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紅
(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 法學院,上海 201620)
進入信息時代,隨著信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個人信用信息以其寶貴的經(jīng)濟價值而備受矚目。作為個人金融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信用信息是指與個人信用能力和個人信用行為有關的信息,涉及各種可能影響個人信用的因素。圍繞著個人信用信息保護出現(xiàn)了權利的擴張適用,有關個人信用權利的爭論就此產(chǎn)生。自20世紀90年代起,關于信用權是否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學界有激烈的交鋒,支持與反對的觀點不相上下。然而,就信用本身而言,爭論雙方皆肯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是歷史發(fā)展之大勢所趨”。*參見周云濤:《信用權之反思與重構》,載《北方法學》2010年第6期。即便曾持否定意見的學者也認為“法律需與時俱進,信用權的重要性凸顯,單獨規(guī)定更符合當下的中國實際”。*中國民商法律網(wǎng):“張新寶教授詳解民法總則立法進程/民法典編纂高端論壇系列之三”,發(fā)布日期:2016年12月13日,http://www.civillaw.com.cn/zt/t/?id=31981,訪問日期:2017年1月8日。支持信用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的學說,就信用權本身的屬性問題仍然存在爭議。
第一,王澤鑒、李新天、楊立新等認為,信用權屬于人格權。支持此觀點的理由主要包括:(1)從《德國民法典》第824條出發(fā),認為信用權是維護民事主體社會影響與評價的精神性人格權。*參見李雙元、溫世揚:《比較民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頁。(2)從信用權性質出發(fā),認為個人信用評價的對象是特定人,與自然人的人身不可分離,其本身無法用金錢計算和衡量。*參見李新天、朱瓊娟:《論個人信用權:兼談我國個人信用法制的構建》,載《中國法學》2003年第5期。(3)信用權是指民事主體有權獲得和維護關于其經(jīng)濟能力和履約意愿的公正的社會評價與相應的社會信賴,并享有和支配此種社會評價和信賴所帶來的經(jīng)濟利益,是一種人格權。*參見楊立新:《論信用權及其損害的民法救濟》,載《法律科學》1995年第4期。
第二,吳漢東、覃有土等認為,*參見吳漢東:《論信用權》,載《法學》2001年第1期;覃有土、李正華:《論商業(yè)信用與商業(yè)信用制度之構建》,載《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信用權是民事主體對其所具有的償債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相應信賴與評價而享有的利用、保有和維護的權利。如果基于民事權利體系的財產(chǎn)權和非財產(chǎn)權的“兩分法”理論,信用權可以說是介乎上述兩類權利之間的“混合型權利”,屬于特殊的無形財產(chǎn)權;如果在財產(chǎn)權框架內(nèi)將資信類權利與物權、知識產(chǎn)權并列,信用權可以說是新型的財產(chǎn)權。該項權利的客體即信用利益屬于無形財產(chǎn)的范疇。
第三,程合紅、馮果等認為,信用權是一種兼具人格權和財產(chǎn)權的混合性商事權利。*參見程合紅:《商事人格權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8-90頁;馮果:《由封閉走向公開:關于商事信用的若干理論思考》,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1期。在商事領域,信用不僅能夠給其擁有者帶來巨額財產(chǎn)利益,還能以金錢衡量其價值,本身已經(jīng)演化為一種無形財產(chǎn)。
與之相對應,否定信用權為獨立民事權利的理由,歸納起來主要包括:(1)信用權是已經(jīng)死亡的權利,不必加以規(guī)定,并舉出《德國民法典》關于信用權的規(guī)定在日后沒有很好發(fā)揮作用的實例加以說明;(2)《德國民法典》第824條規(guī)定的“信用”不屬于第823條第一款意義上的權利,而是“一般的財產(chǎn)利益”。*參見周云濤:《信用權之反思與重構》,載《北方法學》2010年第6期。由此可見,無論是信用權本身的權利屬性、抑或權利客體,學界都存在明顯分歧。這里,需要區(qū)分企業(yè)信用與個人信用。企業(yè)信用可以通過商譽來加以保護,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1條對此有明確規(guī)定。相較之下,目前個人信用保護更為薄弱,簡單的肯定與否定都不足以彰顯個人信用權益本身的涵義和性質,只有深入其運行實踐進行檢驗。
信用的倫理價值與人格要素并不是同一個維度的概念,從倫理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的過程中,信用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坍縮。信用不僅在道德和法律層面內(nèi)涵范圍等方面存在不同,世界各國基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對信用本身也有不同的解讀。正因為“信用”語義學上的模糊性,理論及司法實踐對信用內(nèi)涵產(chǎn)生了不同理解導致適法不一等問題,已經(jīng)危及到公民信用權益的最后法律保障防線。
以“信用權”、“信用數(shù)據(jù)庫”、“信用信息基礎”等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及北大法寶裁判文書網(wǎng)進行檢索,剔除重復、案情不詳、無關等文書,篩選出有效判決文書共73例,案件審級從基層人民法院到最高人民法院、地域分布各地、時間跨度為2009-2017年。就個人信用權益糾紛而言,在案由選擇、裁判說理及具體的價值判斷、利益衡量及法律適用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
案由是案件名稱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是將訴訟爭議所包含的法律關系進行的概括。通過案由的選擇可以大體判斷法院審理此類案件的總體審判思路。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人格權糾紛作為一級案由,項下具體包括9個三級案由,分別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姓名權糾紛;肖像權糾紛;名譽權糾紛;榮譽權糾紛;隱私權糾紛;婚姻自主權糾紛;人身自由權糾紛;一般人格權糾紛。侵權責任糾紛作為一級案由,項下包括監(jiān)護人責任糾紛、用人單位責任糾紛、網(wǎng)絡侵權責任糾紛、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糾紛、產(chǎn)品責任糾紛、環(huán)境污染責任糾紛等30個三級案由。*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fā)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的通知》【法〔2011〕42號】明確了第九部分“侵權責任糾紛”項下案由與“人格權糾紛”、“物權糾紛”、“知識產(chǎn)權與競爭糾紛”等其他部分項下案由的協(xié)調問題。在確定侵權責任糾紛具體案由時,應當先適用第九部分“侵權責任糾紛”項下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相關規(guī)定列出的具體案由。沒有相應案由的,再適用“人格權糾紛”、 “物權糾紛”、“知識產(chǎn)權與競爭糾紛” 等其他部分項下的案由。
通過檢索上述判決文書,從案由分布來看,名譽權糾紛案件35個,占比48%;侵權責任糾紛案件12個,占比16%;一般人格權糾紛案件6個,占比8 %;姓名權糾紛案件6個,占比8%;合同糾紛5個,占比7%;人格權糾紛4個,占比6%;其他案由5個,占比7%(包括隱私權糾紛、離婚糾紛、信用卡糾紛、公司變更登記糾紛等)(見圖2.1)。
圖2.1 個人信用權益糾紛案分類占比(%)
然而,侵權責任糾紛項下30個三級案由,并無一個與信用權益糾紛相匹配,但仍然有高達16%的案件以侵權責任糾紛、6%的案件以人格權糾紛作為一級案立案;另有65%的案件系人格權糾紛項下的三級案由,但又存在選用姓名權、名譽權、一般人格權以及隱私權的不同。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fā)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的通知》【法〔2011〕42號】,第一審法院立案時應當根據(jù)當事人訴爭法律關系的性質,首先應適用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列出的第四級案由;第四級案由沒有規(guī)定的,適用相應的第三級案由;第三級案由中沒有規(guī)定的,適用相應的第二級案由;第二級案由沒有規(guī)定的,適用相應的第一級案由。具體到個人信用權益糾紛案件,本應在三、四級案由中首先適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法院并未遵守上述規(guī)定,直接選用一級案由如侵權責任糾紛和人格權糾紛。之所以所涉糾紛在案由上大部分定為侵權責任糾紛,基本上與案件所涉訴訟請求權益不明有關,法院籠統(tǒng)都將之歸入侵權責任糾紛一級案由,并未貫徹《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的基本精神。同時,即使選用三級案由的法院,對個人信用權益糾紛案件性質認定又存在明顯分歧。
如前所述,支持信用權應當獨立出來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缺乏法律上的請求權基礎。然而,從立案情況看,幾乎所有涉及信用權益案件在法院都得以立案受理,并未出現(xiàn)因缺乏具體法律規(guī)定而導致個人信用權益救濟無門的問題。在一些判決書中還特別強調,“法律上沒有規(guī)定信用權,可歸于名譽權”,*(2015)寧民終字第4737號?!翱紤]到信用權尚未成為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一項民事權利,可納入人格權范疇”,*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4)一中民終字第3742號民事判決書?!肮竦拿u權和信用權受到侵害,有依法保護的權利”。*河南省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洛民終字第2886號民事判決書。然而,法院受理案件并不等同于權利人的權益一定會得到保護,或者說最大限度能夠獲得司法救濟。
大部分案件都是因為第三人偽造簽名、冒用受害人身份致其信用權益受損而引發(fā)訴訟,達到45件,占比高達62%。還有個別案件因為銀行內(nèi)部工作人員輸入錯誤導致個人信用受損,或者因超過5年不良記錄法定保存期限引發(fā)的糾紛。后兩類案件,商業(yè)銀行都是唯一被告,侵權事實比較清晰。鑒于身份遭他人冒用而導致當事人的信用權益受損害最為普遍,以下作詳細探討。在身份冒用類案件中,大都以金融機構為被告,部分案件直接將身份冒用人列為共同被告,部分案件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列為共同被告。此類案件模式可以歸納為:第三人冒用被侵權人身份信息,在銀行辦理貸款或信用卡,逾期未還款,導致身份被竊取人在征信中心產(chǎn)生不良記錄,致使其信用權益受損(見圖2.2)。
圖2.2 身份冒用類案件法律關系
1.作為信息提供者的商業(yè)銀行。作為信息提供者的商業(yè)銀行之所以作為被告或共同被告,因為其在進行貸款審查時,未盡到合理謹慎的審查義務,致使第三人得以冒名貸款,屬于不作為侵權。這里,支持銀行構成侵權的法院,大都援引《商業(yè)銀行法》及《貸款通則》的相關規(guī)定,認為金融機構“在貸款調查、貸款審批、簽訂借款合同、貸款發(fā)放、貸后檢查過程中,對其工作人員管理不善,對不法行為未能加以防范,對該筆貸款沒有履行謹慎調查審核義務,致使冒名事件的發(fā)生。上述過錯行為導致了原告在人民銀行的不良信用記錄,給原告的名譽和信用帶來負面影響,并給原告造成一定的經(jīng)濟損失。”*河南省寧陵縣人民法院(2015)寧民金初字第00046號民事判決書。
2.身份冒用者。身份冒用者作為共同被告的前提,即原告必須明確知曉誰具體冒用了其身份。但是部分案件中,身份冒用者在逾期拒絕還款之后就溜之大吉,追查其身份并追究其法律責任的難度較大。原告通常采取報案方式,希望公安部門協(xié)助查找,但收效甚微。在個案中,還有法院以此類案件涉嫌犯罪不屬于經(jīng)濟糾紛為由裁定駁回原告訴請(即所謂的“先刑后民”),存在明顯的程序不公問題。*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晉民申169號民事裁定書。綜合案件檢索情況,身份冒用者往往知悉原告身份的人,或者是原告的雇主,或者存在親屬關系或朋友關系,或者本身為銀行工作人員。對于確定身份冒用者并作為共同被告的案件,法院認定侵權行為成立,要求身份冒用者與商業(yè)銀行共同承擔侵權責任。但是,這里到底是按份責任、抑或連帶責任,也存在分歧:有的案件認定由冒用者承擔主要賠償責任、銀行承擔次要責任,如王某某訴張某某、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侵權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2008年第10期。法院最后認定,由被告張某某(實際冒用人)賠償80%即1731.2元,由被告信用卡中心賠償20%即432.8元。;而有的案件則要求兩被告承擔共同連帶責任,如趙某某與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安陽縣支行姓名權糾紛案*河南省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09)安民二終字第234號民事判決書,法院判決兩被告(身份冒用者及銀行)共同賠償原告房屋評估費4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
3.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作為共同被告的案件并不多,僅有5例,且法院都認定征信中心不存在過錯,無需承擔侵權責任。這里,法院都無一例外的適用了《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shù)據(jù)庫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第9條規(guī)定,即征信服務中心根據(jù)生成信用報告的需要,對商業(yè)銀行報送的個人信用信息進行客觀整理、保存,不得擅自更改原始數(shù)據(j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征信中心對商業(yè)銀行報送的個人信息,無對或錯的審查義務,也無擅自更改的權利,其職責只是對商業(yè)銀行報送的個人信息進行客觀整理、保存,然后對外提供查詢。更改數(shù)據(jù)庫中原有信息,需要原報送單位報送新的信息數(shù)據(jù)后,才能對原有信息數(shù)據(jù)進行更改。因此,征信中心在處理對外提供查詢的信用信息操作程序過程中,其主觀上不存在過錯,不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0)云高民一終字第43號判決書,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2013)寶民一(民)初字第14號判決書,河北省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冀09民終第4079號民事判決書,四川米易縣(2016)川0421民初第218號民事判決書,吉林市龍?zhí)秴^(qū)人民法院(2015)龍民一初字第1017號民事判決書。
根據(jù)《征信業(yè)管理條例》第26條第3款之規(guī)定,“信息主體認為征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钡?2條,“本條例……第二十六條適用于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shù)據(jù)庫運行機構?!庇纱丝芍?,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作為訴訟當事人完全符合法律規(guī)定。同時,根據(jù)《暫行辦法》第10條規(guī)定,征信服務中心認為有關商業(yè)銀行報送的信息可疑時,應當按有關規(guī)定的程序及時向該商業(yè)銀行發(fā)出復核通知。第17條,征信服務中心發(fā)現(xiàn)異議信息是由于個人信用數(shù)據(jù)庫信息處理過程造成的,應當立即進行更正,并檢查個人信用數(shù)據(jù)庫處理程序和操作規(guī)程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從法條內(nèi)容上看,征信中心本身對商業(yè)銀行報送的信息,應當查驗和核查,對錯誤信息負有更正義務。
另外,2016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發(fā)布的《征信業(yè)務管理辦法(草稿)》(以下簡稱《草稿》)第20條規(guī)定,“征信機構應當建立數(shù)據(jù)驗證規(guī)則,對采集的信息進行審核驗證,經(jīng)驗證確認信息錯誤的,應當刪除,無法確認數(shù)據(jù)準確的,不得對外提供”以及第21條,“征信機構在整理、保存、加工信息過程中發(fā)現(xiàn)信息錯誤的,如屬于信息提供者報送錯誤的,應當及時通知信息提供者更正,如屬于內(nèi)部錯誤的,應當及時更正,并完善內(nèi)部處理流程”。如果說《暫行辦法》對征信中心信息審核義務的規(guī)定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話,《草稿》就已經(jīng)十分明確地規(guī)定了征信機構信息審核義務規(guī)則。
這里,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不區(qū)分具體情況一概認定征信中心無過錯而無需承擔賠償責任,顯然有失偏頗。既然征信中心有審核和更正義務,違反上述義務,亦要承擔相應責任,除非其舉證證明在信息采集和審驗過程中不存在過錯。
從判決結果來看,認定被告構成侵權的案件高達63%。然而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案由的判決結果存在極大差異:以姓名權糾紛為案由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案例高達100%,而以名譽權糾紛、一般人格權糾紛為案由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案例比例為85%。究其原因,在全部姓名權糾紛的6個案件中,第三人冒用身份之侵權事實清楚,法院認定侵權行為成立,基本上都支持了原告精神損害賠償?shù)脑V請。*河南省寧陵縣法院(2015)寧民金初字第00046號民事判決書、河南省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09)安民二終字第234號民事判決書,都支持了原告50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比較特殊的是河南省唐河縣法院(2015)唐民一初字第1681號民事判決書,法院判定銀行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消除不良記錄;如果逾期未予消除,賠償原告張某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0元。而在名譽權糾紛、一般人格權糾紛中,法院則持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認為商業(yè)銀行并未侵害其名譽權的案件中,以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載的周某某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1)滬一中民一(民)終字第2988號民事判決書,刊載于2012年第9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為代表。該案法官認為,某商業(yè)銀行在審核信用卡申請資料中缺失存在一定過錯導致周某某信用報告存在不真實記載,但該行按照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監(jiān)管要求報送信息,不存在虛構事實或侮辱的行為。名譽權受損害的后果應當是被侵權人社會評價的降低,但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tǒng)是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本人、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因法定事由才可以查詢系統(tǒng)內(nèi)信息,不在社會公眾中傳播,未造成周某某社會評價的降低,因此不能認定周某某的名譽權存在損害后果。這里,法官嚴格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名譽權侵權責任的四個構成要件,即被告存在侵權行為、受害人確有名譽受損的事實、被告主觀上存在過錯、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敗訴判例中,法院大多認定原告舉證不能而需承擔不利后果,*福建省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漳民終字第543號民事判決書中,法院認為“本案現(xiàn)有證據(jù)亦無法證明代某某的相關信用記錄在社會公眾中傳播,并且造成代某某的社會評價降低,因此不能認定代某某的名譽權存在損害后果”?;蛘哂捎阢y行及時消除不良記錄,法院以名譽權構成要件分析,判定不構成侵權。*吉林省柳河縣人民法院(2015)柳民中初字第270號民事判決書。
而支持原告侵權訴請的法院則認為,“銀行征信記錄雖尚未向社會公眾全面公開,但其不僅在銀行內(nèi)部發(fā)生作用,而且在相關部門都實行了信息聯(lián)動,處于公開狀態(tài),具有極大影響,對其名譽、信用造成了一定損害”;*湖南省慈利縣人民法院(2014)慈民三初字第132號民事判決書?!爸率蛊洚a(chǎn)生不良信用記錄,雖形式上是冒用了原告的姓名簽訂合同,但實質上導致的后果是使原告的名譽處于不佳狀態(tài),名譽權受到侵害”*重慶市南岸區(qū)人民法院(2015)南法民初字第05081號民事判決書。;“使原告?zhèn)€人信用報告中存在不良信用記錄,使其社會信用評價被降低,對原告的名譽權造成了損害”。*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4)二中民一終字第0317號民事判決書。
應該說,案情事實、性質基本一致的案件,但裁判結果卻大相徑庭,這其實是對司法公正的一種減損。
在認定被告需承擔侵權責任的案件中,判決結果條目可歸納為以下四種情形,即:消除不良記錄、賠禮道歉、精神撫慰金以及直接經(jīng)濟損失(見圖2.3):
長期以來,牛超干事創(chuàng)業(yè)踏踏實實,對植保業(yè)務勤勤懇懇,為農(nóng)民打藥服務任勞任怨。牛超有一個心愿就是做一名農(nóng)民最喜歡的“植保達人”。
圖2.3 侵權責任承擔方式
1.消除不良記錄。既然法院認定被告存在侵權行為,消除不良信用記錄自然是應有之義。在全部判定侵權行為成立的46起案件中,法院都支持了原告關于消除不良記錄的訴請,一些案件在庭審階段商業(yè)銀行就已經(jīng)消除了不良記錄。
2.賠禮道歉。作為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任方式,僅有5個案件支持了當事人的此項訴請,占到全部勝訴類案件的12.5%。*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案件共46例,其中有6例原告并未提出賠禮道歉、精神撫慰金以及直接經(jīng)濟損失的訴請。大部分法院并不支持此項訴請,主要理由包括“因影響已消除,未造成重大不利后果,且糾紛本身不涉及原告在社會上名譽評價降低的問題”*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2013)寶民一(民)初字第14號民事判決書 。。實踐中,當事人往往提出在國家級或被告所在地媒體(如市級報紙)要求公開賠禮道歉,法院基本都不會支持,更傾向于“在原告生活、工作范圍內(nèi)”“當面賠禮道歉”或“書面賠禮道歉”。*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0)云高民一終字第43號民事判決書;河南省尉氏縣人民法院(2013)尉民初字第2649號民事判決書;河南省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洛民終字第2886號民事判決書;山西省朔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朔中民終字第642號民事判決書。
3.精神損害賠償。在認定姓名權或名譽權侵權責任成立的案件中,共有19起案件支持了原告的精神撫慰金的訴請,占比高達47.5%,金額在一千元至四萬元之間,可見法院在此問題上裁量權頗大。判決書上難以看出法院認定精神撫慰金數(shù)額的具體考量,不過如果商業(yè)銀行經(jīng)權利人多次要求依舊不更正不良記錄的,法院則更傾向保護被侵權人并支持精神損害賠償?shù)脑V請。例如,朱某某與尉氏縣農(nóng)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名譽權糾紛案中,原告提出刪除不良記錄請求后,被告在長達一年時間拒不刪除,法院認為給原告的生活和精神造成了嚴重影響,判令被告賠償精神損失7000元。*河南省尉氏縣人民法院(2013)尉民初字第2649號民事判決書,類似案例還有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法院(2015)沅民一初字第772號民事判決書。與之相類似,在中國工商銀行某支行與段某某人格權糾紛一案中,法院認為“工行錯誤報送段某某個人信用信息,以及知道信息錯報后,長達三年未啟動糾錯程序予以改正的行為,主觀上存在怠于履行職責及過錯,其行為已經(jīng)對段某某人格信譽、經(jīng)濟、生活秩序造成影響”,判令賠償段某某信譽損失4萬元。*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0)云高民一終字第43號民事判決書。
總體來看,法院在是否給予受害人精神撫慰金上還是趨于保守。個別案件中,一審法院給予權利人較高的精神撫慰金(如二萬元),而二審法院以證據(jù)不足、未造成嚴重后果改判不予權利人精神撫慰金。*遼寧省葫蘆島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葫民終字第01278號判決書。支持精神損害賠償?shù)陌讣?,絕大多數(shù)案件法院最終認定的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都在5千元以下(比例高達84%),僅有2個案件超過1萬元。
4.直接經(jīng)濟損失。由于個人信用權益受損導致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如交通費、通訊費、鑒定費、誤工費、公證費、公告費、郵寄費等,僅有11個案件支持該項訴請,比例僅為27.5%。從具體數(shù)額上看,如交通費、公證費、公告費大都在1000元以下,筆跡鑒定費4000元(直接根據(jù)發(fā)票數(shù)額加以認定)。應該說,絕大多數(shù)法院對于當事人此項訴請基本持謹慎態(tài)度,除非認定因個人信用權益受損導致的直接的、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且當事人須提供充分的證據(jù)證明,否則不予支持。至于預期利益損失(房租損失、利差損失、定金損失)等,均以舉證不能為由予以駁回。由此可見,無論當事人選擇何種案由,我國司法審判實務普遍缺乏對個人信用信息權益的實質性保障,精神損害賠償尚不過半且數(shù)額保守,直接損失賠償?shù)那樾蝺H占27.5%,更不要說純粹的經(jīng)濟損失了。事實上,對于個體而言,除了消除信用不實所造成的評價受損,更重要的是恢復其因信用受損導致的財產(chǎn)利益損失,這才是信用的核心與本質所在。而上述裁判結果所呈現(xiàn)出財產(chǎn)利益普遍保護不足的問題,是我國當下個人信用信息權益保護面臨的主要困境。
如果說個人信用權益同其他傳統(tǒng)人格權,上述的侵權責任似乎已足夠填補損失。然而在信用社會,個人信用權益絕不等同于名譽權、姓名權、隱私權等人格權,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社會評價,信用一旦毀損將對個人經(jīng)濟生活產(chǎn)生破壞性影響。特別是在房價飛漲的今天,因個人信用問題貸款被拒,即使最后成功維權,損失又豈是幾千元賠償所能填補。*例如,在何后福訴工商銀行新邵支行案(湖南省邵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邵中民一終字第87號)中,原告因錯誤不良信用貸款被拒,其后雖消除了不良記錄,但是國家貸款利率優(yōu)惠政策已然被調整,此時再去貸款,需要多付利息3萬余元。一審法院支持了其賠償利息損失的訴訟請求,但未具體釋明理由,二審法院則改判不支持此項訴請,理由為“該利息差對貸款人是一種預期利益,且具有很大的政策不確定性”。而在羅小榮案(四川省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川11民終727號),原告因個人信用不良記錄錯失貸款,失去購房定金近5萬元?;ヂ?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時代,個人信用更是無處不在,除了金融借貸、租車租房購票,甚至婚戀社交都會有所涉及。個人信用記錄對于真正失信之人確實可以讓其寸步難行,但是對于誤傷之人,所造成的影響又該如何消除并得到有效的司法救濟?個人信用降低或受損已經(jīng)不僅僅是因社會評價貶損導致的人格上的侵害,更重要的是財產(chǎn)利益和機會成本的喪失。回溯前文司法案例的統(tǒng)計和分析結果,倘若以人格權的思路再去規(guī)范個人信用權益,已然捉襟見肘。在傳統(tǒng)侵權責任法理論中,通常認為只有在人身權被商業(yè)化之后遭受侵害才可能造成財產(chǎn)損失。*參見程嘯:《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697頁。個人信用評價的本質仍要回歸至信用給被評價人帶來的財產(chǎn)利益這一關鍵要素。
現(xiàn)行司法實踐層面?zhèn)€人信用權益糾紛案件,盡管案由不同,但基本都在法院得以立案受理并進行了裁判。雖然法律上并未明確規(guī)定信用權,但現(xiàn)有權利救濟框架依然對個人信用權益實施了一定程度的保護,而且基本都滿足了消除不良記錄的訴請。不足之處在于,責任承擔途徑局限于人格權救濟,精神撫慰金適用保守,直接經(jīng)濟損失難以定性、賠償。
如前所述,以名譽權糾紛為案由的司法判例中,呈現(xiàn)出截然相反的判決,要么支持原告訴請,要么認定名譽權未受損而予以駁回,出現(xiàn)了同案不同判問題。從本質上看,名譽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維護自己名譽,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腕w是名譽,即對特定民事主體的品德、才干、信譽、商譽、資歷、聲望、形象等方面的社會性評價。*參見程嘯:《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52-153頁。其侵害行為的表現(xiàn)是造成受害人個人社會評價的降低。*參見陳華彬:《民法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277頁。司法實踐中,法院通常根據(jù)原告所舉證的侵害事實,即被告陳述是否為虛假事實,并且這些事實是否已經(jīng)公開,就此推定受害人的名譽權是否因此而受損。從損害后果看,名譽權受侵害伴隨的是自然人精神上的損害和痛苦,除了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外,還可能承擔精神損害賠償。
因此,將信用納入名譽權的保護范圍,對被侵權人而言,不僅在侵權要件上難以加以舉證證明,而且無法獲得充分的經(jīng)濟補償和救濟。即便認定為侵犯名譽權的案件,被侵權人幾乎無法獲得經(jīng)濟賠償,精神撫慰金大都在5000元以下,難以彌補其真正損失。加之,信用權益領域的信用評價,并非由普通公眾作出,而是由專門的信用評價主體根據(jù)特定標準得出個人信用報告或者信用評分。損害一旦發(fā)生,會產(chǎn)生系統(tǒng)性效應,使得被侵權人無法從信貸市場再獲得信用機會,這也是征信所發(fā)揮的懲戒效果的體現(xiàn)。
此類案件多發(fā)生于身份冒用案件,一方冒用受害人之姓名等身份資料辦理貸款或是貸記卡,逾期不還款構成違約,導致被侵權人的信用報告產(chǎn)生不良記錄。有學者認為“法官在司法實踐中為了保護被侵權人實際利益而采取對姓名權條款做出類推解釋,從而將信用利益納入姓名權保護客體之中,將信用作為姓名權支配對象,是一種更接近于‘后果式思維’而非‘規(guī)范式思維’的裁判方式,能夠取得較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⒎ǜ鼞搶⑦@種本土司法經(jīng)驗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參見任江:《“騙貸逾期未還”糾紛案中的姓名權私法功能與啟示——對新型人格權“信用權”的一點質疑》,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雖然上述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存在疏漏。
根據(jù)本文的案件統(tǒng)計,身份冒用案件以“姓名權糾紛”為案由的僅有6例,大部分案件采用名譽權、侵權糾紛等救濟方式。事實上,姓名權路徑并非司法實踐的唯一,不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身份冒用案件雖占到個人信用侵權案件的一定比例,但也不是唯一的侵權可能,上述說法未免以偏概全,有失偏頗。
姓名權作為一項具體人格權,即自然人有權決定、變更和使用自己姓名,并排除他人干涉或非法使用。該項權利的實質,保護的是權利人與姓名這一符號標識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基于此產(chǎn)生的各種財產(chǎn)性利益。根據(jù)《民法通則》第99條第1款,侵害姓名權的典型行為即盜用或冒用他人姓名的行為。對于侵害姓名權的行為,權利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和消除危險,并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姓名只是與自然人相聯(lián)系的一個表征符號,在身份冒用類案件中雖然形式上表現(xiàn)出的行為是侵權人冒用權利人的姓名去銀行申請授信而導致信用記錄受損,但其實質后果都是信用權益及其相關經(jīng)濟利益遭受毀滅性破壞,通過姓名權的事后補救性救濟方式存在明顯不足。雖然在侵權責任認定上,姓名權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相比名譽權并無“社會公開性評價降低”的要求,而且對于被侵權人而言更容易舉證,只需要申請司法筆跡鑒定真?zhèn)渭纯?。但其?jīng)濟損失方面的救濟仍沿用姓名權之側重人格權的保護理念,法院通常不會支持個人信用權益受損之預期損失,如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分行營業(yè)部與劉福忠等姓名權糾紛上訴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2010)烏中民一終字第677號民事判決書。該案法院僅支持原告消除不良信息,并根據(jù)被告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jié)、被告承擔責任的經(jīng)濟能力及本地區(qū)平均生活水平等情況等酌定精神撫慰金2000元。而對于原告提出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之定金損失5000元、乘坐飛機損失2370元等,法院認為原告并未舉證證明,故不予支持。
在隱私權判例中,引發(fā)糾紛的主要原因即銀行未經(jīng)授權查詢了受害人的個人信用報告。有學者認為,“個人信用征信中,消費者隱私權屬于人格權,對隱私權的保護構成個人信用征信體系信息財產(chǎn)權利的基礎,衍生出直接財產(chǎn)利益和間接財產(chǎn)利益?!?參見王銳、熊健、黃桂琴:《完善我國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的法學思考》,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8期。對此,筆者不能茍同。
從隱私權本身的性質來看,其所保護的是自然人不受他人打擾以及保護個人信息秘密。侵害隱私權的行為通常包括兩類:一是侵害私生活安寧,如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窺視他人以及偷錄、偷拍或設置監(jiān)視器、攝像機等行為;二是未經(jīng)本人許可公布他人性別、職業(yè)、學歷、婚姻狀況、家庭住址、電話號碼、身體狀況、病歷資料、犯罪記錄、個人嗜好、日記、私人信件以及其他個人不愿公開的信息,由此造成權利人正常生活遭受侵擾。具體在個人信用權益領域,未經(jīng)權利人書面授權,商業(yè)銀行非因法定事由不得查詢其個人信用報告。在檢索到的唯一一例隱私權糾紛案件中,法院認為“侵犯隱私的行為表現(xiàn)為公開,其后果為讓公眾知曉”,“被告對原告的個人信用記錄也未向不特定或多數(shù)人加以披露,也無證據(jù)顯示產(chǎn)生何種損害后果”,進而認定被告未經(jīng)授權查詢原告?zhèn)€人信用記錄的行為不構成侵犯隱私權,駁回原告訴請。*浙江省嘉善縣人民法院(2014)嘉善民初字第1350號民事判決書。由此可見,通過隱私權保護個人信用權益也存在類似于名譽權的硬傷,其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必須具備“向不特定人公開”這一要素,而個人信用報告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其他機構查詢必須有法定事由并經(jīng)被查詢?nèi)吮救藭媸跈?。顯然,這里未經(jīng)授權的非法查詢個人信用報告無法滿足隱私權侵權的構成要件。此為其一。
其二,隱私權的概念源于民商合一的思維,以隱私權概念的擴張來解決個人信用信息權益保護問題顯然缺乏合理性。盡管隱私權概念的泛化在英美法系有其適用性,但將其機械地移植到我國是否妥當值得深思。尤其是在民法典草案出臺之際民商法學者對民商分立又一次激烈探討后,基本達成我國應當出臺商事通則實現(xiàn)民商分立的共識,隱私權更適宜放置于民法范疇內(nèi),突出體現(xiàn)“公平”價值取向;而個人信用信息權益應當以更為特殊、更優(yōu)先適用、更能體現(xiàn)效率價值取向的商事領域之個人信息權予以保護,更凸顯其財產(chǎn)價值。
鑒于個人信用權益尚未在法律上做出明確規(guī)定,在檢索的案例中有6例判決將個人信用權益歸入一般人格權。從法學理論發(fā)展歷程來看,一般人格權理論晚于具體人格權,“但一般人格權絕非基于特別人格權的概括抽象而產(chǎn)生,恰恰相反,一般人格權之目的,正是在于彌補立法上所規(guī)定的特別人格權之不足,從而為被立法所遺漏的具體人格權提供法律保護依據(jù)”。*參見尹田:《論一般人格權》,載《法律科學》2002年第4期。20世紀50年代,德國深刻反思納粹對人格的漠視和踐踏,積極拓展了人格權保護的需求?!暗聡鴮崉战缫苑蛇m用中的解釋方法,創(chuàng)制‘一般人格權’(das allgemeine Persoenlichkeitsrecht)概念,從而概括了新時期人格權擴張保護的需要?!?參見龍衛(wèi)球:《民法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頁。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1款第3項規(guī)定,自然人的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由此,確立了我國一般人格權的法律保護。一般人格權通常被視為一項兜底性質的權利,亦為司法實踐所承認。未被確立為具體人格權的人格法益都可以通過一般人格權來規(guī)范,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見,即“對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的并已被公認的諸如隱私權、貞操權、信用權等人格權尚未在立法中得到確認……可以以此案由確定”*參見奚曉明主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頁。。以一般人格權來規(guī)范,雖可解決請求權基礎問題,但在我國仍存在適用困境。
采用一般人格權案由的6個案例,都屬于身份冒用類案件。這里,法官認為信用權屬于人格利益,故而將案件歸入一般人格權糾紛。雖然在判決書中并未就一般人格權進行深入的法理分析,但已經(jīng)有法官認為“原告于訴訟中所主張之信用利益系人格利益在社會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后衍生出的新人身權益之一,其本質上涉及金融某系統(tǒng)對公民在經(jīng)濟活動中的個人誠信之信息收集,金融系統(tǒng)部門可根據(jù)該信息內(nèi)容對公民進行相應的經(jīng)濟信用評級。該經(jīng)濟信用之評價存續(xù)于某系統(tǒng)內(nèi)部,具有封閉性、內(nèi)部性與嚴格限制的公開性等特點?!逼渲?,還特別強調,“侵害信用利益(信用權)不同于侵害名譽權所具有社會公開性評價降低的要件特征,故被告某銀行之行為并不侵害原告之名譽權。”*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2013)寶民一(民)初字第14號民事判決書。
雖然認為侵害信用權益與侵害名譽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在判決結果上呈現(xiàn)出完全的兩極分化*6例一般人格權作為案由的案件,其中3個案件支持原告信用侵權訴請,3個案件認為不構成侵權,各占50%。:部分案件認為被告某銀行的工作疏忽雖對原告之生活利益與精神利益產(chǎn)生一定之壓力與影響,但此種不利影響程度尚不足以構成嚴重后果,且被告已將不良記錄予以刪除,停止了侵害的擴大,亦未造成其他不良影響,不支持精神撫慰金及其他經(jīng)濟損失的訴請*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2013)寶民一(民)初字第14號民事判決書;吉林省柳河縣人民法院(2015)柳民中初字第270號民事判決書。;部分案件則認為銀行在辦理信用卡或貸款業(yè)務中存在審查不嚴的過錯,其行為與身份冒用人的侵權行為聚合導致原告?zhèn)€人信用報告出現(xiàn)逾期還款記錄,存在因果關系,判決消除不良記錄的同時,賠償原告精神撫慰金。*山東省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人民法院(2013)威環(huán)民初字第1159號民事判決書;山西省朔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朔中民終字第642號民事判決書。
換言之,一般人格權作為兜底性案由,在法律適用時必須面臨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分析和解釋,但是鑒于我國現(xiàn)有法律對此并無明確規(guī)定,需要法官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這也在實質上對法官的法律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要求,存在司法自由裁量權可能被濫用之嫌疑。
主張信用權作為獨立的一項民事權利學說之共同點是將信用權的客體視為信用(利益),看作民事主體的經(jīng)濟能力或償債能力(的社會評價),因其信用可享有被保護的利益。但該利益存在語義學上的模糊性,更為關鍵的是,信用權的創(chuàng)設涉及到民法典的體系和結構性安排,如果直接納入人格權編可能會削弱對其財產(chǎn)權益的保護,而新增權利與既有權利存在的大量規(guī)制重合也會危及權利體系自身的穩(wěn)定性。因《德國民法典》未對名譽作出保護性規(guī)定,才將范圍相對狹窄、明確的信用法益納入侵權行為法的保護。在我國《民法通則》《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已經(jīng)明確將名譽法益納入保護范圍的情況下,似已沒有必要再創(chuàng)設一項信用法益或信用權。那種試圖將各種可能的人格法益都稱為權利的做法,其價值僅在于創(chuàng)造了眾多權利概念,而這些所謂的權利卻幾乎沒有任何實質內(nèi)容。*參見韓強:《人格權確認與構造的法律依據(jù)》,載《中國法學》2015年第3期。
有學者將信用權益客體拆解為信用的兩大要素:客觀履約能力和主管履約品質,并認為“客觀履約能力方面的評價帶來的主要是財產(chǎn)利益,基本不會對被評價人產(chǎn)生人格利益損益的影響”,“主觀履約品質方面的評價帶來財產(chǎn)方面的利益,給本人帶來更多的經(jīng)濟利益?!?參見周云濤:《信用權之反思與重構》,載《北方法學》2010年第6期。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有待商榷。例如,財產(chǎn)記錄(客觀履約能力)的不實記載仍然會讓“被評價人”感到精神上的不適(富人被當做窮人、還得起被當做還不起)。這里,人格利益損益同樣覆蓋了信用的兩大要素,這就是為什么信用權被廣泛認為屬于人格權編或被認為是混合權利的主要原因。
前述案例分析旨在探求缺失實體規(guī)范的情況下,個人信用信息權益保護的現(xiàn)狀。事實上,個人信用信息權益的保護不必擔憂因缺乏具體的請求權基礎而得不到維護,“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當一種新類型的“人格”倫理價值產(chǎn)生時,只有被法律確認之后才可能成為一項新的人格權,其并非人之固有權利,而是立法者為適應社會需要而創(chuàng)設的法定權利。*參見馬俊駒:《人格與人格權立法模式探討》,載《重慶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目前在缺乏明確具體的請求權基礎規(guī)范的情況下,各個法官憑借對個人信用信息法律屬性的理解,難免會出現(xiàn)裁判思路的不一致,甚至同案不同判的問題。這里,完全可以通過司法解釋對上述問題施以細化性規(guī)則加以解決。
我國立法一直有宜粗不宜細的傾向,由此也有了司法解釋擴張的空間。*參見陳興良:《司法解釋功過之議》,載《法學》2003年第8期。對“在審判工作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的理解,就是在確定現(xiàn)行體制下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權力的范圍。*參見王成:《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效力研究》,載《中外法學》2016年第1期。我國司法實踐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土資源之一,因此對實踐案例分析歸納,成為實定法秩序下實定法規(guī)范的邏輯證成進路。通過司法解釋加以固定,可以進一步解決信用信息權益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達到立法成本效益的最優(yōu)化。
1.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之名譽權。大部分涉及個人信用信息糾紛案件都選擇名譽權作為裁判實定法規(guī)范,對于因個人信用信息被侵害,進而損害了其經(jīng)濟能力和履約意愿的社會評價與相應的社會信賴類案件,司法實踐傾向于以名譽權來解決。
涉及公民個人信用案件,以名譽權作為裁判實定法規(guī)范針對的案件情形,應當是信用報告記載不實、個人信用信息保護義務不適當或不履行等(主要集中規(guī)定于征信行業(yè)規(guī)章),規(guī)制對象為金融機構。換言之,由于金融機構不履行相應義務,損害了公民經(jīng)濟能力和履約意愿的公正的社會評價與相應的社會信賴的情形,可以通過名譽權來解決。
這里,司法解釋可以明確規(guī)定,對于此類名譽權侵權糾紛,原告只需證明自己對信用報告不良記錄不存在過錯,無須適用社會公開性評價降低的構成要件。被告金融機構認為并未侵害原告的名譽權,即沒有造成原告信用報告之信用評價降低,應舉證證明。同時,為了進一步強化個人信用信息財產(chǎn)權益的保護,建議在司法解釋中明確:對因(金融機構)侵犯權利人名譽所導致的預期財產(chǎn)損失推定為實際損失,該預期財產(chǎn)損失可根據(jù)國家標準、當?shù)厣弦荒甓热司杖?、中國人民銀行利率以及其他政府部門所公布的國家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予以計算。
2.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之姓名權。姓名是個人主體身份的識別符號,而在征信管理體系中,信用信息同樣需要以識別符號為載體。征信體系中個人信用成為了其姓名所標表、包含的信息之一,個人信用信息的征信記錄以姓名信息的記錄為外在形式。姓名在征信管理中客觀上發(fā)揮著對信用的“記憶”作用,作為個人身份識別符號的姓名,具有“社會記憶功能”。*參見納日碧力戈:《姓名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2頁。姓名作為信用信息的“標簽”,在法律未規(guī)定個人信用信息權益的前提下,通過直接保護“標簽”的方式,實現(xiàn)對標簽所代表的個人信用信息權益的間接保護。
這里,涉及公民信用的案件中,以姓名權作為裁判實定法規(guī)范針對的案件情形,應當是他人侵犯權利人姓名、冒用權利人身份騙取貸款、惡意逾期等方面,規(guī)制對象為身份竊取侵權人。為了強化對公民財產(chǎn)權益的保護,可以在司法解釋中明確規(guī)定:對因他人侵犯權利人姓名所導致的預期財產(chǎn)損失推定為實際損失,該預期財產(chǎn)損失可根據(jù)國家標準、當?shù)厣弦荒甓热司杖?、中國人民銀行利率以及其他政府部門所公布的國家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予以計算。
3.其他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之適用排除。名譽權和姓名權在司法解釋層面一定程度的擴張適用,足以補位隱私權概念滯后與社會發(fā)展之間存在的權利裂縫。從民事案由的角度來看,明確個人信用信息權益案件兩大情形、兩大侵權主體的侵權類型以及民事責任之后,三級案由完全可以涵攝個人信用信息權益類案件事實,無須再適用三級案由“一般人格權”。至于侵權責任糾紛、合同糾紛等案件,則因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情形不一而足,限于篇幅不再討論。
此外,無論是《征信業(yè)管理條例》,還是《暫行辦法》都賦予了信息主體異議權。究其本質,行使異議權的關鍵還在于信息主體及時知悉涉及其本身不良記錄的情況,而這恰恰是司法案例中個人信用權益受損的關鍵一環(huán)。在全部73起案件中,當事人都是在辦理貸款、信用卡、出國手續(xù)等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信用權益受損,且信用權益受損時間跨度長,個別案件跨度竟然達八年之久。*湖南省衡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衡中法民四終字第53號民事判決書。根據(jù)《征信業(yè)管理條例》第15條,不良信息的告知義務僅限于信息提供者,對征信機構并無要求。這里,對于征信機構收集的信息,特別是負面信息,法律應明確施以其告知義務,便于信息主體能夠及時行使救濟權,或者對其信用權益受損情況進行有效修復。
法律實證主義的一大理論任務就是論證如何從社會事實推出法律規(guī)范。*參見支振鋒:《從社會事實到法律規(guī)范》,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9年第3期。通過前述司法案例的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法律規(guī)范體系對個人信用權益保護已經(jīng)存在名譽權與姓名權兩大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亟待統(tǒng)一裁判依據(jù)和裁量尺度,尤其要注重厘清民事權利體系的內(nèi)在邏輯,理解信息時代的內(nèi)涵和新特點,強調個人信用權益的財產(chǎn)利益保護?;谖覈袷聶嗬w系的穩(wěn)定性和立法成本收益之考量,通過完善現(xiàn)有司法解釋規(guī)則促進適法統(tǒng)一,肯定傳統(tǒng)民事基本權利(名譽權、姓名權)在公民信用權益保護方面的作用,可以實現(xiàn)個人信用權益保護法律適用難題的最優(yōu)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需要裁判結果的實質正義,更需要裁判推理的程序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