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叢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詳,說法之一,約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這樣算起來,活了九十多歲,算是老壽星了。墨子生活于孔、孟之間,可以說是既幸也不幸。說幸,是因為那個時代禮崩樂壞,王權(quán)式微,于是,知識分子們的地位空前提高,他們紛紛成為諸侯、權(quán)貴們延攬的對象,身上的束縛就此散落,可以盡情地釋放自己的聰明才智,潑灑自己生命的光華。因此,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正因如此,墨子得以建構(gòu)、宣揚自己的學說,形成了幾乎與儒家比肩的墨家學派。說不幸,則是由于他前有孔子,后有孟子,而這兩位因種種原因,在風云際會間,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青睞,相繼被尊稱為“圣”與“亞圣”,而他夾在中間,自漢魏已降,光輝漸被遮掩,聲名不顯,史料闕如,究竟出于何地,或宋或魯,亦眾說不一,迨至近現(xiàn)代,幾乎已不為大眾所知。
其實,比之孔孟,墨子不遑多讓,同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甚或猶有過之。
孔子、孟子都出身于沒落的貴族家庭,墨子不同,他出身于社會底層。據(jù)說,他的父親是位優(yōu)秀的工匠,在父親的影響和教育下,墨子很快學會了木、車、皮革、制陶、冶金等手工藝。他自稱“賤人”,與“農(nóng)與工肆之人”相熟。這個出身的不同,決定了墨子與孔孟的思想,特別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方面不同。
一、教育目標的不同
孔孟的教育目標,都是為國家培養(yǎng)管理人才,即是一種精英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君子,而君子是要管理國家的。他說:“學而優(yōu)則仕?!庇幸淮危訌垎柨鬃樱骸昂稳缢箍梢詮恼??”即什么樣的人可以從政?孔子說,能做到“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君子就可以從政了。孟子則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可見,他要教育的也是精英。
墨子出身并主要活動于社會底層,從底層人們的愿望出發(fā),他提倡“兼愛”:“兼相愛,交相利?!北举|(zhì)上是希望底層的人們也能得到關(guān)愛,生活質(zhì)量得到改善。他要培養(yǎng)的是兼愛之士。
兼士與君子有什么不同?
君子的標準,見上引孔子的話。而兼士的標準,依墨子所說,就是要“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shù)”,即要有好的道德行為,善于論辯,具備或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亦即包括品德和才能兩個方面。孔子的君子標準,主要在道德方面,墨子兼士的標準包括技能。這就是孔、墨在教育標準上的區(qū)別,也是墨子比孔子還要高明的地方之一。
兼士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有哪些呢?墨子將其分為三個方面:談辯、說書、從事。談辯,即交談辯論;說書,說法之一是研究文獻;從事,指勞動、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專業(yè)技能。這也是墨子開設的三個學科。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并不要求一個人全部掌握這些知識技能,而是主張因人而異:“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边@既是對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實施,也體現(xiàn)了教育上的量力性、差異性原則。
說到量力性原則,墨子是中國,也是世界歷史上首先注意到這一原則且將其運用到教育實踐中的教育家?!赌印す稀菲d:“二三子有復于子墨子學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國士戰(zhàn)且扶人,猶不可及也。今子非國士也,豈能成學又成射哉?”——有幾個弟子告訴墨子,要跟從墨子學習他的學說,又要學習射箭。墨子說:“不能。智慧的人一定要衡量自己的力所能達到的地方,然后再進行實踐。國士一邊作戰(zhàn)一邊去扶人,尚且顧不到?,F(xiàn)在你們并非國士,怎么能夠既學好學業(yè)又學好射技呢?”
“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這是史上對量力性原則的最早闡述。
二、教育標準的不同,決定了教育內(nèi)容的差異
孔子的教學內(nèi)容,也是有知識有技能的?!傲?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以知識為主;“六藝”,即禮(禮節(jié))、樂(音樂,含詩歌、舞蹈等)、射(射箭)、御(駕車)、書(書寫)、數(shù)(計算),以技能為主。
但孔子的技能(六藝)指向貴族,墨子的技能(道術(shù)),指向平民。
《論語·子路》篇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平民)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依孔子所言,君子做到禮、敬、信就可以了,種莊稼種菜,那不是君子,而是小人(平民)要做的事。所以,樊遲不是做君子的料,只能做一個小人(平民)。如果樊遲是墨子的學生,墨子就絕不會像孔子那樣瞧不起他,反而會熱心地指導他。
墨子的教育活動中,職業(yè)教育的要素占相當大的比重,可以說,墨子是中國歷史上職業(yè)教育第一人。
當然,這也不能說孔子就錯。人有社會分工,學校也有社會分工。我們要強調(diào)的是,墨子注重職業(yè)技能的思想,同樣是值得肯定的。
三、教育內(nèi)容的差異,也導致了教材的差異
“六經(jīng)”是周代流傳下來的被用作學校教材的典籍,孔子墨子也都將其用作教材。但除了公用的教材外,教師也有自編的教材,類似今天的校本課程。六經(jīng)都經(jīng)過孔子整理。
相較于孔子,墨子在教材建設方面的成就似乎更大。
1.墨子的教材數(shù)量多。與《論語》《孟子》只是記錄師生之間的活動、對話不同,《墨子》共十五卷,除個別篇章外,其他都可看作是墨子的教學講義,亦即教材。保守點說,第十卷到第十五卷,除第十二、十三卷外,其余都是教材。
2.墨子的教材,內(nèi)容涵蓋廣泛。第十、十一卷,共有六篇——《經(jīng)上》《經(jīng)下》《經(jīng)說上》《經(jīng)說下》《大取》《小取》,都是關(guān)于談辯的,世稱“墨辯六篇”。有人據(jù)此推測,墨子可能開設了“談辯”的學科。第十四、十五卷,是關(guān)于軍事和器械制造的。這些教材中,涉及邏輯學、宇宙學、數(shù)學(含幾何、代數(shù))、物理學(含力學、光學)、軍事學、哲學、機械制造……
3.墨子的教材,研究極為深入,其成果達到了時代的高峰,甚至已經(jīng)超越了時代,即使從世界的角度看,也處于領(lǐng)先的地位。
“墨辯六篇”中蘊涵著豐富系統(tǒng)的邏輯知識,有人說,比“歐洲邏輯之父”——亞里士多德更全面,堪與印度的因名學說相較??梢哉f,墨子是中國歷史上邏輯學第一人。
墨子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自然科學家,特別是在數(shù)學和物理兩個領(lǐng)域,成就極高,也可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
在數(shù)學方面,他給出了一系列數(shù)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準確性。例如他給圓下的定義是:“圜(圓),一中同長也。”(《經(jīng)上》)亦即,圓形有一個中心,從這個中心到圓上各點都一樣長。這與歐幾里得的關(guān)于圓的定義極為吻合:圓是由一條線包圍著的平面圖形,其內(nèi)有一點與這條線上任何一個點所連成的線段都相等。
在物理方面,墨子同樣給出了一系列物理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也都同樣具有高度的準確性。譬如關(guān)于杠桿定理,《墨子》中說:“衡而必正,說在得?!薄昂?,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權(quán)重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quán)也?!币鉃椋河煤馄鞣Q量物體的重量時,橫桿一定要平正,關(guān)鍵在于調(diào)整得當。加重在橫桿的一旁,必定會使它下墜。如果重物和權(quán)的重量不一樣而又能夠平和,必定是秤頭短、秤尾長。(在秤頭短、秤尾長這樣的情況下)往衡桿兩邊加上相同的重量,那么秤尾必定下墜,這是因為秤尾占了優(yōu)勢的緣故。有人指出:墨子認識到,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這等于是闡述了杠桿定理。用現(xiàn)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本”即為重臂,“標”即為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力×力臂(“標”)=重×重臂(“本”)。現(xiàn)在人們一般都習慣于把杠桿定理稱為“阿基米德定理”,其實墨子比阿基米德早好多年就發(fā)現(xiàn)了杠桿定理,應稱之為“墨子定理”才是公允的。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對光的直線傳播的特性做了最早的科學解釋?!赌?jīng)》中記載:
“景(影)到(倒),在午(兩束光線正中交叉)有端(光線的交叉點,即針孔)……”“景。光之人,煦(照)若射(射箭),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薄谝婚g黑暗的小屋朝陽的墻上開一個小孔,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對的墻上就出現(xiàn)了一個倒立的人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呢?墨子說,光穿過小孔如射箭一樣,是直線行進的,人的頭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邊,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邊,就形成了倒立的影。
可以說,如果墨家這一學派的學說在中國歷史上能得到傳承并發(fā)揚光大,中國的歷史一定是另一種面貌,至少,科技絕不會落后。中國的歷史選擇了孔子而不是墨子,就自然科學而言,的確是中國歷史的不幸。
四、墨家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學校的特點
孔、孟所代表的儒家,對于學校方面的特點體現(xiàn)得并不充分,如組織松散,缺乏嚴格的紀律,缺少實踐方面的要求。
墨家在這方面則做得比較好,學校的特點體現(xiàn)得比較充分。他們有綱領(lǐng),即要實現(xiàn)“義”。有組織,最高領(lǐng)袖稱“巨子”,那個歷史上著名的大義滅親的腹,就曾是墨家的巨子。既然有最高領(lǐng)導人,想來也應該有不同層級的負責者。他們注意了知行合一,即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不但要說,而且要做。所以,要求成員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專業(yè)技能,甚至還要接受軍事訓練,隨時準備參加戰(zhàn)斗,這使得墨家成為了一個準軍事團體。不但要說到,還要做到。腹之所以大義滅親,殺掉自己殺了人的兒子,就是因為墨家有法令,“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他們有紀律,要求成員都要身穿布衣,腳蹬木屐,以自苦為榮。
五、墨子對教育的性質(zhì)等一系列問題,也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
關(guān)于教育的性質(zhì),墨子認為,教育是一種“為義”的活動,這類似于后世所主張的,教育是一種公益事業(yè),一種準公共事業(yè)。它不直接產(chǎn)生物質(zhì)效益,卻往往比直接產(chǎn)生物質(zhì)效益的行業(yè)作用更大?!渡匈t下》篇說:“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币鉃椋河辛獾内s快助人,有錢財?shù)呐Ψ秩?,有道(懂得道理)的人勉力教人。相比之下,“有道者勸以教人”比其他兩種顯得更重要。墨子舉例說:“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當一農(nóng)之耕,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為得一升粟,其不能飽天下之饑者,既可睹矣?!砸詾椴蝗粽b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說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实砸詾殡m不耕織乎,而功賢于耕織也?!保ā遏攩枴罚┮饧矗喝魞H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去耕種田地,最多只能相當于一個農(nóng)夫的作用。即使幸而有所收獲,把它全部拿來分給天下的人,天下人也不能人均獲得一升糧食,因此并不能使天下的饑餓者溫飽?!?,用先王之道、圣人之言進行上說下教就不同了。王公大人采納了自己的意見,那國家必治;普通老百姓聽從了自己的教導,那么舉止就會變得有修養(yǎng)。墨子通過耕織與教育的比較,推論個人力量極為有限,教育之功遠勝于個人的自耕自織,“有道教人”比“有力助人”“有財分人”的作用大得多。
正是從這個角度,墨子充分肯定了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價值?!赌印攩枴酚涊d了墨子與吳慮的對話:“墨子曰:‘籍設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與不教人耕而獨耕者,其功孰多?吳慮曰:‘教人耕者其功多?!苯處?,就是“教人耕”的人。
墨子招收學生,亦面向底層。孔子倡“有教無類”,自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但墨子更徹底,不但不要束脩,而且還動員入學,有點像后世的義務教育或強制教育了?!豆稀菲d:“有游于子墨子之門者,子墨子曰:‘盍學乎?對曰:‘吾族人無學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豈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貴者,豈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貴者,不視人猶強為之。夫義,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視人?必強為之!這段話記載的是:墨子曾勸他的一位弟子去學習,這位弟子以“吾族人無學者”為由拒絕。墨子批評他:“你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那些愛美的人,難道會因自己的族人都不愛美而放棄自己對美的追求嗎?那些向往富貴的人,難道會因自己的族人都不想富貴而放棄自己對富貴的追求?更何況‘學是一種義事,屬天下最貴重的東西,因此,你何必去管別人怎么做?你自己努力學習就是了?!睆倪@點看,墨子也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的義教第一人。
墨子招收學生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對學生實施教育也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是之為“強學強教”,這一點又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不同。儒家以“鐘”比喻教師?!秾W記》說:“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孔穎達疏云:“從讀為舂者,舂謂擊也,以為聲之形容。言鐘之為體,必待其擊,每一舂而為一容,然后盡其聲。善答者亦待其一問,然后一答,乃盡說義理也?!边@比喻原本不錯,但“鐘之為體,必待其擊”,卻缺少了一些主動。為此,墨子與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孟子有過一場辯論。公孟子對墨子說:“君子共己以待(自己抱著兩手而等待?!肮病蓖肮啊保瑔栄蓜t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鐘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墨子卻說:“……雖不扣,必鳴者也?!惫献佑终f: “實為善,人孰不知?譬若良玉,處而不出有馀糈(光澤)。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行而自衒,人莫之取(同“娶”)也。今子遍從人而說之,何其勞也!”墨子則說:“……今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p>
墨子認為,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钠沸?。《墨子·所染》篇載:墨子曾見染絲者而嘆息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嗜静豢刹簧饕玻 ?/p>
墨子要通過教育改變?nèi)说钠沸?,并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利目的,而是為了傳播墨學,培養(yǎng)“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兼愛之士。所以,想要為個人謀取好處的人,是得不到墨子的支持的?!赌印す稀菲d:“有游于子墨子之門者,身體強良,思慮徇通,欲使隨而學。子墨子曰:‘姑學乎,吾將仕子。勸于善言而學。其年,而責仕于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訛榱x,我亦為義,豈獨我義也哉?子不學則人將笑子,故勸子于學。”——有一人來到墨子門下,身體健壯,思慮敏捷,墨子想讓他跟隨自己學習。于是說:“暫且學習吧,我將來讓你做官”。用好話勉勵他而學習了。過了一年,那人要求墨子幫助他做官。墨子說:“我不能幫助你做官?!F(xiàn)在你行義,我也行義,怎么能說只是我的義呢?你不學,別人就會笑話你,所以勸你學習?!蔽乙詾?,比之孔子的“學而優(yōu)則仕”,以及今之的“知識改變命運”,墨子的思想似乎更接近教育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