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平,焦亞芳
(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222)
《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最高成就之一。1994年,《尤利西斯》兩個漢語全譯本問世,從此,《尤利西斯》的翻譯研究成為翻譯研究者熱衷的課題。對于小說中意識流的翻譯,更是眾說紛紜,有的從漢英差異入手,對比譯文在詞匯、句子與篇章等方面翻譯的差異〔1〕;有的基于語料庫研究意識流語言在譯文中的效果〔2-3〕;有的從語篇前景化的角度對意識流翻譯策略進行研究〔4〕;有的探討意識流文體翻譯的得失〔5〕;也有的從意識流的文體特征對兩個漢譯本表現(xiàn)出的差異性效果進行分析〔6〕。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對意識流翻譯的文體和方法策略多有涉及,也對《尤利西斯》兩個譯本有諸多評價,但是,運用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對兩個譯本意識流翻譯的分析評價還很少見。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是當代重要的翻譯理論,極富解釋能力,它的提出者Gutt認為“它完全可以用來解釋已有的各種翻譯理論以及各種看似矛盾的翻譯現(xiàn)象”〔7〕。《尤利西斯》兩個漢譯本的翻譯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呈現(xiàn)諸多不同,甚至矛盾之處,尤其是對于小說中意識流的翻譯,兩譯本更是形態(tài)各異。運用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對《尤利西斯》兩譯本的意識流翻譯進行對比分析,評價兩個譯本的得失,從不同角度了解譯者的翻譯思想和翻譯策略與方法,有益于從另一視角看待文學翻譯,特別是意識流的翻譯。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是意識流小說經(jīng)典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注重對小說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描寫,并在語言創(chuàng)新和文體改革方面做了別出心裁的嘗試?!队壤魉埂肥菃桃了沟拇碜?,也是最經(jīng)典的意識流小說之一,它戲仿荷馬史詩《奧德賽》的結(jié)構(gòu)框架,描寫了現(xiàn)代社會中普通人的世俗(甚或庸俗)生活。它在語言和文體的創(chuàng)新上獨樹一幟,卻也因為晦澀難懂而被稱為天書。《尤利西斯》故事性不強,沒有過多的情節(jié),作者的注意力多放在了敘事手法特別是意識流技巧的運用上。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文學敘事手法,意識流描寫多采用文理不順、語義不清的語體,朦朧模糊、跳躍性很強的表達,體現(xiàn)人物下意識或無意識中的思想流動,甚至恍惚迷離、飄忽不定的意識活動。
金隄先生和蕭乾、文潔若夫婦經(jīng)過艱苦努力,幾乎同時為中國讀者奉獻了兩種風格迥異的譯本,受到讀者歡迎,兩種譯本也很快成為廣大文學和翻譯工作者及學生研究和學習的樣本。有人認為,在翻譯喬伊斯時,“對形式的追求實際上就是對內(nèi)容的追求,也是對忠實的追求”〔5〕。確實,形式是文學作品的根本,沒有了形式,就談不上文學。所以,對于《尤利西斯》而言,對意識流形式的追求,即是對忠實于作品的追求,對忠實于作者的追求。金隄先生在譯著前言中說:“我的目的是盡可能忠實、盡可能全面地在中文中重現(xiàn)原著,要使中文讀者讀來獲得盡可能接近英語讀者所獲得的效果。”〔8〕7他在翻譯時,盡可能使譯文向原文靠近,努力使譯文讀者獲得同原文讀者相同的閱讀效果??梢哉f《尤利西斯》漢譯是金隄等效翻譯理論的可貴嘗試。蕭乾、文潔若夫婦在翻譯《尤利西斯》時主張“一定得盡最大努力把它化開,使譯文盡可能流暢,口語化”〔9〕19。對于《尤利西斯》中深奧晦澀、難以捉摸的內(nèi)容,他們會盡可能翻譯得通俗易懂、自然流暢,以減少閱讀障礙,為中文讀者提供方便??梢钥闯?,兩個譯本的譯者對意識流的翻譯持不同的翻譯思想,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方法。
關(guān)聯(lián)理論認為,話語交際是一種“明示—推理”的過程,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其本身具有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10〕。最佳關(guān)聯(lián)是指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取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11〕,它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也是翻譯研究追求的原則標準〔12〕。交際雙方認知語境越相似,話語交際就會越成功。Gutt最先把關(guān)聯(lián)理論應用于翻譯,認為翻譯的目的是向讀者傳達作者的交際意圖。譯者是否能以盡可能少的努力,譯出盡可能趨同于原文的譯文,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似的認知語境,是評判譯文成功與否的一個標準。
著名翻譯家李文俊翻譯了大量??思{的意識流小說,在談到意識流的翻譯時說到:“負責任的譯者必須把散見各處,有的浮在表面上有的埋藏得很深的‘脈絡’‘微血管’以至各種大小不同的‘神經(jīng)’一一理清,掌握好它們的來龍去脈以及所以要以這種形式出現(xiàn)的藝術(shù)企圖,然后照它們的原樣放好,并以另一種文字加以復制,而且要做得足以亂真?!薄?3〕李文俊這段話的前面部分說的是翻譯的理解階段,最后一句“照它們的原樣放好,并以另一種文字加以復制”說的是表達階段,也是這段描述的“點睛之筆”。如果不用另一種文字加以復制,就不是翻譯,如果不照原樣放好,那就是自由譯或曰改寫。
對于《尤利西斯》中錯綜復雜的意識流表達,兩個漢譯本的譯者也各自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照原樣復制的,有對原樣闡釋后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但決不是自由譯或改寫)。因為對于意識流作品,意識流描寫的翻譯是譯文讀者獲取原文作者意圖的重要交際線索。對《尤利西斯》中意識流描寫的翻譯,特別是對三個主人公斯蒂芬、布盧姆和莫莉意識流描寫的處理恰當與否,是小說翻譯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按照文學翻譯的一般要求,譯者的努力應該以忠實傳達意識流描寫和作者意圖為目標。Gutt的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認為,原文和譯文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取決于兩個因素:處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與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在同等條件下,處理努力越小,則關(guān)聯(lián)性越強;語境效果越大,則關(guān)聯(lián)性越強”〔7〕。翻譯意識流時,是不做過多“努力”原樣復制好,還是體貼讀者,“努力”闡釋好,正是譯者需要關(guān)心和關(guān)注的。分析比較《尤利西斯》兩個譯本的譯者在翻譯時所做的“處理努力”和達到的“語境效果”,不但能使我們了解譯者的翻譯思想和翻譯方法,還能使我們知道,在翻譯意識流文學作品時,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處理努力”才能使我們達到最大“語境效果”,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下面我們通過實例來分析《尤利西斯》金隄譯本(下稱“金譯”)和蕭乾、文潔若譯本(下稱“蕭譯”)譯者在意識流翻譯上所做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效果。
小說中,斯蒂芬是個憤世嫉俗的文學青年,富于幻想,敏感孤獨。他的意識流句子較長,句式復雜,有一定的邏輯性與連貫性,表現(xiàn)了他廣博的知識及沉郁的內(nèi)心情感。例如:
原文:Like him was I,these sloping shoulders,this gracelessness…Secrets,silent,stony sit in the dark palaces of both our hearts:secrets weary of their tyranny:tyrants,willing to be dethroned.〔14〕32
金譯:有些像他,我這個人;也是這么瘦削的肩膀,也是這么叫人看不上眼……我們兩人心靈深處的黑殿里,都盤踞著沉默不語、紋絲不動的秘密,這些秘密已經(jīng)倦于自己的專橫統(tǒng)治,是情愿被人趕下臺去的暴君?!?〕44
蕭譯:以前我就像他:肩膀也這么瘦削,也這么不起眼……我們兩人心靈的黑暗宮殿里,都一動不動地盤踞著沉默不語的一樁樁秘密:這些秘密對自己的專橫已感到厭倦,是情愿被廢黜的暴君?!?〕87
這是斯蒂芬的一段內(nèi)心獨白。由于意識活動沒有交際目的,無需考慮表達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因而其語言常常會簡化、省略、甚至不合語法常規(guī),缺乏邏輯。但這段基本符合邏輯,用詞較為準確,條理分明,還運用了頭韻、擬人修辭手法。這是作者有意為之,目的在于表現(xiàn)斯蒂芬是個有一定文化修養(yǎng)的人。金隄先生追求譯文與原文全面等效,譯文盡量做到不遺漏、不添加,在形式上與原文趨同。而蕭乾、文潔若主張“化開”原文,譯文要自然流暢、簡單明了,具有可讀性,為此不惜對原文做出改動,如在例句中增譯出“一樁樁”,未對原文頭韻修辭作有效處理,還改變了第一句的語言排序及表達方式。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看,“關(guān)聯(lián)性要求譯者最大程度地向‘對等’趨同”〔15〕。金譯字句對應,以成語連用對應原文中頭韻修辭所產(chǎn)生的效果,基本上實現(xiàn)了形式對等,再現(xiàn)了斯蒂芬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準確傳達了作者的交際意圖,抓住了翻譯意識流這一文學形式的關(guān)鍵。蕭譯雖然自然流暢,適應漢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卻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原文的表達形式,無法讓讀者感受斯蒂芬的意識流活動,實質(zhì)上是在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趨同的道路上設置了障礙。再看下一個例子。
這次機構(gòu)改革是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背景下進行的,任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行政管理體制。20世紀90年代初,國務院工作部門由1988年改革后的68個增加到70個,加上歸口部委管理的國家局16個,則為86個。1993年3月,黨的十四屆二中全會討論通過了機構(gòu)改革方案,這是第一次在中央全會上討論通過機構(gòu)改革方案。隨后,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gòu)改革方案》,分別對綜合經(jīng)濟部門、專業(yè)經(jīng)濟部門、社會管理部門、直屬機構(gòu)、辦事機構(gòu)和非常設機構(gòu)提出了改革要求。
原文:Stephen bent forward and peered at the mir?ror held out to him,cleft by a crooked crack.Hair on end.As he and others see me.Who chose this face for me?…Parried again.He fears the lancet of my art as I fear that of his.The cold steelpen.〔14〕5-6
金譯:斯蒂芬伸頭看了看舉在面前的鏡子,鏡面已破,歪歪斜斜有一道裂紋。頭發(fā)都乍著。這就是他和別人眼中的我。是誰為我選的這張臉……又是一擋。他怕我的藝術(shù)的鋒刃,正如我怕他的筆,陰森森的鋼。〔8〕7-8
蕭譯:斯蒂芬彎下身去照了照舉在跟前的鏡子。鏡面上有一道彎曲的裂紋,映在鏡中的臉被劈成兩半。頭發(fā)倒豎著。他和旁人眼里的我就是這樣的。是誰為我挑選了這么一張臉……又把話題岔開了。他懼怕我的藝術(shù)尖刀,正如我害怕他的冷酷無情的鋼筆。〔9〕40-41
此句中斯蒂芬的意識流雖然有一定的邏輯性與連貫性,但表達隱晦模糊、語義不明,令人難以捉摸。這樣的描寫即使在今天,“對于愛爾蘭普通讀者來說也是艱澀難懂的”〔16〕。蕭譯以通俗易懂、表達清晰的句子“化開”原文,顯然違背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是另一種“超額翻譯”的表現(xiàn)形式。這樣的翻譯破壞了意識流表達殘缺不全、不規(guī)整、不自然的特點,讓讀者失去了體味喬伊斯意識流描寫的機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蒙蔽讀者之嫌。金譯緊貼原文,不做多余的闡釋,以隱晦譯隱晦,盡量保留意識流松散破碎、恍惚迷離的形式,這樣便能使讀者直觀地感受到斯蒂芬的意識流特點(盡管他可能讀不懂),了解原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一些譯文讀者樂于在閱讀中解疑釋惑,運用自己的審美感受去體驗原著的異質(zhì)化色彩,以獲得閱讀的快樂。雖然Gutt認為,譯文不應該讓讀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但是如果讀者輕松地收獲了原文沒有的東西,或者被歪曲的東西,那譯者的努力就可能是多余的或錯誤的〔17〕。所以,譯者的努力方向應該是盡可能準確地傳達原文作者的意圖,滿足譯文讀者的閱讀期待,這是成功翻譯,或?qū)崿F(xiàn)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關(guān)鍵。蕭譯的“化開”譯法,雖然能讓讀者省力,卻不一定能傳達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
布盧姆是個文化程度不高、整天忙碌于生活瑣事,得過且過的反英雄式人物。他的意識流描寫比較口語化、日?;?,從只言片語中就可以輕易看出他的意圖,其句子結(jié)構(gòu)松散,語言跳躍,不合語法常規(guī),常常缺乏邏輯性。例如:
原文:They call them stupid.They understand what we say better than we understand them.She understands all she wants to.Vindictive too.Cruel.Her nature.Curi?ous mice never squeal.Seem to like it…〔14〕62
金譯:人們總說它們笨。它們懂我們說的話,比我們懂它們的多。它要懂的都能懂。也有報復性。殘酷。它的本性。怪,耗子從來不叫。好像還喜歡的……〔8〕82
蕭譯:大家都說貓笨。其實,它們對我們的話理解得比我們對它們更清楚。凡是它想要理解的,它全能理解。它天性還記仇,并且殘忍。奇怪的是老鼠從來不嗞嗞叫,好像蠻喜歡貓兒哩。〔9〕152
布盧姆的這段意識流雖然支離破碎,缺乏邏輯,主語混亂、代詞濫用,但讀者能從簡單的詞匯中輕松拼湊出他的內(nèi)心狀況及性格特點。用詞簡單,對譯者來說也并非易事。傅雷說過:“我覺得最難應付的倒是原文中最簡單最明白而最短的句子”〔18〕。由于譯者翻譯觀不同,譯文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特點,給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閱讀感受。金譯在此處用了直譯,以簡潔譯簡潔,以零碎譯零碎,真實反映了布盧姆的意識流特征,展現(xiàn)了原文的語言特點,還原了原文的“前景化”(“前景化”是指文學作品中對標準語言的背離,因此標準語言是“背景”,而普通語言被濃縮凝聚、被抓拽拉長、被顛倒強配、被扭曲變形后被稱為“前景”〔19〕)效果。而蕭譯卻采用意譯,刻意“化開”了原文詰屈聱牙的非常規(guī)表達。譯者用句子代替原文中斷斷續(xù)續(xù)的結(jié)構(gòu),增加連詞,努力使譯文合乎漢語規(guī)范。這樣的處理造成了譯文對原文的偏離,實際上是妨礙了讀者獲取最佳的語境效果和感受布盧姆真實內(nèi)心世界的閱讀體驗。
當然,金隄在此處采用直譯,并不意味著他在翻譯中,或者在《尤利西斯》翻譯中更傾向于直譯。事實是,在翻譯中,他從來不做直譯意譯的考慮,而他唯一考慮的就是等效〔20〕,因為他認為“只有從譯文效果著眼,才能判定譯文語言是否恰當”〔21〕。同時他也表明,自己反對不顧原文信息的直譯,支持表達原文意境、思想和信息的直譯。而蕭譯在此處采用意譯,也并不能說明蕭乾更青睞于意譯,他只是會在原文的形式和修辭表達影響了漢語的通達時,才會改變形式,或采取意譯〔22〕。
小說第十八章是喬伊斯對意識流手法的創(chuàng)新,該章以無標點、無停頓的意識流描繪了莫莉天馬行空、雜亂無章的思想,刻畫了其自我迷失、扭曲異化的形象。莫莉的意識流語言支離破碎,毫無邏輯性可言。例如:
原文:… but what could you get in a place like that the sandfrog shower from Africa and that derelict ship that came up to the harbour Marie the Marie whatyoucallit no he hadnt a moustache that was Gardner yes I can see his face cleanshaven Fr?seeeeeeeeeeeeeeeeeeeefrong that train again weeping tone once in the dear deaead days beyondre…〔14〕844
金譯:……可是在那樣一個地方還有什么可以講究的呢從非洲過來的沙蛙陣雨還有那艘漂進港內(nèi)的棄船瑪麗那艘瑪麗什么的不過他沒有小胡子那是加德納真的我想得起他那臉上沒有胡須的樣子弗爾西依依依依依依依依依依依弗隆嗡嗡火車又來了是哭泣的音調(diào)從前那日子多么的可心呀如今一去不復返……〔8〕1031
蕭譯:……我可以看到他那刮得光滑的臉 呋嚕嘶咿咿咿咿咿呋啷 那列火車又發(fā)出了哭腔 可懷戀的往昔喲 歲月 一去不復唔返……〔9〕1546
語段無標點、無停頓,卻最能體現(xiàn)意識流沒有阻斷、絲縷不絕的特點。語言顛三倒四、邏輯混亂,大大超出了語法常規(guī),體現(xiàn)了莫莉混亂飄渺的思想。金譯緊貼原文,保留原文形式特征,不斷句、不停頓,向讀者展示莫莉最原始、未被加工的雜亂無章的意識活動,旨在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閱讀體驗,真正感受意識流的獨特魅力。蕭譯用空格代替標點,表示停頓,這樣的譯文雖然為讀者提供了方便,使之不必在斷句上下太大功夫,卻如金隄所說,那樣就斷了意識的“流”,無法讓讀者直觀感受意識流的特點,體驗原文讀者閱讀時的感受,體會喬伊斯獨特的創(chuàng)作技巧。并且,蕭譯對原文做了很多刪減,譯文顯得簡潔、條理,這可能是他出于對讀者接受的考慮,或者是受自身作家兼譯者雙重身份的影響所致,但這樣處理卻破壞了莫莉意識流的表現(xiàn)形式,剝奪了譯文讀者了解原作獨特風格的機會,進而影響了交際中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實現(xiàn)。
《尤利西斯》中意識流的翻譯,金譯和蕭譯各有千秋。金譯重形似、貼近原文,盡量保留原文風格,忠實傳達小說人物交錯重疊、混亂突兀的思想意識,重現(xiàn)了原文意識流描寫的特點。蕭譯盡量“化開”原文,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盡可能照顧漢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在翻譯時常常以有序譯無序,以整潔譯凌亂,強調(diào)譯文的可讀性及銜接性,未能真實準確地譯出意識流瞬息萬變、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特征?!熬头g的‘力氣’(effort)而言,蕭譯領(lǐng)先,就‘效果’(effects)而言,盡管金譯難懂些,但卻比蕭譯更能再現(xiàn)原文的效果”〔23〕。金隄堅持等效原則,不在乎直譯意譯或是歸化異化,旨在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閱讀感受,譯文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與原文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達到了預期效果。金譯《尤利西斯》是意識流翻譯的成功范例。
〔1〕高迎慧.《尤利西斯》中意識流的翻譯〔D〕.太原:山西大學,2005.
〔2〕韓佳霖,夏廷德.基于語料庫的《尤利西斯》意識流語言特點翻譯〔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9(6):120-122.
〔3〕韓佳霖.《尤利西斯》意識流語言特點翻譯〔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8.
〔4〕張宏,王治江.從意識流語篇前景化的角度析《尤利西斯》的翻譯策略〔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4):133-135.
〔5〕張喆.意識流翻譯的描寫性個案研究:《尤利西斯》中Ba的翻譯〔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21(5):35-41.
〔6〕王振平.《尤利西斯》意識流漢譯評析〔J〕.山東外語教學,2015,36(5):99-104.
〔7〕林克難.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簡介〔J〕.中國翻譯,1994(4):8-11.
〔8〕喬伊斯·詹姆斯.尤利西斯〔M〕.金隄,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9〕喬伊斯·詹姆斯.尤利西斯〔M〕.蕭乾,文潔若,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4.
〔10〕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158.
〔11〕何自然,冉永平.關(guān)聯(lián)理論:認知語用學基礎〔J〕.現(xiàn)代外語,1998(3):96.
〔12〕宋劍祥.國外翻譯過程理論的主要流派〔J〕.大理學院學報,2013,12(1):36-40.
〔13〕李文俊.尋找與尋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58.
〔14〕JOYCE JAMES.Ulysses〔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
〔15〕趙彥春.翻譯學歸結(jié)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11.
〔16〕盧楨.喬伊斯的都柏林〔J〕.世界文化,2016(2):48-49.
〔17〕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0:148.
〔18〕傅雷.致林以亮論翻譯書〔M〕∕∕羅新璋.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545.
〔19〕祝朝偉.當代西方文論與翻譯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52.
〔20〕王振平.論翻譯之道說《尤利西斯》:金隄教授訪談錄〔J〕.中國翻譯,2000(1):56-58.
〔21〕金隄.等效翻譯探索〔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43.
〔22〕王振平.《尤利西斯》漢譯歸化與異化辯〔J〕.邵陽學院學報,2015,14(2):100-105.
〔23〕王振平.《尤利西斯》漢譯注釋研究〔J〕.外語研究,2015(3):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