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我國未來民法典中物之瑕疵擔保制度的完善

      2018-04-01 19:17:58
      法學論壇 2018年3期
      關鍵詞:擔保責任標的物買受人

      劉 怡

      (大連海事大學 法學院,遼寧大連 116026)

      一、我國物之瑕疵擔保責任完善之理論基礎——物之瑕疵擔保責任獨立性辨析

      (一)我國法學界關于物之瑕疵擔保責任獨立性之爭

      目前,我國法學界對瑕疵擔保責任是否獨立,依舊存在很多爭議,有的學者認為,出賣人的物之瑕疵擔保責任在我國合同法上已經被統(tǒng)合進了違約責任,故我國法奉行的是違約責任“單軌制”,而不是違約責任與瑕疵擔保責任并存的“雙軌制”。*參見韓世遠:《出賣人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我國合同法》,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3期。我國法律中的違約責任是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應當作統(tǒng)一的解釋,不宜人為地制造分裂。而有的學者卻認為,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111 條、第155 條直接將瑕疵履行及其救濟方式稱為違約責任,但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一般意義的違約責任之間存在著若干實質差別,并未被統(tǒng)合入違約責任制度之中,仍然相對獨立。*參見崔建遠:《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定性與定位》,載《中國法學》2006 年第6 期。

      由于對物的瑕疵責任的不同定位會導致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在構成要件及法律內容方面均有所差異。因此,在研究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前,首先必須厘清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是否獨立于違約責任,還是已被違約責任所統(tǒng)合,而在研究瑕疵擔保責任的獨立性時,需要先明晰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概念的由來,以及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之間的根本區(qū)別。

      (二)瑕疵擔保責任概念的來源及與債務不履行責任的關系

      物的瑕疵擔保責任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羅馬法中的市政官救濟(Aedilitian Remedies)*參見[德]萊茵哈德·齊默曼:《德國新債法——歷史與比較的視角》,韓光明譯,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頁。,由于當時的奴隸和牲畜買賣市場的混亂,奴隸販子及牲畜販子向買受人交付問題奴隸或牲畜的現(xiàn)象日益增多,而以當時普遍適用的市民法訴訟無法解決此類問題,這使得買受人常常會陷入不利狀態(tài),為解決這一問題,擁有市場管轄權的市政官開始介入,他們通過頒布“市政官告示”來調整奴隸和役畜的買賣。*參見遲穎:《從物的瑕疵責任的變遷看德國給付障礙法的國際化趨勢》,載《研究生法學》2011年第1期。奴隸和牲畜販子有義務自行申報出賣物的瑕疵。這主要是指疾病,在奴隸的情形,也包括品格缺陷。也就是說,所涉及的都是一些通常無法補正的瑕疵。*參見[德]迪特爾·梅迪庫斯著:《德國債法分論》,杜景林、盧諶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頁。

      可以說,物的瑕疵擔保責任這一概念的設立之初是針對奴隸和牲畜,正是這兩種物的特殊性,使得物的瑕疵擔保責任這一概念所設立的理論基礎有別于一般的物。在該特殊標的物的買賣中,出賣人的義務為交付買受人所指定的標的物(當時僅指奴隸或牲畜),當出賣人交付完畢并轉移了所有權后即已完成了給付,標的物是否存在瑕疵則不屬于出賣人的義務范疇,即使出賣人交付了存在瑕疵的物亦構成了給付義務的履行。*參見韓世遠:《出賣人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我國合同法》,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6期。而出賣人之所以需就標的物瑕疵承擔擔保責任,是因為買受人支付特定價金購買標的物之目的在于獲得一個符合其締約期待性能的標的物,在該期待落空時,依等價有償及合同正義的基本要求,買受人可向出賣人主張減少價款或者解除合同。*參見崔建遠:《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定性與定位》,載《中國法學》2006 年第6期。可以說,最初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屬于不以“義務違反”為必要的買賣法中的特殊規(guī)則,是獨立于以“義務違反”為理論基礎的債務不履行責任的獨立存在。

      (三)我國合同法中物之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的關系定位

      反觀我國法學界關于物之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的關系之爭,主要源自于各學者之間對于《合同法》第 111、155、157、158 條的規(guī)定及與我國習慣上對“違約責任”這一概念之內涵與外延的認識的不同。*參見李永軍著:《論債法中本土化概念對統(tǒng)一的債法救濟體系之影響》,載《中國法學》2014年第1期。并不是兩種制度之間存在本質性差別。如前所述,在羅馬法的一個時期,物的瑕疵擔保不是買賣合同所規(guī)定的義務,而是基于等價有償及合同正義的基本要求所產生的傾斜于買受人的一種救濟制度,與以“義務違反”為理論基礎的債務不履行責任存在本質上的不同,故兩個制度是彼此完全獨立的。而我國法上的違約責任與法學界通說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產生的原因都是基于對合同義務的違反,無論是違約責任的產生還是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產生,都是由于出賣方違反了買賣合同的主合同義務而產生。故兩者之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本質的同一性也決定兩者之間是統(tǒng)一的整體,而不是如羅馬法中所規(guī)定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債務不履行責任之間彼此獨立,相互補充的關系。故筆者認為,我國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是違約責任的一部分,并不是獨立于違約責任而存在的。雖然瑕疵擔保責任已融入違約責任中,但這并不影響該制度在合同法中的特殊地位,也并不影響我國法學界對該制度的專門性研究。因此,在確立了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的關系后,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從本質上研究該項制度是否已完備,是否與日益變化的司法實踐相適應。

      二、我國法律中物之瑕疵概念存在問題及其完善

      (一)我國法律中與物之瑕疵相關的規(guī)定

      我國合同法中與瑕疵相關的概念被規(guī)定在了《合同法》第61條、第62條以及第153條、第154條、第158條中。根據上述條文規(guī)定,瑕疵判斷標準的適用順序如下:首先是153條中的“約定的質量”和“出賣人提供的標的物質量說明”,若無約定則根據61條可“補充協(xié)議”之;其次是根據61條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再次是根據62條適用“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最后,若無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則適用“通常標準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準”。此外,分則第156條規(guī)定了包裝的瑕疵判斷標準適用順序,即有約定從約定,沒有約定可協(xié)議約定,既無約定也無補充約定的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裝”,沒有通用方式的應采取“足以保護標的物的包裝方式”。分則第168條和169條又對憑樣品買賣的瑕疵認定作了補充規(guī)定,即標的物應當與樣品及其說明的質量相同,若買方不知樣品的隱蔽瑕疵,則標的物質量仍要符合同種物的通常標準。

      (二)物之瑕疵概念存在問題

      1.物之瑕疵概念不統(tǒng)一。從上述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合同法》中并未普遍使用“瑕疵”來進行定義,在《合同法》買賣合同一章中,第155條采用的是“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表述,第158條則是“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僅第169條提及樣品的隱蔽瑕疵時用到了瑕疵一詞。與《合同法》的多種表述類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3條使用了“瑕疵”一詞,第19條使用了“缺陷”一詞,第24條使用了“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表述,而其他法律法規(guī)如《產品質量法》同樣使用了“缺陷”“瑕疵”等多種不同表述。除瑕疵這一概念的不統(tǒng)一外,判斷物之瑕疵標準中其他法律術語也有類似的情形,比如,《合同法》第62條和第169條描述標的物質量時用的是“通常標準”一詞, 156條描述包裝時則使用了“通常方式”一詞。

      2.物之瑕疵范圍及認定標準規(guī)定不周延。除了瑕疵概念使用混亂,前后不統(tǒng)一外,在物之瑕疵適用范圍方面也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在瑕疵的程度上,瑕疵的程度大小是否有所區(qū)別,細小的瑕疵是否屬于“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范疇?這在法條中也均未進行規(guī)定。二是《合同法》僅在第158條中提及到標的物“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但在其他相關法條中均未涉及到標的物數量瑕疵,那么標的物數量瑕疵是否構成物的瑕疵呢?法條前后規(guī)定的不一致性也使得物的瑕疵概念包含的內容混亂。三是當標的物本身不存在瑕疵,但標的物在安裝時由于出賣人或其履行輔助人安裝不當而造成的瑕疵是否應當包含進物之瑕疵擔保責任之中。四是我國《合同法》中雖采用主客觀標準對瑕疵進行認定,在法條表述中先明確了主觀標準即標的物質量應符合約定,沒有約定時適用客觀標準,即按照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在沒有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時按照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準,此處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準為主觀標準,《合同法》將這一主觀標準置于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等客觀標準之后,打破了體系的整體性,使得主客觀適用的優(yōu)先順序混亂,主客觀適用不明晰??梢哉f,我國法律對瑕疵范圍及認定標準存在主客觀適用不明確、內涵不統(tǒng)一、表述不嚴謹、邏輯混亂等問題。

      3.物之瑕疵產生時點規(guī)定不明確。我國《合同法》中僅對“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情形進行了規(guī)定,無論是《合同法》第153條還是第154條,并未提及標的物符合質量要求發(fā)生時間,即標的物在交付后產生的與賣方無關的質量問題是否也應當承擔責任,在這一點上法律并沒有進行明確,而在理論上法學界將標的物風險轉移的時點作為賣方應當承擔責任的時點,該學說雖然明確了瑕疵擔保責任產生的時點,但也存在如下問題:首先,當買受人在標的物交付前明確得知標的物存在瑕疵且瑕疵因為出賣人或主觀或客觀的原因無法排除時,其可否行使權利請求出賣人排除物上瑕疵?其次,在標的物風險轉移與買受人受領標的物非同時發(fā)生時,若標的物的實有性能在買受人受領時偏離應有性能的,應如何判斷該偏離是否屬于瑕疵?再次,當賣方受領遲延發(fā)生風險轉移,在受領遲延期間發(fā)生的標的物毀損滅失是否屬于標的物瑕疵?

      (三)我國物之瑕疵概念的完善

      1.統(tǒng)一瑕疵概念。如前所述,我國法律規(guī)定中對與“瑕疵”相關概念的表達前后不統(tǒng)一,在描述時使用了多種表述,比如“標的物質量不符合約定”和“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不僅表述冗長,而且從文義解釋的角度,這兩種表述在含義上根本無法等同。從比較法的角度看,《德國民法典》第434條用“Maengel”(瑕疵)一詞貫穿始終,且根據該規(guī)定瑕疵本身即指向了標的物的性能或品質,故《德國民法典》中并無“性能存在瑕疵”抑或“品質存在瑕疵”等贅述。與我國法律中所使用的“質量”一詞相比,“瑕疵”的外延更為廣泛,不僅包括價值瑕疵還包括效用瑕疵和品質瑕疵。價值瑕疵指的是買賣標的物交換價值的減損或滅失;*參見林誠二著:《民法債編各論(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頁。效用瑕疵指的是標的物使用價值的減損或滅失;*林誠二著:《民法債編各論(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頁。品質瑕疵指的是出賣人保證標的物具有其所保證的品質,當這種品質不具備時則為品質瑕疵。*參見韓世遠:《出賣人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我國合同法》,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3期。綜上,建議采用“瑕疵”一詞對法律規(guī)定中的相關概念進行統(tǒng)一。

      2.確定瑕疵范圍及認定標準。我國《合同法》中并未從正面對“瑕疵”進行定義,而是采用“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這一表述從側面對無瑕疵進行了定義,采用這種側面否定型的規(guī)定涵蓋的范圍廣,這種表述方式是合理的,但《合同法》中只規(guī)定了“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這一標準過于單一,因此,建議保留從側面對無瑕疵情形定義的方式,除了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外,還應考慮到當物的品質未被約定時的情形,該物應當具有適合于合同目的使用品質,在其他情況下該物適合于慣常的使用,且具有同種的物通常具有的、買受人能夠按物的種類而期待的品質。也即分別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定義,主觀標準為物在風險轉移時具有約定的品質,抑或在未約定時物具有適合于合同目的使用品質。客觀標準為物適合于慣常的使用,且具有同種的物通常具有的、買受人能夠按物的種類而期待的品質。此外,評價物的瑕疵的客觀標準還有一條,即出賣人交付另外的物或交付數量過少,與物的瑕疵相同。而且主客觀標準的適用存在優(yōu)先順位,當主觀標準具備時適用主觀標準,當依據主觀標準無法進行判斷時則適用客觀標準。按照這種方式的規(guī)定,主客觀條件明確,邏輯嚴謹。

      而關于存在瑕疵的程度大小是否有所區(qū)別,細小的瑕疵是否也應當承擔瑕疵擔保責任這一問題,建議對價值或者效用減少程度無足輕重的瑕疵,不視為瑕疵來看待。對于標的物數量瑕疵是否應當作為物的瑕疵,建議也規(guī)定在法律之中,也即出賣人交付他物,或交付數量短缺者,視為物之瑕疵。除上述規(guī)定外,在標的物買賣后需要進行安裝的,對于安裝瑕疵,即當買賣雙方達成了組裝合意后,由于出賣人或其履行輔助人為不適當之實施者,也應歸屬于物之瑕疵的范疇。

      3.明確物之瑕疵產生時點。如前所述,我國法上未明確規(guī)定瑕疵需于標的物風險轉移時存在,此為我國瑕疵擔保制度的又一缺陷。因涉及當事人舉證責任的承擔,這一規(guī)定不可或缺。通常情形下,買受人需就標的物存在瑕疵承擔舉證責任;而在特殊的比如消費者合同中,比較法上通常規(guī)定了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即在滿足特定條件下,經營者需就標的物存在瑕疵承擔舉證責任。不管舉證責任是由出賣人還是由買受人承擔,均需明確,需證明標的物瑕疵于何時存在時方能成立或者免除瑕疵擔保責任。因此,標的物瑕疵需于風險轉移時存在這一規(guī)定應在我國法上物的瑕疵擔保制度中予以明確。

      三、我國法律中物之瑕疵擔保責任內容存在問題及完善措施

      (一)我國現(xiàn)階段物之瑕疵擔保責任內容存在問題

      物之瑕疵擔保責任的主要內容被規(guī)定在我國《合同法》第155條中,結合第111條的規(guī)定,“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應當首先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物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庇煞梢?guī)定可知,我國法律中對受損害方的救濟方式為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受損害方在發(fā)現(xiàn)標的物存在瑕疵后可以隨意選擇救濟權利,各權利間的適用不存在先后順序。

      對于各權利間不存在先后順序這一點,最高人民法院出具的司法解釋中是這樣闡明的:考慮到訴訟請求和主張均由買受人提起,買受人在訴訟過程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因此由買受人選擇責任承擔方式。*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507頁。如果買受人僅主張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但未提出具體方式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責任方式。*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507-508頁。而何為“適當的責任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并沒有進行明確,這種不嚴謹的規(guī)定雖然最大限度的賦予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但更多的是導致司法實踐中適用法律隨意和混亂,往往產生同案不同判等問題。對此而論,我國現(xiàn)行《合同法》的規(guī)定過于隨意,這種隨意性為瑕疵擔保救濟權利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埋下諸多隱患,極易造成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因此,亟需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進行完善。

      (二)我國物之瑕疵擔保責任內容完善措施

      1.建立二級分層救濟體系優(yōu)化我國瑕疵擔保責任制度。如上文所述,修理、更換、退貨和減少價款為我國《合同法》中所規(guī)定的買方在標的物出現(xiàn)瑕疵時享有的四種救濟手段(重作是專用于承攬合同的救濟方式,不具有代表性,在此不做討論)。這些救濟手段按照各自的共性,可以區(qū)分為兩類,其中第一類為修理和更換,兩者均為繼續(xù)履行請求權的表現(xiàn)形式,行使的目的為消除物上的瑕疵,使標的物恢復無瑕疵狀態(tài),進而完成與合同目的所相符的給付行為。另一類為退貨和減少價款,這兩個救濟權利的相同點是通過變更合同的方式實現(xiàn)瑕疵擔保的救濟,退貨是通過變更合同效力來達到對買方的救濟,減少價款則是通過變更合同價格來平衡雙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梢哉f這兩類救濟手段有著本質的不同,在行使時不能混為一談。因此,當買方在發(fā)現(xiàn)標的物存在瑕疵后應根據救濟方式的類型的差異來選擇合適的救濟方式,以此來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利益。

      對于買方在標的物存在瑕疵時所需要采取的救濟手段是否應當具有明確的優(yōu)先順位這一問題,我國法律中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這點可以從德國債法改革中進行借鑒。債法改革后,《德國民法典》引入了《消費品買賣與擔保指令》中的二級救濟體系,該救濟體系原本僅適用于消費合同中的買賣雙方,但當德國新民法典引入該體系后,將其適用范圍從消費合同擴大至整個合同法中的買賣雙方。具體規(guī)定在民法典第437條中。根據該規(guī)定,在出現(xiàn)物的瑕疵的情況下,買方權利有:繼續(xù)履行請求權、解除合同請求權、減少價款請求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這些權利之間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在行使時存在先后順序。就買受人所享有的瑕疵擔保制度下不同權利間的順位關系中,首先行使的繼續(xù)履行請求權稱為第一順位的權利,而后行使的解除和減價為第二順位的權利。*參見杜景林: 《現(xiàn)代買賣法瑕疵擔保責任制度的體系構建》,載《現(xiàn)代法學》2010年第6期。也有學者將這種區(qū)分稱為瑕疵權利的等級制度化,或者再履行之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優(yōu)先性。*參見韓世遠:《出賣人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我國合同法》,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6期。

      繼續(xù)履行請求權系第一順位救濟權利,當物出現(xiàn)瑕疵時,買方首先只能行使繼續(xù)履行請求權,要求賣方去除物上瑕疵或替代給付。繼續(xù)履行請求權的確立為買賣雙方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對于買方來說,由于買方簽訂合同的目的是為獲得無瑕疵標的物,并且買方在選擇標的物時,花費了一定程度的時間成本,所以當瑕疵出現(xiàn)的時候,從買方的角度來說,最需要的是花最小的時間成本盡可能的取得無瑕疵的標的物,而不是雖然價格降低了但仍存在瑕疵的物或金錢賠償;對于賣方來說,通過繼續(xù)履行,賣方也享有了二次向買方提供標的物的權利,尤其是當瑕疵較為輕微并不明顯時,賦予賣方的二次履行權更為公平,可以使其免受不利后果的影響。

      只有當賣方履行不能,或者拒絕履行,又或者要求賣方繼續(xù)履行對于賣方來說是過分的、不合理的時候,買受人方可行使位于第二順位的權利,即依次為解除合同請求權、減少價款請求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其中,解除合同請求權和減少價款請求權又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買方只能二者擇其一,一旦行使了解除合同請求權,就不能再要求買方減少價款。但該規(guī)定還有例外條款,即當買方在法律所規(guī)定的合理期間內發(fā)現(xiàn)除原有瑕疵外的瑕疵時,可以在原提出的減價請求的基礎上繼續(xù)主張減少價款或解除合同。

      2.繼續(xù)履行請求權優(yōu)先于減價權行使的必要性。關于繼續(xù)履行請求權是否應先于減價權行使,無論從買受人還是出賣人的角度來說,都應是肯定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從買受人的角度來說,由于買方簽訂合同的目的是為獲得無瑕疵標的物,并且買方在選擇標的物時,花費了一定程度的時間成本,所以當瑕疵出現(xiàn)的時候,買方最需要的是花最小的時間成本盡可能的取得無瑕疵的標的物,而不是雖然價格降低了但仍存在瑕疵的物或金錢賠償,此時的通過減少價款但仍獲得瑕疵標的物的選擇可以說是與買受人的初衷相違背的。因此,當買方發(fā)現(xiàn)標的物存在瑕疵時,最優(yōu)的選擇是對標的物進行修理使其達到無瑕疵狀態(tài)或更換一個新的無瑕疵標的物,也就是說從維護買受人的利益角度出發(fā),確立繼續(xù)履行請求權作為第一順位的救濟權利是十分必要的。從出賣人角度來說,根據《合同法》的規(guī)定,結合最高法的解釋,當買方發(fā)現(xiàn)標的物存在瑕疵時,可以在修理、更換、減價等救濟權利中任意進行選擇,而此時賣方針對買方的選擇只能進行被動接受,一般而言,對標的物進行修理或更換新的標的物對賣方而言的成本相對于減價或合同解除來說都是較低的,但如果當瑕疵出現(xiàn)時買方不選擇繼續(xù)履行,而是頻頻要求賣方減價,這無疑提高了賣方的履行成本,對賣方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因此,筆者建議,為了保證買賣雙方利益均衡,最大限度的保證買賣雙方的利益,將繼續(xù)履行請求權優(yōu)先于減價權行使是十分必要的。

      3.繼續(xù)履行請求權優(yōu)先于合同解除的必要性。退貨作為我國《合同法》中所規(guī)定的瑕疵擔保救濟手段之一,在司法實踐中經常被適用。但“退貨”這一概念并不是一個嚴謹的法律專業(yè)用語,就其具體性質而言一直在法學界備受爭論,韓世遠教授認為,“退貨”本身不宜等同于解除,而只是拒絕接受標的物的結果,是行使拒絕受領權的表現(xiàn)。*參見韓世遠:《出賣人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我國合同法》,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3期。而崔建遠教授則認為,當“退貨”是終局的狀態(tài)時,為合同解除。*參見崔建遠:《退貨、減少價款的定位與定性》,載《法律科學》2012年第4期。如果“退貨”處于中間的、過渡狀態(tài)時,如果是更換了質量合格的同一種貨物,就以更換論處。如果是以其他標的物代替,并且已經實際交付了標的物,就按代物清償處理。*崔建遠:《退貨、減少價款的定位與定性》,載《法律科學》2012年4期。就“退貨”的法律性質,筆者認為,“退貨”作為一種瑕疵擔保的救濟方式之一,與更換、修理、減價的法律地位相等,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終局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退貨”這一行為發(fā)生后的法律后果與合同解除后返還原物的法律后果是一致的,故而“退貨”在本質上就是合同解除。

      當理解了“退貨”這一合同解除的本質時,就更能準確理解繼續(xù)履行請求權優(yōu)先行使的意義。合同解除作為一項法律制度,是否屬于違約責任這一問題,在理論界頗受爭議,在此不做論述,但無論其是否屬于違約責任,該制度的適用較之一般制度來說更為嚴格,因為合同解除一經作出,則使得原合同關系歸于消滅。因此,合同解除這一權利在適用時應較為慎重,如若不然,將會使得合同解除在買賣關系中頻繁發(fā)生,這不僅違背了“契約必應嚴守”這一原則,也對非解除合同的另一方來說是不公平的。債法改革前德國法中對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沒有設定前置性條件,這就使得買賣雙方將合同解除后的再次履行作為合同條款在合同中進行約定,以此來彌補法律的不足。有鑒于德國在債法改革前的經驗和教訓,筆者建議,在行使合同解除權時應優(yōu)先適用繼續(xù)履行請求權。

      4.減價與合同解除選擇的任意性。如上文所述,繼續(xù)履行請求權優(yōu)先于減價和合同解除是十分必要的,但減價與合同解除兩者之間是否還需要確立優(yōu)先順序呢?筆者認為,此二者之間無需確立優(yōu)先順序,主要原因在于,減價與合同解除都具有終局性,合同解除后,原本合同關系歸于消滅,而減價權行使后,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重新達到平衡,故而兩種救濟措施均為終局的。也正因為如此兩者無所謂孰先孰后,均為同一順位救濟權利,買方可以在兩者之間選擇其一。

      四、是否設立瑕疵擔保責任特殊時效期間之論證

      在買賣合同之下并沒有對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規(guī)定特別的時效制度。由于我國《合同法》第155條規(guī)定:“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可以依照本法第111條的規(guī)定要求承擔違約責任?!币虼嗽诤贤ㄉ系蔫Υ脫V贫纫簿筒痪哂刑厥鈺r效安排,而是適用總則的有關規(guī)定,也就是普通時效為3年,起算點也是自買方知道或者無重大過失應當知道時起算。德國在債法改革之初,法學界在瑕疵擔保責任的時效問題上存在一定爭議,有學者建議將債法總則中的時效制度與各分則進行統(tǒng)一,將德國舊民法典中關于總則中時效的規(guī)定(動產訴訟時效3年,不動產訴訟時效10年)適用于瑕疵擔保責任上,但這一建議為多數立法者所反對,因為規(guī)定瑕疵擔保責任特殊時效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促使取得瑕疵標的物的買方盡快主張本人的權利,以此來保證交易穩(wěn)定有序的進行,而較長的訴訟時效并不利于促使交易盡快恢復到穩(wěn)定有序的狀態(tài),因此債法改革最終并沒有采納這一建議,而是在新法中對瑕疵擔保責任的時效作出了有別于總則的特殊規(guī)定。根據修訂后民法典195條的規(guī)定,普通時效的期間為3年*參見《德國民法典》,陳衛(wèi)佐譯,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頁。,這與舊法所規(guī)定的30年普通時效期間相比,在時間上縮短了10倍,此種普通時效期間的縮短與新法推遲了舊法所規(guī)定的時效起算點有關。*[德]W 多伊布勒:《德國新債法概述》,朱巖譯,載《比較法研究》2002年第2期。根據新法第199條第1款的規(guī)定,普通時效的起算點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請求權存在之時起算。

      瑕疵擔保制度在德國“新民法典”中所采用的仍為特殊時效,由于舊法中對動產時效是六個月、不動產為一年的規(guī)定時間過短,一直在德國債法改革過程中被理論界所詬病,也正因為如此,債法改革后的《德國民法典》,充分考慮了法學界的爭議,將瑕疵擔保責任的時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延長,將瑕疵擔保制度不同于一般履行障礙法所適用不同的時效期間保留了下來。瑕疵擔保制度所特有的時效期間被規(guī)定在改革后的《德國民法典》中的第438條中,根據該規(guī)定,瑕疵請求權的時效期間一般情況下為兩年(新法438條第1 款第3項),但當瑕疵存在于可據以請求返還買賣物的第三人物權或瑕疵存在于已登記于土地登記簿的其他權利的,時效期間為30年,此外,還有一種例外情形是當瑕疵存在于土地上的建筑物或與作為土地建筑物使用并引起土地建筑物瑕疵的物時,時效期間為五年。上述瑕疵擔保制度中的時效規(guī)定,雖然比總則中所適用的一般時效期間更短,但與改革前的瑕疵擔保時效期間相比已經進行了大大的延長。關于時效期間的起算點,德國“新民法典”保留了舊法對于瑕疵擔保時效起算點的規(guī)定,在通常情況下,時效的起算點自買賣物交付時開始起算(第438條第2款),在這一規(guī)定下,買方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買賣標的物存在瑕疵,對時效起算點的計算并沒有影響。這樣規(guī)定的目的是為了使得買方物盡其用,及早對買賣標的物進行全方位的檢查。雖然新法規(guī)定了買方主觀是否知曉物的瑕疵的存在對起算點的計算沒有影響,但當出賣人惡意的不告知瑕疵的,請求權的時效期間適用普通時效期間(《德國民法典》第438條第3款),這就意味著當出賣人惡意時,瑕疵擔保的時效期間起算點從2年延長至3年,不僅如此,時效期間的起算點也從原本的交付時開始計算改為自買方知道或應當知道標的物存在瑕疵之日起進行計算。

      如上所述,德國債法改革之時,民法學者幾經論證,其間各種修改,最終確定了瑕疵擔保的時效期間為3年,而我國在新修訂的民法總則中已經將普通訴訟時效從2年延長至3年,這一時間段既不會過短,以至于無法保護買受人的利益,也沒有過長,可以實現(xiàn)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的目的,因此,在未來即將修訂的民法典中無需再針對瑕疵擔保另行規(guī)定特殊時效。

      結 論

      物的瑕疵擔保救濟手段作為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制度最后一道屏障,與合同雙方的利益密切相關,如何在最大限度內保護利益受損方的權利,同時平衡交易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是我國瑕疵擔保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我國現(xiàn)有瑕疵擔保制度的研究,結合《德國民法典》中瑕疵擔保制度的經驗和教訓,建議我國在民法典編纂時引入德國瑕疵擔保二級分層救濟體系,具體而言,就是將存在瑕疵的標的物買方所享有的各項權利按照各自的特性和彼此間的共性區(qū)分為二級分層的救濟體系,在該救濟體系下,第一順位救濟權利是繼續(xù)履行請求權,通過該權利取得瑕疵標的物的買受人得以向出賣人提出修理瑕疵標的物或更換原瑕疵標的物,另行取得一個新的無瑕疵標的物的權利。當然,在買方行使繼續(xù)履行請求權時應同時為出賣人設定合理的履行期限,當合理期限屆滿,出賣方仍沒有履行或當賣方履行不能,或者拒絕履行,又或者要求賣方繼續(xù)履行對于出賣人來說是過分的、不合理的時候,買受人才可以行使位于第二順位的權利,即減價或者解除合同。

      猜你喜歡
      擔保責任標的物買受人
      根本違約場合風險負擔規(guī)則的適用
      財經法學(2022年5期)2022-12-29 14:00:07
      擔保法新規(guī)速遞
      買賣合同中所有權保留條款的理解與應用
      公私合作模式中政府的法律責任
      中州學刊(2018年8期)2018-12-26 09:25:16
      動產多重買賣合同的效力
      法制博覽(2017年9期)2017-01-26 19:05:41
      論買賣合同瑕疵擔保責任
      智富時代(2015年9期)2016-01-14 04:57:14
      試析所有權保留買賣中的出賣人權利
      買方違約時的風險負擔
      解決好標的物的問題
      買賣合同中買方違約形態(tài)下的風險負擔規(guī)則研究
      霸州市| 陆河县| 十堰市| 兴国县| 义乌市| 阿拉善盟| 永寿县| 团风县| 泰州市| 静海县| 定日县| 遂昌县| 宣化县| 仪陇县| 青海省| 甘孜县| 微博| 临邑县| 关岭| 库车县| 民乐县| 康乐县| 精河县| 库尔勒市| 依安县| 红安县| 会泽县| 镇康县| 衡水市| 基隆市| 南川市| 茌平县| 巍山| 聂荣县| 车致| 天津市| 南投市| 海丰县| 塔城市| 长垣县| 龙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