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課、磨課是一常種用的教研方式。研課,“研”什么?磨課,又“磨”什么?
表面看起來無非是改進教學方法,最后呈現一節(jié)高效優(yōu)質的研究課給大家。實質上,研課既是探索新理念、新教學策略、新教法、新評價方式等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亦是對學科教學中具體的教學現象和出現的實踐問題進行微觀的分析、研究,從而進行規(guī)律性、理論化提升的過程。研課中所研究的問題直接來自于教學實踐,研究的成果直接為教學實踐服務,它無疑是具有群眾性、普及性和應用性的研究活動。研課之于教師成長、學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這也是研課的價值所在。
研課、磨課深入的程度和到達的層次不一樣,所彰顯的價值就不同。
研課的過程往往存在不同的層次。初級的層次是“現象研究”,即研究探討具體的教學表象: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教學結構的安排和教學評價的方式等等,對這些外顯的教學現象進行分析。第二個層次是“技術研究”,即以有效解決問題方法的提煉為目標:研究教材、研究學生、診斷課堂問題,反復實踐體驗,提取實踐運用的有效方法。高級的層次是“本質研究”,即研究探討具體教學表象后展現的教育教學價值取向:課程觀、教學觀、質量觀、學生觀等,對這些內隱的理論支架進行提煉和升華。如果說第一個層次是就現象論現象的“平視”,第二個層次是摸索規(guī)律性方法的“俯視”,那么最后一個層次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透視”。
要達到“本質研究”的最高層次,就要以課題研究的態(tài)度,經歷不置可否的迷茫后進行痛苦的思索;經歷進退兩難的糾結后進行智慧的碰撞;經歷反復的推敲琢磨后進行理性的升華。深層的叩問而非淺表性的接觸與簡單的現象分析,用“顯微鏡”的方法研究,用“透視鏡”的視角探尋,使理論的光照進隱而不彰的現象,讓規(guī)律得以生發(fā),理性得以通達。
以課題研究的態(tài)度,去成就研課的價值。那么,研課怎么“研”?磨課又怎么“磨”?
研好一節(jié)課容易,要通過這一節(jié)課讓老師們能磨出思考力、磨出行動力、磨出個性、磨出理念的生長,讓老師們走進課堂的每一分鐘都閃動著先進教育理念和實踐智慧融合的光彩,這很難,但這正是我們的目標。
“洞幽察微”,用科研的思維不斷去發(fā)現問題,也不斷發(fā)現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不斷發(fā)現教師自身的優(yōu)勢和劣勢,不斷發(fā)現學生的個性。從最鮮活的實踐中生成問題,進行研課,進行理論的探索,用發(fā)現的方式打開教師的思想空間。
“鑒往知來”,研課的過程從基本形式上看,是反復回到原點重新上這一節(jié)課。但是,這并不是簡單的周而復始,每一次應該是帶著前一次的問題和發(fā)現的再次出發(fā),而每一次出發(fā)都是反反復復打磨推敲后,在不斷地螺旋上升式地去接近教育教學的真諦。這個過程是對教學探索的實踐過程、對教學規(guī)律的發(fā)現過程、對教育理念的內化過程。不反復地研、反復地磨,你就悟不到真諦。觀課、思考、批判、辨析、重構,不斷鍛造教師的思想力和實踐行動力。
“格物致知”,研課過程要激發(fā)不同的意見、喚起多種聲音,求真、求實,去交流、去碰撞,去窮究、去求得教育教學的理論生長。讓理性的認識成為教師心中所悟、行動所依,并成為教師日常教學實踐的源泉。
“水嘗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研課不是追求完美的課堂,而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一種歷練,更是教師團體發(fā)展的平臺?!把杏栆惑w化”,研課與培訓相結合,讓教師從發(fā)現問題到解決問題,讓經驗共享和生發(fā),讓價值引導和自主構建相統(tǒng)一,教師的理論水平、思維力、行動力得到提高,最終實施于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