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1世紀以來《孝經》研究綜述

      2018-03-27 07:59:06任強
      文教資料 2017年33期
      關鍵詞:版本孝經綜述

      任強

      摘 要: 《孝經》作為一部重要典籍,在2000年以來的研究更是進入一個新時期,隨著新材料的發(fā)現,研究文章的數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對《孝經》的研究內容,仍舊是在《孝經》的作者、成書、版本、思想以及歷代《孝經》學等方面。通過總結和概括,希望能夠了解《孝經》研究的最新發(fā)展,探求《孝經》的研究前景。

      關鍵詞: 《孝經》 版本 思想 綜述

      《孝經》是傳統(tǒng)經典“十三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但在歷代王朝中,統(tǒng)治者和學者們都對此書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近年來,對《孝經》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涉及《孝經》的成書、版本到歷代《孝經》學以及《孝經》的語言特點、思想內涵等方面,其發(fā)表的研究文章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多。下面我將對學界有關《孝經》的研究文章分方面進行簡要敘述。

      一、《孝經》的作者

      《孝經》的作者一直以來是學術界的一個爭議。歷史上關于《孝經》的作者形成了九種說法,當下學者的研究多是在以前說法的基礎上,利用新的材料和觀點進行新的論證。

      1.孔子說。東漢初班固《漢書·藝文志》載:“《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1]1719此言一出,附和者甚眾:漢有鄭玄,晉有陳壽,隋有劉炫,唐有陸德明,宋有邢昺、孫奭、真德秀,元有陳繼儒,明有蔡毅中、黃道周、蔡景默、呂維祺等,清則有阮元、阮福。

      2.曾子說。首倡此說為西漢司馬遷?!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骸霸鴧?,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死于魯?!盵2]2679認同此說者漢有孔安國、明有孫本、近代有馬宗霍。

      曾祥芹《維護曾子在〈孝經〉和〈大學〉的主著權——復審兩樁古老的著作權公案》(《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年第3期)認為《孝經》是孔子授,曾參記的。曾子主筆記錄文字,但實際上體現的是孔子的思想。

      王鹍《關于〈孝經〉作者的考辯》(《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4月)一文認為《孝經》是一部思想性很強的著作,要考察其書的作者應該從思想的角度出發(fā),曾子的孝道思想和《孝經》中的思想最為接近,甚至是一致,因此提出《孝經》的作者應該是曾子。

      侯希文《〈孝經〉作者曾參考》(《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認為,《孝經》的主要部分多與《大戴禮記》中的《曾子本孝》等四篇思想相似。文中“曾子”的出現,則是《孝經》成書的過程中曾參弟子及后人所做的變通。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了反對的觀點。

      張東微《〈孝經〉作者非曾參管見》(《紅河學院學報》2013年12月)一文從《孝經》書中的稱謂,《孝經》主體思想有和曾子思想有相抵觸之處以及先秦孝道觀發(fā)展流變的過程三個方面指出,《孝經》在曾子的孝道理論基礎上進行了更高的概括總結,此書的成書年代應該晚于曾子。

      3.七十子之徒說。宋代司馬光《古文孝經指解自序》中說:“圣人言則為經,動則為法,故孔子與曾參論孝,而門人書之謂之《孝經》?!焙筻嵆?、唐仲友及元代張恒,清代毛奇齡《孝經問》、紀昀《四庫全書總目》也都支持這種觀點。

      朱明勛《〈孝經〉成書述論》(《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1期)則認為《史記》《漢書》說法上存在分歧,可見當時并沒有確切關于《孝經》作者的史料記載,基本都是根據內容推測而來。而僅憑內容來看,七十子之徒的說法比較合理。

      4.曾子門人說。朱熹《〈孝經〉刊誤》主張此說。南宋晃公武說《郡齋讀書志》、王應麟《困學紀聞》、清代姚鼐《孝經刊誤書后》亦主張此說。

      王菊英的博士論文《曾子論述》中有“《孝經》略考”,她根據《史記》《漢書·藝文志》的記載認為《孝經》的作者是孔子,由于最初講述比較零散,所以曾子把這些言論記下來,進行整理,曾子弟子也進行過整理,因此在《孝經》一書中曾參被稱為“曾子”。

      5.子思說。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七引宋人馮椅之言:“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語,乃稱字,是書當成于子思之手?!盵3]974

      彭林在《子思作〈孝經〉說新論》(《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3期)一文中,利用郭店楚簡的發(fā)現,證明了《中庸》《緇衣》《表記》《坊記》均出自《子思子》,此四篇風格相同,應該屬于同一時代同一作者。李文玲《〈孝經〉為子思撰新考》(《管子學刊》2002年第2期)觀點相同。

      6.孟子門人說。清代陳澧《東塾讀書記》提出《孟子》七篇與《孝經》相發(fā)明者甚多。

      7.漢儒說。清代姚際恒《古今偽書考》懷疑《孝經》出于漢儒“是書來歷出于漢儒”[4]6,后在疑古思潮推動下,有所影響。

      8.后人附會說。朱熹《〈孝經〉刊誤》引程可久的回信:“傾見玉山汪瑞明,亦以此書多出后人附會?!?/p>

      9.樂正子春或其弟子說。胡平生《〈孝經〉是怎樣的一本書》一文中提出這樣的觀點。

      常佩雨《〈孝經〉作者新論》(《孝感學院學報》2012年1月)一文中否定了孔子說和曾子說。指出《孝經》的作者應當為曾子弟子。另外通過先秦古書的成書體例,思想內容以及戰(zhàn)國楚簡、定縣八角廊《儒家者言》等出土文獻的對比,確定《儒家者言》的文字被《孝經》所繼承,從而認為《孝經》的作者應當是曾子的門子樂正子春。

      另外,黃開國《先秦儒家孝論的發(fā)展與〈孝經〉形成》(《東岳論叢》2005年第3期)一文中認為《孝經》成書大概過程為“經過孔子的言論,形成了孝道理論,孟子就孝理論提出了有價值的觀念,為《孝經》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材料。荀子則將仁義作為孝的標準,進一步補充了孝道理論?!彼€認為《孝經》自成體系,根據時代的需要逐漸發(fā)展而成的。

      筆者認為,《孝經》的產生到最后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孔子、曾子、子思等人的思想肯定影響了《孝經》文本的內容,結合諸家觀點,將《孝經》最終歸結到某一位作者身上,目前缺少足夠的材料說明。倒不如說《孝經》一書書成眾手,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學者們的思想匯聚發(fā)展促成了《孝經》的最終成書。

      二、《孝經》的版本

      《孝經》也有今古文之分。其中《今文孝經》的流傳過程是比較清楚的,《古文孝經》由于亡佚復出的情況在學術界存在許多爭論。今傳《古文孝經》共有五個系統(tǒng),一是大足石刻本;二是傳世司馬光《指解》、范祖禹《說》本;三是朱熹、吳澄改編本;四是日本傳《古文孝經孔傳》本。加上歷史上出現的“孔壁本”、“劉炫本”。

      1.劉炫本《古文孝經》及《古文孝經孔傳》

      楊伯峻《經書淺談》指出《古文孝經》早已不存在,“劉炫本”《古文孝經》以及所謂的“孔安國傳”都是偽書。

      劉增光《〈古文孝經孔傳〉為偽新證——以〈孔傳〉與〈管子〉之關系的揭示為基礎》(《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通過考察《孔傳》和《管子》的關系,認為《孔傳》抄襲《管子》但隱去后者之名。揭示了《孔傳》在以義疏體形式注解《古文孝經》時,體現出法家化的鮮明傾向??装矅鵀榻泴W名家,不會陰襲《管子》以變亂儒家之說。且孔安國以《尚書》名世,而《孔傳》卻不見引及《尚書》,反而抄襲《管子》??傊犊讉鳌贩强装矅鳟敳粡涂梢伞?/p>

      劉增光《劉炫〈孝經述義〉及魏晉南北朝〈孝經〉學——兼論〈古文孝經孔傳〉的成書時間》(《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一文中既肯定了《古文孝經》孔傳非孔安國所作。同時也肯定劉炫《孝經述議》的地位,他認為,《述議》是《孝經》學史上的一大轉折點。北宋邢昺為《御注孝經》作疏,多次稱引劉炫之說,而且還抄襲劉炫之文。

      2.傳世司馬光《指解》范祖禹《說》本

      舒大剛在《今傳〈古文孝經指解〉并非司馬光原本考》(《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2月)和《司馬光指解本〈古文孝經〉的源流與演變》(《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兩篇文章中指出今傳司馬光《指解》本并非司馬光《指解》本的原貌,司馬光《指解》本,是出于項羽妾墓的“石函絹素古文本”,此本屬于另一套古文系統(tǒng)。但是在后人合編的時候,根據當時通行的古文系統(tǒng)對內容進行了改動,還出現了誤注為經的錯誤。他在《試論大足石刻范祖禹書古文孝經的重要價值》(《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中指出今存重慶市大足石刻《古文孝經》可見司馬光《指解》本的原貌。我們可以用“石刻本”來考察“合編本”之誤,澄清學界普遍以為今傳“指解本”經文即是宋世古文舊本的錯誤看法。

      3.回傳本《古文孝經孔傳》

      日本傳本《古文孝經》指1732年日本學者太宰純出版的《古文孝經孔氏傳》,出版后不久即回傳國內。

      顧永新《日本傳本〈古文孝經〉回傳中國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提出把“回傳本”當作一本《孝經》的隋唐舊注來看待。

      舒大剛《論日本傳〈古文孝經〉決非“隋唐之際”由我國傳入》(《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通過“回傳本”的古字形與《汗簡》《古文四聲韻》中所保留的字形對比,找不出“回傳本”與唐宋時期《古文孝經》之間的傳承聯(lián)系,無法得到日本古抄本系統(tǒng)的《古文孝經》系隋唐之際自我國傳去的結論。在《司馬光指解本〈古文孝經〉的源流與演變》(《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他指出“回傳本”也存在和宋代“合編本”一樣的誤注為經的錯誤,因此,他認為“回傳本”決不是由隋唐之際傳入日本的。

      4.《孝經》鄭注

      耿天勤《鄭玄注〈孝經〉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3期)提出《孝經》鄭注本是鄭玄晚年作品,駁斥了“康成胤孫”和“鄭小同”的說法。

      史應勇《傳世〈孝經〉鄭注的再考察》(《唐都學刊》2006年第3期)提到日本學者重澤俊郎引傳世的徐彥《公羊傳疏》中一條材料證明徐彥見過《孝經》的鄭注與鄭康成注兩種注本,考證傳世的《鄭注孝經》實際就是傳到江南的鄭注本,而鄭康成本人的注則早已散失,后人歷代沿用的所謂《孝經鄭氏注》實際是鄭注本,而不是鄭玄注。

      5.《孝經注疏》

      陳一風、馮芳萍《〈孝經注疏〉成書述略》(《孝感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張付東《簡論阮福的〈孝經義疏補〉》(《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3第4期)兩篇文章對《孝經注疏》成書始末與流傳進行了清晰地梳理,指出玄宗以鄭注為本親加注釋,并詔令元行沖作疏,后在天寶年間重注,并刻成石臺孝經。宋代,宋真宗詔邢昺、杜鎬諸人校定《孝經疏》??梢姡缎⒔涀⑹琛肥切蠒m在裁剪元《疏》的基礎上,又旁引眾書旨趣會合而成。今傳《御注》邢《疏》確實存在著問題與不足,但是原來的《御注》元《疏》也是借助此本才得以流傳至今。

      三、《孝經》的思想

      關于《孝經》思想的研究,學者們主要集中在“移孝作忠、以孝勸忠”的方面。

      梅良勇、張方玉《〈孝經〉的家庭倫理思想研究》(《學海》2000年第5期)指出家庭倫理思想的基礎是“孝”,起始于家庭,擴散到社會。張曉松《“移孝作忠”——〈孝經〉思想的繼承、發(fā)展及影響》(《孔子研究》2006年第6期)認為《孝經》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移孝作忠”的思想。商愛玲、周振超《中國古代王權穩(wěn)固的基石——從〈孝經〉的思想談起》(《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從《孝經》的行為實踐和核心價值兩個層面分析了《孝經》能夠穩(wěn)固王權的原因。王麗萍《〈孝經〉在鞏固封建統(tǒng)治中的作用機制分析》(《寧夏黨校學報》2006年第4期)認為《孝經》的倫理規(guī)范已經突破了家庭的限制,它闡述的是一種以整個社會成員為對象的道德倫理政治規(guī)范。申治兵《論〈孝經〉中的“五等之孝”》(《聊城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認為“五等之孝”是《孝經》一書的整體框架,體現了倫理孝道與王權政治的結合。劉靜《〈孝經〉:先秦儒家的智慧結晶》(《求索》2004年第8期)從倫理學、社會現實以及歷史發(fā)展三個方面還原了《孝經》的價值本位。

      此外,還有一些文章研究探討如何從《孝經》中汲取有用的資源進行道德建設,如程東峰《論〈孝經〉——兼論“孝”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意義》(《皖西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楊振華《論〈孝經〉在大學德育中的價值》(《現代大學教育》2005年第4期),在此不再贅述。

      四、歷代《孝經》學

      邢文《先秦〈孝經〉之學的發(fā)生》(《洛陽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指出《呂氏春秋》兩次引《孝經》,正說明先秦已經有了《孝經之學》,并與天子之道有關。

      兩漢時期是孝治思想和政策十分突出的年代。王玉德在《試論漢代文化的重要特點之一:重視孝道和〈孝經〉》(《孝感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中強調了《孝經》對漢代的文化影響,具體表現為:漢代皇帝高度重視孝道,《孝經》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基礎,研究者也比較多,以及漢代對《孝經》的作用有所夸大,出現了讖緯化。朱明勛的碩士論文《〈孝經〉研究史簡論》認為漢代為《孝經》研究的初期階段,研究著作還不多。秦進才《兩漢〈孝經〉的傳播與孝行管窺》(《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年第1期)《〈孝經〉在兩漢的傳播》(《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以及與李玉合著的《〈孝經〉與兩漢孝行》三篇文章指出《孝經》思想適應社會的需要,成為家庭倫理核心,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等。

      魏晉時期是《孝經》研究的繁榮時期。朱明勛《論魏晉六朝時期的〈孝經〉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指出魏晉時期首次出現了帝王研究《孝經》,出現了百家注,而且出現了王學和鄭學,南學和北學的區(qū)別。

      隋唐時期是《孝經》研究的鼎盛時期,其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御注》的出現,陳一風《論唐玄宗注〈孝經〉的原因》(《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剖析了唐玄宗注《孝經》的原因。臺灣學者陳鴻森《唐玄宗〈孝經序〉“舉六家之異同”釋疑——唐宋官修注疏之一側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3年)通過文獻比較考證出《御注》采納的注本與《正義》所謂的注本有很大的差別,并指出歷代以為亡佚的元行沖的《孝經疏》實際上保存在《孝經注疏》里。姜廣輝、禹菲合著《漢唐時期的孝經學》(《中州學刊》2017年第6期)提出唐玄宗御注《孝經》調和了今古文《孝經》的學術爭端,并對《御注》選擇的底本做了剖析。佟大群《論唐代的文獻辨?zhèn)闻c官方學術-以〈孝經〉孔、鄭注真?zhèn)沃q為中心》(《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詳細論述了劉知幾和司馬貞的學術爭辯,最終指出唐玄宗《御注》的出現實際上是一種結束學術爭端,超越真?zhèn)蔚牡弁跽巍?/p>

      朱明勛在《論朱熹〈孝經刊誤〉的影響》(《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提出唐玄宗《御注》打斷了正常的學術研究,直到朱熹《孝經刊誤》的出現,《古文孝經》重新得到了重視和認識。單狹《宋代〈孝經〉學研究初探》(《聊城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從宋代學術特點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宋代疑經惑古的思潮對《孝經》研究產生了影響。舒大剛《論宋代的〈古文孝經〉學》(《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認為,宋代的《古文孝經》之學極其興盛,并具有承前啟后辨?zhèn)巫R真的作用,故有加以專門研究之必要。

      朱明勛與戴萍波合寫《清代〈孝經〉研究要論》(《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指出清代的《孝經》研究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清代帝王加《孝經》的宣傳和研究;二是此期出現了有影響的學術著作;三是《孝經》的輯佚產生了一定的成果。趙景雪《清代〈孝經〉文獻輯佚研究》(《安徽文學》2007年第3期)詳細論述了《孝經》的文獻輯佚成果

      張付東《晚清〈孝經〉學研究述略》(《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民國〈孝經〉學研究述略》(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以及他的其他幾篇文章對晚晴民國的《孝經》學研究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對一些學者例如阮福、陳澧、曹元弼等的《孝經》研究成果、思想加以論述。

      五、小結

      學界對《孝經》的研究呈現出一種擴大化的特點,從傳統(tǒng)的作者、版本等問題擴展到語言、文字等方面。而且,結合出土文獻等新材料加以佐證,更是得出了超越以往的新結論。《孝經》一書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價值,是社會永恒的話題,因此,研究《孝經》,探索《孝經》在當下社會所具備的意義,依然值得學者們投入熱情和精力去做。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王應麟.困學紀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姚際恒.古今偽書考[M].王云五編.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1939.

      猜你喜歡
      版本孝經綜述
      《孝經叢書》與《孝經總類》異同考
      ——從明代朱鴻《孝經》類編著來看
      《孝經鄭注》輯本三種平議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0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蒙古文《孝經》及其詞語釋義研究
      淺談《紅樓夢》的版本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18:33:29
      《全宋文》所收陳師道《答張文潛書》??笔斑z
      古籍版本鑒定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毛鳳枝《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論
      西部學刊(2015年11期)2015-12-02 17:13:31
      民县| 阿图什市| 齐齐哈尔市| 襄城县| 阆中市| 霞浦县| 岐山县| 界首市| 曲靖市| 石柱| 馆陶县| 葵青区| 蓬莱市| 札达县| 北辰区| 宜春市| 芦山县| 山丹县| 武定县| 游戏| 黄骅市| 黄浦区| 巴塘县| 富源县| 枣庄市| 舞钢市| 萝北县| 江源县| 伊金霍洛旗| 新干县| 宝兴县| 江城| 湟中县| 商河县| 海南省| 娱乐| 汾阳市| 保康县| 金川县| 涞源县| 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