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清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4100)
在河南話中“得勁”一詞被廣泛地運用,其語音為[tε53tЭin51]常用義項為“舒服”、“滿足”等。筆者查閱有關資料,發(fā)現(xiàn)探討、研究河南方言詞的論文及著作很少,本文以具體語料為依托,從歷時的角度,首先分析了本為單音節(jié)詞的“得”與“勁”在河南話中的義項并得出兩個單音節(jié)詞演變成一個復音節(jié)詞“得勁”的詞匯化途徑;然后從共時分析“得勁”一詞具有的義項,并對該詞的語法功能進行描寫、分析,從而得出該詞具有形容詞的詞性特征和與其他詞的共現(xiàn)情況;最后將河南話中的“得勁”與常用同義詞“得”進行比較,并指出與“得勁”相關詞在河南話中的意義及用法。
在甲骨文中,“得”像以手持貝之形?!墩f文解字》中解釋為:“行有所得也”[1]??芍?,“得”本義應為動詞“得到,獲得”之義。隨著詞義的引申、發(fā)展,在河南方言中“得”已成為一個多義項、多功能的語素,其常用義項有:
1.“獲得、得到”,如:
(1)他這次得了第一名。
(2)媽媽說:“這次考試你要是得獎,就帶你出去玩”。
(3)你不努力,獎杯就要被人家得了。
2.“舒服、舒坦”,如:
(1)你躺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吃著零食,還怪得哩!
(2)每天啥閑事都不管,人家的日子過得真得!
(3)不用做作業(yè)了,這下你得了吧?
3.作助動詞,表“必須,需要”或表“推測可能”等義,如:
(1)天都黑了,我得走了。(必須、需要)
(2)你長大了,就得靠自己養(yǎng)活自己。(必須、需要)
(3)她再不回家,父母就得急哭了。(可能)
4.作語氣詞表“好、行了、算了”等義,如:
(1)得,這次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2)得得,這次我錯了。
(3)得了,這事你別管了。
5.普通話中,“得”作助詞,而在河南話中這一用法常被“哩”所替代,如:
(1)房間被他打掃得(哩)干干凈凈。
(2)好多年沒見,他還能認得(哩)出來小學同學。
(3)家里做的飯菜好吃得(哩)很。
江藍生提出的 “常規(guī)結構的超常組合和語義羨余是語法化的誘因”[2],可用來說明本義為動詞的“得”不斷虛化這一現(xiàn)象。具體可解釋為:言語中,在不表并且、選擇等特殊情況下,一句話中一般只需要一個謂詞,若“得”用作本義,在句中作為謂詞,其常規(guī)組合是后面跟名詞,組成動賓形式,正因為“得”字后面再次跟謂詞性成分,如上面例3中的(1)(2)(3)句中“走”“靠自己”“急哭”等,出現(xiàn)了超常組合和語義羨余的情況,成為“得”字語法化的誘因之一。
在《說文解字》中:“勁,彊也。 ”[1]是作為形容詞表示“強勁、兇猛”等義,如“勁敵”、“疾風勁草”等,其讀音應為[tЭin]51;在河南話中“勁”常作為名詞使用,其讀音為[tЭin]51這體現(xiàn)了音變構詞現(xiàn)象。在河南話中,“勁”作名詞,它的常用義項有:
1.“力氣”,如:
(1)別看他個子不大,但勁兒可不小。
(2)生病的他總感覺干活使不上勁。
(3)男孩子中就屬他勁兒大。
2.“精神、興趣”,如:
(1)一提到游戲,他就來勁了。
(2)這部電視真沒勁,能讓人看睡著了。
(3)他干活可起勁了。
3.“樣子、模樣”,如:
(1)瞅瞅他的傻勁,看著就想笑。
(2)看著他那神氣勁,氣就不打一處來。
(3)他那蠻不講理勁,早晚要吃虧。
作為單音節(jié)詞的“得”與“勁”兩者共現(xiàn),在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組合形式有兩種:
1.“得”+“勁”+名詞,如:
(1)乃多檢壯丁,親自訓練,得勁兵十萬余。(《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四十八章)
(2)又從冀州赴急,三方會合,共得勁卒十余萬,直逼閔壘。(《兩晉演義》第五十三回)
此時的“得勁”僅僅是處于線性結構中的相鄰成分,兩者處于不同的結構層次,即“得”作為動詞,表“得到”之義,其后承接的賓語為“勁兵”;“勁”作為形容詞,表“勇猛、強勁”之義,是用來修飾其后的名詞“兵”“卒”等名詞的。
2.“得”+“勁”如:
(1)方筆不翻則滯,圓筆出以險則得勁。(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2)蓋作書必期名指得勁,然予練名指勁數(shù)年……(包世臣《藝舟雙楫·記兩棒師語》)
這里的“得”與“勁”分別作為單音節(jié)詞,“得”作動詞表“得到、獲得”之義;而“勁”是作為名詞,表“力氣、力量”,兩者中間是可以插入“到”“了”等其他成分,故兩者組合成動賓短語。
董秀芳提出:“雙音節(jié)詞有三個主要歷史來源:一是從短語變來,這是雙音節(jié)詞的最主要來源;二是從由語法性成分參與組成的句法結構固化而來;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層次上而只是在線性順序上相鄰的成分變來?!盵3]吳亮在探討河南復音方言詞語的形成時也贊同以上三種形式即“短語詞匯化”“句法結構詞匯化”“跨層次結構詞匯化”。[4]由此可知河南方言中的雙音節(jié)詞“得勁”是由跨層次結構詞匯化和短語詞匯化兩種方式演變而來。
河南方言詞“得勁”的語義,并不是簡單地將“得”與“勁”兩個語素的意義的簡單相加,即語言學上的一加一大于二的現(xiàn)象,這也體現(xiàn)了詞義的概括性特征。在河南話中“得勁”作為一個富有地方特色且使用頻率極高的方言詞,其語義是極豐富的,主要有以下義項:
1.“舒服、合適”,如:
(1)夏天吹著空調(diào)真得勁!
(2)這個鞋碼就可得勁,不大不小。
(3)本來是我做錯了,你卻向我道歉,這事弄哩多不得勁??!
2.“高興、得意”,如:
(1)他被老師表揚了,心里可得勁了!
(2)這次得勁了吧?所有工作都順利完成了。
(3)今天老王真得勁,得了個大胖孫子。
3.“順手、自然、靈便”與“呆板、別扭”相對,如:
(1)這支筆的筆桿太長了,用起來不得勁。
(2)人們總覺得他走路有點不得勁,后來才知道他的腳以前受過傷。
(3)他穿著新鞋子,走路小心翼翼的,讓人看著都覺得不得勁。
該義項主要以否定形式出現(xiàn),在河南方言中該詞的常用否定形式還可以表示“生病”之義,如:“他今天不得勁,所以沒來學校?!边@體現(xiàn)了詞語在組合與使用中的不平衡現(xiàn)象。
4.“滿足、盡興”,如:
(1)他對來家的客人說:“都別客氣,要吃得勁,喝得勁?!?/p>
(2)媽媽對兒子說:“玩得勁了,就回來做作業(yè)?!?/p>
(3)朋友都對她說“家庭、事業(yè)都讓人羨慕,你還有啥不得勁的呀?”
5.“干凈、整潔、有序”,如:
(1)吃過飯后,她把桌子收拾得勁,才去看電視。
(2)他把凌亂的椅子擺放得勁后才回家。
(3)村上的人都夸她是個能干的女人,把家里家外都安排得很得勁。
總之,查閱《漢語方言大詞典》①許寶華,(日)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及《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②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發(fā)現(xiàn)里面對中原官話中的“得勁”一詞解釋很少甚至沒有,如: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并未提及中原官話中“得勁”一詞的語義及用法;而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對“得勁”的解釋,也僅提到河南洛陽話中表“舒服、合適”。發(fā)現(xiàn)中原官話區(qū)中“得勁”的義項最多,且具有其他方言不具備的義項如:“滿足、盡興”與“干凈、整潔、有序”等義項在西南官話、冀魯官話中都不能用“得勁”表示,這是河南方言中特有的用法。
“得勁”一詞作為復合詞中的述賓結構,它不同與小句結構中的短語,中間可以有停頓或插入,它也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講到的“洗澡、理發(fā)等離合詞,合起來算一個詞,在擴展之后算兩個詞?!盵5]而“得勁”卻不能擴展。同時“語言符號的層級體系”[6]即要區(qū)分“得”與“勁”兩個語素是不是同一層次上組合成的詞如:
(1)他總覺得勁使不上來。
(2)作為教師,在講臺上你就得勁頭飽滿,嗓門嘹亮。
很顯然上述兩句中“得”與“勁”兩個語素雖然相鄰,但卻不是同一層次的結構。
被看做狀態(tài)形容詞的”得勁“具有形容詞的普遍語法特征,符合形容詞詞性確立的一般標準。如:
1.它可以受到否定副詞“不”和表程度的副詞“很、可、怪”等的修飾。如:不得勁、很得勁、可得勁等。
2.它可以充當多種句法成分,在句中經(jīng)常充當謂語,也可充當狀語、補語、定語、賓語、獨立語等成分,還可以獨立成句。如:
(1)他很不得勁。 (謂語)
(2)別人都在辛苦的勞動,只有他得勁地躺著睡覺。(狀語)
(3)他問客人:“大家吃得得勁吧?”(補語)
(4)不要總想起那些不得勁的事。(定語)
(5)他從家里惹來一身不得勁。(賓語)
(6)得勁,終于把今天的活干完了!(獨立語)
(7)甲:你用左手寫字得勁不?
乙:得勁?。í毩⒊删洌?/p>
3.它可以構成AABB的重疊式即變?yōu)椤暗玫脛艅拧币驙顟B(tài)形容詞的重疊式本身就含有程度義,故不能再受程度副詞的修飾如:
(1)小明心里很得勁。
(2)小明心里很得得勁勁。
4.劉丹青在《語法調(diào)查研究手冊》中提到“形容詞最常見的是一元性質(zhì)的……形容詞的另一個論元一般不以賓語的形式出現(xiàn),通常需要加介詞或格形態(tài)等手段”。[7]形容詞性的“得勁”也符合這一特性,作為謂語時,它后面不能跟賓語,只能修飾或說明前面的主語,是一元性質(zhì)的,若需要另一個論元時,需要在另一個論元前加介詞,如,一顆糖就把他得勁哩又蹦又跳。是用介詞“把”來引出了另一個論元“他”。
在河南話中,單使用“得勁”作謂詞性成分的頻率遠低于和其他詞共同作謂語成分的頻率。“得勁”經(jīng)常和否定副詞“不”,程度副詞“很”“非?!薄翱伞薄肮帧钡然蛘Z氣詞“了”“吧”“了吧”“嗎”等共現(xiàn)。同時,在語序上,程度副詞和否定副詞“不”等一般位于“得勁”之前做狀語,起修飾或限制作用,但也有例外,如否定副詞“不”可以放在“得勁”之后,組成“得勁不?”表示疑問,等于與“得勁不得勁?”的省略形式;再如,程度副詞“很”,它可以位于“得勁”的前面也可在后面。如“很得勁”“得勁哩很”當程度副詞“很”放在“得勁”之后做補語時,結構助詞“哩、得”是不能省去的,如:“得勁很”。
當“得勁”一詞和語氣詞“了”放在一起構成疑問句時,當出現(xiàn)在不好的結果中時,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形式,說話人都是持否定態(tài)度,多帶有抱怨、嘲諷等消極、否定的色彩義,如下面的a1、a2;當出現(xiàn)在好的結果中時,說話人多持肯定態(tài)度,如下面b1、b2句的用法,這體現(xiàn)了認知語言學中的心理預期現(xiàn)象。
a1.不讓你亂碰,你偏亂碰,花瓶碎了,這下你得勁了?
a2.不讓你亂碰,你偏亂碰,花瓶碎了,這下你不得勁了?
b1.事情終于解決了,這下你得勁了?
b2.事情終于解決了,這下你不得勁了?
在河南話中“得勁”一詞在表示常用義“舒服、滿足”等義時,??梢员缓幽显捴械摹暗谩?、“美氣”“美”等替換,下面僅以“得”為例,進行分析。
在表示“舒服、合適”及“滿足、盡興”等意義時,“得勁”等同于“得”,但兩者也存在差異,如:
1.讀音上,當“得”單獨使用表示“舒服、滿足”等義時,讀升調(diào)[tε]35,在“得勁”一詞中,讀降調(diào)[tε]53。
2.語法上,“得勁”是可重疊為AABB形式即“得得勁勁”來表示程度上的加深,而“得”沒有這一用法;“得勁”可作定語,如:得勁的事、得勁事,而“得”不能做定語如:*得的事;*得事;“得勁”可作狀語表“舒服、舒適”等義,如:“他得勁地坐著”而“得”作狀語沒有此義項,如;“他得坐著?!敝械摹暗谩弊鳡钫Z表“必須、需要”之義。
3.使用習慣上,在河南話中表“舒服、合適”等意義時,“得勁”的使用頻率要高于“得”。這符合單音節(jié)詞不斷向雙音節(jié)詞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同時“得勁”一詞也很好地起到分化多義詞“得”的作用。由此可得出在表示”舒服、滿足”等義上,“得”的出現(xiàn)早于“得勁”一詞的,如古漢語中便有“怡然自得”一詞。正由于“得”字詞義的不斷引申、發(fā)展,為有效地分化其職能,減少人們記憶負擔,故產(chǎn)生專門一個新詞“得勁”來表示“舒服、滿足”等義。
1.“得 X”
在河南話中,除“得勁”外,河南話中還有很多“得+N/adj/v”現(xiàn)象的詞,共同組成了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得 X”的詞群,如:“得法”“得門兒”“得空”“得閑”“得虧”“得濟”等。如:“得法”“得門”主要表示“有門道,有好的方法、途徑”等義,在河南開封話中“得門兒”還可表示“故意,并且含有貶義的感情色彩”;[8]“得空”“得閑”多是委婉地拒絕或應答,表示“如果有空閑時間,就……”;“得虧”等同于河南話中的“虧得”與“虧”,含有慶幸心理,表示“還好,幸好”等義;“得濟”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可用來表示“得到子女的奉養(yǎng)”,而在河南話中,它的程度義要更深,它指父母病危到死亡這段時間,特別是去世前,子女是否陪在身邊,即使平時子女多么照顧與孝敬父母,若父母去世時子女沒有在身邊,就會說“不得濟”,這對子女與父母來說都是件很遺憾的事情,故中華民族孝道中提倡的“終養(yǎng)”思想,在河南話“得濟”一詞中得到體現(xiàn)。
2.“X 勁”
在河南話中與“得勁”相關的帶有“勁”字的詞有很多,如“對勁”“反勁”“笨勁”等等。如:河南話中“對勁”,當所指對象是人時表示“合得來、相處得好”;對象是事物時表示“合乎情理、說得通、正確”等義;V/adj+反勁,在理性義上等同與否定副詞不/沒有+v/adj;色彩義上,它表示的程度義更深,情感更強烈。如:“吃反勁”“走反勁”“高興反勁”等的意義即為“沒有吃”“沒走”“不高興”等等,但用“反勁”來表示,情感色彩更濃烈,表示強烈的不滿與抱怨義;adj+“勁”變?yōu)槊~性成分,等同于adj+樣子/模樣,如“笨勁”表示“愚笨的樣子”;“高興勁”表示“高興的模樣”等等。
河南方言詞“得勁”擁有的強大的生命力。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語言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雖然方言詞匯先受到?jīng)_擊,但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方言詞釋不會立刻消失的……”[8];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河南方言中“得勁”一詞表義的多樣性,一時難以找到其他詞來替代它,對它的保留與使用符合語言經(jīng)濟性原則。最后,對所有中原官話區(qū)的人來說,它具有很強的口語色彩與地方特色,使用“得勁”來表達自身感情要遠比用普通話中相應的詞更貼切,在言語中聽到“得勁”一詞就像聽到了“鄉(xiāng)音”,這體現(xiàn)了方言詞強大的凝聚力與感染力!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37.
[2]江藍生.超長組合與語義羨余——漢語語法化誘因新探[J].中國語文,2016(5):515-525.
[3]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4.
[4]吳亮.從詞匯話探討河南方言詞語的形成[J].寧夏大學學報,2013(2):67-72.
[5]黃伯榮,廖旭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
[6]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6-28.
[7]劉丹青.語法調(diào)查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91.
[8]李逢丹.開封話中的“得”[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