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寧
在以色列做老師時,第一次去帶幼兒園小班,有一天孩子們在沙坑玩耍,其中一個突然問我:“你的祖父母叫什么名字?你的外公外婆叫什么?”被問到時,我愣了一下。不是因為我記不清他們的名字,而是沒想到一個孩子會問這樣的問題。
我的祖父母在我還沒出生前就去世了,加上父母離異,我從沒想過要問父母這個問題。至于外公外婆,我很努力地去想,也只是勉強記起了外公的名字。在我成長的那個環(huán)境中,總認為長輩就是長輩,從小都是叫著稱謂長大的,他們的名字有那么重要嗎?
“那你知道這些人的名字嗎?”我忍不住反問那個小孩。令我吃驚的是,所有的小孩不僅知道直系血親的名字,很多人連爸媽有多少兄弟姐妹,各叫什么都一清二楚!“猶太人重家庭,家庭關系通常很緊密,往來很頻繁?!甭牭轿腋『⒌膶υ挘晃煌略谂赃吀医忉?,“中國文化不是也很在意家庭關系嗎?”
同事又接著跟我說,在以色列的傳統(tǒng)教育中,小孩子在成人禮之際,有一個很重要的形式是“尋根”,就是需要去弄清楚自己祖宗八代的所有事情。
根據猶太習俗,女生到12歲,男生到13歲時要舉行“成人禮”。
執(zhí)行成年禮,就代表孩子的心智、體魄、能力都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可以跟大人平起平坐。成人禮后的孩子必須履行猶太教義、傳統(tǒng)和倫理,參與到家庭分工與所屬猶太社群的各種活動;同時也享有許多只屬于大人的權利,包括在禮拜堂里朗讀經文,以及結婚。
換句話說,過了成人禮,就該對自己所有的行為負責任,像個大人那樣。
在以色列成立之前,“成人禮”就是個宗教儀式;而在以色列成立之后,世俗猶太人認真反省了“成人禮”的意義,也思考了如何用現代教育的方式,告訴孩子他們已經長大。他們找到的方式就是帶領著孩子“尋根”。
一般情況下,猶太父母都不大管孩子的作業(yè),他們認定那是小孩自己要負責的事情;老師也不能出一份超出孩子能力的作業(yè),不然會被家長指責。但是這份“尋根”作業(yè),一般會由老師布置,而家長知道他們必須介入幫忙。因為,這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成人禮!
“知道祖父母是誰、曾祖父母是誰、住在哪里、做了什么事……會讓孩子跟歷史與周遭環(huán)境產生連結,更進一步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從哪里來……”后來,我又找到機會跟我的同事探討了“尋根”這份作業(yè),她這樣跟我說,“站在現在,了解過去,才能看到未來!”
她還和我分享了她成人禮時,做這份作業(yè)時的一個有趣發(fā)現:“我在做這份作業(yè)時,得知一輩子活在耶路撒冷的曾祖父,是個力大無比的矮子。我去拜訪他的故居時,鄰居告訴我以前那里流傳著關于我曾祖父的故事:
故居前的巷子十分狹小,當時運送貨物都用驢子。有次,我曾祖父出門時恰巧碰到驢子。在這個狀況下的處理方式只有兩種:我曾祖父跳上路旁的矮墻,讓驢子先過;或是驢子坐下來,讓我曾祖父從它身上爬過。
然而,雙方都堵在路上不肯相讓。最后,后頭趕驢的人不耐煩了,告訴我曾祖父如果他沒辦法讓驢子坐下來,就跳上圍墻讓他們先過吧。曾祖父一聽就火大了,兩手一下子抓住驢子的兩只耳朵,用自己的頭狠狠地撞擊驢子的頭,竟然把驢子給撞昏了……”
不知講過這個故事多少次的她,說完還是把自己笑翻了。
“從此之后,曾祖父故居前的小巷、當地曾祖父曾組織的老人社團、無聊時納涼的老樹……都對我意義深重。我看到這些地方,就可以想象當年曾祖父在里面活動時的樣貌……從此之后,耶路撒冷對我的意義也變得非常不同了。”
“尋根”作業(yè)聽起來頗有趣,那要從哪里開始做呢?首先需要畫族譜。我這位同事的做法是,把自己擺中間,父親與母親擺在下方,祖父母擺在更下方……作業(yè)也是先從她本身寫起。
我好奇,家譜難道不是祖先在上嗎?同事解釋說:“其實怎么畫都可以,只要清楚就好,沒人說一定要把祖父母擺在上方啊?我會覺得,既然是畫家庭樹,不是年紀愈大的就愈該是根基嗎?”
孩子在寫這份作業(yè)時,有關于自己、兄弟姐妹與父母親的部分都很容易處理,但有關于祖父母、外公外婆的部分,就比較復雜一點?!昂芏嗪⒆釉趯戇@份作業(yè)時,祖父母已經過世。如果他們要知道祖父母的過世,就要開始找尋與追問?!蓖氯绱苏f。
尋問自己的父母或伯姑舅姨對祖父母的印象與小故事:他們出生在哪里、長什么樣子、喜歡什么、有什么秘密與趣事……在這個找尋的過程,能發(fā)掘不少有關家族與家庭中的有趣秘密呢。
此外,大部分學校還會舉辦“尋根音樂會”。在這個音樂會上,每個孩子都要唱外婆曾唱給自己媽媽聽的歌,并且把這個歌教給全班其他同學。由于以色列是個由全球猶太人組成的國家,因而每個小孩的“外婆的歌”都有可能是不同的語言。音樂會時,全班上臺合唱時,在臺下掉淚的,通常是那個幾十年來沒再聽過幼時歌曲的猶太媽媽。
這份“尋根”作業(yè),會由老師布置,而家長他們必須介入幫忙。因為,這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成人禮!
上個星期,女兒小雅的學校才開完這屆六年級學生的“尋根”作業(yè)展覽會。小雅回家后又認真地問了我一次:“媽媽,你的祖父母叫什么名字???”幾年前她問我時,我沒有給她答案,畢竟當年父母離婚離得很難看,而我父親在幾年前也過世了。我父親再組的家庭非常保守,我如果突然跟他們聯絡,會擔心他們以為我是要跟他們分遺產。
我跟老公說了這樣的顧慮。老公說:“你可以讓小雅在尋根的作業(yè)中,不完成你父親的部分,學校不會強求,你只要跟你自己、跟小雅交代得過去就好。但你要想好,如何讓你的孩子去認識你,認識你的過去,你的文化?!?/p>
“只是,你真的對于你父母、你祖父母的過去完全沒有興趣嗎?”老公望著我,不解地問。對他而言,過世的祖父母跟外公外婆,跟他就像朋友一樣。他可以說上一整天也說不完跟他們的故事。
看著小雅眼中認真的神情,我忍不住嘆了一口氣,下定決心跟她說:“好,我們下次回臺灣來次‘尋根之旅吧!我去找出我父親以及祖父母的故事和背景來!”雖然,我實在不確定要怎么找起。
小雅笑了。
那天,我在Facebook上,忍不住開始問我的臺灣朋友:“你的祖父母叫什么名字?他們做什么?喜歡吃什么?有什么人生的秘密或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