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敏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在音樂發(fā)展的畫卷中無疑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藝術空前發(fā)展的時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曲家、演奏家。他們在承襲古典主義時期哲學性音樂的基礎上,不斷開始新的探索和新的突破,同時也對音樂的發(fā)展有了新的思考和新的認知。他們追求個人主觀情感的抒發(fā),大膽地使用不和諧音增強和聲色彩,豐富音樂的表現(xiàn)力。
作為浪漫主義中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李斯特的鋼琴作品無疑是浪漫主義鋼琴音樂中最絢爛的一朵奇葩。李斯特1811年出生在匈牙利的雷汀,1820年,年僅九歲的他就在一場音樂會中展現(xiàn)了驚人的音樂天賦。隨后,音樂神童得到貴族的支持,舉家搬往維也納,開始跟隨車爾尼學習鋼琴,跟隨薩列里學習作曲。1822年,李斯特搬往巴黎,因巴黎音樂學院不招收外國學生,他被拒之門外,但從此踏上了職業(yè)演奏家的道路,并在這條道路上展示了他作為鋼琴家與作曲家的極大天賦,一時聲名鵲起。
作為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鋼琴家,李斯特勤學苦練,并受到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影響,最終榮登“鋼琴之王”的寶座,成為家喻戶曉的鋼琴炫技大師;作為十九世紀流芳百世的作曲家,他主張標題音樂,并首創(chuàng)“交響詩”音樂體裁,成就出一部部不朽的經(jīng)典之作,為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輝煌添磚加瓦;作為浪漫主義時期優(yōu)秀的指揮家,他曾擔任魏瑪宮廷樂長,指揮了大量作品,并使魏瑪一度成為顯赫的音樂中心。李斯特傳奇的一生經(jīng)歷過幾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其中最為轟動的便是1833年起與瑪麗·達古伯爵夫人同居以及1847年與卡羅琳·賽因·維特根斯坦公主相愛,這些經(jīng)歷也同樣影響著這位大師的創(chuàng)作。
本期拿索斯發(fā)行的專輯收錄了由鋼琴家王玨演奏的十四首李斯特的鋼琴作品。其中最讓人期待的便是《旅行歲月(第二集)——意大利游記》中節(jié)選的三首經(jīng)典作品:《三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詩》(第四十七號、第一百零四號以及第一百二十三號)。這三首作品創(chuàng)作于李斯特早年與瑪麗·達古伯爵夫人同游歐洲期間,靈感均來源于十四世紀著名詩人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抒情詩集》。這三首作品共同構成了李斯特《旅行歲月(第二集)——意大利游記》的中心,其中尤以《彼特拉克十四行詩第一百零四號(我找不到安寧)》最為人贊賞,至今都常在音樂會中作為保留曲目。該作品的內(nèi)部情感浮動較大,作曲家運用高超的作曲技術,將對愛情的渴望與失戀的痛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侗颂乩耸男性姷谒氖咛枺篮玫哪?、月、日)》為降D大調(diào),旋律清晰,極富美感,作曲家將彼特拉克的詩賦予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將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與現(xiàn)實相結合,表達出愛情的力量。《彼特拉克十四行詩第一百二十三號(我在世間看到了天使的恩賜)》則為平靜的慢板,這首作品寧靜安詳,極富抒情性,讓人深深地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1840年前后,李斯特創(chuàng)作了《威尼斯與那不勒斯》四首鋼琴作品。1859年,作曲家將這四首作品做了相當大的改寫,并將其添加到《旅行歲月(第二集)——意大利游記》中,命名為《旅行歲月(第二集補遺)——威尼斯與那不勒斯》。最原始的版本由四首作品構成,第一首作品是一首威尼斯船歌,對鋼琴技術的處理有著相當高的要求,作曲家雖在改寫時刪去,但后來成為李斯特第二部交響詩《塔索》的主旋律。第二首作品一開始便以C大調(diào)引入,隨后進入一個A大調(diào)上明亮的快板,最終走向一個優(yōu)雅的小快板。第三首作品為平靜的行板,升F大調(diào)。最后一首以一個舞曲性質的快速節(jié)奏開始于g小調(diào),隨后緊接著降E大調(diào)的中段。在舞曲再現(xiàn)之前,G大調(diào)上如歌的小行板與之形成進一步的對比。
對于一位能夠妙筆生花的作曲家而言,李斯特的經(jīng)典之作不僅僅只有《旅行歲月》,《降A大調(diào)鋼琴小品》(S189a/R44a)、《沉思》(Recueillement,S204/R86)、《沉睡,思考和回答》(Schlaflos ! Frage und Antwort,S203/R79)以及《托卡塔》(S197a/R60a)這幾部作品在他的筆下同樣熠熠生輝,頗具特色?!督礎大調(diào)鋼琴小品》寫于他與瑪麗分別之后,1844年至1845年在西班牙與葡萄牙巡演期間?!冻了肌穼懹?877年,是為了紀念貝利尼而作。夜曲《沉睡,思考和回答》完成于1883年,是基于詩人湯尼·拉布(Toni Raab)的同名詩歌而創(chuàng)作,樂曲一開始為充滿熱情的快板,在e小調(diào)上進行,主題動機以不同的形態(tài)反復出現(xiàn),隨后進入E大調(diào),變成平靜的行板,似乎是對前面問題反復思考的回答,但最終仍帶著問題結束。《托卡塔》相對于其他作品來說知名度不高,但同樣經(jīng)典,其中具有作曲家晚年的作曲風格特征,據(jù)推測該作品約作于1879年左右。
加洛普舞曲作為盛行于十九世紀中葉的舞曲,其歡快、帶有跳躍性的風格在李斯特的《舞會加洛普舞曲》《A小調(diào)加洛普舞曲》以及《半音階大加洛普舞曲》這三首作品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段钑勇迤瘴枨穼懹?840年,同年在圣彼得堡出版。1846年創(chuàng)作的《A小調(diào)加洛普舞曲》對鋼琴的演奏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李斯特舞曲作品中最受大家歡迎的莫過于1838年創(chuàng)作的《半音階大加洛普舞曲》了,該作品充分展示了演奏家高超的鋼琴技術,常常作為音樂會的最后一個曲目受到廣泛好評。
作為盛極一時的炫技大師,李斯特在其傳奇的一生中為世人留下了諸多經(jīng)典之作,豐富著世界鋼琴曲的寶庫,在鋼琴音樂發(fā)展史中書寫下了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