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啟
典禮,即鄭重舉行的儀式,它承載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具有多樣的活動形式,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教化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近年來,包括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校慶、優(yōu)秀師生表彰大會在內的高校典禮,成為媒體廣泛關注和社會大眾熱議的熱點話題。探究典禮的深層意蘊,分析高校典禮面臨的困境,彰顯高校典禮的時代價值,有助于進一步凸顯高校典禮的育人功能、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獲得感,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高校典禮是典禮在高校系統(tǒng)的具體呈現,具有典禮的一般內涵,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
典禮實質上是一種儀式文化,通常由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組成,涵蓋典禮行為、典禮情景和典禮意義,是特定思想、行動和文化的集合體。典禮行為是復雜的體系結構,它承載一定的文化意義,表達行為主體的價值觀念。典禮情景是營造氛圍、渲染氣氛、傳達價值觀的綜合體,集中體現了儀式的神圣性。正如涂爾干所言:“如果儀式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神圣性,它就不可能存在?!盵2]不同的典禮行為方式、情景氛圍,產生不同的直接意義或象征意義。這也是典禮之所以存在并流傳至今的基本原因。
作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行為方式和相對完善的文化規(guī)范,典禮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無用的或自發(fā)的、自為的。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演進歷程中,為各種節(jié)日、重大事件(國家、社會、家族等層面的事件)精心設計的典禮,具有表達情感、凝聚人心、傳承文明的作用。在西方文明發(fā)展歷程中,典禮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希臘的奧運會既為舉行體育競賽的典禮活動,同時也是傳承西方文明的重要載體。適切的典禮能夠幫助參與者建構意義,實現角色轉換,從而獲得新的身份,“任何社會里的個人生活,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渡的序列,而人生要經過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就要相應的舉行‘通過儀式’”[3]。通過一個個不同的典禮儀式,個人、家庭、單位和社會實現著不同層面的演進和發(fā)展。
典禮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重要的儀式樣態(tài)和活動形式,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特殊的體驗價值
在參與典禮的過程中,參與者獲得日常生活中無法產生的情感體驗,在視覺、聽覺上獲得強烈感受。比如,典禮中肅穆的布景讓人產生莊重感,狂歡的氛圍讓人產生愉悅感,低緩的音樂讓人產生悲戚感。在典禮氣氛的感召下,參與者產生高頻度的思維觸動,進而帶來價值認識層面的沉思和思想升華。例如,在高校校慶活動中,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意氣風發(fā)的校友、彩旗高揚的校園、輕松歡快的音樂、異彩紛呈的慶典活動能夠給在校大學生帶來強烈的心理體驗,感受到自身與學校的內在關聯,提升認同感、歸屬感。在高校典禮中,學生在體驗典禮儀式的過程中能夠促進自身的精神反思,帶來由外到內、由教化到內化、由認知到體驗、由知識到價值觀的深刻變化,進而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2.強大的凝聚價值
在典禮的過程中,具有不同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參與者在共同的情景、氛圍影響下的認同心理能夠得到充分展現,對自我的認知也從“我”發(fā)展到“我們”,進而體會到共存共生共榮的聚合力,從而在思維傾向、行為方式、價值取向上漸趨一致。這時,“我們”代替了“我”成為凝聚力的代名詞,集體記憶得以存續(xù),新的意義共同體由此被迅速構建起來。在典禮結束后,參與者依然能夠體味這種濃厚的儀式氛圍,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加群體凝聚力和組織認同感。就高校開學典禮而言,剛進入學校的新生經由典禮與所在高校、院系、同學發(fā)生了心理上、組織上的緊密聯系,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得到深化和升華。
3.鮮明的導向價值
典禮是在特定場合依照一定的規(guī)則和程序展開的系列行為活動,它通過氛圍營造、群體互動、話語傳播引導參與者的思想和行動,具有特殊的導向價值。一方面,典禮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和莊嚴性,在開展典禮儀式的過程中,典禮本身內蘊的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思維取向能夠內化到參與者的思維和行為中;另一方面,參與者在典禮情景和話語的影響下內心產生強烈震撼,能夠領悟典禮的本真價值和象征意義,進而自主建構精神世界,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就高校頒獎典禮而言,無論是獲獎的學生還是臺下觀禮的同學,經由頒獎典禮,其內心都會受到較大的觸動,對自己在學業(yè)、社會實踐等層面該如何做會有進一步的思考。
4.內在的調適價值
典禮是調節(jié)人的心理情緒、使人獲得身份認同的重要工具,它“不僅增強了群體的凝聚力(認同欲、表現欲、參與欲),而且還起到了宣泄離心的作用(宣泄緊張情緒,產生穩(wěn)定因素)”[4]。就高校而言,典禮有助于調節(jié)大學生角色轉換帶來的不適感。在大學階段,學生通常面臨一系列的角色轉變,如剛入學時從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身份轉變、畢業(yè)時由學生向社會人的轉變。這些身份角色改變可能會引起大學生的恐慌和不適。典禮通過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對他們進行情緒撫慰,使其順利完成人生階段性的轉變,從而為新征程的開啟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典禮是進行心理調節(jié)、緩解孤獨感的重要形式。由于學業(yè)任務的繁重、就業(yè)壓力的增大,一部分大學生的孤獨感、失落感、挫敗感與日俱增。典禮這種“共在”方式,有助于緩解個體的他者化、邊緣化心理,減輕孤獨感,調節(jié)參與者的內心世界,促進他們保持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態(tài)。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風和學風,猶如陽光和空氣決定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成長。好的校風和學風,能夠為學生學習成長營造好氣候,創(chuàng)造好生態(tài),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潤物無聲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⒅匚幕?、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5]高校系列化的典禮活動是展現和培育高校校風和學風的基本途徑,是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的綜合體,具有當下與長遠并存的育人效應。近年來,高校通過各種典禮形式傳播學校豐富的文化內涵,記錄學生成長成才的路線圖,凸顯了典禮文化顯著的育人效應。不少畢業(yè)多年的學生,還能記住時任校長或知名教授在某次典禮上的經典話語,并表示常思常新、受益匪淺。但我們經過訪談調研①課題組于2017年6月—9月,分別對10所不同類別高校的不同年級的學生、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學工干部共計70人進行了深度訪談。發(fā)現,發(fā)揮高校典禮的文化育人效應也面臨著諸多難題。
1.程序的結構化,弱化了典禮的“反結構”特性
高校典禮是由各種儀式組成的綜合體,表征高校的管理理念,不同的典禮結構,會產生不同的育人效果。在一般情況下,高校典禮具有相對固定的結構,即校方籌劃、學生參加,教師(包括學校領導)與學生構成典禮的二元化角色,臺上臺下涇渭分明。開學典禮的流程一般是:副校長(或黨委副書記)主持、全體起立并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優(yōu)秀教師代表致辭、優(yōu)秀學生代表講話以及校長講話,等等。頒獎典禮也具有我們熟悉的流程:副校長(或黨委副書記)主持、宣讀頒獎內容、宣布獲獎名單、播放背景音樂、現場頒獎、鼓掌祝福及校長講話,等等。畢業(yè)典禮的流程一般是:副校長(或黨委副書記)主持、全體起立并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教師代表發(fā)言、播放畢業(yè)紀錄片、頒發(fā)學位證書(有些高校由校長為每一位畢業(yè)生頒發(fā)學位證書,大部分高校是由校領導為極少數畢業(yè)生代表頒發(fā)學位證書)、校長寄語等。在程序化的開學典禮中,新生較難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在程序化的頒獎典禮中,獲獎學生很難獲得強烈的榮譽感;在程序化的畢業(yè)典禮中,畢業(yè)生難以找到明確的存在感。受訪談的學生A說:“討厭從小學到大學一成不變的領導講話、致辭等環(huán)節(jié),這種重復環(huán)節(jié)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往往會把我們的記憶拉向以往參加類似儀式的不美好回憶?!钡涠Y儀式設計的初衷與學生的實際感知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相對固定的結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典禮儀式的“反結構”特質。儀式是一種“處于穩(wěn)定結構交界處的‘反結構’現象,儀式過程就是對儀式前和儀式后兩個穩(wěn)定狀態(tài)的轉換過程”[6]。經典的典禮活動讓參與者的情感和心態(tài)超越于日常生活狀態(tài),從而體驗到理想世界中的“真實”。近年來,不少高校試圖在典禮的環(huán)節(jié)、形式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希冀打破靜止、僵化的程序和結構,但是因為主題和角色的固定化,典禮基本程式變動不大。
2.話語的形式化,弱化了典禮的神圣性
我們通過調研發(fā)現,講話是高校典禮中占比最大的內容。典禮中各個參與者的講話,尤其是校長講話是大學文化傳播和大學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高校典禮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盡管各個高校非常重視典禮上的校長講話,如開學典禮側重激發(fā)新生對大學本身的認同,啟發(fā)新生融入校園,追求美好生活,形成向上的精神氣象,畢業(yè)典禮側重使畢業(yè)生重拾對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熱愛和堅守,但各類典禮講話卻存在語言形式化、教條化的弊病,缺乏生動性與吸引力,通常以脫離學生現實生活的“說教式”演講或報告為主,“慣于從時代特征、國際視野、校園現象一一道來,框架大、內容全,但針對性不強、主題不夠突出,陷入多主題面面俱到的困局之中”[7]。這些講話缺乏對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的把握,忽視對學生精神世界的認識,因而難以走進學生的心靈。受訪學生B說:“參加過入學典禮,就是各種講話啊,校長講話,黨委書記講話,學生代表講話,老師講話。不可否認,這些講話有一定的價值,認真聆聽對于自己的成長規(guī)劃、價值觀有影響,但這種影響微乎其微。老師們的講話缺乏生動與吸引力,教條化固定化,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倦?!笔茉L學生C說:“典禮講話由于缺乏學生與學校聯結的具體人具體事,所以有時候也顯得空洞?!贝送?在一些學校,典禮講話還存在刻意迎合學生、為追求現場效果而有意媚俗的情形,這是形式主義的另類表現,是大學精神失落的典型代表。
典禮話語的形式化,導致學生在參加典禮的過程中難以體會到神圣性和超越感,難以引發(fā)強烈的思考,難以形成強烈的心靈觸動,因而無法發(fā)揮典禮對學生的思想引領、靈魂激蕩、行為塑造的作用。典禮講話應致力于確認和傳承大學精神,保持大學的應有風骨,彰顯大學先進的辦學理念,體現高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引領學生的價值追求。
3.實質的他者化,弱化了典禮的帶入感
典禮活動是引導學生適應角色轉變的重要載體。角色的轉變需要在情境中體味和完成,能否自然、順暢、合情合理地“入境”是典禮成效能否達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v觀國內高校的典禮活動,由于對典禮理念和育人價值把握不準,在形式設計、布局規(guī)劃、內容安排等方面都存在格式化、套路化問題,較少關注學生內心真正的需求,造成主客體移位,弱化了典禮的帶入感。大多數高校典禮主要由校方籌辦,存在對師生感受考慮不足的問題,使原本具有建構集體意識、學生期盼參與的典禮淪為要求學生必須參加的強制行為,使一些學生產生“典禮為誰辦”的疑問,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受訪學生D說:“如果想要辦典禮的人跟參與者都不在意這些儀式感強烈的東西,而是對此敷衍了事、過過形式,讓我去充當他們計劃劇情中的群眾演員的話,心里會很反感,獲獎者得不到相應的自豪感和榮譽感,臺下的人也會覺得自己是吃瓜觀眾一枚,配合表演而已?!笔茉L學生E說:“小到現場的布置、紀念品的發(fā)送,工作人員的耐心細心與否,頒發(fā)獲獎證書時不是為了拍照事先發(fā)好一個空殼,而是可以打開面對鏡頭的榮譽證書,等等,這些細節(jié)都是一場儀式典禮能否真正讓人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關鍵要素?!痹谛4髮W生大都處于18歲~28歲,他們思維敏銳、心理敏感,對典禮的形式設計、布局規(guī)劃、內容安排有直觀的判斷,這對典禮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典禮設計主體僅是學校的行政人員,那么典禮就容易淪為設計者的自我展示,無法更好地體現學生的智慧,無法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難以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社會的急劇發(fā)展造成部分人的意義感的匱乏和程序感的喪失。這在高校里也初現端倪,崇高感的缺失、“空心病”的出現已經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其產生的原因和典禮的缺位、日常生活中莊重感威儀感的缺少直接相關。大量事實證明,典禮對參與者意義感的增強、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現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需要重振儀式和典禮,將其作為我們精神的燃料”[8]。要讓典禮成為校園最美的風景,成為師生心儀和向往的活動,成為大學生畢業(yè)多年后最美好的共同記憶,進而成為大眾文化的導航儀和社會風向的指示燈,就需要突破典禮中存在的模式困境、話語障礙,從理念到路徑,對典禮進行精心設計。
1.以崇高的精神熔鑄典禮
典禮的本質特征在于神圣性,這種神圣是與現實相對的理想、與物質相對的精神、與當下相對的未來。在高校層面,典禮的要義在于確認、傳承“大學精神”,“它,給大學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學不僅僅是教學樓、圖書館、林蔭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僅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價值觀念、理性思考、創(chuàng)新、智慧與博大胸懷的代表”[9]。典禮之所以能夠發(fā)揮育人功能,原因在于其精神內核,而非外在形式。以崇高的精神熔鑄典禮,是高校典禮發(fā)揮育人功能的關鍵。人類學家格爾茲認為典禮是“文化的表演”[10]。因此,提升典禮的文化意蘊和精神內涵是發(fā)揮典禮的育人功能的有效抓手。為了超越固定化、格式化的典禮結構模式,校方應在典禮設計上突出人文精神、凸顯文化底蘊,體現莊重感、榮譽感,實現精神性超越,凝聚全校師生對典禮的價值認同。以崇高精神熔鑄的高校典禮,能展現校園文化的真諦,也能夠展現家國情懷,讓學生在典禮情境中逐漸明晰個體、學校、國家、社會的內在關聯。
2.以互動的程序展現典禮
程序是精神和理念的外顯和表現,不同的程序和布局展現了不同的典禮精神和理念。為了優(yōu)化典禮程序,需更新觀念,精心籌劃,積極探索適應大學精神的傳播方式,破除各種形式主義,使典禮活化、靈動,從儀式化提升到情景化,充分發(fā)揮高校典禮的育人功能。
創(chuàng)設基于“角色”分工的“共在模式”。高校典禮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行為活動,學生在典禮儀式中居于主體地位,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校方應守正創(chuàng)新,改變傳統(tǒng)的校方籌劃、學生被動參加的二元結構,充分考慮師生、校友的感受,全方位動員師生、家長和校友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典禮的會前準備、會場布置、文藝表演甚至會序安排,使他們成為典禮活動的形式主體和實質主體,在嚴格而有節(jié)律的典禮程序中,形成鮮明的情感體驗,打造難忘的視覺盛宴,觸發(fā)參與者的情感共鳴,從而真正在典禮上有所得。只有分工合理、角色分明、全程參與、積極融入,才能使全校師生真正共存于典禮活動中,形成共在共生共融的整體,凝聚價值共識。與此同時,應引導大學生自覺實現角色轉換,在神圣的典禮儀式中,由“我—你”或“我—他”轉化為“我們”,推動典禮活動的有序開展。
形成“互動儀式鏈”。形式生動與否,決定了高校典禮育人的成效。高校典禮形式講求互動性,這種互動通過典禮的提前籌劃、程序的恰當設置、內容的合理安排以及參與者的情感交流而實現由形式化到情景化的躍遷。
在典禮活動舉行前,適當延長籌備和背景時間,使學生更好地實現角色轉化,促進典禮教育功能的更好發(fā)揮。典禮不應只是半天或一天的集中性、會場化的儀式,它應是一個周期,這個周期可長可短,依內容而定。在這個周期里,有各式各樣與典禮主題相關的活動,諸如文藝匯演、人生經驗分享會、學術沙龍,等等。
實際的典禮活動,宜采取多元化、互動的方式呈現。播放自制的與主題高度相關的微電影,采用優(yōu)美的音樂、話劇、歌劇、舞劇等形式,增強典禮的文化意蘊和典禮的參與性。重視活動的互動性,包括演講者和聽眾的互動、師生的互動、學生和家長的互動、畢業(yè)生和校友的互動,以增強典禮的帶入感。在一些高校典禮活動中已開始出現個人化的故事講述,有的是校長,有的是校友,有的是在校生,有的是老教授,通過極富個人化的故事講述,展現出自己與學校的關系,特別是將在校學習的時光與自我的生命歷程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展現學校與學生的深層聯系,讓典禮直抵參與者的心靈。這些活動針對參與者的身心特點,凸顯人文關懷,因而能夠成為觸動學生心靈的鑰匙。就像有學者所指出的:“在學生全身心參與儀式的過程中,學生將自動融入儀式的情境中,把自我意識調整到儀式要求的狀態(tài),并在這個過程中擁有了儀式所要象征的文化意義。”[11]在互聯網、融媒體蓬勃發(fā)展的新時代,微信、微博、視頻直播等載體的實時性和交互性擴展了典禮的形式和空間,提高典禮活動的時效性,因而應發(fā)揮網上網下兩個平臺的作用,使典禮活動擴大覆蓋面、提高影響力。
3.以融合的話語“點亮”典禮
話語具有獨特的力量,是典禮發(fā)揮育人功能的重要工具,話語創(chuàng)新是高校典禮建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何避免典禮活動中話語的程式化、臉譜化、呆板化,令人昏昏欲睡甚至望而生畏,使傳播正能量、好聲音的典禮在學生中失去感召力、親和力?應在典禮講話中實現政治話語(傳遞政黨主張和國家意志的治理者話語體系)、學術話語、社會話語(網絡上知識分子的批判話語體系、社會上傳達各種訴求的民間話語體系等)的對接和融合,在多種話語體系的交流、交融、交鋒中,最大程度地消解分歧爭端,彌合話語的縫隙,促進典禮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增強典禮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個高質量的典禮活動,發(fā)言者應該有思想、懂政治、善教育,發(fā)言內容應該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不僅契合國家發(fā)展狀況、社會政策取向,還應充滿人文氣息和感情色彩。有學者研究指出,2010年前后大學校長在高校典禮上的講話風格進入了全新的時代,擺脫了內容同質化、形式固定化、態(tài)度專斷化的特點,轉而俯下身來尋找共同話語,以平民視角與人文關懷,暢談大學精神或未來人生[12]。一些名校校長開始打破常規(guī),在典禮上用更契合時代的語言傳達價值觀念,彰顯大學獨特的文化底蘊,走進學生思想深處。在哈佛大學2017年新生開學典禮上,福斯特校長呼吁大家團結起來對抗碎片化的時代;[13]在耶魯大學2017年新生開學典禮上,沙洛維校長以狐貍和刺猬之喻,希望耶魯學子變成狐貍,用技術創(chuàng)新應對未來,以便改善世界和自我。[14]在北京大學2017年新生開學典禮上,林建華校長提出大學教育要“學以成人”。概而言之,高校典禮演講應該充分體現大學精神,語言力求風趣幽默,避免形式化,在適應和超越的張力中找準定位,既要從立德、立言的思想高度,經得起大眾的審視和歷史的推敲,又要貼近生活、貼近心靈、貼近“95后”甚至“00后”的話語習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實提高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著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堅持以師生為中心,把握師生思想特點和發(fā)展需求,優(yōu)化內容供給、改進工作方法、創(chuàng)新工作載體,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生動力?!盵15]高校典禮,看似是小儀式、小問題,卻蘊含教育的萬千氣象。進一步審視高校典禮的內涵與形式,研究和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行為方式和發(fā)展需求,不斷突破不合時宜的典禮結構、程序以及思維方式,優(yōu)化典禮儀式的內容供給,改進典禮儀式的流程、方法,創(chuàng)新典禮儀式的載體資源,有助于我們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落細落小落實,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3.
[3] 維克多·特納.儀式過程[M].黃劍波,柳博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4-95.
[4] 維克多·特納.慶典[M].方永德,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6-7.
[5] 習近平首次點評“95后”大學生[N].人民日報,2017-01-03(2).
[6] 薛藝兵.對儀式現象的人類學解釋(上)[J].廣西民族研究,2003(2):39-48.
[7] 代玉啟,李風嘯.大學校長典禮講話的育人價值[J].中國高等教育,2017(13-14):64-66.
[8] 特倫斯·E·迪爾,肯特·D·彼得森.校長在塑造學校文化中的角色[M].王亦兵,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12.
[9] 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J].未來與發(fā)展,2000(12):61-64.
[10] 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9.
[11] 余清臣.學校文化的載體:儀式建設[J].教育科學研究,2005(8):22-24.
[12] 盛況.中國大學校長致辭話語系統(tǒng)的變遷[J].高校教育管理,2015(9):11-15.
[13] 哈佛大學校長:教育培養(yǎng)你辨別他人是否在胡說八道[EB/OL].(2017-12-12)[2018-01-09].http://www.sohu.com/a/209943462_99966151.
[14] 耶魯校長:我很多時候是刺猬 希望你們多學狐貍[EB/OL].(2017-09-12)[2018-01-06].http://edu.sina.com.cn/ischool/2017-09-12/doc-ifykuffc5356971.shtml.
[15]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2017-12-06)[2018-01-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