們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巴山榧樹結實率低,種子早落,且易遭受松鼠尤其是飛鼠(鼯鼠)的取食,成熟種子產(chǎn)量極低;同時,巴山榧樹種子還具有休眠特性,種子萌發(fā)率低[15]。這些可能是導致巴山榧樹天然種群中幼苗數(shù)量稀少,一些局域種群幼苗缺失的主要原因。種子和幼苗是植物生活史中十分關鍵的環(huán)節(jié)[15],種子和幼苗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巴山榧樹種群天然更新發(fā)展的主要瓶頸。巴山榧樹幼苗階段喜陰,而幼樹和成年植株光照不足則可能引起生長不良、花芽分化和種子發(fā)育受阻[8- 9,15]。在巴山榧樹種群中,幼樹占有絕大部分比例,處于群落灌木層,由于受到上層優(yōu)勢植物的遮蔽,缺乏對光照和營養(yǎng)空間的有力競爭,幼樹或緩慢生長或逐漸死亡,致使中齡級個體數(shù)量稀少或斷層。從局部來看,寶興種群(BX)、略陽種群(LY)、神農(nóng)架種群(SN)和竹溪種群(ZX)等基本正常型種群的徑級數(shù)量較多且分布連續(xù),幼齡個體資源相對充足,徑級結構大體上均呈金字塔型;南川種群(NC)、巫山種群(WS)、五峰種群(WF)和商城種群(SC)等異常型種群的徑級缺失較嚴重,以小徑級居多,幼苗和中樹稀少或缺失,徑級結構大體上呈正態(tài)分布。野外調(diào)查顯示,異常型種群大多分布在人類活動頻繁區(qū)域,受農(nóng)墾、樵采和放牧等的影響較大,原生境及森林植被破壞是造成異常型種群徑級缺失的重要原因。例如,南川種群(NC)的原生境和天然植被破壞極為嚴重,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已退化為落葉次生灌叢群落,加之喀斯特地貌立地條件差,植物長勢不好,導致巴山榧樹的徑級結構和高度級結構僅具Ⅰ—Ⅲ級。巫山種群(WS)、五峰種群(WF)、商城種群(SC)和萬源種群(WY)等分布地區(qū)受人為干擾后的植被退化為斑塊狀次生林,水土流失引起林下土層變薄、肥力降低、含水量下降,嚴重影響到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致使種群密度低、幼苗稀少或缺失。此外,巴山榧樹的材質(zhì)優(yōu)良,極易成為采伐對象,亂砍濫伐是造成不少局域種群缺乏中樹和大樹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見,人類對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和不合理利用極大地影響了巴山榧樹種群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加快了巴山榧樹種群衰落和消亡的速度。
從生命表及相關的存活曲線、死亡率曲線和消失率曲線也可以看出巴山榧樹種群的衰退跡象,巴山榧樹種群幼齡階段死亡率和消失率高,在第3齡級出現(xiàn)第一個消亡高峰,而中齡階段的死亡率和消失率仍相當高,在第7齡級出現(xiàn)第二個消亡高峰,消亡高峰期的出現(xiàn)可能是巴山榧樹種群瀕危的重要原因。巴山榧樹種群具有前期銳減和后期衰退的特征,種群存活曲線趨于Deevey-Ⅲ型,這與云南紅豆杉(Taxusyunnanensis)[38]、南方紅豆杉(T.chinensisvar.mairei)[42]和沉水樟(Cinnamomunmicranthum)[43]等珍稀植物的特點基本一致。譜分析結果顯示各局域種群的動態(tài)不完全同步,種群動態(tài)呈基本周期內(nèi)的小周期波動,發(fā)生在第3、7齡級的小周期波動較為明顯,其波動既與巴山榧樹生物學特性有關,也與種內(nèi)種間競爭及人為干擾程度不同有關,這反映了巴山榧樹種群天然更新過程的數(shù)量動態(tài)特征。
異質(zhì)種群理論認為,局域種群可能因破碎化生境的隨機變化而發(fā)生隨機滅絕,也可能因個體在生境斑塊間的遷移而建立新的局域種群[43,45]。受生境破碎化的影響,巴山榧樹各離散分布斑塊面積有限,所能維持的種群較小,小種群中極易發(fā)生遺傳漂變和近交衰退[46],最終可能導致部分局域種群的滅絕。周先容等[9]研究發(fā)現(xiàn)海拔可能是影響巴山榧樹分布的最主要生態(tài)因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巴山榧樹的最適海拔將發(fā)生上移,其生境破碎化程度將會進一步加劇,物種生存將面臨嚴重威脅。
針對巴山榧樹種群現(xiàn)狀及瀕危原因,一方面應加強對巴山榧樹種群及棲息地的保護,首先,應加強對巴山榧樹各局域種群的就地保護,防止棲息地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對于分布在保護空白區(qū)域的局域種群,如寶興種群(BX)、略陽種群(LY)、鎮(zhèn)坪種群(ZP)和五峰種群(WF)等應建立自然保護小區(qū),加大就地保護力度。由于巴山榧樹局域種群較多,可以優(yōu)先保護那些種群結構較完整的正常型種群。其次,對于個體數(shù)量稀少、徑級缺失較多和生境破壞嚴重的異常型種群可采取遷地保護措施,將其移栽至巴山榧樹適生區(qū)域。另一方面要深入開展巴山榧樹生物生態(tài)學特征及繁育研究,探尋影響巴山榧樹種子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種子休眠的具體原因和解除方法,提高種子萌發(fā)率和成苗率,尤其應加強扦插繁殖和組織培養(yǎng)等無性繁殖試驗研究,為巴山榧樹種質(zhì)資源保護和種群恢復奠定基礎;針對巴山榧樹可能在郁閉度適宜的林中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這一現(xiàn)象,開展巴山榧樹光合生理及林窗特征研究,并采取相應措施調(diào)節(jié)群落郁閉度,增強巴山榧樹種群的天然更新能力。
[1] 胡爾查, 王曉江, 張文軍, 海龍, 張雷, 張勝利, 徐鵬雁. 烏拉山自然保護區(qū)白樺種群的年齡結構和點格局分析. 生態(tài)學報, 2013, 33(9): 2867- 2876.
[2] 易雪梅, 張悅, 王遠遐, 姬蘭柱, 吳培莉. 長白山水曲柳種群動態(tài). 生態(tài)學報, 2015, 35(1): 91- 97.
[3] 韓路, 王家強, 王海珍, 宇振榮. 塔里木河上游胡楊種群結構與動態(tài). 生態(tài)學報, 2014, 34(16): 4640- 4651.
[4] 劉海燕, 楊乃坤, 鄒天才, 黃麗華, 汪建文. 貴州特有植物貴州槭的種群結構及動態(tài)研究. 廣西植物, 2016, 36(5): 548- 556.
[5] 劉金福, 洪偉, 吳則焰, 付達靚, 何中聲, 代立春, 陸繼策. 孑遺植物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種群生命表和譜分析. 武漢植物學研究, 2008, 26(3): 259- 263.
[6] 康寧, 湯仲塤. 榧屬分類學研究. 植物研究, 1995, 15(3): 349- 362.
[7] 鄭萬鈞, 傅立國. 中國植物志第七卷.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78.
[8] 周先容, 張薇, 何興金, 周頌東, 余巖, 汪建華. 巴山榧樹(Torreyafargesii)資源及其保護研究.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12, 40(2): 42- 46.
[9] 周先容, 余巖, 周頌東, 何興金. 巴山榧樹地理分布格局及潛在分布區(qū). 林業(yè)科學, 2012, 48(2): 1- 8.
[10] 汪松, 解焱.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 紅色名錄.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1] 國家林業(yè)局, 農(nóng)業(yè)部.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2000(13): 39- 47.
[12] 周先容, 周頌東, 何興金, 尚進, 江波. 大婁山區(qū)巴山榧樹遺傳多樣性的RAPD分析.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11, 39(2): 24- 27.
[13] 周先容, 尚進, 陳發(fā)波, 宋曉宏, 江波. 巴山榧樹及近緣種的psbA-trnH序列分析. 西部林業(yè)科學, 2015, 44(1): 16- 21.
[14] 馬俊, 陳發(fā)波, 周先容, 汪建華, 宋曉宏. 不同地理種群巴山榧樹及近緣種葉綠體trnL-trnF序列的分析.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4, 33(5): 1053- 1058.
[15] 江波, 周先容, 龔練, 秦明一, 盛亞莉, 鄭永紅, 李枝. 巴山榧樹種子特性與幼苗生長規(guī)律. 種子, 2016, 35(10): 14- 18.
[16] Xie X L, Jiang B, Zhou X R, Zhao L X, Wang J H, Shang J.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aqueous extract ofTorreyafargesiiaril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radish, mustard and cabbage.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16, 5(4): 11- 17.
[17] 汪建華, 周先容,何興金, 尚進, 江波. 金佛山巴山榧樹灌叢群落的種類組成及結構分析.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35(7):32- 38.
[18] 汪建華, 周先容, 尚進, 江波, 張燕, 何秀利. 金佛山喀斯特山地灌叢巴山榧樹群落特征.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37(3): 389- 395.
[19] Jiang B, Wang J H, Shang J, Zhou X R. Characters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TorreyafargesiiFranch. community in the Jinfo mountains.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 8(2): 71- 74.
[20] 汪建華, 周先容, 尚進, 江波, 楊利平. 金佛山巴山榧樹灌叢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種群生態(tài)位特征. 生態(tài)學雜志, 2014, 33(5): 1135- 1141.
[21] 周先容, 汪建華, 尚進, 江波, 王霞. 金佛山喀斯特山地巴山榧樹灌叢群落優(yōu)勢灌木種群的種間關系.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38(9): 88- 94.
[22] 劉正宇. 重慶金佛山生物資源名錄.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23] 肖文發(fā), 陳龍清, 蘇化龍, 林英華, 聶必紅. 重慶五里坡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 北京: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09.
[24] 許冬焱. 大巴山自然保護區(qū)珍稀瀕危植物及其保護.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4, 31(4): 469- 474.
[25] 黃琴, 鄧洪平, 王茜, 宗秀虹, 楊小艷, 王國行. 四川花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野生種子植物區(qū)系多樣性分析. 西北植物學報, 2015, 35(10): 2103- 2110.
[26] 曾珍, 羅懷斌, 范建容, 劉飛. 四川寶興森林分布及受損特征. 山地學報, 2014, 32(3): 284- 292.
[27] 潘磊, 龐宏東, 唐萬鵬, 肖文發(fā), 雷靜品, 黃志霖, 崔鴻俠, 曾立雄. 神農(nóng)架銳齒槲櫟林植物區(qū)系及群落特征研究.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38(5): 67- 72.
[28] 關良福. 湖北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qū)紅豆杉林的調(diào)查研究.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08, 27(3): 12- 16.
[29] 許國權, 段海生. 湖北桃花沖國家森林公園蝶類資源及區(qū)系研究.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36(2): 75- 78.
[30] 張娥, 汪正祥, 李澤, 田凱.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護區(qū)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優(yōu)先性評價. 西部林業(yè)科學, 2015, 44(6): 100- 105.
[31] 李作洲, 王力鈞, 黃宏文, 唐登奎, 蒲云海, 鄭昌毅. 湖北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對策Ⅰ. 生物多樣性現(xiàn)狀及其研究. 武漢植物學研究, 2005, 23(6): 592- 600.
[32] 鄧懋彬, 魏宏圖, 姚淦. 皖西霍山縣白馬尖植物區(qū)系和植被. 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叢刊, 1983, 7(2): 113- 121.
[33] 張琰, 張淼. 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tài)旅游資源評價. 世界生態(tài)學, 2015, 4(1): 6- 15.
[34] 鄭智, 龔大潔, 張乾, 趙海斌.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qū)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垂直格局: 面積、氣候、邊界限制的解釋.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4, 25(12): 3390- 3398.
[35] 劉海洋, 金曉玲, 沈守云, 張日清. 湖南珍稀瀕危植物——珙桐種群數(shù)量動態(tài). 生態(tài)學報, 2012, 32(24): 7738- 7746.
[36] 項小燕, 吳甘霖, 段仁燕, 王志高, 張中信, 王廣艷, 張小平. 大別山五針松種群結構及動態(tài)研究.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6, 25(1): 55- 62.
[37] Wratten S D, Fry G L A. Field and Laboratory Exercises in Ecology. 2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0.
[38] 蘇建榮, 張志鈞, 鄧疆, 陳智勇. 云南紅豆杉種群結構與生命表分析. 林業(yè)科學研究, 2005, 18(6): 651- 656.
[39] 郭連金, 徐衛(wèi)紅. 武夷山米櫧種群結構及譜分析. 植物研究, 2007, 27(3): 325- 330.
[40] 張維, 焦子偉, 尚天翠, 楊允菲. 新疆西天山峽谷海拔梯度上野核桃種群統(tǒng)計與譜分析.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5, 26(4): 1091- 1098.
[41] 張欽弟, 張金屯, 蘇日古嘎, 張斌, 程佳佳. 龐泉溝自然保護區(qū)華北落葉松種群生命表與譜分析.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 2010, 16(1): 1- 6.
[42] 洪偉, 王新功, 吳承禎, 何東進, 廖成章, 程煜, 封磊. 瀕危植物南方紅豆杉種群生命表及譜分析.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4, 15(6): 1109- 1112.
[43] 陳遠征, 馬祥慶, 馮麗貞, 黃勇來, 鄭群瑞. 瀕危植物沉水樟的種群生命表和譜分析. 生態(tài)學報, 2006, 26(12): 4267- 4272.
[44] 劉智慧. 四川省縉云山栲樹種群結構和動態(tài)的初步研究. 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學報, 1990, 14(2): 120- 128.
[45] Hanski I. Single-species metapopulation dynamics: concepts, models and observations.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991, 42(1/2):17- 38.
[46] Lienert J. Habitat fragmentation effects on fitness of plant populations—a review.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04, 12(1): 53-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