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斌
(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佛者,覺也,是智慧。佛教者,即釋迦牟尼佛祖開釋眾生言教的學說。它對治“貪、嗔、癡”三毒,幫助眾生解脫,逃離輪回之苦。從這個意義來說佛教是以“解脫”為目的的學說,但是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眾生無不被喜怒哀樂,生離死別等等所困擾。因此佛教要實現(xiàn)其最終的目的,度的眾生的解脫,就必須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座橋梁為眾生提供了可行的理論和方法,使眾生的解脫變得不那么遙不可及。那么要實現(xiàn)眾生的解脫,蕓蕓眾生,有貴賤貧富,善惡智愚,它是怎樣讓眾生相信自己可以獲得解脫而得佛的境界,究竟涅槃的?《大乘起信論》給了這個問題更好的回答。
《大乘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經(jīng)典的概論之作,篇幅不長,但它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是對隋唐佛教最具有影響的一部佛教著作,它的佛學也深遠的影響了隋唐以后中國佛教發(fā)展的主流方向,其思想也被各宗各派所借鑒吸收。
如前所述,佛教的宗旨是解脫,度得眾生從此岸世界到達彼岸世界,那么它的教義就是告訴眾生怎樣從此岸世界到達彼岸世界,獲得解脫,最終成佛。那么,《大乘起信論》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換言之,它如何會有那么大的說服力使眾生相信他們都能成佛?顯而易見,這是在佛教弘揚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佛教才能普遍的被信徒們所接受,才能更廣更大范圍的傳播與發(fā)展。
《大乘起信論》傾其全力所要解決的就是眾生如何解脫如何成佛的問題,近代哲學家牟宗三在他的著作《禪性與般若》中提到了《大乘起信論》的結構,即“一心開二門”;也有學者這樣說過:“大乘起信論者,以一法者生二種門。一者,心真如門,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所差別,若離心念,而無一切境界之像。二者,心生滅門,即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識。一切眾生,依此二門,而成佛道。”它是以“一心”為理論起點,從心真如到心生滅和從心生滅到心真如兩級對應的雙向理論思辨體系。它認為“真如”就是眾生的本性,所謂“一切法從本而來,離言說相,離字說相,離心緣相等”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因為“真如”是眾生所具有的是萬物的本源,所以大乘佛教不外唯心二字故說萬法唯心。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梢?,《大乘起信論》就是以“真如”建成了一個以“一心”和“二門”為框架的完整理論體系。
《大乘起信論》首先強調的是“心”字,認為萬物皆有佛性,只不過眾生的佛性被世間的塵垢所蒙蔽所以需要修行才能成佛?!叭玢~鏡塵垢積蔽,不肯磨煉,所有光明,悉皆隱沒”此種義理,是迷悟之分,不可說眾生不是佛,亦不可說眾生不能成佛,人人有心,人人皆當作佛。更無論你是大奸大惡也好,冥頑不化也罷,一旦醒悟,就可以成就果位,可以成佛。
《大乘起信論》所強調的也是大乘佛教教義之所在。我們知道“大乘”和“小乘”關于成佛的差異在于是追求自身的開悟與解脫為滿足,還是將關懷推廣至世人,從而達到“大解脫”的境界。在大乘中,佛教不在是個人解脫的脫離苦海的法寶,它還擔負起解脫世人的重擔。只專心念佛是不夠的,還要發(fā)慈悲心,行菩薩行。慈者同樂,悲者拔苦。的確大乘教法的終極意義就是“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它很好的體現(xiàn)了大乘佛教由己推人,因己渡人的大乘理念。
其實在善與惡之間本來就沒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鴻溝存在,他們之間的差別不是對立的是可以泯滅的,這一切都可以發(fā)自內心,只要一心追求善就可以從生滅門到真如門的過渡。那怕你身處在紅塵之中,還有塵世的牽掛,但是只要你一心向善,與人為善,依然可以修成正果,立身成佛。這樣就把佛教從寺院中普及到一切一心向善的人之中,蕓蕓眾生也會因此而所樂意接受。
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乘起信論》作為中國佛教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之所以得到諸多方家的推崇與認可,就在于它具有思辨性質的一整套理論框架,完成了眾生從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過渡的任務。這是因為這樣《大乘起信論》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正所謂:“非大乘無以起其信,非起信無以大其乘”,“唯諸佛之指標,作群經(jīng)之眼目,賢圣之道途,因果之龜鏡也?!薄洞蟪似鹦耪摗分栽诜鸾淌飞汐@得如此高的評價,很顯然在于它對佛家理論的突破性推進,同時大乘教法也擴大了佛家思想的普及范圍,真正的把“佛教”和“眾生”聯(lián)系到了一起。至于它對隋唐以后各家宗派發(fā)展的影響,史跡昭然,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參考文獻:
[1]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李向平,救世與救心,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梁啟超,大乘起信論考證序[A].佛教研究十八篇[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4]續(xù)法、起信論疏記會閱序[A].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