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可可
序
提到荷花,頭腦中立刻浮現(xiàn)“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樣膾炙人口的描述,在品味《愛蓮說》時不自覺地對荷花產(chǎn)生了幾分好感與獨戀。而讀到朱自清先生震撼心靈的《荷塘月色》時,心中不由生出一股敬意,在這愈發(fā)浮躁的社會,靜下心來閱讀與細細品味,我仿佛看見了月色流光下的荷塘天籟,聽到了先生面對社會不公時的高聲吶喊,同樣也感受到了濃厚的家庭溫馨之情。在歲月的長河里,這樣的經(jīng)典之作,如寶石熠熠生輝,陪著我們一路遠行,閱讀這樣的經(jīng)典,啟發(fā)我們獨立思考,必將使我們受益終生。
于喧囂中尋找片刻安寧
課文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句話著實讓人印象深刻,也正是因為心里的不寧靜,才促使極其渴望尋找一份安寧的朱自清先生在幾經(jīng)思量之后獨步來到這片他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安靜祥和之地,他果真找到了那份追尋已久的安寧與希望。于不寧靜中尋找安寧與祥和,這一點無疑引起了無數(shù)讀者的共鳴,尤其是在競爭愈發(fā)激烈,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當(dāng)今社會。城市愈發(fā)繁華,人流熙熙攘攘如潮,大街小巷充斥著喧囂和側(cè)耳的流行音樂,夜色里燈紅酒綠,連空氣中也彌漫著浮躁的氣息,人們貪婪的欲望蠢蠢欲動。身處這樣一個愈發(fā)嘈雜、浮躁和多事兒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我們或多或少會受其影響,心里難免總會頗不寧靜。而每逢此時,我們也渴望像朱先生一樣能遠離喧囂,在不寧靜中尋找一片安靜祥和之地以凈化心靈。生活,在如流的歲月中沉淀,心緒,在蕪雜的塵世里澄清。靜靜地,我只愿獨守我的一方天空,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心,恬靜如水;情,怡然自得。于我而言,這便是生活的本質(zhì)意義所在。
在家的溫馨港灣里尋找前行動力
在課文中,朱先生兩次提及妻子哼著歌照顧孩子以及妻子帶著閏兒休憩的瑣事,這樣的場景讓人覺得非常的熟悉。很多人不理解為何要將此般瑣事寫進這樣的文章里,但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謀篇布局就是在向大家明示:無論人世間何其的紛繁復(fù)雜,無論工作多么的辛苦,無論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何種困苦與挫折,家永遠是我們最可靠的港灣,而家人也將始終陪伴在我們身邊。回到家,我們便能心情愉悅,在家人的陪伴與歡聲笑語中,我們便無比的快樂。作為一個男人,作者面對嬌妻和幼兒,即使社會和生活待他不公,他仍然能勇敢地擔(dān)負起這份家庭的重任。那我們呢?人生短短幾十年,發(fā)生在個人身上的艱難困苦又算得了什么呢?遠離喧囂,褪去繁華,在云淡風(fēng)輕的日子里,在家的溫馨港灣里,居一隅之所,享與家人在一起之樂,看到家人燦爛的笑臉,聽到家人寬慰的話語,所有的疲憊、苦惱、心酸、不甘與委屈便一下子煙消云散了,為了家人,我們終將重拾起學(xué)習(xí)、工作的動力與信心,再次輕裝上路。
從荷花中體悟高潔品質(zhì)
生于淤泥并處于淤泥之中,卻“不染”而“清凈”,靜靜地綻放美麗,默默地傳播芳香,與世無爭,這是荷花與淤泥截然不同的特質(zhì)。很多人說,這是荷花高冷、孤傲的表現(xiàn),但在筆者看來,荷花卻象征著一種樸實無華和傲然于世的精神。市場經(jīng)濟愈發(fā)復(fù)雜的社會背景下,物欲橫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一系列不良思潮在不同程度上腐蝕著人們的思想,讓無數(shù)人喪失了本性,忘了自己的初衷,丟棄了自己的理想,變得沉淪、腐敗、墮落,最終迷失自我。作者在欣賞夜色荷花的美麗時,充分感受到了別樣的歲月靜好,這種意境是極難追求的。倘若我們也能有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便能像荷花一樣活得更加自由和灑脫了。人生苦短,兩萬余天,難道不應(yīng)該活得像荷花一樣錚錚風(fēng)骨嗎?
末
捧著手中的書本,沐浴在暖暖的陽光下,敞開心扉,晾曬心情,靜靜地,獨享我的快樂時光。在與朱先生思想碰撞的過程中,文字如潺潺溪水在心間流淌,洗去喧囂與浮躁,沉淀歲月的流沙,只留下一片清澈,映照著藍天白云,映照著悠悠我心。
遠離喧囂,永葆本真,歲月靜好,輕裝前行。
(作者單位:浙江省甌海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