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18年修憲與中國新憲法秩序的重構

      2018-04-01 19:17:58范進學
      法學論壇 2018年3期
      關鍵詞:憲法學指導思想憲法

      范進學

      (上海交通大學 凱原法學院,200030)

      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改案》修改了憲法部分內容,共11個方面*參見王晨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載《光明日報》2018年3月7日。,其中涉及憲法序言中的四個自然段(即第7、10、11、12自然段)和憲法正文17個條款(即第1、3、4、24、27、62、63、65、67、70、79、89、100、101、103、104、107條)的修改;同時《憲法》第三章“國家機構”中增加了“監(jiān)察委員會”作為其中的第七節(jié),從而使憲法條文總數從原來的138條擴展為修改后的143條。上述《憲法》部分內容的修改是對1982年憲法及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憲法修改以來所確立的中國憲法秩序構成了重大調整與重構,修憲后重構的憲法秩序,筆者暫且稱之為“新憲法秩序”。本文將對這一新憲法秩序,圍繞以下三個核心問題進行討論:(1)2018年修憲如何重構了中國憲法秩序?(2)中國新憲法秩序對中國乃至世界具有怎樣的深遠影響?(3)新憲法秩序與中國憲法學研究的新課題。

      一、2018年修憲是如何重構中國憲法秩序的?

      何謂憲法秩序?盡管人們關于憲法秩序概念的闡釋有所差異,但能夠構成一種憲法制度性秩序的要素是制度與原則。按照美國憲法學家馬克·圖施奈特的觀點,憲法秩序概念所表達的是:某個時期會存在一套相當穩(wěn)定的制度,國家重大決策都可以通過這種制度得以持續(xù)地作出,而且經由原則來指導這些決策。這些制度和原則會產生一種結構,由此讓一般的政治主張都置身其中。*參見[美]馬克·圖施奈特:《新憲法秩序》,王書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頁。制度是由規(guī)范群構建起來的、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事實,國家將各領域所取得的經驗與實踐成果固定化為制度事實,以便加以堅守與保持;原則是指必須實現的、一般是關于社會的某些經濟、政治或社會問題改善的目標的政策,它體現公平、正義或其他道德層面的要求并應該得到遵守的準則。*參見[美]羅納德·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信春鷹、吳玉章譯,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1頁。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由憲法所確立的制度與原則,從而形成一國的憲法秩序。2018年修憲在五大方面構成了對憲法秩序的重構: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憲重構了憲法指導思想與指導原則

      自1982年憲法制定以來,黨中央在修憲過程中都非常重視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的入憲問題。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事關人們行動的指南、旗幟與方向,因此,只要黨的指導思想有所發(fā)展,在每次修憲中皆將最新的指導思想載入憲法之中,使之成為國家的指導思想,進而成為我國憲法的指導思想。1982年憲法序言明確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并在十五大修改的黨章中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其重要性在于:“在當代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載《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頁。因此, 1999年憲法修改將“鄧小平理論”載入憲法之中,成為國家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修改的《黨章》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其中,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2004年憲法修改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載入憲法序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成為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的發(fā)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黨的十八大修改的《黨章》也將“科學發(fā)展觀”納入其中,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共十九大修改的《黨章》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納入其中,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和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2018年憲法修改將“科學發(fā)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并載入憲法序言,成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從而成為我國憲法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的貢獻在于“第一次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路線、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頁。,成功地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集中于黨的建設,針對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科學發(fā)展觀注重解決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針對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認識和回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國內與國際、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全局與局部,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zhàn)略布局和發(fā)展方向、發(fā)展方式、發(fā)展動力、戰(zhàn)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全方位基本問題,根據新時代的新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tài)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zhàn)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全方面地作出了明確的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因而這一理論體系更加系統、全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不僅是全黨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也是黨和國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所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入憲并成為憲法的最新指導思想,無疑重構了中國現行憲法的指導思想,它賦予憲法指導思想更具鮮活的生命力。由于憲法指導思想是“憲法的核心與靈魂”,是“憲法實踐和憲法解釋的基本依據”*《憲法學》編寫組:《憲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頁。,因此,各國憲法或在文本之中確立憲法指導思想,或在憲法實施中依據指導思想進行憲法解釋。我國憲法不同于西方憲法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特別重視憲法的指導思想的建構與重構,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是中國共產黨一黨長期執(zhí)政,將黨的指導思想寫入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確立黨的指導思想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與執(zhí)政黨長期執(zhí)政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使命,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指導思想。我國憲法指導思想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由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包含著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全部要素與內容,因此,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遵守憲法所確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思想,就是遵守憲法所確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思想。因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我國憲法最新指導思想,實際上是對我國憲法指導思想的重構。

      (二)黨的領導作為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重構了國體

      1982年憲法確立的我國的國家性質即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中國體即人民民主專政的核心是“工人階級領導”,這是基于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最富于革命的徹底性、嚴密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然而,“工人階級領導”則主要是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實現。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不僅是領導黨,更是執(zhí)政黨,共產黨的執(zhí)政不同于西方競爭性政黨的輪流執(zhí)政,它是長期執(zhí)政而非短期或周期性執(zhí)政,最重要的是,這種由共產黨領導并長期執(zhí)政的政治制度,不僅是全體中國人民的自我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饵h章》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也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全黨“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因此,中國共產黨完全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盡管黨的領導已經在憲法序言中作了確認,但沒有在憲法條文中加以明確規(guī)定,沒有在我國國體的表述中明確突出黨的領導的憲法地位。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并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論斷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習近平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的政治論斷;2014年10月20日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重申“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之所以做出這種政治論斷,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直接決定和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其中的每一個方面都體現著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和發(fā)展,都必須在黨的領導下來完成。*參見陳耿、雷金合:《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載《解放軍報》2017年12月11日。一言以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創(chuàng)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以,在表述我國國體時,就必須旗幟鮮明地突出并保障黨的領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核心與靈魂的根本法地位。憲法修改把“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載入憲法條文之中,深化了人們對我國國體的認識,是對我國國體的重構。

      (三)監(jiān)察委的設立重構了國家權力結構體系(政體)

      按照1982年憲法,我國國家權力體系是由立法權、行政權、審判權與檢察權構成,上述權力分別由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行使。中央決定設立國家監(jiān)察機關,與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一樣,由人大產生并向人大負責、受其監(jiān)督的國家機關,這是在1982年憲法所確立的國家權力結構體系中所沒有的一種國家機關,監(jiān)察機關行使監(jiān)察權是對國家權力體系的重大調整與權力重構,因為監(jiān)察權整合了行政監(jiān)察權、檢察權中對公職人員職務犯罪行為的法律監(jiān)督權以及黨的紀檢機關的黨內監(jiān)督權,*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規(guī)定:“將監(jiān)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的職責,最高人民檢察院查處貪污賄賂、失職瀆職以及預防職務犯罪等反腐敗相關職責整合,組建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履行紀檢、監(jiān)察兩項職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币虼?,憲法上所設立的監(jiān)察機關行使的監(jiān)察權,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行政權或司法權,也不是一般意義的法律監(jiān)督權,而是一種獨立的監(jiān)察權。監(jiān)察權不是行政權和審判權,比較容易理解,但憲法上的監(jiān)察權與檢察權的性質需要闡明。監(jiān)察委行使的監(jiān)察權不同于人民檢察院行使的檢察權,憲法第134條與136條規(guī)定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行使的是檢察權。1979年《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頒布之前,檢察院的法律監(jiān)督屬于一般法律監(jiān)督,即包括對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民是否遵守憲法和法律實行監(jiān)督。1979年《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改變了這種廣泛的一般性監(jiān)督,而專門集中于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嚴重違反法律行為的監(jiān)督。對此,彭真在《人民檢察院組織法(草案)》說明中作出過解釋,他說:“檢察院對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監(jiān)督只限于違反刑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至于一般違反黨紀、政紀并不觸犯刑法的案件概由黨的紀律檢查部門和政府機關處理”。*參見《檢察制度參考資料》(第一編),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室,1980 年編。1982年憲法關于檢察院法律監(jiān)督的對象就是針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犯罪行為進行專門監(jiān)督,這一法律監(jiān)督權是憲法賦予的一項專項權力。根據1983 年修正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規(guī)定,檢察院行使的檢察權具體包括七大權力,這就是:重大犯罪案件的檢察權、刑事案件的偵查權、對公安機關偵查活動的審查監(jiān)督權、公訴權、法院審判的監(jiān)督權力、裁判執(zhí)行監(jiān)督權、獄所勞改機關活動監(jiān)督權。鑒于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刑事偵查權已轉隸至監(jiān)察委,因此,目前檢察院仍保留了六大檢察權。然而,憲法修改將監(jiān)察委確定為“國家的監(jiān)察機關”,行使的是監(jiān)察權,這與檢察院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與檢察權之憲法定位是不同的,根據《監(jiān)察法》第11條規(guī)定,監(jiān)察權包括監(jiān)督權、調查權和處置權,其中監(jiān)督權的對象是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不僅是違法犯罪行為的監(jiān)督,而且涉及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yè)及道德操守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從而把公職人員的違紀、違法、犯罪以及道德操守等皆納入監(jiān)督檢查的范圍,監(jiān)督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前所未有,非一般法律監(jiān)督權所能容納,實質上,憲法上所規(guī)定的監(jiān)察權是一種獨立的、新型的國家權力,它不是古典意義上的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之三權,也非孫中山提出的監(jiān)察權,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監(jiān)察權,這一新權力與憲法上的立法權、行政權、監(jiān)察權、審判權、檢察權、軍事權、國家元首權等“七權”構成了我國國家權力新結構模式。

      (四)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的更名確立并重構了中國專門憲法實施的監(jiān)督機構

      隨著我國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推進與落實,“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關鍵是依憲執(zhí)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目標的根本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與基礎性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樹立憲法至上理念就成為新時代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共識。然而,如何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就需要一個具體負責落實實施的機構。其實這個問題在制定1982年憲法過程中,就一直是大家關注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當時就存在三種意見:第一種是主張設立一個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地位相等的憲法委員會,它只對全國人大負責并報告工作;第二種意見是設立一個地位低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憲法委員會,對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并報告工作;第三種意見主張應設立跟全國人大平行的、類似于法國的憲法委員會。*參見劉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足跡》,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254-255頁。韓大元教授曾提出在《憲法解釋程序法》的制度設計中,可以考慮兩種方案:一種是設立具有專門委員會性質的“憲法委員會”,另一種是將現有的法律委員會調整為“憲法和法律委員會”。*范進學:《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的憲法修改》,載《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3期。多數學者贊成設立憲法委員會。*參見韓大元:《關于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的幾點思考》,載《法律科學》2018年第2期;胡錦光:《論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的體系化》,載《法律科學》2018年第2期;林來梵:《合憲性審查的憲法政策論思考》,載《法律科學》2018年第2期。2018年3月的憲法修改與《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方案》則采取了折中辦法,將“法律委員會”更名為“憲法和法律委員會”,賦予其“推動憲法實施、開展憲法解釋、推進合憲性審查、加強憲法監(jiān)督、配合憲法宣傳等”職責,從而把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作為實施憲法和監(jiān)督憲法的專門機構,最終解決了學術界與實務界關于是否設立以及如何設立專門憲法監(jiān)督機構的問題。因此,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的更名重構了中國憲法實施監(jiān)督的專門機構,對于推動憲法實施的監(jiān)督、進行憲法解釋、開展合憲性審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五)國家主席任期制的改變重構了黨和國家核心領導體制

      憲法修正案將國家主席“連續(xù)任職不得超過兩屆”內容刪去,保證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同時兼任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這種“三位一體”的國家領導人體制的一致性?!饵h章》對黨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黨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任期、憲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任期,均未作出限制性規(guī)定,如果國家主席的任期有所限制,那么這種“三位一體”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即被打破。歷史經驗證明,“三位一體”的領導體制是確保政局與社會的穩(wěn)定、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安排?!叭灰惑w”的核心領導體制的創(chuàng)立者是毛澤東,1959年劉少奇在第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國家主席和國防委員會主席,“三位一體”的領導體制就解體了,毛澤東保留了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身份,此后出現的社會動蕩是與“三位一體”領導體制的解體有關聯的。自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鄧小平同志當選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后,持續(xù)至1993年3月;這期間,胡耀邦(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當選總書記——198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辭去總書記)、趙紫陽(1987年11月-1989年6月趙紫陽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分別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李先念(1983年6月六屆人大一次會議—1988年4月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楊尚昆(自1988年4月七屆人大一次會議——1993年3月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分別擔任國家主席;江澤民于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當選黨的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90年3月七屆人大一次會議當選國家中央軍委主席,一直至1993年3月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楊尚昆辭去國家主席,并選舉江澤民為國家主席與中央軍委主席之后,才真正開始了由毛澤東同志創(chuàng)立的“三位一體”的核心領導體制。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胡錦濤當選黨的總書記,2003年3月十屆人大一次會議,胡錦濤又當選國家主席;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江澤民辭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當選中共中央軍委主席;2005年3月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江澤民辭去國家中央軍委主席,選舉胡錦濤為中央軍委主席,至此,胡錦濤同志重新開始了真正“三位一體”的核心領導體制。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一中全會選舉習近平同志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2013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選舉習近平為國家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三位一體”核心領導體制正式確立。因此,“三位一體”的核心領導體制始自于毛澤東,恢復于江澤民,鞏固于胡錦濤,形成并完善于習近平。有所不同的是,2018年修憲之前的“三位一體”是限于憲法關于國家主席“連續(xù)任期不得超過兩屆”的規(guī)定,而2018年修憲之后的“三位一體”真正實現了《黨章》與《憲法》在形式上的統一,即關于黨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與國家主席均對任期期限不作限制,而是根據黨和人民事業(yè)的需要確立任期。這種修憲有利于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加強和完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等“四個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梢?,關于國家主席任期制的修憲重構了黨和國家核心領導體制。

      綜上所述,修憲對于憲法的指導思想、國體、政體、憲法實施監(jiān)督機構、黨和國家核心領導體制都作出了或多或少的重構與整合,在某種意義上說,1982年憲法確立的憲法秩序進入了一個“新憲法秩序”的時代。

      二、新憲法秩序對中國與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影響

      修憲后憲法確立起來的“新憲法秩序”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雄心與自信,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憲法秩序的優(yōu)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憲,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過程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由此而確立起來的新憲法秩序對于中國與人類未來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詳言之,具有以下方面的影響:

      (一)新憲法秩序為中國未來“黨政一體”的新政體改革提供了憲法基礎

      修憲把黨的領導從憲法序言擴展到總綱部分,成為憲法規(guī)范,并把它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重塑了憲法上的國體構成要素,為黨的全面領導與未來構建“黨政一體”的新政體制提供了憲法基礎性依據。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黨是中國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因此就必須堅持黨總覽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此,《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提出“把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和全過程,完善保證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安排”。*《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載《光明日報》2018年3月5日。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深化黨中央機構改革,要著眼于健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優(yōu)化黨的組織機構,更好發(fā)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推進職責相近的黨政機關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中共中央印發(fā)《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載《光明日報》2018年3月22日。上述關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與方案所傳達的信息就是黨的全面領導下的黨政機構職能一體的融合改革趨勢?;谶@種“黨政一體”融合的新政改革思路,中央組建了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審計委員會、中央教育工作委員會、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中央組織部統一管理公務員工作、中宣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工作和電影工作、中央統戰(zhàn)部統一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并統一管理宗教、僑務工作等。事實上,“三位一體”的領導體制就是黨政一體的具體體現。這次修憲將黨的領導作為憲法上的國體構成要素,以及新設立的監(jiān)察委員會與黨的紀委合署辦公,同時完善“三位一體”黨和國家核心領導體制,都是為未來黨政一體的進一步融合提供憲法上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基礎。這種黨政一體的新政改革,確保了黨的全面領導在國家制度層面的充分實現,為黨長期執(zhí)政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二)憲法實施機構的重構使憲法實施實現法律實踐性轉向,為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憲法實施之路提供了制度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憲法實施的監(jiān)督保障制度飽受詬病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個專門的憲法實施監(jiān)督機構。確立起憲法實施監(jiān)督的專門機構并非意味著憲法的實施狀況必然好轉,但缺乏這樣一種機構則必然不會好轉。因此,構建憲法實施保障的專門監(jiān)督機構,至少為憲法的實施提供了一種制度契機與制度平臺。2018年修憲將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并把這一機構作為中國憲法實施的具體保障機構,以世界視域觀之,我國已經選擇了一條不同于世界上各國所選擇的憲法實施保障之路:既非普通法院保障之路,也非憲法法院或者憲法委員會之路,而是憲法實施的第三條道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領導下的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監(jiān)督憲法保障實施之路。憲法實施保障的專門機構在我國確立了,未來的憲法實施不僅注重政治實施,而且更加重視法律實施。今后,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可以協助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開展的工作涉及合憲性審查的一系列工作,如審議法律和其他決定是否與憲法相抵觸;針對中央國家機關以及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國家機關的重大違憲行為,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報告;對依申請?zhí)崞鸬暮蠎椥詫彶橐蠡蚪ㄗh中所涉及的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合憲性審查;起草全國人大常委會憲法解釋的草案等,一句話,以后,無論是主動性備案審查還是依申請而進行的被動性合法性審查,凡是涉及規(guī)范性文件的合憲性問題的,一律由憲法和法律委員會負責進行審查;對于向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的法律草案的合憲性負責進行統一審議;在此基礎上,開展憲法解釋工作,確保憲法的正確實施。

      (三)憲法指導思想的重構為黨和國家確立的總體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根本法保障

      憲法修改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并成為新時代下我國憲法的最新指導思想,同時修正了國家未來發(fā)展的總體目標,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建設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需要長達30年的時間即從2020年至2050年;從2018年算起,則需要32年的時間。在30多年的時間中,如果沒有持續(xù)、穩(wěn)定的憲法指導思想作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和共同奮斗的旗幟與方向,就難以順利實現這一宏偉的奮斗目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就新時代實現這一總目標和總任務系統完整地提出了總體布局、戰(zhàn)略布局和發(fā)展方向、發(fā)展方式、發(fā)展動力、戰(zhàn)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只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去做,就能夠確保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順利實現,從而到本世紀中葉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由黨的指導思想通過法定的修憲程序上升為國家的指導思想,進而成為我國憲法的指導思想,就能夠在全社會喚起全體成員的價值共識和憲法共識,凝聚全社會整體力量,向著既定的奮斗目標共同邁進。因為,我國憲法體現著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它具有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強大的法制力量,黨的指導思想一旦上升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和憲法指導思想,就使黨的指導思想在國家法制上獲得了最高的體現。由于憲法的指導思想是憲法實施的靈魂,是凝聚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從而為黨和國家確立的總體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根本法保障。

      (四)民族復興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憲法雙重目標確立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2018年修憲從國內與國際兩個層面為未來中國和未來世界指明了具體、明確的前進方向。

      就國內而言,修憲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中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的主題(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35-36頁。作為未來30年中國的奮斗目標,它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fā)展,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頁。因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發(fā)展中國家能夠依賴本國政黨與人民的力量順利實現現代化強國夢的,幾乎皆陷入進了“中等收入陷阱”;在當今世界上,惟有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在轉型中促進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實現轉型,從而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邁上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其中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就是針對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實現轉型發(fā)展的中國方案。

      就國際而言,修憲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載入了憲法序言之中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與全球倫理責任意識與擔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中國政府反復強調的關于人類社會和平發(fā)展的新理念,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白皮書提出,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后首次會見外國人士就表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迄今習近平已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詞達60多次,在一系列雙邊和多邊重要外交場合多次強調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提出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國巴基斯坦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等。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fā)表演講時指出:“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fā)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2017年2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寫入聯合國決議。2017年10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2018年3月11日,第五次修改憲法時,增加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對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中國對世界未來的信念,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責任。正如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的講話中指出:“面對復雜變化的世界,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亞洲前途在哪里?我認為,回答這些時代之問,我們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撥云見日,把握歷史規(guī)律,認清世界大勢。他提出的“中國方案”是什么?那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習近平提出的“中國方案”,是解決當今世界各種難題、消弭全球各種亂象的“中國鑰匙”。應當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執(zhí)政黨與政府對促進人類和平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作出的重大貢獻,也是中國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三、新憲法秩序與中國憲法學研究的新課題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修憲所建構的中國新憲法秩序的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將面臨著一系列新課題、新挑戰(zhàn),當然也面臨著憲法學研究中國性的新機遇。如何立足于新憲法秩序,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法學理論研究體系與方法論體系,將是時代向中國憲法學研究者提出的新課題。正如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所說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痹谥袊厣鐣髁x新時代下,中國憲法學研究者將面臨著以下憲法學研究的新使命。

      (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憲法學研究的指導思想,構建具有現代性、科學性與時代性的中國憲法學理論體系與方法論體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體包括了八個方面,即(1)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2)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3)“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與“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4)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6)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人民軍隊的強軍目標;(7)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這八個方面的思想構筑了未來30年乃至更長的時期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框架與基本脈絡走向,事關每一個的切身利益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今后指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憲法指導思想與根本原則;作為憲法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都必須遵守的根本的活動準則。由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最大不同在于兩點:一是社會主義制度;二是黨的領導*《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35頁。,因此,作為中國憲法學者,應當以此為契機,實現中國憲法學術轉型,突出本土化的憲法學研究,構建具有現代性、科學性與時代性的中國憲法學理論體系與方法論體系。

      (二)基于完善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體系的現代化,進一步深化國體的研究

      國體是憲法學的基本范疇,研究中國憲法學就必須研究中國的國家性質,研究社會各階層在社會中的不同地位。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屬于社會主義,但二者是不同的,換言之,改革開放之前的社會主義制度與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制度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存在著重大差異,習近平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qū)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chuàng)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頁。關于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國體研究應當說在憲法學研究中是薄弱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提出,更需要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之下,針對憲法上關于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制度體系進行深刻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與意義。修憲將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載入憲法條文之中,成為憲法規(guī)范,則需要把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結合起來加以深入研究。

      (三)立足于中國憲法實施的現實問題,以憲法實施專門監(jiān)督保障機構的確立為契機,研究憲法實施中所面臨的具體實踐問題

      我國憲法實施得怎樣,可謂眾說紛紜,有肯定,更有批評。但總體上有一點可以肯定,憲法權利規(guī)范部分除了通過法律化的實施外,其他方面的實施的確存在較大問題,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我國缺乏一個憲法實施的專門機構。由于缺乏一個專門監(jiān)督實施憲法的機構,因此,有關中國憲法的方法論體系研究幾乎成為空中樓閣,中國憲法學方法論的研究主要是大量引介西方國家的憲法判例以及方法論,沒有憲法判例的憲法學是缺乏實踐性的憲法學,是沒有力量的,更缺乏鮮活的生命力。在我國,憲法解釋、合憲性審查、憲法監(jiān)督等憲法實施行為均無法有效開展,大量違憲行為或違憲案件無法得以及時糾正或解決,公民針對憲法權利侵害,往往投訴無門。針對憲法實踐的憲法學研究也同樣無法開展,只能通過一年一度的“憲法事例”的評選刷一下中國憲法學的存在感。修憲后,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成為中國憲法實施的專門監(jiān)督保障機構,解決了長期以來沒有解決的憲法實施專門機構難題。以此為契機,中國憲法學者將圍繞憲法監(jiān)督或合憲性審查程序、憲法解釋及其程序、憲法判例及其方法論以及中國憲法學與其他國別憲法學的比較等憲法實踐性現實性與比較憲法學問題開展深入研究。

      (四)以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契機,研究黨政一體新政改革的憲法基礎

      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主張“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中共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明確職責”,“在省市縣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研究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問題,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稕Q定》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為此《決定》提出統籌設置黨政機構的建議,根據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要求,科學設定黨和國家機構,防止機構重疊、職能重復、工作重合,對黨的有關機構可以同職能相近、聯系緊密的其他部門統籌設置,實行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整合優(yōu)化力量和資源,發(fā)揮綜合效益。因此,《方案》明確要求:“推進職責相近的黨政機關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為此,中央組建的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與中央紀委合署辦公、中央組織部統一管理公務員工作、中宣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工作和電影工作、中央統戰(zhàn)部統一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并統一管理宗教、僑務工作等。這些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原則與要求,反映了黨政融合、黨政一體的新政改革大趨勢。職能相近的黨政機構實行合并或合署辦公,這是國家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這種政治制度的變遷需要憲法學者的深入研究,為黨政一體的政治體制的合憲性進行學術研究分析。

      (五)以監(jiān)察委員會的設立為契機,進一步研究我國政體以及國家權力之間的職能分工與配合

      憲法上設立新的國家機關——監(jiān)察委,并與“一府兩院”憲法地位平行,這是對國家政權結構形式的重構。政體無非就是實現國家統治與治理的政權組織與活動體制,我國1982年確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人民政府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一府兩院)都是由人大選舉產生,對人大監(jiān)督,向人大負責。在人大之下,新設立一個與一府兩院憲法地位平行的監(jiān)察委,畢竟是在原有的國家權力體系與權力結構中增加了一種國家權力,這種新型國家權力即監(jiān)察權,其自身的憲法性質是什么?它與人大以及其他國家機關的職能如何分工與配合?憲法關于“監(jiān)察機關辦理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應當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zhí)法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如何解釋?這些問題都隨著監(jiān)察委的設立而成為中國憲法學研究的新課題。

      (六)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重點,研究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一的理論與實踐

      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是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僅包含法律規(guī)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jiān)督體系和法治保障體系,還包括黨內法規(guī)體系,因此,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應有之義。尤其是《中共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強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認為黨內法規(guī)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guī),全黨必須一體嚴格遵行。在完善黨內法規(guī)體系中,首先要完善黨內法規(guī)制定體制機制,建設黨內法規(guī)備案審查制度以及法規(guī)的解釋制度,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尤其注重黨內法規(guī)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制度建設。將黨內法規(guī)體系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之中并成為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法治體系的創(chuàng)新性拓展,是基于中國國情與黨政分工而不分開的體制所作出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制度建構,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與深遠的現實意義。因此,研究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一的理論與實踐是憲法學的重要課題。

      (七)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全面依法治國的憲法原則,研究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

      黨的領導(憲法第1條)已經載入憲法,成為國體的構成要素,與人民民主(憲法第2條)、依法治國(憲法第5條)一并成為了憲法基本原則。中共十九大報告闡明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即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三者共同作為憲法的基本原則,在學理上是怎樣的一種邏輯關系?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首先是依憲執(zhí)政,黨的領導權遵循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基本原則,那么黨的領導與法治、憲治的關系需要在憲法上作出理論闡釋。無論黨的領導還是依憲治國與依憲執(zhí)政,最終目的在于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充分實現,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因此,如何發(fā)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如何保證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監(jiān)督權、決定權、任免權?如何使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成為全面擔負起憲法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的工作機關?如何完善人大專門委員會設置,優(yōu)化人大常委會和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結構?等等,都是中國憲法學者迫切研究的核心問題。

      (八)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研究憲法上的生態(tài)文明,推動環(huán)境憲法主題的深入研究

      中共十七大報告在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并把建設生態(tài)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中共十八大報告則提出“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建設”,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加快生態(tài)文明制度建設”的構想。中共十九大則進一步提出“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藍圖。2018年修憲將“美麗中國”與“生態(tài)文明”納入憲法序言中,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因此,生態(tài)文明不僅是環(huán)境部門法研究的課題,也成為憲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如何在憲法學上闡明生態(tài)文明的憲法地位與憲法含義?如何在制度上建立起憲法保障機制與公益訴訟制度?都需要憲法學研究者的積極參與。

      (九)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原則,研究憲法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并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出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共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頁。2014年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我們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這個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傳承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愿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168-169頁。修憲將“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憲法使命,中國憲法學應當運用憲法解釋方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憲法上加以深入研究,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憲法支撐。

      (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原則,研究中國憲法學與世界憲法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一般而言,一國憲法只是關注本國的制度安排與人民的利益福祉,然而,中國憲法則超越一國狹隘的視域,而兼具一種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在規(guī)定中國制度安排的同時,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理念。中國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基于增進人類福祉為出發(fā)點的,希望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中國構建未來世界提出的中國方案,更是中國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核心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具有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思維,摒棄冷戰(zhàn)思維和強權政治思維,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的思維,同舟共濟的思維,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思維,以此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因此,在實施憲法關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則下,中國憲法學應當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憲法觀,積極參與中國憲法學與世界憲法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為繁榮中國憲法學作出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憲法學指導思想憲法
      憲法伴我們成長
      《憲法伴我們成長》
      尊崇憲法 維護憲法 恪守憲法
      人大建設(2018年4期)2018-06-26 08:38:16
      跳單、雙圈教學設計
      憲法學學術活動
      民法典編纂的憲法學透析
      三十而立:“八二憲法”的回顧與展望
      2012年其他重要憲法學學術活動
      2009年其他重要憲法學學術活動
      新時期軍隊建設指導思想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與開拓
      軍事歷史(2002年5期)2002-08-20 06:30:08
      永胜县| 资阳市| 建阳市| 濉溪县| 西华县| 南召县| 秦皇岛市| 高清| 宁城县| 阿拉善盟| 岗巴县| 莱州市| 余江县| 株洲市| 安仁县| 万全县| 慈溪市| 滁州市| 宁河县| 扎赉特旗| 乐亭县| 钟祥市| 泸水县| 喜德县| 调兵山市| 霍州市| 江城| 巨野县| 腾冲县| 绥芬河市| 高雄县| 朔州市| 武清区| 乡宁县| 钟山县| 六枝特区| 东辽县| 黔东| 栖霞市| 晋中市|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