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曼 濟南出版社
2017年6月,山東省必修地方課程教科書《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申請與審定工作塵埃落定。我社順利通過初中段和高中段教科書審查,成功入選山東省必修傳統文化課程教科書試用體系。這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科書的研發(fā)由教材教輔部門的6位編輯負責,僅用短短3個月的時間,便與編寫團隊一起完成了小學到高中共11冊教科書的策劃、組織、設計、研討、編寫、編輯工作。
過程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編輯的文化擔當和職業(yè)素養(yǎng)對于從教科書研發(fā)成功到實現教科書精品出版的影響有多大。在研發(fā)教科書的實踐中,整個編輯研發(fā)團隊,不僅要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思想以及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有著深刻的理解,還要對出版人所肩負的文化使命與擔當有深入的責任自醒和職業(yè)認知,更要在整個研發(fā)過程中充分發(fā)揮編輯應有的作用。真可謂:弘揚傳統,正當其時;文化使命,當仁不讓。
要研發(fā)一套教科書,首先要做的是組建一支科學合理的編寫團隊,尤其是傳統文化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其教科書的編寫沒有多少經驗可以遵循。山東省教育廳為了傳統文化教科書的成功研發(fā),制定了《山東省普通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毒V要》從課程性質、課程宗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角度立意,設計出了課程方案。在對《綱要》進行深入解讀與分析、了解課程實施的相關規(guī)定之后,我們發(fā)現傳統文化教科書的編寫面臨著三個方面的問題與挑戰(zhàn):
第一,雖然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已成為全社會的呼吁與要求,但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建立體系,仍處于零碎化、片斷化、不系統的狀態(tài)。因此,傳統文化進校園,怎么進、進什么,傳統文化進課堂,怎么教、教什么,專家和教師們都還在進行探索。作為一門將要在山東省中小學全面開展的課程,教科書在體現《綱要》精神的基礎上怎么編、編什么,是我們研發(fā)團隊的重點。
第二,將傳統文化作為一門課程來設計,需要充分體現課程的概念,同時必須具備課程的諸多要素。從教育的現實來看,傳統文化進入課程體系,必然會與其他學科形成諸多交叉。如何既能實現傳統文化課程的獨立性,又可以使其與現有學科共榮共生、相互促進?這就需要我們解決好編寫團隊構成和專家學者、教研人員、一線教師角色分配、分工等問題。
第三,作為一門必修地方課程,傳統文化教科書既要體現傳統文化的“中華”要素,又要體現齊魯文化特色,這就要求教科書的內容設計兼具大歷史文化觀與地域文化視角。如何將這兩方面的內容完美融合,是擺在我們研發(fā)團隊面前的又一大難題。
這些問題與挑戰(zhàn),實際上也是我們組建編寫團隊的一個抓手。由此,我們對編寫團隊的架構有了初步的想法:
首先,編寫團隊中的主編一職必須由專家學者擔任。專家學者對教科書的編寫可以起到重要的學術導向、思想引領的作用,能夠把握內容的學術性、知識性、科學性與思想性。
其次,作為傳統文化課程的配備教科書,需要具備一門課程所要求的基本屬性,這就需要課程專家參與編寫。課程專家能夠立足課程要求和課程整合趨勢,使傳統文化教科書按照課程的要求進行設計與編寫。
再次,教科書的編寫,最終目標是走向教學一線、走進課堂。在當前傳統文化教師力量不充足的現狀下,教科書的編寫既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要滿足教師對傳授知識的便捷性需求,從而確保教科書的實用性,這就需要優(yōu)秀的一線教師根據教學經驗對教科書的設計與編寫做出全方位的判斷。
基于此,我們確定了一支由傳統文化專家、課程專家和優(yōu)秀一線教師組成的高精尖的編寫團隊。但是,地方課程的研發(fā),還要求體現地域特色,盡可能多地尋求能夠進入教科書的齊魯文化資源。這就需要熟悉齊魯文化的學者加入我們,來擔任教科書的顧問。這樣既保證了教科書的大歷史文化觀,又保證了地域特色,也確保了內容設計與編寫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編寫團隊確定以后,教科書的研發(fā)與設計工作迫在眉睫。教科書的研發(fā),首要任務便是對《綱要》進行精準解讀,深入理解《綱要》的精神宗旨、內涵外延,結合國家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根據中小學生的生命成長特點和認知能力的階段性要求,對傳統文化教科書進行了各學段的內容設計。
整個團隊首先確定的便是各學段教科書的體系體例。體系體例的建構是教科書編寫的邏輯起點和編寫思路的直觀顯現。體系體例系統性強、架構合理,是教科書成功的前提。以初中段教科書為例,我們團隊從整體邏輯性方面著手,對初步的編寫方案進行完善,最終確定從“自我修養(yǎng)”“社會和諧”“家國情懷”三個層面上按年級逐層進行遞進式設計,將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核心思想、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進行完整融入,以實現《綱要》中初中段的傳統文化課程目標。
根據設想,初中段教科書的體系設計如下:初中一年級,以“自我修養(yǎng)”為主題,從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角度立意,突出“孝悌”“好學”“仁愛”“慎獨”“立志”等道德要求;初中二年級,以“社會和諧”為主題,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層面上立意,突出“誠信”“和為貴”“推己及人”“環(huán)保”等道德要求;初中三年級則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突出“德治”“法治”“求富”“禮賢”“創(chuàng)新”等內容,集中講述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念與社會發(fā)展思想。經過整個團隊一遍遍細致研討,進一步確定了三冊書中單元和課的主題。至此,初中段教科書的體系已經形成。
接下來便是體例的設計。體例的設計工作具體而細微,但是只要有了科學而恰當的體例,編寫工作就已經成功過半。根據《綱要》的要求,經典章句的學習是第一位的,因此每課的第一個欄目便是以儒家文化經典為核心的原典,兼顧孫子、荀子、韓非子、墨子等經典思想內容,堅持把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落到實處。第二個欄目,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理解并踐行道德要求,根據每課的德育主題,精心選擇恰當的歷史人物故事,使學生在故事閱讀中,形成正確的道德成長導向。第三個欄目,根據《綱要》精神確定為“拓展延伸”。在學習原典的基礎上,拓展相關的傳統文化元素,目的在于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增進學生對德育主題的感受力和理解力。這個欄目也成為本套教科書的特色內容之一。第四個欄目,設計為“思考踐行”。學習傳統文化的終極目標是“知行合一”,這不僅是《綱要》提出的課程目標和育人目標,也是連接傳統與當代、對接文化與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此欄目中,我們摒棄了傳統的練習式設計,采取參觀遺跡遺址、拍攝身邊的人與事、拜訪鄉(xiāng)賢、制作微信、演講、討論、調查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自覺踐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實現道德成長、人格養(yǎng)成的終極目標。
另外,對于教材中如何體現齊魯文化特色,我們著重進行了研討。首先,在故事選擇時,齊魯歷史名人故事應占有一定的比例。其次,在拓展延伸時,應兼有齊魯文化元素的介紹。這樣不僅能落實《綱要》中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要求,也能通過身邊的人、事、物引發(fā)學生強烈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體系體例確定后,就要立即開展編寫工作。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在編寫過程中,編輯不可坐等稿件,要積極融入其中,才可事半功倍。
針對三個學段的單元樣張,我們從內容和邏輯兩個方面與編寫團隊開啟了新一輪的研討。從表面上看,樣張基本具備了完整性,呈現了前期的體例設計,但是經過深入的研究,我們發(fā)現樣張內容雖然完整,但與當初的設想還存在部分脫節(jié)。針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如下修改:
問題一,章句選取不夠嚴謹。章句的選取雖然與語文教科書不重復,且在誦讀和理解難度上與所處學段相符,但是不能體現圍繞主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選取的原則。考慮到時間的緊迫性和編寫人員文化理解的差異性,我們編輯團隊立即決定由專家學者、分冊主編通過集中討論的形式,依據主題設計和年級階梯要求,與編輯一起來選定章句。事實證明,這個方法可以科學、準確地奠定教科書的內容根基——經典章句,是最高效的。
問題二,齊魯名人故事的選取比例不足。樣張中故事的選取基本恰當,主要是以大歷史文化觀選取故事,但齊魯名人故事的選取不多。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請擔任齊魯文化顧問的學者提供適合引入的歷史名人故事名錄,然后由編寫人員具體執(zhí)筆編寫故事。故事的可讀性和適讀性一定要強,且要貼合主題思想,既尊重歷史,又能與當代文化建設對接。
問題三,“拓展延伸”欄目內容與主題脫節(jié)。這一欄目最初設計為傳統文化元素介紹,兼有齊魯文化元素介紹,如節(jié)日民俗、工藝器具、繪畫書法、戲曲藝術、飲食服飾、發(fā)明發(fā)現、舟車建筑等。但在實際編寫中,該欄目雖然引入了傳統文化元素,具備了文化元素的豐富性,卻與主題脫節(jié),課的主題完整性被破壞了。在編寫團隊一籌莫展之時,編輯團隊當仁不讓,重新解讀編寫方案和《綱要》要求,提出了新的編寫思路,即尋找能夠體現道德主題的文化元素進行拓展,并以“仁者愛人”主題為例編寫了樣張。樣張中選取“牌匾”這個我國獨有的文化符號為載體,并選取了體現“仁”主題的三個代表性牌匾(“昌明仁義”匾、“中正仁和”匾、“同仁堂”匾),再加上其內涵的說明文字,然后考慮到齊魯文化元素的融入,還選取了山東周村著名的“仁德茶莊”匾。這種做法既不會使傳統文化元素的拓展游離于課的主題之外,又照顧了大歷史文化觀之下的傳統文化知識拓展和齊魯文化特色要求,得到了編寫團隊的認可,獲得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初稿完成后,編輯團隊又對稿件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潤色提升,使得這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科書日臻完善,通過了初審、復審、終審,最終被選入山東省必修地方課程教科書的試用體系。
回顧整個教材編寫過程,我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編輯的文化使命與擔當有了更多的體會與思考。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對延續(xù)和發(fā)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編輯出版作為社會文化活動中的重要一環(huán),肩負著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堅定和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任。
同時,青少年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對他們進行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意義重大。而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實施中,編輯出版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打造更多的精品,將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踐行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終極目標,為全面而系統地進行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有力的支撐。
牢記編輯使命,弘揚傳統文化,就要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