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祥
問人?!?/p>
大詩人寫這首詩的起因是:柳閎、柳辟兩兄弟很崇拜舅舅蘇軾的書法,常向他索求墨寶。于是,蘇軾寫詩自謙,說自己的書法未足珍惜,只有讀書萬卷才是學子們應追求的境界。主要意思是,用壞的筆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寫出好東西,只有多讀書才能寫出真正的好作品。每個人的書法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骨,不要認為自己的東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學別人。后來,“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成為書法界的藝術(shù)妙道。
從事書法創(chuàng)作的人固然需要讀書學習,從事其他行業(yè)的人當然也需要不斷讀書學習。漢代劉向《說苑》中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說明人不論在什么時候,只有努力讀書學習,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如何讀書,怎樣學習,又大有講究。
有些人在讀書的過程中缺少毅力,沒有恒心,時斷時續(xù)。這樣讀書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幼時,其母見其讀書沒有恒心,就以“斷機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學習。
有些人雖然十分喜愛讀書,也從不間斷,可是“好讀書,不求甚解”。如南朝人陸澄,從小好學,博覽群書,行眠坐食,手不釋卷,然讀書不求甚解,被時人譏為“書廚”。《南齊書》說他“讀《易》三年不解文義”。
有些人是“讀死書”,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盡信書”?!睹献印吩疲骸氨M信書,則不如無書。”
有些人讀書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即為讀書而讀書,搞形式主義,大做表面文章。其結(jié)果必定是“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
上述種種“讀書之道”,均不足取。那么可取的讀書之道是怎樣的呢?
當然,“孫敬懸梁”“蘇秦刺股”“車胤囊螢”等苦讀典范,值得缺少毅力的讀書人學習;顧炎武那種“有一疑義,反覆參考,必歸于至當;有一獨見,援古證今,必暢其說而后止”的讀書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效仿;清朝彭兆蓀所作“要以我用書,勿為書所絆”的詩句,值得“讀死書”者借鑒;明代鹿善繼“讀有字書,卻要識無字理”的讀書明理目的,值得為讀書而讀書者采納。
然而,筆者覺得最科學、最全面的“讀書之道”要推子思的“五之”說。子思,孔子之孫,名伋,古代學者尊之為“述圣”,作《中庸》,其中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讀書做學問之論?!拔逯钡囊馑际牵獜V博地學習,詳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實地實行?!拔逯敝?,“篤行之”既是“博學之”的落腳點,又是“博學之”的實踐基礎;“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是“博學之”的方法;“博學之”既受“篤行之”的影響,又制約“篤行之”??梢姡拔逯笔窍噍o相成的學、行關(guān)系,對讀書人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南宋詩人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闭f的也是這個道理。
(選自《聯(lián)誼報》2017年12月7日,有刪節(jié)。薦稿人:趙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