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才
摘 要:針對教材對陶淵明詩句“一去三十年”的理解注釋,從詩人一生的志向,特別是年少時的儒家胸懷以及詩人一生做官的經歷進行研究分析,認為教材的理解不符合詩人實際,也不利于解讀詩人的精神實質。
關鍵詞:教材;詩句;注釋;辨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8)05-0028-02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必修2)中,對陶淵明《歸園田居》詩句“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的注釋是“陶淵明自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辭去彭澤令歸田,一共十三個年頭。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說法。也有人認為是‘十三年之誤”。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這個注釋有牽強或勉強之感,真正的理解就應該是“三十年”,既不是夸大的說法,也不是有人認為的“十三年”之誤。
陶淵明少年時受傳統(tǒng)儒經的影響,就懷有兼濟天下大濟蒼生的遠大壯志。他學儒家《六經》,寫下了“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雜詩·憶我少壯時》)的詩句,頗有“佐君立業(yè)”的政治抱負。在《讀山海經》中,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詩句,借贊揚刑天的勇猛,表現(xiàn)出詩人年少時對現(xiàn)實極為不滿,要對現(xiàn)實進行魯迅稱之為“金剛怒目”式的變革的志向和勇氣。要實現(xiàn)自己遠大的政治理想,對讀書人來說,最重要的途徑當然是通過讀書取得功名來完成。因為在那個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即使在詩人徹底棄官回歸田園之后,仍然寫出了“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詠荊軻》)的詩句。作者寫這些詩作的時候,已是至少五十幾歲(但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大致有兩說:一說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后不久,約在永初三年(422),陶淵明五十八歲;一說約在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當時陶淵明五十歲)。發(fā)思古之幽情,當然是為了現(xiàn)實。詩人一生“猛志”不衰,舍身濟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折光。說得簡單直接一點,便是借歷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從這些詩句足可以看出詩人的心跡,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魯迅先生評價“陶淵明并不是渾身靜穆,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也表明了詩人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xiàn)自己“大濟蒼生”的宏愿。
當然陶淵明的思想是很復雜的,其中既有儒家的思想,又有道家的思想,還有釋家的情懷。梁啟超先生曾認為,“淵明本是儒家出身,律己甚嚴,從不肯有一絲茍且卑鄙放蕩的舉動,一面又受了玄學和慧遠一班佛教徒的影響,形成他自己獨特的人生見解。”他的本質是受儒家影響的,首先是在儒家的根基中尋找精神支柱。具體地說,就是先儒后道,最后受道家和釋家思想影響和支配。
詩人最早讀書的年齡可考的應是七歲(《陶淵明年譜簡編》臺灣文津出版社,1995年印行,鄧安生著),這樣算來,從詩人年少時讀書求取功名,到詩人四十一歲時最后一次憤然辭官,經歷的時間正是三十多年。所以詩人在詩中用“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的詩句,表達了從開始懷抱遠大志向讀書到最后一次辭官的經歷之后所獲得的人生的大徹大悟,從而更真切地表現(xiàn)出對所“誤”的辛酸悲切深刻,對屢次做官的追悔和自責,這樣更能顯示和官場徹底決裂的決心,也更好地抒發(fā)對傲然自得、潔身自好的精神向往。
就陶淵明做官所經歷的時間來說,從二十九歲“親老家貧,起為江州祭酒”到他四十一歲“我豈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辭官,前后歷時十三年。但從他主要的任職三個時段看,研究者比較共同認可的,一是做江州刺史的參軍,二是在劉裕幕府任幕僚,三是做彭澤縣令,這三次任職的時間都不長?!坝H老家貧,起為江州祭酒,…理五斗米道科儀事,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薄不就。”第一次做官“少日自解歸”,應該最長不過幾個月;晉安帝元興三年時,任劉裕鎮(zhèn)軍參軍,詩人已是四十歲;“四十一歲,居潯陽,為劉敬宜建威參軍,八月任彭澤縣令”“十一月,我豈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解印綬(《陶淵明年譜簡編》臺灣文津出版社,1995年印行,鄧安生著)”。雖然在三十六七歲時曾任荊州江州二州刺史桓玄參軍,除了服母喪時間,實際做官的時間也都不長。這幾次做官的實際時間加起來也就三年零幾個月。詩人作《歸園田居》時已是晉安帝義熙十三年,五十三歲,應該對自己“誤落塵網(wǎng)”的時間有清晰的把握,所以也不可能有“十三年之誤”。
詩人從年少求學、胸懷大濟蒼生的志向到厭棄官場污濁黑暗而不愿與之為伍,再到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幾次又離開故里從仕;最終到徹底厭惡官場,絕不趨炎附勢而過上追求生命本真的田園生活,從人生的經歷中省察出人生的真諦,從而發(fā)出“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的深沉感慨,只有理解成“三十年”才更符合作者的實際,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心境。
所以課本中注釋的“夸大的說法”有牽強之感,“十三年之誤”也不符合詩人的實際,原詩句中的“三十年”就理解為三十年才是最符合詩歌以及詩人的本身。
【責任編輯 李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