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偉慧
(葫蘆島市中心血站,遼寧 葫蘆島 125000)
目前,血液為一種無法替代的醫(yī)療資源,在臨床救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全國多數(shù)地區(qū)均發(fā)生不同程度血荒現(xiàn)象,從而體現(xiàn)血液資源寶貴,如何提高血液利用率、節(jié)約血液資源為臨床首要重視問題[1-2]。因此,對血站待檢血液報廢影響因素分析及預防控制策略進行分析,探討預防控制策略的效果,見本研究描述。
1.1 一般資料:收取100例血站工作人員,收取時間在2016年11月20日至2016年12月20日,分析血站待檢血液報廢影響因素,將血站工作人員隨機分為兩組。納入標準:①100例血站工作人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資料不完整。
觀察組工作人員;年齡在20~30歲,平均年齡為(25.01±1.23)歲,男性有25例、女性有25例。對照組工作人員;年齡在21~30歲,平均年齡為(26.05±1.26)歲,男性有26例、女性有24例。兩組血站工作人員的各項資料無顯著差異,能實施對比(P>0.05)。
1.2 方法
1.2.1 成分制備各個環(huán)節(jié)血液報廢依據(jù)“成分及全血質量要求”,脂肪血:根據(jù)肉眼觀察血漿內渾濁不透明情況,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個檔,中度以上視為脂肪血。血袋破損滲血:應觀察血液外包裝內、血袋表面有無滲漏血液或者在離心杯中有無滲血情況,在必要時進行擠壓檢查。容量不足:應使用稱重法進行檢查,容量<標示量10%。溶血:指肉眼觀察人體血漿呈現(xiàn)淡紅色或者放置24 h后,上清液呈現(xiàn)紅色,肉眼不易判斷情況。
1.2.2 血站待檢血液報廢影響因素主要為脂漿報廢、破袋、溶血、滲漏、人為差錯、非標量、檢驗不合格等。
1.2.3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控制策略,為常規(guī)方式。觀察組實施預防控制策略,其包含多種措施。
1.3 觀察指標:將兩組血站工作人員實施后的待檢血液報廢率進行對比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文均采用SPSS21.0軟件,將兩組血站工作人員實施后的待檢血液報廢率實施統(tǒng)計處理,研究中計量資料使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使用%進行檢驗,使用P<0.05表示兩組血站工作人員實施后的待檢血液報廢率對比具有一定差異,其差異具有意義。
收取血站1000份待檢血液,對其實施不同的措施后,觀察組血站工作人員實施后的待檢血液報廢率4.00%優(yōu)于對照組待檢血液報廢率20.00%(P<0.05),見表1。
表1 對比2組血站工作人員實施后的待檢血液報廢率
血站待檢血液的報廢路徑為:通過由待檢庫、成品庫向質管科提交完畢報廢申請后,由質量監(jiān)督員審核后報廢。根據(jù)相關統(tǒng)計結果顯示,按照血站血液品種進行統(tǒng)計,血漿制品報廢率約為21%,為血站中第一位,其次為全血、紅細胞類等[3],按照報廢因素進行相關統(tǒng)計,脂漿報廢為主要因素,其主要是由于初次獻血者對血站獻血知識了解不足、在獻血前進食高蛋白、高脂肪、進食油膩食物所致,其次為破袋、溶血、滲漏、人為差錯、非標量、檢驗不合格等[4]。
我院根據(jù)上述血站待檢血液報廢影響因素后,實施預防控制策略,其主要為:①在獻血前對每位獻血者進行采前篩查以及嚴格體檢,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渠道宣傳獻血知識,在團體獻血時應由專業(yè)人員在采血前進行獻血知識宣講,對進食高脂肪飲食、高蛋白飲食的獻血者應延緩獻血[5]。②在進行大型采血時,應加強獻血相關知識宣傳,開展初篩檢測,例如干式化學法轉氨酶檢測、乙肝金標法快速檢測,加強血站工作人員崗前培訓,利于正確判斷檢驗結果[6]。③應注重在采血前后工作人員與獻血者之間的溝通,對于初次獻血者,應緩解心理負擔進行心理疏導,對血站工作人員進行責任意識、血液質量安全意識培訓,制定血液交接制度,由醫(yī)院各科室之間相互配合,并完善相關處罰規(guī)定,加強物料管理,定時執(zhí)行盤點,對于不合格物料,標志隔離標示,應以先進先出、規(guī)范管理以及當天領取作為原則,工作人員應遵循采血操作規(guī)程,選擇獻血者合適的血管進行穿刺,避免發(fā)生重復穿刺情況,在進行輸血時應搖動血袋,預防由于血液凝塊而導致報廢,對于由于熱合不嚴導致的滲漏,應在日常各項工作中保障熱合機的運行狀態(tài),保持其電壓穩(wěn)定,并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加強熱合血液檢查,預防由于人為因素操作、操作不當?shù)惹闆r引起血液報廢[7]。通過實施有效的措施,加大獻血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認真做好采血前初篩工作和咨詢工作,能保障采血工作順利完成,在進行成分制備時,應嚴格遵循相關操作規(guī)范、正確放置血站血袋,做好血液儲存、制備、運輸、采集、交接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控制,加強工作人員的上崗培訓,能顯著提高血液合格率,使血站血液資源得到合理應用[8]。
經(jīng)研究表明,收取血站1000份待檢血液,對其實施不同的措施后,觀察組血站工作人員實施后的待檢血液報廢率4.00%優(yōu)于對照組待檢血液報廢率20.00%(P<0.05)。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血站待檢血液報廢影響因素后,再實施預防控制策略,能顯著減少待檢血液報廢率,提高血液合格率,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1]尚龍業(yè).張掖市血液報廢原因分析與應對策略探析[J].飲食保健,2016,3(20):202.
[2]張喆.貴州省血液中心2013年成分血報廢原因分析[J].醫(yī)療裝備,2015,28(12):98-98,99.
[3]帥友碧.重慶市血液中心成分血報廢原因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17):2218-2219.
[4]喬清偉.某市血液正常報廢原因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8):387-388.
[5]張建成.血庫管理中成品血報廢的影響因素及防范管理對策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28(26):203-203..
[6]帥敏,楊茂,毛建軍,等.樂山市2006~2010年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22):3008-3010.
[7]郭毅,聶心教.宜昌市2010-2014年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8):982-983.
[8]王瑞麗,魏超,劉樂霞,等.2007~2011年滄州地區(qū)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與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11):112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