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敏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活動是“教”與“學”表演的舞臺。精彩的舞臺不僅需要一部好的劇本(教案),還需要導演、演員的配合及精湛的演技?,F代教育觀認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作用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跟隨學生一起走進課本。然而,教學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大多數的課堂教學還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記。學生仍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改進課堂教學,勢在必行。本人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個人對于精彩課堂的幾點思考,旨在拋磚引玉。
面對有著獨立個性,思維活躍的學生群體,課前的精心設計是必須也是必要的。不管是哪一門學科,在上課之前都要思考怎么去上?目標是什么?重點在哪里?學生應該學到什么?鍛煉什么能力?教師都應該有一個大體的考慮。但“預設”不等于“預定”,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學情的變化往往是老師無法預期的,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往往意料之外,教師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預設,使自己的預設能夠靈活地適應變化了的“學情”?,F在我們的備課就存在著預設“過火”的現象,失敗的公開課往往就是犯了此大忌。其主要癥狀主要表現為: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按照老師既定的方案實施,教師講,學生聽,形成了一條“教參——教師——學生”狹窄的信息渠道。我們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課堂上只有一個聲音——教師的觀點,往往喪失了學生的發(fā)言權、變成了“留聲機”。因此,我們教師在預設當中,一定要把教學的對象——學生預設在其中,讓他們在預設中占主體地位,讓一千個哈姆雷特跳躍在預設之中,你、我、他,齊放光彩,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夠散發(fā)出智慧之光,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加精彩。
成功的預設,離不開學生,把師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又離不開好的疑問的設置,任何發(fā)現、創(chuàng)新都是由疑問開始的,有質疑才有進步;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但“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苯”。提問設計貴在“準”、“巧”,準在關鍵點、巧在整體設計的線、面上,能夠引導學生產生新的問題,思維上蹦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因此,提問設計最能夠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所以教師的提問尤其重要,必需精心準備。筆者認為應做到“三宜三不宜”。
①宜少不宜多。提問設計過多會造成教學目標分散,學生目不暇接,疲于應付,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更不用說去深入挖掘自己獨立見解或不同的意見了。
②宜粗不宜細。教師提問設計過分細密,會使課堂效果大大遜色,因為此刻教師最擔心的是完不成自己設計得密不透風的教案,確保能小心翼翼地“牽著”學生沿著教師的“教路”走,于是“搶時間”、“力免學生節(jié)外生枝”,生怕如此精密的教學設計會遭到破壞。于是,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回避矛盾,掩蓋“學情”,順順當當地走完教案中每一步設計,這樣,勢必形成了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學生沒有學習的空間,哪會有主體地位?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又如何得到培養(yǎng)?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發(fā)揮,避免剛性,提倡彈性。好的問題設計要能夠統(tǒng)攬全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波瀾。
③宜虛不宜實。盡量不設計平實的能在書中直接找到答案的甚至不必經過思考的問題,而要提出那些能夠激發(fā)學生豐富想象的又接近學生最近發(fā)展的問題。因為想象是創(chuàng)新能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一切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條件。當然,成功的“設疑”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比如說要注意課本,要仔細研讀;注意學習方法的講解;注意精選練習的準備;注意課外知識的拓展等等??傊?,本好的“劇本”、必須有好的“臺詞”——好的設問。
教師要充當一個“調音師”的作用,隨時調節(jié)音的輕重緩急。在把握的教材的難點、重點的基礎上,課堂教學是師生交流的“平臺”,“平臺”的建立應考慮其適宜的“高度”、“深度”,交流是心靈 上“零距離”的對話。在情感發(fā)展、思維的最初期、發(fā)展期師生都應是同一種頻繁,把知識的傳授演變成同步探索、發(fā)現的過程。如在教授平方差乘法公式時:(a+b)(a-b)=a2-b2,不能讓學生光記結論這個公式,要從多項式乘多項式的原則出發(fā),把左邊的二項式展開成:(a+b)(a-b)=a2-ab+ba-b2=a2-b2,這樣學生既可以注意到這個公式是符合多項式乘法原則,二項乘二項得四項,由于中間二項合并為零,故結論為二項,學生鞏固了原有的知識又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把公式中左邊為什么只有二項的“設疑、解疑”過程“一目了然”;把“講解課”演變成“實踐課”、“交流課”,把數學的問題設計成“動手操作題”、“數學游戲題”。如:在幾何“三線八角”的教學中,可把課本的例題設計成如下操作活動:教師和學生各備一副三角板,先由學生自己把弄,老師提醒讓學生拼成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同學可以討論交流——,最后老師演示、總結歸納。如在教授三角形全等判定時,讓學生按相同要求在各自的練習紙上畫一個三角形,然后,用小刀剪下三角形后,討論、對比其大小,有人會發(fā)現兩三角形不能重合,但通過翻轉后可以完全重合,從中體驗全等的對應性、通過“變換”全班同學的圖形都一致完全重合,從中體驗全等圖形判定的公理性。在講授《列舉所有等可能的結果》可設置為調查課題:讓學生統(tǒng)計本班(或全校)同學在同一月生日的人數,然后從中作一個分析、歸納總結,獲得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雙豐收??傊灰脚_的建立,在生活背境中,已有知識體系中,在師生共有的體驗中,師生有話說、有情感,這樣的交流一定是成功有效的。
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發(fā)展,是當前教育的主旋律。大多數“掉隊生”都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都是學習習慣不好;或者,對學習缺乏興趣,懶惰成性,不愛動腦、動手,有的沒有學習方法,有的意志薄弱,有的沒有耐挫折,不善于發(fā)現問題等。為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模式,從前面帶著學生學,轉化為跟著學生在后邊走,不讓任何一位同學“掉隊”,其次,要在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及早地發(fā)現“掉隊生”的苗頭,從傳授知識的第一反應開始,從學生聽課的眼神、臉面表情、及動作中來估計學生掌握程度,或者說通過提問及時了解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補救,等到作業(yè)或考試反饋可能效果不是最好的。糾正“差錯”最好“零距離”進行“面批”或面對面輔導等。對于“掉隊生”要耐心、細心、愛心,讓學生感受您的真心。
首先,教師應從思想上樹立每一個學生都能教好的思想。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與天賦,上課時老師用同一種模式進行教學,肯定存在與同學不合拍的現象,以致于個別學生沒法理解,造成學習的困難,如果不及時補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差生”的出現。如果老師能換一種方式、換一種節(jié)奏教學效果也許會“柳暗花明”,因此,“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其次,要實施成功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學生學業(yè)成績的不良的形成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往往是在學業(yè)上屢遭失敗,使他們心靈上受到嚴重的“創(chuàng)傷”,存在著一種失敗的心態(tài),學習自信心極差。知識的缺陷是可以彌補的,“心靈”的創(chuàng)傷是“致命的”,因此,喚醒學習的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幫助學生提高自信水平,形成積極的自我,是學習成功的前提。對于“失敗”的學生更要注重“成功”,要教育學生學習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在人的成百上千次的考試中,不可能有“常勝將軍”,一次的失敗算不了什么,放眼人生、放眼世界,“失敗乃成功之母”,不經風雨怎么見彩虹,就把它看作一次人生的考驗、生活的體驗。老師除了在思想上開導,更要從行為上引導學生進入“成功的圈套”,那怕是虛無飄渺的,經常注意“細節(jié)”,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語句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進行不失時機的暗示,甚至于謊言——你行、你真行、你還可以更行,讓學生長感受到——我行、我真行、我還可以更行,這是力量的源泉,能產生無窮的效應,創(chuàng)造奇跡的發(fā)生。
總之,成功的課堂教學,就象優(yōu)秀的電視劇,需要用心去打造,用真誠去演繹。只要師生有“心的溝通”、“情的交流”,真誠和諧的課堂一定會演繹出精彩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