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帥
本文以《新標準英語》(三起)四年級下冊M5 U1 I was two then為例,結合教師的磨課經(jīng)歷,探討教學中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錯失,并就如何合理有效地設計教學提出相應的對策。
【案例1】教師在講授本課語法知識點then和now時,通過PPT首先總結語法規(guī)則。出示then和now的區(qū)別:then意思是“那時”,表示過去時態(tài),用was/were;now 意思是“現(xiàn)在”,表示現(xiàn)在時態(tài),用am/is/are。而后教師設計兩個例句讓學生感知。
They were young then.They are old now.
It was small then.Now It is big.
最后出示含有now和then的習題。
這樣的講課方式在語法課上極為常見。教師首先將語法規(guī)則告知學生,而學生通過大量練習鞏固語法規(guī)則。這種方式普遍使用的原因就是對于教師來說極易操作,只要講明白語法規(guī)則,學生就可以通過大量題型進行練習。但是這樣的講課方式,不僅簡化教師教的過程,也簡化學生學的過程。學生在對規(guī)則沒有完全理解或一知半解的基礎上,就不得不用規(guī)則去練習,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這樣的講課方式其實質是扼殺學生的概括與分析能力,即忽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分析:《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語法項目的意義和用法,語法學習以感知為主,即通過對語法的大量感知,從而總結規(guī)律。這個過程從思維品質來講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與分析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師卻忽視這種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其實教師只有有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這種意識,只要將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就能潤物細無聲般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對策:上述案例可以做這樣的調整:教師首先呈現(xiàn)例句:
They were young then.They are old now.
It was small then.Now It is big.
讓學生去思考分析含有now和then句子有什么不同,be動詞有什么不同,使學生對now和then有初步印象,最后出示含有now和then的習題。
讓學生繼續(xù)在練習中分析、感知be動詞在含有now和then句子中的用法,最后由學生去概括be動詞在含有now和then句子的語法規(guī)則。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xiàn)學生表述不準確、不清晰的情況,但是教師此時就可以幫助學生將規(guī)則準確細致化,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要求學生去記住語法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學效果強于死記硬背,讓學生受益匪淺。
判斷是對基本的事實有所判定的思維方式;推理是判斷與判斷之間的聯(lián)系,是在已有判斷基礎上提出的新的判斷。在外研版教材中,有大量的語篇,教師可以依托文本設計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對信息的真?zhèn)芜M行判斷與推理,進而提升判斷與推理的能力。
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往往缺少培養(yǎng)學生判斷與推理能力的意識。
【案例2】教師出示課文的第一、二幅圖片,教師讀英語學生翻譯漢意:
Amy:Who are they,Lingling?
Lingling:Theyaremy grandparents.
Amy:They were young then.
Lingling:Yes,now they are old.
當學生對整段翻譯完畢后,教師出示問題:
判斷對錯:
1.AmyandLinglingare talking about their grandparents.()
2.Lingling’sgrangdparents were young then.()
分析:試問問題的提出還有意義嗎?沒有。問題的提出其本質是為了檢測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理解,將文本翻譯漢語后再提問是無法檢測學生真實的閱讀情況的。從培養(yǎng)思維品質角度來說,學生通過對文本信息的檢索,而后再對問題作出判讀與推理,這種過程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與推理能力。
對策:教師出示課文的第一、二幅圖片,并將問題一起出示,出示任務:快速將文本讀完并回答問題。
Amy:Who are they,Lingling?
Lingling:Theyaremy grandparents.
Amy:They were young then.
Lingling:Yes,now they are old.
判斷對錯:
1.AmyandLinglingare talking about their grandparents.()
2.Lingling’sgrangdparents were young then.()
這個任務的出示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速度及閱讀能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可以繼續(xù)追問學生:WhyQuestion1is wrong?HowaboutLingling’s grandparents now?進一步檢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策略。以上教學活動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和推理能力,即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學生發(fā)散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我們教學經(jīng)常接觸到的,但是目前有一種教學行為卻限制學生發(fā)散型思維的培養(yǎng),稱之為“填空式”教學。填空,一種題型。題目中留出空格,使答題者填入相符合的內容,一般情況是一個詞語或者一個短語。課堂上,教師說出句子的大部分,留出空格讓學生回答,而學生也會默契地配合教師說出相符合的內容,這種現(xiàn)象可以稱之為“填空式”教學。從教學效果來看,這樣的填空式教學學生學到的是一個詞語或一個短語;從教學策略來看,學生句子輸出效果不佳,由于課堂上形成這樣的操練習慣,從而難以養(yǎng)成學生語句思維的習慣,大部分教師會解釋為擔心學生這個句子說不出來?;谶@樣的心理,整個課堂成為教師的主體戰(zhàn)場,而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學生僅僅是教師言行的附和者。我們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而不是培養(yǎng)不會思考的機器。
【案例3】在練習本課知識目標They were...then./I was....then句型時,教師在講授環(huán)節(jié)一直在說:They were____,學生馬上配合說出:small/young/short。
很明顯這就是填空式教學。由于學生只是操練單詞,到生生互練時,學生說出整個句子非常困難,或者導致活動無法進行。活動環(huán)節(jié)低效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填空式教學使學生喪失完整輸出的機會,限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案例4】
在操練環(huán)節(jié)Fill the blanks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完成后回答。第一位學生直接說出答案was,沒有讀完整句子“Hewas naughty then”的意識;教師也沒有要求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于是回答第二道題的學生仍直接說出答案was。此時教師強調說出完整句子,這位學生于是將句子Her hair was short then.完整讀出。當?shù)谌煌瑢W回答問題時,該學生很自覺地完整讀出整句They were big then,但是第四位仍沒有讀句子,教師沒有再次強調將句子完整讀出。
分析: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由于教師沒有培養(yǎng)學生語句輸出的習慣,從而造成學生語句輸出的困難,學習效果低效。其原因是教師缺乏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知識的講授,而忽略學生學的過程。
對策:這兩個案例的處理非常簡單。教師要有語句輸出的意識,在教學中能時刻有意識地讓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在出示They were young then圖片后,可以先引導學生說出young,再要求這位學生繼續(xù)重復一遍:They were young then.繼續(xù)提問另一位同學:In this picture we can say,引導學生說出:I was two years old then.這樣堅持整句輸出交流,其他同學必然會明白教師的目的,也會有意識輸出整句。在案例4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只要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語句輸出的習慣,學生在經(jīng)過大量的練習后再輸出整句就不是一件難事??梢娫趯W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更利于學生學的過程。
教學行為其本質反映的是教學思想。作為一名教師僅僅滿足上完一節(jié)課,這種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課堂,必然是低效課堂。當教師明白了何為思維品質,明白了如何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那么課堂必然能見到思維的火花并且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