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荷
摘 要:優(yōu)秀軍旅題材電視劇《士兵突擊》圍繞大愛這一藝術主題,探討成長的哲學意義。人因為自私而關注小我,因為忘我而成就大愛。愛祖國,愛人民是大愛的體現(xiàn),“不拋棄,不放棄”是成就大愛的必要精神。由“關注小我”到“成就大愛”的過程就是成長。
關鍵詞:軍旅 成長 美學 第四堵墻
《士兵突擊》是一部優(yōu)秀的軍旅題材電視劇。它脫身于老舍文學獎獲獎作品話劇劇本《愛爾納突擊》。講述的是兩名來自于農村的青年(許三多、成才)如何在軍營接受歷練,最終成長為真正的鋼鐵戰(zhàn)士的故事。該劇上映后引起強烈反響,好評如潮,獲獎無數。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100種優(yōu)秀圖書、100部優(yōu)秀影視片中,《士兵突擊》等23部電視劇榜上有名。
軍旅題材并不是一個新鮮的題材。一個老舊的題材,一群陌生的面孔,簡單的故事結構,是依靠什么爆發(fā)出如此震撼人心的精神能量,而且這種力量一直持續(xù)綿延,大有影響數代人的趨勢?美學著作中常提到“藝術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句話?!妒勘粨簟愤@部電視劇就是將現(xiàn)實生活素材與主創(chuàng)人員的思想相融匯,最終賦予電視劇以永恒的哲學命題——在痛苦中歷練,在歷練中成長。這個過程的密碼就是“不拋棄,不放棄”。這個哲學主題與中國儒家經典《大學》里提到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闡述的是同一個道理。觀眾通過這部電視劇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成長的希望,從中得到了安慰、指引和激勵。使迷茫者開始尋找方向,頹廢者重燃信心,奸猾者黯然懺悔,樸實者堅定信念,進而在全社會蔚然興起積極向上的風氣。這是一股巨大的正能量,每個時代都必不可少。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該劇如何展開“成長”這一哲學命題。
一、主角感受帶入——確定成長主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戲劇藝術理論中提到“第四堵墻”概念。他認為演員應該處于一種“當眾的孤獨”的表演狀態(tài)。意思就是說表演者應該忘記現(xiàn)實生活中自我的存在,忘記觀眾的存在,潛心投入到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以角色的存在模式存在著,呈現(xiàn)角色的性格、角色的感情、角色的心理情緒變化以及舉手投足。目的是要求演員把劇中人物的生活表演得生動而真實,進而將觀眾卷入戲劇,引導觀眾對戲劇產生感情,投入規(guī)定情境以進入情節(jié),親近角色,最終置身劇情接受感染,產生與角色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與觀眾間接交流的目的。這種“移情——共鳴”的模式就是斯氏體系的美學特征。通過這一特征讓演員通過情感間接體現(xiàn)劇作思想,制造逼真的生活幻覺。那么如何才能進入“當眾的孤獨”的表演狀態(tài)呢?這就要運用到“第四堵墻”的概念。演員假想舞臺與觀眾間有一堵墻存在,將虛擬與現(xiàn)實完全切斷,即表演者的表演目標并非“呈現(xiàn)”,也忽略觀眾的“現(xiàn)場反應”。換句話說,表演不再是表演,而是生活。這種高度的真實,被稱為“入戲”。演員的這種“入戲”狀態(tài)反過來給予觀眾更深層次的感染,極致狀態(tài)便是引導觀眾也“入戲”。
為了更容易產生“移情——共鳴”的戲劇效果,《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的主創(chuàng)人員在角色選取方面下了功夫。他們選取功底扎實,但當時名氣不大的演員參加表演。王寶強、張譯、張國強、邢佳棟、陳思成、羅京民、王大治等主配角都是常年默默無聞供職于各地表演團體,塑造了許多經典角色,卻不為廣大觀眾熟知的演員。唯有段奕宏曾經出演過熱播劇《重案六組》,給觀眾留有印象。
功底扎實的演員更容易“入戲”,其表演更生動,更富感染力。名氣不大的演員,對于觀眾來講是陌生的,觀眾不會因為明星臉而“出戲”。這樣就更容易使觀眾被帶入角色中,進而受到角色的情緒感染。因此,這部劇熱播后,觀眾反映,“我們在許三多身上看到了自己”。觀眾隨著演員的表演深入劇情,參與角色的喜怒哀樂,成為觀眾席上的“角色”。隨著三十集劇集的播出,觀眾也隨同“許三多”完成了一次心靈成長。
二、謝絕女性角色——暗示成長高度和難度
沒有女性角色是《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的一大特色。編導如此安排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不做青年女性角色安排,避免男女情感糾葛。這部軍旅戲情感定位較高,忽略個人主義的男女之愛,而是將情感高度定位在國家之愛、民族之愛。將“愛情”這一概念的外延擴大,取其廣義的概念——愛的感情。劇作家夏衍也在其作品《關漢卿不朽》中提到:“他是一個對現(xiàn)實生活和人民群眾有愛情的人?!边@里所稱的“愛情”與《士兵突擊》中的“愛的感情”是同一概念。責任、擔當、忘我、犧牲是它的構成要素。當一個人,一個士兵真正理解了責任、擔當、忘我、犧牲這些概念的含義,并且將它們見習于生活中的時候,他才真正成長為一名鋼鐵戰(zhàn)士。
其次,不做母親這一女性角色安排,暗示許三多家庭成長的缺失,突顯軍營成長的重要性。英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在他暢銷百年不衰的《品格的力量》一書中,這樣精辟地論述母親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把孩子托交給一個愚昧無知的女性去撫養(yǎng),他日后就會毫無教養(yǎng),無可救藥。假如一位母親好逸惡勞,心術不正,行為放蕩,在家庭中吹毛求疵,性情暴躁,極不安分,那么,家庭就會成為充滿不幸的人間地獄——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更談不上一往情深地迷戀。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不幸,會讓他們具有道德缺陷和在道德方面發(fā)育不良——這不僅會給他們本人帶來災難,而且也會給社會中的其他人帶來不幸?!笨梢?,母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多么巨大,是多么不可替代。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他著名的“人格發(fā)展八階段論”中就談到,兒童從出生至十八個月時就要通過感官去領會世界,從母親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母親的關愛不夠,甚至沒有,孩子就會對人、對世界產生恐懼,充滿不信任,可見母愛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高爾基的一句名言最為中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蕪?!边@句話表明,幼年的經歷影響一生,其中母愛對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作用無可替代。許三多由于幼年喪母,家中又沒有姐妹,因此,在家庭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許多人格缺陷,比如怯懦、自卑、執(zhí)拗、沉默寡言。最終是他身上的那種與生俱來的淳樸和三多爸殷殷的期盼打動了史今。使他選擇忽略三多的這些性格缺陷,賭博般地給他一次成長的機會。借此埋下伏筆,在軍營三多將面臨超出他人數倍的成長考驗。
三、心理角色分配——成長客體的作用
在上一節(jié)中講到這是一部沒有女性角色的電視劇。但是劇中并不缺少女性心理角色。其中,史今詮釋的是“母親”的形象。在劇中“史今”這一角色的出現(xiàn)成為“許三多”人物命運的轉折點。史今發(fā)現(xiàn)了許三多身上的閃光點。一句“你玩命,班長就得跟著你玩命”,暗示了史今在許三多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陪伴的作用?!澳赣H”是孩子幼弱時的依靠。在初入軍營,處處落后的境遇下,史今是唯一一個給予三多鼓舞和激勵的人。因此,三多在心理上對史今極其依賴。“母親”又是孩子成長的鞭策者。在三多因懦弱和自卑,不肯走出自己設置的套子的時候,史今用自我犧牲的方式激發(fā)起三多的斗志?!澳赣H”也是孩子成功的踏腳石。劇中有多次伏筆,暗示三多一天天成長,一天天接近退伍。史今對此了然于胸,雖然對軍營有那么多的不舍與留戀,但他絲毫不后悔,反而是滿懷欣慰地說“三班整體成績上來了”“就是這個結果,我早就預料到了,把槍拿起來三多,再也沒人照顧你了,以后你真的不能再犯錯了,沖吧”。一位“母親”甘于犧牲自己成就“子女”的偉大形象在此得以深刻地呈現(xiàn)。
與史今這一“母親”角色相呼應的是七連長高成的“父親”的角色,嚴厲、不茍言笑、外冷內熱。三多成長起來,高成的喜悅不亞于史今,然而,他將喜悅和對三多的牽掛深埋在心里,在他離開七連之后,特意囑咐伍六一照顧留守的許三多。最能體現(xiàn)他“父親”這一心理角色的片段是三多因為叢林作戰(zhàn)擊斃一名毒販,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高成幫他療傷那一段。正如何洪濤說的,“你的心病那么重,需要專人來治,我不是那個專人”。這里“專人”指的就是高成。
除此之外,還有兄弟伍六一。進老A的選拔戰(zhàn)中,一路與三多相扶相撐走到最后,為了不拖累三多,自動放棄比賽,一句“快跑啊,你看著我干什么,我都被你逼成什么樣了,你他媽跑啊”,滿含著肝膽相照、誓死成全的兄弟之情。而老A隊長袁朗是三多的“老師”。他欣賞三多,器重三多,然而,在三多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需要疏導療傷的時候,他卻無能為力,只好將三多送回“家”——七連(此時七連已經整編,而七連精神還在),將他交給更了解他的人——“父親”高成。
四、成長軌跡安排——價值觀的引導
該劇的兩位主人公許三多、成才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他們在劇中是兩個角色,但其實他們各代表了一種性格特征。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兩種性格特征都或多或少地同時存在于每個人的身上。在劇里,兩個人雖然最終都成長為鋼鐵戰(zhàn)士,卻走了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其實編導是要通過劇情表達一個理念——“三多性格特征”是成功的保障,而“成才性格特征”是通往陷阱的捷徑。一個人身上“三多”性格特征越多,越接近成功,反之,“成才”性格特征越多,越背離成功。這就是所謂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成才捉奸?;⒓惫?、鼠目寸光、自私勢利,他為了提士官,主動做了跳槽兵,去了紅三連,沒想到卻被派到了“班長的墳墓”——五班。在五班,他得到參加老A選拔戰(zhàn)的機會,可是他卻在關鍵時刻拋棄戰(zhàn)友。雖然他的成績名列前茅,但是袁朗卻以毒眼看穿他自私的靈魂,毫不留情地將他打回草原五班。在五班,成才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改掉之前所有的毛病,變得謙虛、低調、謹慎、平和,之后他才真正成長為老A;他的成長軌跡是高起點、波谷、平、起。
許三多忠厚樸實、踏實堅韌、忘我無私、甘于奉獻,在他的成長道路上沒有“我”,只有“集體”與“戰(zhàn)友”,他將“不拋棄,不放棄”進行了最完美的詮釋。老A大隊需要的正是這種精神,因此,袁朗器重他,欣賞他。他理所當然地成為A大隊的一員。在成為老A之后,他還在 “不拋棄,不放棄”中不斷成長著。他的成長軌跡是低起點、平、一路漸升。將成才成長軌跡與三多成長軌跡對比,可以看出,成才的那段“高起點、波谷”是一段彎路。電視劇就是要通過這種安排告訴觀眾,在成長的道路上唯有腳踏實地,才能少走彎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即使慢一些,也在不斷進步。這種理念糾正了當下社會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引導年輕人改掉心浮氣躁、自私自利的毛病,讓大家明白默默努力才能成就未來;成全他人,才能成就自己。
綜上所述,《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的魅力就在于它深刻、生動、真誠地詮釋了一個永恒的主題——成長,個人的成長、集體的成長、集體與個人互動的成長。成長就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過程。當這些關系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的時候,人就成熟了。這樣一部具有積極意義的經典影視作品,在新媒體時代,借助最新媒介,在人群中傳播,給人們以鼓舞,給社會以洗滌,傳播正能量,引領新風尚,并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文化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 孫惠柱.第四堵墻:戲劇的結構與解構[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3] 塞繆爾·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M].現(xiàn)代出版社,2015.
[4] 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