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宗炫
(尤溪職業(yè)中專學校,福建 尤溪 365100)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教育。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2009)明確指出要“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者服務”。坐落在朱熹誕生地的尤溪職業(yè)中專學校,結合“朱子文化進校園”活動,從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于2016年8月申報立項了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專項課題“‘朱子文化’對中職語文教學的“三維”滲透”,從教材、教法、學法三個維度研究吸納朱熹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成果,提煉出了“問渠、溯源、活水”三步教學模式。
朱熹誕生地尤溪有一著名景點——半畝方塘,塘邊有“觀書第”,不遠處還有“溯源處”和“活水亭”。這里的“半畝方塘”曾被朱熹寫入他的不朽之作《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該詩收入古代啟蒙讀物《千家詩》,今又入選初中語文課本,可以說家喻戶曉。此詩是朱熹自己讀書的體驗,是一首哲理詩而非風景詩,從“問渠”到“活水”的溯源過程,回答了“那得清如許”的疑問。這“問渠、溯源、活水”的觀書、學習、思考的過程,能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讓人領悟到“做人做學問的道理”,[1]也萌發(fā)了我們對中職語文教學的思考。
走過半畝方塘,就進入了南溪書院的文公祠、韋齋祠,這里“朱子讀書法”和“朱子家訓”的內(nèi)容最為醒目。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教育家。這兩重身份,使朱熹成為古代總結讀書方法的上佳人選。朱熹一生有40年時間從事教育、著書立說,無論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上,他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南宋張洪、齊熙在朱熹弟子輔廣編寫的《朱子讀書法》基礎上總結了朱子讀書六法——“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24字“朱子讀書法”對今人依然很有借鑒價值和啟迪作用。正如錢穆先生評價的“朱子教人讀書法,其實人人盡能,真是平易,而其陳義之深美,卻可使人終身研玩不盡。[2]中職語文課堂缺少的就是讀書法的指導。
縱觀朱熹一生,其能成為儒學中興的重要人物,這首先離不開他“問渠那得清如許”的這一“問”的意識。正是有了這一“問”,才有了“朱子問天”的哲思,才有了“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的讀書法,才有了“大疑則大進”的不斷追求,“問”貫穿了朱熹做學問的一生。有了質疑發(fā)問的開端第一步,就會自然進入解疑、析疑和答問的第二步,這就是“溯源”的過程。在這追溯源頭的探究過程中,朱熹倡導“虛心涵泳”“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非狠下一番功夫不可。在“問渠”“溯源”之后,才能尋到“源頭活水”這一境地。這“源頭”是“問渠”“溯源”之后的收獲;這“活水”是來自生活的活水,是“切己體察求力行”的實踐活水,是“清如許”的歸因所在,更是勤讀苦學深思之后的“豁然開朗”和“鳶飛魚躍”的境界。朱熹“問渠、溯源、活水”的讀書哲思,就分別如“問號”“嘆號”“省略號”一樣形象生動,叩問、敲打、拓展著我們的學習思路,也契合了我們語文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三大教學理念。于是,我們將“問渠——溯源——活水”確定為中職語文的三步教學模式,力求為中職語文課堂注入“天光云影”,有效引導中職生將語文學活、用活。
不可否認,通過移動學習、翻轉課堂、實時互動、遠程協(xié)作等信息化新模式能調(diào)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但真正能打開學生學習思考的鑰匙都是從“問號”開始的,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激趣的最佳途徑?!鞍l(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如果能讓中職生在的語文課上先思考起來,他們就能找到學習的自我存在感和成就感,并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是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2]朱熹在這里提出的是學習過程的一條規(guī)律,是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必然過程。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聯(lián)系自身的體驗和認識開始,以學生經(jīng)歷過的相似生活來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這就是朱熹所提到的“切己體察”法——“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保?]講的是讀書要密切聯(lián)系自身,深入體會理解書中的道理。例如中職語文高教版基礎模塊(上)《讀書人是幸福人》一文,學生聯(lián)系自身就會提出“我讀書怎么感受不到幸福?”“讀書哪來的幸福?”“作者為什么說讀書是幸福的?”等問題。通過一個個從“自家身上”的問題出發(fā),再“推究”對接到課文中的問題思考,就能逐步認識到謝冕關于“讀書人的幸福不僅在于知識的增廣,更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的觀點。再比如高教版職業(yè)模塊中《我很重要》一文,中職學生就會從自身從小感受到的教育“我不重要”提出疑問,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對“我很重要”的學習興趣,從而自然會跟著畢淑敏對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進行思考。
從學生自身的體驗和認識提出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而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是實施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的關鍵。中職語文教學中應圍繞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教師引導、互相啟發(fā)或爭辯中發(fā)生思維的碰撞,掌握解決疑難問題方法,養(yǎng)成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疑須當識以俟問,然不可不時時提起閑看。”朱熹指出有疑問應當認清并隨時準備請教別人,但也要隨時隨地拿出來思考一番。對此,朱熹還特別強調(diào)先要自己去思考,不要一開始就指望別人,“若有疑處,且須自去商量,不要倚靠人”。[2]
那么,如何“自去商量”?就要引導中職生通過熟讀精思、虛心涵泳,自覺、主動地探索,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展的起因和事物內(nèi)部的聯(lián)系,找出規(guī)律,形成自己的概念,這也是朱熹倡導的“格物致知”的理念。例如,中職語文高教版基礎模塊(下)《師說》一文教學中,古文誦讀是教學重點,在提出誦讀的問題中,學生普遍認為“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一句最難理解。我們可以結合朱熹讀書法從三個步驟引導學生:第一步,先須熟讀,讀響字音,判斷語音是否準確?!吧谖岷酢钡摹拔岷酢眱勺植荒茴嵉梗嘧x幾遍,就會順口。這就是朱熹所說的,讀得字字響亮,皆若出于吾之口。第二步,繼以精思,讀懂語意,判斷停頓是否合理?!拔?學習道理,哪用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理解到位了,停頓也就合理了。第三步,虛心涵泳,讀出語境,判斷語氣是否恰當。這是一句反問句,要通過“夫、乎”讀出作者的反問語氣,“道”是作者所強調(diào)的從師、擇師的標準,要讀重音。一個句子經(jīng)過一番熟讀揣摩,師生或同學間共同探究,理解到位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探究的過程是致知明理的過程,也是合作的過程。
“以服務發(fā)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yè)為導向”的職業(yè)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所跨的是教育與產(chǎn)業(yè)之界,學校和企業(yè)之界,工作與學習之界。中職語文教學也要體現(xiàn)“產(chǎn)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并重”職業(yè)教育特色,[4]就應該突破普教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在多領域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實踐活動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為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果語文課與職業(yè)生活對接,那么就會牽動學生的心靈,并將語文學活、用活?!渡袝吩唬骸爸瞧D,行之惟艱?!惫Ψ蛉谛猩?。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要自家日用躬行處著力方可”“以心體之,以身踐之,而勿以空言視之?!保?]強調(diào)的就是讀書一定要在和自己日常應用有關系的地方用功,親身去踐行才行。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也只有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檢驗和提升自己的學習力,并學以致用。例如學了《讀書人是幸福人》一文,就要結合書香校園建設活動,指導學生開展讀書實踐,在增廣自己知識和感化、陶冶自己的精神中感受讀書的幸福。讀了《我很重要》一文后,就可以指導學生開展“我自己找優(yōu)點”的寫作活動,培養(yǎng)自信心并思考自己的個體生命,學會尊重生命?!稁熣f》一文教學中,就可以將在“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一句中探究的誦讀法——“熟讀精思,虛心涵泳”中讀響字音、讀懂語意、讀出語境,判斷語音是否準確、停頓是否合理、語氣是否恰當——運用到整篇課文乃至其他的古詩文誦讀中。還可以依照這一誦讀標準,仿造“K歌”有創(chuàng)意地開展“K誦”活動,讓學生誦讀PK中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誦讀能力,真正體現(xiàn)“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yè)教育理念。
朱熹是付出他的全部生命來讀書的人,他的讀書經(jīng)驗,對人們有永恒的啟發(fā)作用?!皢柷敝屑ぐl(fā)興趣和問題意識,“溯源”中培養(yǎng)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活水”中激活實踐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證明,中職語文教學遵循“問渠——溯源——活水”這一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中職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1]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走進尤溪:朱子文化城[M].福州:海峽書局,2014:56.
[2]朱熹.朱子讀書法[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2,91,92,151.
[3]張毅.蘇軾與朱熹[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143-144.
[4]王揚南. 2017全國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述評[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