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東華僑中學 李曉燕
“文化”的定義萬千,其經典認為,最外層為物質,屬于制度文化,內層為精神,其核心是情感文化。同樣,一個班級的形成若只談物質和制度,不談精神和情感,便難以形成自我的班級文化。一個健康班集體,離不開,起初制度化的剛性建設以及行進中情感教育的軟文化滲透,兩者并重,相得益彰,才能孕育出類拔萃的班集體。本文以所帶班級為例,淺談制度與情感文化在鑄就班風學風中的略收一二。
團體活動是班級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學期各級各類校內外活動,或多或少對學生身心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借助活動平臺逐步滲透班級制度文化,不僅能高效同步有序,更能潤物細無聲地踐行,比如軍訓。它是新生初中的第一門團體活動課,在于鍛煉學生意志力和吃苦精神。然而,對班主任而言,它還可以是班級制度塑形,人才發(fā)現期的開始。接班初期,我便把“快,齊,準,靜”四個關鍵字,送給學生。有了這四個詞,學生的所有一切活動自照。當他們從彼此的陌生到第二天的高效訓練再到第三天逐漸呈現的集體歸屬感后,班級制度的雛形便開始在各種積極因素中逐漸形成合力,慢慢展開自我建構的班級管理體制。與此同時,通過各種崗位設置,讓學生有機會上崗 “施政”,有服務同學,鍛煉自己,展現自己的機會。確立班訓口號,倡議擇優(yōu)匯編 “班級公約”,讓這種取之于民,還之于民的民主初中生活從一開始便蔚然成風,引起學生注意。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參與中,透過觀察,結合學生檔案,讓我獲得更真實的學生一手資料,為班干智囊團候選人做好了充分準備??梢哉f,在短短的一周軍訓中,除了完成學校的指定任務外,這些隱性工作,足已讓一個團結向上,班級制度基本完善的班級慢慢浮出水面,為開學做更好的準備。
如果說,軍訓是班級制度的形成期,那么,后軍訓時期,做好中小學業(yè)銜接尤為關鍵,能快速適應初中生活和學習,也是學生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助力學生平穩(wěn)過渡,提升班級文化,班會功不可沒。眾所周知,班會是德育工作開展的常規(guī)活動形式,一般可以主題詞為縱軸,三年學習時間為橫軸,形成系列性主題和階段性主題的班會體系。通過每周班會開展,讓學生明白每個階段的時間規(guī)劃和側重點。
良好的班風學風,也需要 “鯰魚效應”,這條鯰魚便是建立學習小組競爭活動,調動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習小組競爭活動,建立班級模塊式管理機制,涵蓋紀律,衛(wèi)生,作業(yè),兩操,自習課五個方面,并和德育成績掛鉤,開展形成性量化管理。根據學業(yè)層次搭配,性別均衡組合,自愿為主,教師調配為輔,將全班分成七個學習小組并自己命名,每組設小組長,進行日常管理,通過量化管理,同學明確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和責任,保證 “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
正如夏丐尊先生在翻譯 《愛的教育》時說過: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情感,也就沒有教育?!鼻楦薪逃谋举|在于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和信念,并給予足夠的尊重和培養(yǎng),促使其能積極對待一切,最終形成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班級文化鑄就,同樣離不開情感教育。
在情感文化的傳遞中,尊重學生的人格是前提。學生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有異,造就了形態(tài)迥異的性格特點。一視同仁不僅是對制度的執(zhí)行體現更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關愛學生,重在細節(jié)。愛學生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和嚴厲中,更多的是要讓學生在需要愛的時候,能看得見,摸得著,感覺的到。在不開心時送去溫暖,在迷茫時送去開導,在生病時送去問候,在失望時送去鼓勵。不僅做他們智慧啟迪者,還努力成為他們吐露真情的朋友。
其次,建立師生 “情感交流”渠道。假如僅靠面對面的日常交流,情感教育難以深入開展。而在四班這樣的情感交流渠道主要為二,一是每位同學的班會本,二是每位同學參與的班級時事點評本。再者,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日常的管理中,先民主后集中,班級討論的方案一旦確定下來,教師也一樣言出必行。
班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厚積薄發(fā)。無論是剛性文化還是情感文化,是一個團體成長不可獲取的部分。從一開始,我致力于把四班打造成 “健康快樂智慧”內涵的班級文化,也許離這個理想狀態(tài)還有距離,但我們積極的行走在路上。在教育這條路上,只有當學生找到了自己的榮耀和自信,慢慢的,他們的能力也會在不斷擴展和提升,學生對學校的理解也不再只是單一的學習,對愛校的情節(jié)也將不斷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