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欣祺
六歲學會編程,十四歲被麻省理工預錄取,山東萊陽李向楠同學的事跡在短短兩天時間內(nèi)持續(xù)霸占了各大媒體的頭條。
就事件當前進展來看,證據(jù)說辭遭遇打假,華南理工出面澄清,麻省理工回函解釋,萊陽教體局先是發(fā)聲力證,又含糊稱“宣傳需要”。輿論的浪潮正在逐漸倒逼真相的曝光。
而就事件發(fā)展過程來看,媒體間的報道多有抵牾。只不過這一次,背鍋的不應只是媒體,更應該問責的恐怕是萊陽教體局的“宣傳需要”和更多為了配合“宣傳需要”而涉嫌偽造“神童”的相關(guān)人員,這其中有山東萊陽第二實驗中學的宣傳員、教員,恐怕還有該校負責人和小李同學的家長。
從家長的角度講,家有神童,面上有光,而“神童”的影響遠不止于當下的瘋狂報道,更在于未來的教育資源。所以望子成龍的家長何樂而不為?上一級到學校,孔孟之鄉(xiāng)出神童,于情于理皆“有據(jù)可循”,如此政績豈可埋沒?當然要上報,當然要大報特報!再上一級到萊陽教育部門,神童豈有不宣傳之理?于是顧不得核實真?zhèn)?,馬上倒逼下級“挖掘”更多值得見報上網(wǎng)的細節(jié),最好是數(shù)字。于是上下一心,讓小李同學從“萊陽第二實驗中學天才”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神童”。這其中隱藏的流程,互相勾連的利益,不可不追究,不可不嚴查。
但我更關(guān)注的是“宣傳需要”。家長望子成龍,學校教育部門竭力宣傳包裝,各路媒體對“神童事跡”隨手轉(zhuǎn)發(fā)傳播,這一爆款制作流程值得反思。除了各環(huán)節(jié)上職業(yè)操守的缺失,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即社會對于“神童”依然有著強烈的潛在關(guān)注。試問:一個“十四歲被麻省理工學院預科錄取”的兒童是否需要如此宣傳?
我們做一個不負責任的假設。假如“神童”確有其人,那么下一步便是當?shù)亟逃块T主動牽線,安排專訪“神童之父”“神童之母”“神童之家”“神童之師”“神童母?!?;再下一步可能是登上綜藝節(jié)目,與世界“神童”一較高下;再下一步,“神童”可能就在麻省理工校園內(nèi)網(wǎng)絡直播了??傊@個爆款題材的影響會持續(xù),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利益非常可觀。
毫無疑問,天才少年,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話題。但是小李同學的身份真?zhèn)沃阅芟破鹑绱溯浾摼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shù)亟逃块T的虛假包裝、媒體的過分渲染與公眾的過度期待,三者共同導致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許多人期待著中國出現(xiàn)一位神童,期待見證一個奇跡,期待這個奇跡不斷延續(xù),于是不論是否名副其實,先把名片打出去。這其實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對孩子、對教育不負責任。最后小李同學被奪去“神童光環(huán)”,打上“少年神棍”的烙印,受傷的還是孩子。
所以在這件事情上,當?shù)亟逃到y(tǒng)應盡快厘清涉嫌炮制神童事跡的流程,問責當事人,把真相公之于眾。媒體更應該履行調(diào)查、監(jiān)督責任,將事情的真相追查到底,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向楠。
【選自澎湃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