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林,朱志付,周建雄,張 護,袁雪波,陳永軍,李紅偉,孔凡勇
(1.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畜牧技術推廣站,云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61100;2.云南省建水縣面甸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云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54316;3.云南省建水縣畜牧技術推廣站,云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54300)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山區(qū)面積占85%,少數(shù)民族占總人口的58.52%,受土地、地理概貌、資金、環(huán)保壓力等影響,生豬規(guī)模養(yǎng)殖仍以飼養(yǎng)基礎母豬50~100頭、年出欄生豬800~1 500頭的適度規(guī)模場居多。由于受飼養(yǎng)規(guī)模、設施設備、飼養(yǎng)管理技術水平等影響,仔豬斷奶日齡參差不一,母豬的生產力水平也不盡相同。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shù)是衡量母豬生產力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仔豬斷奶日齡直接影響著母豬的年提供斷奶仔豬數(shù)和直接經(jīng)濟效益,過早斷奶雖能縮短母豬的繁殖周期,但同時也降低了母豬的繁殖性能[1],過早斷奶影響仔豬甚至肥育豬生長[2]。目前,斷奶日齡對母豬后期繁殖性能及仔豬生長性能影響研究較多,而對斷奶期間母豬繁殖性狀和仔豬的生長性能影響研究較少。本試驗旨在研究21 d、28 d、35 d斷奶對母豬繁殖性狀和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并確定最佳斷奶日齡,為實際生產提供參考。
試驗于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云南省紅河州某母豬飼養(yǎng)場進行。
以正常分娩的2~8胎長大母豬為研究對象,測定1 275胎,按照不同的斷奶日齡分為3組,即21 d斷奶(438胎)、28 d斷奶(661胎)、35 d斷奶(176胎)。
母豬產前1周轉到產房母豬限位欄飼養(yǎng),哺乳母豬飼糧按照美國NRC標準配制,日喂3餐,自由飲水。仔豬出生后2 h內未吃初乳前稱重,哺乳仔豬以母乳為主,7日齡誘食教槽料,分別于21 d、28 d、35 d斷奶并空腹稱重,斷奶后趕走母豬,仔豬在產房1周后再轉入保育舍。
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初生窩重,初生個體重,21 d、28 d、35 d 斷奶窩重及斷奶個體重,21 d、28 d、35 d斷奶凈增重、日增重,21 d、28 d、35 d斷奶成活率。
原始數(shù)據(jù)用Excel表格進行整理,采用IBM 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比較均值模塊中的One-Way ANOVA程序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差異顯著則進行Duncan氏法多重比較分析,結果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利用相關分析計算斷奶日齡與各繁殖性狀間的相關系數(shù),并利用線性回歸分析建立斷奶日齡與各繁殖性狀間的回歸方程。
因母豬斷奶時間存在一定差異,將斷奶日齡18~24 d校正為 21 d斷奶,25~30 d校正為 28 d斷奶,30 d以上校正為35 d斷奶。校正方法如下。
21 d(28 d、35 d)斷奶成活率(%)=1-(1-實際存活率%)/實際斷奶日齡×21(28、35)
21 d(28 d、35 d)斷奶窩重=(實際斷奶窩重-初生重)/實際斷奶日齡×21(28、35)+初生窩重
21 d(28 d、35 d)斷奶均重=21 d(28 d、35 d)斷奶窩重/斷奶活仔數(shù)
21 d(28 d、35 d)斷奶凈增重=21 d(28 d、35 d)校正斷奶窩重-初生窩重
21 d(28 d、35 d)斷奶日增重=21 d(28 d、35 d)校正斷奶凈增重/21(28、35)
由表1可見,不同斷奶日齡間母豬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初生窩重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而減少,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初生窩重,21 d斷奶組極顯著大于35 d斷奶組(P<0.01),顯著大于 28 d斷奶組(P<0.05);產活仔數(shù)、初生窩重,28 d斷奶組顯著大于35 d斷奶組(P<0.05)。初生個體重,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而增加(P>0.05),隨著產活仔數(shù)的減少而增加(P>0.05)。斷奶窩重、斷奶個體重、斷奶成活率,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而增加,35 d斷奶組斷奶窩重、斷奶個體重、斷奶成活率極顯著大于21 d斷奶組(P<0.01),35 d斷奶組斷奶個體重、斷奶成活率極顯著大于28 d斷奶組(P<0.01);28 d斷奶組斷奶窩重、斷奶個體重、斷奶成活率極顯著大于21 d斷奶組(P<0.01)。
表1 不同斷奶日齡母豬繁殖性狀
由表2可見,斷奶凈增重,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而增加,35d斷奶組極顯著大于21d斷奶組(P<0.01),與28 d斷奶組差異不顯著(P>0.05);28 d斷奶組極顯著大于21 d斷奶組(P<0.01)。斷奶日增重,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而減少,21 d斷奶組、28 d斷奶組、35 d斷奶組間差異極顯著(P<0.01)。
表2 不同斷奶日齡仔豬生長性能
由表3可見,長大母豬斷奶日齡與斷奶窩重、斷奶個體重、斷奶凈增重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表明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可極顯著提高斷奶窩重、斷奶個體重、斷奶凈增重;斷奶日齡與斷奶日增重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表明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斷奶日增重反而極顯著降低;斷奶仔豬與斷奶成活率呈正相關(P>0.05),表明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斷奶成活率(P>0.05)。
表3 斷奶日齡與其他繁殖性狀間的表型相關系數(shù)
為進一步揭示其他繁殖性狀與斷奶日齡的定向變化關系,以斷奶窩重(Y1)、斷奶均重(Y2)、斷奶凈增重(Y3)、斷奶日增重(Y4)、斷奶成活率(Y5)為因變量,以斷奶日齡(X)為自變量,建立的回歸方程為:①Y1=24.225+0.026X;②Y2=19.836+0.889X;③Y3=24.115+0.037X;④Y4=29.777-2.03X;⑤Y5=25.024+0.01X。經(jīng)檢驗,除方程⑤外,其余回歸方程的回歸系數(shù)均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說明斷奶日齡對各繁殖性狀均有著真實的回歸關系。
母豬的產仔數(shù)直接影響著豬的生產成績,而母豬產仔數(shù)是一個數(shù)量典型性狀,受很多因素影響,包括品種、胎次、疾病、圈舍環(huán)境和管理水平等[3]。郭金彪(1998)研究發(fā)現(xiàn),哺乳期為 21、28、35 d 的經(jīng)產母豬下一情期的受胎率分別為93.09%、94.40%、93.26%(n=30),差異不顯著(P>0.05),下一胎次的產仔數(shù)差異不顯著(10.19、10.30、10.23頭)。從郭金彪等的研究結果可見,35 d斷奶與28 d斷奶相比,母豬下一胎次的受胎率、產仔數(shù)有所降低。劉斌等[4]研究表明,哺乳期背膘差值與下一胎次的合格仔豬數(shù)、總產仔數(shù)以及初生窩重有負相關效應,哺乳階段背膘下降得越多,下一胎次合格仔豬數(shù)越少,弱仔數(shù)越多,初生窩重越小。本試驗中,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21、28、35 d斷奶母豬的總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隨之減少(P<0.01、P<0.05),結果與劉斌等的研究結果一致。主要原因是與上一哺乳期的延長,泌乳量較多,哺乳母豬背膘下降、失重較大,造成母豬偏瘦、體況變差有關。
窩產仔數(shù)直接影響著母豬的生產成績。本試驗中,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21、28、35 d斷奶窩重、斷奶個體重、斷奶成活率隨之增加(P<0.01、P<0.05),表明隨著斷奶日齡的延長,哺乳仔豬的消化器官逐漸發(fā)育,對乳汁、飼料的消化利用率逐漸提高,同時仔豬的免疫系統(tǒng)得到很好發(fā)育,至斷奶時的主動免疫功能發(fā)育較健全,特異性免疫效率更高[2]。
研究表明[5],仔豬出生后1周內,生長非常迅速,其絕對體重可增加1倍以上,至第2周相對生長速率急劇下降,從0~7日齡的100%降至20%左右。本試驗結果可見,隨著斷奶日齡的增加,21、28、35 d斷奶仔豬的凈增重也隨之增加(P<0.01、P<0.05),但哺乳期間哺乳仔豬日增重隨之減少(P<0.01、P<0.05)。表明斷奶日齡延后雖可提高仔豬斷奶凈增重,但不利于仔豬日增重。生產上利用哺乳仔豬的這一生理特點,實施早期斷奶,可提高生產效益。
本研究結果表明,長大母豬斷奶日齡與斷奶窩重、斷奶均重、斷奶凈增重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斷奶日增重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與斷奶成活率正相關(P>0.05),表明延長斷奶日齡可提高斷奶窩重、斷奶個體重、斷奶凈增重、斷奶成活率,但不利于哺乳仔豬的日增重?;貧w分析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結論。
正常情況下,母豬的泌乳高峰期一般出現(xiàn)在產后第3周,此后逐漸降低。因此,仔豬斷奶應在21 d后[6]。顧憲紅等[5]研究表明,斷奶日齡和日齡對仔豬采食量、日增重、體重和相對生長速度均有顯著影響(P<0.05),并隨著斷奶日齡的提前,這些生長指標在斷奶后的下降幅度增大。肖俊峰等[7]研究,哺乳時間越長(大于29 d),母豬失重越多,發(fā)情間隔期延長,從而影響母豬繁殖性能。歐盟2006年頒布新法規(guī),規(guī)定斷奶日齡不得低于28 d。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結合本試驗,建議適度規(guī)模豬場母豬斷奶日齡以28 d(25~30 d)為宜。
[1]Xue J L,Dial G D,Marsh W E,et al.Livest Prod Sci[J],1993,34:253-265.
[2]肖俊峰,武書庚,溫慶琪.中國畜牧雜志[J],2014,50(6):57-60.
[3]曹林,周建雄,孔凡勇,等.養(yǎng)豬[J],2014(6):43-46.
[4]劉斌,石元,孫厚法.今日養(yǎng)豬業(yè)[J],2016(5):62-64.
[5]顧憲紅,張宏福,李長忠,等.動物營養(yǎng)學報[J],2004,16(1):23-29.
[6]謝世鋒,戶陸女.江西畜牧獸醫(yī)雜志[J],2009(4):23-24.
[7]肖俊峰,武書庚,溫慶琪.中國畜牧雜志[J],2012,48(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