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生活在中唐時期,是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他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nèi)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并對后世產(chǎn)生很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敘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抒發(fā)悲傷情感,悼念侄兒,寫得情真意摯、凄楚動人,很有特色,后人評價很高。是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
韓愈幼年而孤、年幼失怙、身世凄涼。由兄嫂撫養(yǎng)成長,這就引出了他與十二郎韓老成之間特別真摯的叔侄情感,也是他寫作《祭十二郎文》的深厚感情基調(diào)。韓愈與十二郎多年相伴相依,在為之撰寫的祭文中,既蘊含失去骨肉之痛的深情,又隱含著韓愈的辛酸往事以及對自己后半生如何度過的哀思。
韓愈由長兄韓會、嫂鄭氏撫養(yǎng),與過繼給大哥韓會的二哥韓介次子十二郎一般年紀,叔侄自幼一起經(jīng)歷了親人亡故、家門衰頹、流離困頓諸多不幸,隨兄韓會流放至韶州,兄客死貶所后,為之歸葬,后避戰(zhàn)亂流落至宣州,這期間大嫂、二哥、二哥之子也先后亡故,形單影只的叔侄,各為兩代人中僅剩的唯一一人。在家族的衰頹和生存的窘境雙重壓力下,二人聚少離多,各為前程出路奔忙。然而,韓愈的政治生涯并不盡如人意,多年仰人鼻息的幕僚生涯蹉跎了歲月,消磨了意志,仕途稍起色之時,由于其耿直無忌而將再度受挫之時,驚聞十二郎噩耗,故而通篇沉痛傷情、消沉意志成為了《祭十二郎文》的成文背景和寫作基調(diào)。
韓愈與侄子韓十二郎老成年齡相仿,一起歷經(jīng)坎坷、零丁孤苦,曾經(jīng)相依相伴、情同手足的叔侄,有著述說不盡的深厚情感,對彼此而言不僅僅是血脈相連的骨肉至親,更是心靈相通、彼此慰藉、相互支持的精神支柱。對于正處多變宦途的韓愈而言,十二郎的故去無疑是一記重創(chuàng),擊打在他的心頭,身世不幸、家世衰頹、父母亡故、家境凄涼、兄嫂撫育、叔侄情深,一樁樁一幕幕都涌上韓愈心頭,而自己的困厄衰病、子孫的幼小無依更讓他感慨萬千、悲從中來?!都朗晌摹芬桓耐辗Q頌死者功業(yè)、德行的溢美褒揚內(nèi)容,不用四六文體或四字的韻文文體,通篇散體,敘寫過往的叔侄情深以及悲痛欲絕的傷感。文章開篇以“告汝十二郎之靈”,以和十二郎談話角度,細說情誼,很像和親人在回憶往事,更讓讀者產(chǎn)生正在傾聽韓愈對十二郎訴說的感受。通篇皆以“汝”“吾”相稱,如同與天堂里的十二郎對話,代入感極強,增加了全文悲痛的感染力,更易為之抒情也更易讓讀者被字里行間溢于言表的情感打動。
韓愈的祭文抒情味濃,感情迂回中見深摯、嗚咽處見深痛,每一字一句都自肺腑噴涌而出。而歐陽修在文中感情含蓄內(nèi)斂不似韓愈的文章感情濃郁洶涌、排山倒海而來。
韓愈一生用世心切,是非觀念強、性格木訥剛直、昂然不肯少屈,這使他仕途坎坷,在一次次政治漩渦中屢受打擊,也使他的內(nèi)心不可能淡泊平和,審美情趣呈現(xiàn)出一種怨憤郁躁、情激調(diào)變的怪奇特征。《祭十二郎文》中雖無怪奇之感,但那一種哀怨、憂郁之韻仍表現(xiàn)在文中。全文貫穿著作者“嗚呼哀哉”的無限悲痛、“少而強者不可保”的隱隱憂慮和“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yǎng)以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斂不得憑其棺,窆不得臨其穴”的深深自責,使文章顯得格外的悲哀、憂郁,體現(xiàn)了一種整體的悲感。作者為亡者哀悼,其內(nèi)心的悲哀和怨尤也達到了極致,發(fā)出了“無意于人世”的絕望之嘆。這也是他官場不得意、人生不如意的身世造成的,仕途的不平坦和親人子侄的亡故加深了他性格中灰暗的一面,積郁的命途多舛之悲和家世之憂也在祭文中流露。文中多次用感嘆句“嗚呼!”表達作者無可遏制的悲痛,而文中連用數(shù)個問句“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者非其真耶?”表達作者不忍相信老成故去的事實,希望只是個夢,而“東野之信,耿蘭之報”卻“何為而在吾側(cè)也?”自問自答,推出不愿接受的事實又禁不住地感嘆:“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怨艾之氣濃重,悲痛之情深切。最后作者近乎哭號地發(fā)出“嗚呼哀哉!”的悲鳴,將情感深化到了極點。這極悲的生離死別之痛,是建立在作者對追求用世而使二人幾次不得相聚的自責和對“少而強者不可?!钡膽n慮的總的情感基調(diào)上的,作者不幸身世和不屈性格使得悲之愈悲。
祭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簡介死者逝世情況(職務、時間、地點、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紹死者的生平事跡,評價死者的功德貢獻;最后向死者親屬表示吊唁慰問,號召生者學習死者的精神品質(zhì)。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nèi)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chuàng)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shù)特色。
參考文獻:
[1]段振良.論韓愈“奇崛”的文學審美好尚[J].銅仁學院學報,2008(4)
[2]徐中原.韓愈散文風格論略[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1)
[3]陳文珊.悲從中來痛徹千古——論韓愈《祭十二郎文》的悲情表達[J].青春歲月,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