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資助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必要要求。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建構是將經濟資助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感恩教育、責任教育、誠信教育、勵志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為途徑,以家庭貧困學生為本,資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標,最終實現受助學生的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立德樹人
一、立德樹人的含義
“立德樹人”的思想由來已久,《左傳》中有:“太上有立德,其次在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皹淙恕弊钤绯鲇凇豆茏印罚骸耙荒曛?,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立”是培養(yǎng)、修養(yǎng)、踐行之意;“樹”是培養(yǎng)、造就之意;“立德”是為了“樹人”,而樹人首先要立德。
古人認為,一個人要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首先要樹立高尚的道德志趣、實現崇高的道德理想;其次要追求事業(yè)上的成功、建功立業(yè),最后實現思想的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把“立德”視為“立功”和“立言”的前提和基礎,深刻反映了我國古代社會對道德的追求和對德育的重視。
古人在千年前就已經充分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即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基礎,又體現了時代發(fā)展的進步精神,是在新的形勢和條件下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有著嶄新的科學內涵和豐富的理論意蘊。
二、立德樹人與資助育人的關系
高等學校的資助工作不能僅限于物質上的幫助,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溫飽問題,而必須堅持以經濟資助為基礎、制度建設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為途徑、能力提升為重點,著力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才。
資助育人,資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標,育人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為先、能力提升為重、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原則。高校資助育人通過感恩教育、責任教育、誠信教育、勵志教育等來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社會責任感、誠實守信、勵志成才,最終實現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所追求的最終目標。高校資助育人以育人為目標,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資助育人也就是立德樹人題中應有之意,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
第一:“立德樹人”即樹立美德、培養(yǎng)人才與高校資助育人的內涵一致。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決定了“立德樹人”要立的德是社會主義所需的德。社會主義需要建立和發(fā)展一種與以往的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完全不同的道德,即社會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準則的道德。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不僅需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yǎng)具有高知識素養(yǎng)的學生,更需要樹立美德,在高校資助育人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開發(fā)學生勵志成才的能力。
第二:“立德樹人”離不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管理和服務育人就是要把思想教育工作貫穿于管理和服務之中,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管理和事務性服務之中。2005年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學習貫徹落實中發(fā)[2004]16號文件和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為大學生服務緊密結合起來,了解大學生的愿望要求,關心大學生的冷暖疾苦,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高校資助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大學生解決困難”,“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目前,我國已經全面建立了“獎、貸、助、補、減”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多元資助體系,較好的解決了貧困大學生最迫切、最基礎的問題,對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國家資助政策彰顯立德樹人。高校在制定和優(yōu)化各項資助規(guī)章制度時,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提升,感恩意識、勵志自強精神、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強不息、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信念。明確資助的目的是“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克服經濟困難的基礎上,促進他們更加努力的學習并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
三、發(fā)展型資助模式的建立
扶貧先扶智,經濟困難家庭學生往往不僅面臨物質缺失的問題,其學習能力相對落后、環(huán)境不適與心理調適能力欠佳都嚴重影響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校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建立了包括“獎、貸、助、補、減”在內的多元資助體系,并形成了“以經濟資助為基礎、制度建設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為途徑、能力提升為目的”的四位一體資助育人模式。
經濟資助是高校資助工作的根基。為了讓經濟困難的學生沒有后顧之憂,我校學生除了享受國家獎助學金資助外,學校還設立了臨時困難補助和勤工助學資金。
制度建設是資助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我校結合學校實際,將國家資助政策統(tǒng)一匯編成《西華師范大學學生資助管理暫行辦法》和《西華師范大學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評審辦法》,并載入《西華師范大學學生手冊》,方便學生閱讀了解,從而在制度上保障了各項資助工作的順利展開。
思想政治教育是資助育人的重要途徑。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要取得穩(wěn)定、長效的發(fā)展,必然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我校堅持“助困與自強”、“助困與育人”相結合的方針,在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不放松對資助學生進行包括感恩教育、責任教育、誠信教育和勵志教育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
能力提升是資助育人的目的。我校每年開展“資助育人,勵志成才”等教育主題活動,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強不息,勵志成才。從實際效果來看,許多受到資助的同學的各項能力,如自我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其昌,新時期高校困難學生精準資助工作探析—基于“五大發(fā)展理念”引領的視角[J].邢臺學院學報,2017,(3)187-189.
[2]韋鳴,我國高校資助育人研究-以南京高校為例[N].2017
[3]鄔蓓珍,高校發(fā)展型資助探討[J].科教論壇,2017,(3)80.
作者簡介:王琳,女,漢族,出生年月:1989.7。籍貫:四川南充.。職稱:助教。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