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供給側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正能量灌輸新探

      2018-04-03 09:20:15劉運喜
      關鍵詞:供給能量思政

      劉運喜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一、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首提“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進一步提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習近平在關鍵場合多次強調,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這標志著我國經濟改革思路的重大創(chuàng)新,從過去強調需求側改革轉變?yōu)橥怀龉┬鑳啥烁母铩?/p>

      在經濟領域,供給與需求是一對矛盾,只有供給與需求之間保持大體平衡,經濟才能實現平穩(wěn)發(fā)展。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說明中央已經認識到當前經濟的深層次矛盾,單純從需求側已經難以解決當前經濟困局。

      所謂供給側改革,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供給側,關鍵是結構優(yōu)化,手段是改革,目標是保持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供給側改革,不是單一的供給改革,同樣要有需求推動。因此,習近平在提出供給側改革時,有一個前提不能忽視:在適度擴大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不能只講供給,不談需求,離開需求談供給違背經濟學常識。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f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1](P9)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通過改革優(yōu)化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實現有效供給,對應有效需求。正如有學者指出:供給側改革和需求管理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2](P34~36)重視供給側改革并不意味著需求側管理的退出,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管理各有特點,各有利弊,應將二者結合起來,通過兩端同時發(fā)力來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實現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穩(wěn)定運行。[3](P25)

      供給側改革,雖然是因解決當前經濟結構性矛盾問題而提出,但并不限于經濟領域。供給側改革不僅僅是宏觀調控經濟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一種思路,一種方法。經濟領域改革需要供給側,其他行業(yè)領域改革也需要供給側。特別是從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來看,經濟發(fā)展的供給側改革需要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配合與支持。有學者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經濟和社會兩大領域,教育屬于社會領域,教育所作所為不僅悠關教育自身發(fā)展,也影響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面對經濟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要有“因應之策”“推動之策”“協同之策”。這是因為:一般來說,影響經濟增長不外乎兩個因素:一個是“人”,另一個是“物”,并且兩者相互著力,促進或制約著經濟增長。教育的核心是解決“人的素質”問題,但必須以“物”作為基礎,否則就成了“空中樓閣”。因此,教育與經濟增長具有內在的、必然的關聯性。[4](P1~2)這就較好地說明了經濟供給側改革為什么會帶來教育供給側改革,教育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什么是教育供給側改革?即主要從供給端入手進行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教育供給的針對性、有效性,更好地滿足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所謂教育供給側,依據我國的教育運行現狀,可以定義為教育這種公共產品的提供方,在我國主要包括政府及其“作為其附屬或延伸機構的各級各類學?!?。[5](P147)教育供給側改革,一是要提升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以及創(chuàng)新性,使教育供給更貼近學習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既滿足學習者的個性發(fā)展,又對準未來社會的需求。二是要豐富教育供給結構,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服務模式等新的供給結構,改變原有的單一培養(yǎng)模式、統一的課程資源、僵化的評價機制等供給結構。實現從“需求側拉動”到“供給側推動”的變革,推動教育達到新的供需平衡。[6](P79~83)姜朝暉認為,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主要有勞動力(教師和學生等)、土地(基礎性資源)、資本(學校資金和無形聲譽)和創(chuàng)新(思想、理念、制度、文化)等。從這幾個維度看,供給側改革主要是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的行為,凸顯的是一種內涵式的發(fā)展路徑。[7](P124)郝德溫強調,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通過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探索科學規(guī)律,服務經濟社會,創(chuàng)新傳承文化,為社會提供優(yōu)良的高等教育供給。[8](P350)筆者認為,教育供給側改革,是經濟供給側改革在教育領域的必然體現,是教育主動、服務經濟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全新思路,是提高教育供給質量,對接教育需求,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舉措。教育供給側,應當包括政府、學校、教師,還應包括家庭、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凡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因素,都是教育供給側,即教育的供給方。

      二、高校思政課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課堂認同度嚴重降低,教師對著屏幕“曠工”、學生低著頭“逃課”成為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的通病。[9](P39~41)這雖是針對整個高等教育而言,其實同樣反映了當前高校思政課的尷尬現實?!艾F在高中思政教育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很多學生只是將思想政治課程作為放松的時間,有的高三學生為了擠出時間學習,很多都在思政課上學習別科的作業(yè)?!盵10](P93)這反映了高中學生的思想現狀,實事求是地說,高校的思政課課堂也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上思政課,不僅逃課學生多,即使學生被制度規(guī)定留在教室里,也是人在心不在,玩手機、聽音樂、打游戲、做其他事、睡覺者,比比皆是,成為高校思政課課堂令人傷心的一幕。

      上述現象表明,高校思政課誠然要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需求,但不能停留在滿足學生的需求上,片面地、被動地滿足學生需求,必須在適度關注、滿足學生需求的同時,轉到主要從供給方入手,不斷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保證供給的有效性、針對性,以大量豐富有效的供給,更好地對接需求,滿足學生的有效需求,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大體平衡。

      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來說,一是由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性決定的。習近平強調,新形勢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高校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課堂、主陣地,是向大學生灌輸正能量的最重要的課堂。高校思政課是否得到重視,重視程度如何,實際效果如何,直接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敗,影響正能量在高校的傳播,影響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影響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影響高?!芭囵B(yǎng)什么人”的大問題。高校思政課必須改革,堅定不移推進改革,以改革強化思政課的地位,以改革強化各方對思政課的重視,以改革強化思政課的政治使命擔當,以改革推動思政課教學的創(chuàng)新,強化思政課的效果,提升思政課的影響力。二是“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接新挑戰(zhàn)的現實需要。社會信息傳播機制、人際關系交互機制與青年學生的媒介偏好等變化,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宏觀社會情境與微觀受眾生態(tài),均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原有的課堂灌輸式教學的供給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課順應社會變革與科技發(fā)展趨勢,主動適應并應對挑戰(zhàn),提供有效供給。[11]西安交大思政課教師周延云認為,“在很多學校,作為‘供給側’的老師提供的精神產品——思政課沒有真正走入學生們的內心世界?!盵12]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需要準確把脈“需求側”,著重加強“供給側”,合力作用才能取得實效。[2](P34~36)在“互聯網+”背景下,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不再那么神圣,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在下降,這是客觀事實。高校思政課教師如何把學生的眼光和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讓高校思政課真正有聽眾,達成目的?筆者認為,我們既不能完全無視學生的需求和期待,也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趣味以追求所謂課堂效應,而應改變自己以影響學生,改善供給以引導需求,掌握主動權,通過自身努力,著力從供給端發(fā)力,提高供給質量,保障有效供給,對接有效需求,迎接“互聯網+”的新挑戰(zhàn)。三是改變目前高校思政課曲高和寡的窘迫現狀的客觀要求。如前所述,目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是不夠理想的,課堂現狀是令人窘迫和尷尬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低頭玩手機的“低頭族”,就是趴在課桌上睡覺的“倒頭族”,或是沉浸在悅耳歌聲中的“耳機族”。在高校思政課課堂上,真正用心聽課的沒幾人,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一言堂”,自說自語,唱獨角戲,做無用功,自我感覺“理論有深度,思想有高度”,卻陷入一種“教師不愿意講,學生不愿意聽”的境況。[2](P34~36)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理論灌輸,內容單調、教育方法單一,忽視需求側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個性;現在,我們又走到另一個極端,過于迎合學生的需求,過于強調方法,忽視了教師自身必須具備的引領力和影響力,影響了思政課效果的發(fā)揮。[13]四是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有益啟迪。教育與經濟具有很大的關聯性,教育必須順應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才能為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在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后,在單純依靠刺激消費需求無法拉動經濟發(fā)展的時候,中央及時調整發(fā)展思路,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在適度擴大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提高有效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以此推動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這啟示我們,當我們的思政課自愿放棄教育主動權,片面迎合學生需求無效、教育弱化時,不能再繼續(xù)堅持學生需求側的改革思路和方向,必須在適當關照學生需求的同時,堅持供給側的主動權、主導權,著力從教育供給端入手,改革供給的內容、方式、手段,豐富供給內容,改變供給方式,創(chuàng)新供給手段,提高供給質量,確保供給有效,充分發(fā)揮供給側的引領力和影響力。

      可見,要讓高校思政課成為大學生最喜歡的課,最具影響力的課,最大限度發(fā)揮其德育功能,起到灌輸、傳播、引領正能量的應有作用,就必須痛下決心,從單純滿足需求轉到從供給和需求雙方發(fā)力并以供給側為著力點進行深層結構性改革。

      三、高校思政課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

      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屬于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范疇,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高校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是向學生灌輸正能量,傳播正能量,用正能量激勵學生向上向善,健康成長成才。高校思政課正能量灌輸的供給側改革,也就是要以經濟供給側改革理論為指導和借鑒,主要從教育供給端入手,從提高教育有效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出發(fā),對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的結構性改革和探索,以有效供給對接有效需求,實現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平衡。

      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的供給側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提高政治站位,著眼長遠發(fā)展,從國家利益的高度,從民族未來的高度,從青年成長的高度,進行部署和安排,使之上升為國家意志、國家行動,確保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順利平穩(wěn)進行,扎實有效推進。

      (一)供給主體應當多元化

      供給主體主要包括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環(huán)境等。侍旭主張,樹立多元主體共治理念,構建全員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供給主體格局。[13]筆者贊同他的觀點,但他的多元是基于學校層面而言的。筆者不否認學校、教師、學生在正能量供給主體中的重要地位、中心地位,但多元主體不應局限于學校層面,比學校層面更高的主體是政府。顯然,政府是供給的重要主體,并且政府對其他主體還負有監(jiān)督和管理責任,具有維護和保障作用,維護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保障正能量的傳播活動。事實上,政府本身是正能量最重要的來源渠道。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既需要政府在宏觀上加強領導、指導、監(jiān)督、管理,更需要政府成為正能量的發(fā)源地,發(fā)出主流聲音,闡明政治立場,引導正能量。政府要加強對高校思政課教材的組織編寫、指導、審定工作,加強對社會各種能量的審查、辨別、篩選,封殺各種有害的負能量,釋放各種有益的正能量。而且,只有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視、積極組織和有力保障,高校思政課才有堅強后盾,正能量的灌輸、供給渠道才能順利通暢。

      在多元供給主體中,教師主體顯然特別重要,不可忽視。高校思政課進行供給側改革,無論如何要重視發(fā)揮教師主體的關鍵、核心作用。供給側改革帶給高校思政教師的最大的啟發(fā),就是“盡最大努力提供優(yōu)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供給,并引導這些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滿足‘需求端’的利益訴求”。[2](P34~36)然而,當前高校思政教師中出現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弱化跡象,部分教師理論基礎不扎實,或者不能很好地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或者不能有效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分析和解釋現實社會中的矛盾與問題。[14](P97~98)因此,必須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嚴格把好入口關、能力關、師德關和價值關,克服“本領恐慌”與“精神懈怠”。[15](P145~148)教師要自覺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樹立團結、忠誠、堅貞的馬克思主義戰(zhàn)士形象,敢于為正確輿論氛圍“鋪路搭橋”,為受到圍攻的同志“仗義執(zhí)言”,對錯誤言論“鞭撻討伐”,對糊涂認識“當頭棒喝”。[16](P19~22)努力做習近平所要求的“四有”好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學、真懂、真信、真教,提升理論水平與育人能力。要堅持“學術研究無禁區(qū)、課堂講授有紀律”,不能向學生傳播社會負能量,甚至散布反動言論、兜售自由思想,誤導學生政治認知,將學生引入歧途。

      學校作為供給主體,要從“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高度,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原則出發(fā),自覺履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責任,把思政課作為引導學生成長發(fā)展和人生幸福的一門重要課程,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認真落實中央16號、31號兩個文件,真正重視思政課,重視正能量的供給和灌輸,按規(guī)定開足開齊思政課,從師資、資源、基地、經費等方面優(yōu)先保障思政課教學需要,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學生雖然是受教育者,是正能量的接受者,但同時也是教育者(教學相長),是正能量的供給者。學生作為供給主體,主要是就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來說的,特別是學生群體組織活動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著重要影響,不可忽視。要積極關心、密切關注學生群體組織的活動并加強指導和引導,保障其健康有序發(fā)展,發(fā)揮積極作用。

      環(huán)境也是重要的供給主體。人生活、學習于環(huán)境之中,必受環(huán)境的影響。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需要良好環(huán)境來助力,大力加強黨風、政風、民風建設,加強社會風氣、校園文化建設,在社會上、校園內形成有利于正能量灌輸和傳播,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優(yōu)良環(huán)境。

      (二)供給內容應當超市化

      高校思政課供給的內容應當是各種正能量,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一切有利于維護現存社會制度、階級統治和社會秩序,一切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東西。高校思政課教材是供給內容的主要載體。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端質量,重視和加強思政課教材建設,既要保持教材內容的穩(wěn)定連續(xù)性,又要與時俱進具有時代性。如何加強思政課教材建設?侍旭建議,整合線上線下的教育資源,調整資源結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均衡化發(fā)展。[13]黃美娟建議,增強教學內容的生活性、實踐性、開放性和融合性。[14](P97~98)馬靜建議,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供給側質量,積極構建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制教育等立體化綜合性供給內容體系,另一方面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信度與效度,以此盤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15](P145~148)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供給的內容,既要以教材為基本依據和根本指南,重視和加強教材內容建設,嚴格把好教材的內容關、質量關、政治關、價值觀。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據形勢發(fā)展需要并結合學生思想實際,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把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民生建設與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生態(tài)文明建設新成就以及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等納入課堂講授內容。一方面要拓寬教材視野,把內容延伸到教材外,極大豐富供給內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超市”,讓學生有更多選擇。另一方面,要增強內容的針對性,明確供給對象,清楚了解供給對象的要求,對供給內容有所取舍、增刪,保證供給內容質量,適合和滿足學生需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供給方式應當多樣化

      實施多樣化的供給,建設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的立體網絡。必須明確,高校思政課的教育對象是千差萬別的,每個人的思想認識水平是有差異的,每個人的接受習慣是不同的,特別是在我們無法獨占教育資源的互聯網時代,除了豐富供給內容之外,更應在供給方式上改革創(chuàng)新,實現多樣化供給,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我們的目的是讓供給的內容為學生所接受、吸收,讓學生在正能量的教育影響下成為正能量的一分子,至少不成為負能量的制造者、傳播者。如何實現多樣化的正能量供給?侍旭主張,對大學生加強分類指導,探索適合研究生、本科生、職業(yè)院校學生等不同群體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3]馬靜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方式,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形式。[15](P145~148)“由于高校思政課本身內容的政論性較強、官方基調顯著、理論有深度、思想有高度,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可接受程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盵2](P34~36)筆者認為,改革高校思政課的正能量供給方式,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從學生的成長成才出發(fā),從學生的接受習慣、學習方式出發(fā),根據不同類別不同層次不同專業(yè)學生的不同特點,實行分類別分層次分專業(yè)供給,通過細化供給方式實現精準供給目的,切實提高供給的針對性、有效性。

      (四)供給手段應當現代化

      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服務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彼^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移動電視、IPTV等,一般都與計算機技術相關,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征?;ヂ摼W時代,網絡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新媒體尤其倍受年輕人青睞,成為使用新媒體的主力軍,他們使用最多的是微信、微博、論壇、QQ、手機客戶端等網絡社交工具。北京科技大學輔導員崔睿認為,“高校面臨的教育格局正發(fā)生著改變,媒體已經成為影響學生思想的第三課堂,比如潛在的網絡意見領袖在扮演著‘教師’角色?!盵17]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在網上議論時事、針砭社會、品評政府,人人都可以成為網絡輿論的制造者和傳播者。有學者指出,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成為有戰(zhàn)斗力的“網軍”,即成為網評員、宣講家、捍衛(wèi)真理的“斗士”和學生的貼心人,給學生以正確指導。[16](P19~22)還有學者提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做好思政教育的“朋友圈”,[18]重視發(fā)揮意見領袖對大學生正能量教育的引領作用。[19]這些都給了我們重要啟示和啟迪,高校思政課教師是負有特殊重要職責的人,時時處處都要注意用正能量來教育人、影響人、感召人。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教師要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凈化“朋友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朋友圈”,使之成為正能量“朋友圈”。我們要努力將網上“朋友圈”打造成為教師向學生灌輸正能量的第三課堂(注:第一課堂即班級授課制的傳統課堂,第二課堂即課外生活課堂,第三課堂即互聯網課堂),成為具有共同思想價值基礎的教育圈、社交圈、生活圈。教師與學生成為“好友”后,應將一些正能量的教育資源及時發(fā)布到朋友圈,由學生隨時隨地隨意點擊,自我閱讀、自我思考、自我領悟,潛移默化地接受正能量的教育熏陶?;ヂ摼W時代,網絡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開展網絡思政教育,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意見領袖”。不僅思政課教師本人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主動履責,積極作為,面對一些重大時政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要第一時間在網上發(fā)聲,團結一批“網軍”,引導民意,引導輿論,爭取成為網上“意見領袖”,發(fā)揮更大作用,不負黨和人民重托。而且要注意從學生“網民”中發(fā)現和培養(yǎng)一批網上“意見領袖”,發(fā)揮“意見領袖”的影響、號召作用,凝聚大學生思想認識,用社會正能量和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緊跟黨走,增強“四個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五)供給環(huán)境應當整體化

      供給環(huán)境不僅限于學校,還包括家庭和社會,應當攜手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形成教育合力,在全社會形成有利于正能量傳播的“大氣候”,避免出現“5+2=0”現象。如果家庭不配合,社會環(huán)境不改善,學生在學校所受教育,一到社會上可能歸于零。這種現象,對于中小學生是如此,對于大學生也同樣如此。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僅靠學校單方面用力,必須學校與家庭、社會聯手,一起用力,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積極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就學校而言,除了重視思政課外,校園文化建設非常重要,其內容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指校容校貌、環(huán)境衛(wèi)生、墻報板報等)、校園制度文化(指學校層面和班級、社團等組織的規(guī)章制度、行為準則等)、校園精神文化(指校訓校風、?;招8?、校史校友、師德師風、學術道德等)、校園行為文化(指師生學習、研究、生活、交往、活動中的行為表現)等。學校應從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出發(f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從上到下形成高度重視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視正能量灌輸的良好氛圍。家庭環(huán)境主要是家庭的教育傳統,包括家庭文化氛圍、家風家訓傳統、家長榜樣行為等。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密切配合,家庭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環(huán)境。“養(yǎng)不教,父之過?!薄爸液駛骷揖茫姇^世長。”家長作為一家之長,應當恪盡職守,牢記教育職責,重視子女教育并注意方式方法,以身作則塑造家長權威,重視家風建設,以孝治家、尊老愛幼、精忠報國,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學校和家庭都存在于社會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影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和傳播正能量,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必須重視社會環(huán)境建設,努力創(chuàng)造公平公正、向上向善、誠信守法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主要是國家治理和社會風氣,包括政治的清明(如制度公平、決策民主、官員清廉、執(zhí)法嚴明、司法公正等)、經濟的發(fā)展(如GDP增長、產品豐富、分配合理、消費理性等)、民生的改善(如吃飯、穿衣、住房、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險等)、社會風氣的好轉(如勤儉節(jié)約、孝親敬長、誠信友善、團結和睦、助人為樂、仁愛慈善等)。侍旭從制度文化、物質環(huán)境、大學精神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學校供給環(huán)境的主張。[13]馬靜則站在整個社會的宏觀角度,建議從社會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大眾傳媒環(huán)境等方面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環(huán)境。[15](P145~148)總之,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影響因素,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必須重視供給環(huán)境的影響,加強環(huán)境建設,不斷改善與優(yōu)化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在整體上培育形成有利于正能量灌輸與傳播的良好環(huán)境。

      (六)供給質量應當優(yōu)質化

      供給側改革,直接目的就是提高供給質量,實現有效供給,確保供給為學生所需,為學生所求,為學生所盼。質量是學校的生命,也是思政工作的生命,是學校教育教學等一切活動始終關注的永恒話題。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就是要以更高的供給質量對接學生的合理需求,以有效供給對接有效需求。高校思政課的使命是灌輸和傳播正能量,教育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報效祖國,奉獻社會。保證供給質量,優(yōu)化供給質量,首先,必須保證供給的是正能量,不是負能量。所以,教師不能把課堂、論壇當成自己發(fā)泄私憤和對社會不滿的自由場所,必須遵守組織紀律,講究黨性原則,絕對不能向學生散布反黨反社會言論,攻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否定中國的歷史,特別是近現代中國革命的歷史,懷疑改革開放及其取得的成就,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次,供給的內容必須使學生感興趣,能讓學生心動,讓學生愉快接受,并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實踐者。如何提高供給質量?當然要求教師要認真篩選,做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要求教師仔細研究教法、學法,研究學生的接受心理、接受習慣,準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的發(fā)展大勢,準確把握時代和實踐提出的新要求,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增強高校思政課課堂的親和力、針對性。要用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影響學生,對準現實問題,著力解疑釋惑,通過案例分析、交流互動、共同參與,讓高校思政課更加生動、有趣,更加有吸引力和親和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出勤率、抬頭率、點頭率。一句話,提高供給質量,優(yōu)化供給質量,就是要做到“因事而新,因時而進,因勢而化”,強化實踐導向、問題導向,把握時代要求和發(fā)展大勢,找準當代大學生思想的共鳴點、利益的交匯點,使我們的思政課更加接地氣,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和需要。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課正能量灌輸的供給側改革,要求我們在充分關照、適應和滿足學生需求與期待的同時,著力從供給端入手,提高供給質量,保障有效供給,以有效供給對接有效需求,實現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之間的大體平衡。政府是最大的供給主體,學校是主要的供給主體,教師是直接的供給主體,學生和環(huán)境也是重要的供給主體。政府應從政策上,為思政課灌輸正能量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從宏觀上,加強對教材的審查管理和輿論的正確引導;學校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真正重視思政課教學,加強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整體素質和能力,讓思政課真正成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主課堂、主陣地;思政課教師要牢記“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主導作用,言傳身教,率先垂范,做正能量的凝聚者、傳播者、實踐者,強化對學生的理論說教與行為引領。要堅持與時俱進,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感染力,讓學生喜歡聽、愿意聽,聽得進去、聽得下去,真正入耳、入腦、入心,讓正能量的灌輸更加容易和順利,事半功倍,顯見成效,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成就感、滿足感、幸福感。通過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主動從教師供給端入手,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提升教師的引領力和影響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讓學生感到不聽課少聽課就是一種損失、一種遺憾。從而扭轉當前高校思政課雖然重要卻遇冷,高處不勝寒,不叫好、不叫座,效果低微的尷尬局面。確保高校思政課既能理直氣壯地灌輸傳播正能量,又能為學生喜聞樂見,既保持嚴肅嚴謹又能觸動學生思想靈魂,引導學生思想行為發(fā)生積極有利的改變。

      [1] 祝念峰,王雪凌.2015年思想理論領域的熱點問題[J].紅旗文稿,2016(3).

      [2] 周君麗.高校思政課吸引力問題研究——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視角[J].山東工會論壇,2016(4).

      [3] 張弛.讀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經濟導刊,2016(2).

      [4] 劉云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怎么辦?[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6(3).

      [5] 張應強.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再出發(fā)[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

      [6]鐘焜茂,曹冬金.“教育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改路徑[J].武夷學院學報,2016(8).

      [7] 姜朝暉.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fā)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1).

      [8] 郝德溫.試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J].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16(2).

      [9] 劉巍.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范式與誤區(qū)之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0).

      [10]曹天珍.高中政治教學也應有供給側改革的思維[J].高考,2016(12).

      [11]于凱.推進思政教育供給側改革[N].文匯報,2017-04-05.

      [12]程洪莉等.講95后大學生喜歡的思政課[N].中國教育報,2016-05-19.

      [13]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應有“供給側改革”思維[N].光明日報,2016-03-16.

      [14]黃美娟.基于供給側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審視[J].廣東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6(2).

      [15]馬靜.供給側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雙重維度[J].教育研究,2016(10).

      [16]龍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如何有效傳播正能量[J].紅旗文稿,2015(17).

      [17]趙秀紅.網絡思政教育也要“供給側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6-05-26.

      [18]張洪峰.做好思政教育的“朋友圈”[N].中國教育報,2016-04-07.

      [19]徐鑒亮.意見領袖對當代大學生正能量教育的引領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猜你喜歡
      供給能量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能量之源
      思政課“需求側”
      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詩無邪傳遞正能量
      中華詩詞(2017年4期)2017-11-10 02:18:29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群眾(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當代經濟(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
      梁平县| 玛多县| 蒲江县| 上饶县| 屏山县| 公主岭市| 宜丰县| 黄骅市| 青州市| 黔西| 喀喇沁旗| 阿鲁科尔沁旗| 长阳| 墨竹工卡县| 旌德县| 龙游县| 徐闻县| 资兴市| 古田县| 鄱阳县| 中西区| 沾益县| 化隆| 彝良县| 武汉市| 武胜县| 长垣县| 上饶县| 濮阳市| 鹰潭市| 长治县| 巧家县| 丁青县| 旺苍县| 曲麻莱县| 雷波县| 迁安市| 樟树市| 洱源县| 泸水县|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