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是教育的靈魂所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一項重要功能。通過唱歌、情感互動等各種活動形式,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感恩學會愛,達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關鍵詞:感染;愛意;感動;培養(yǎng)
“老師,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我爸媽和好了!”一大早,學生小瑜就興沖沖地跑來告訴我??粗荒樑d奮的樣子,我高興之余,不禁回想起她前些日子的景況。
小瑜父母由于生活上瑣碎的事情常起爭執(zhí),使得原本溫馨的家庭成了吵架的戰(zhàn)場,甚至吵著要鬧離婚。小瑜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在學校也深得老師喜歡,但遇到父母這樣的事情,也不知道怎么辦,夾在其中,既難受,又替父母著急。因為心里有事,在上課時總是走神,原本成績優(yōu)秀的她出現(xiàn)了較大的滑坡。我在了解到緣由后,也替小瑜著急,就想著能不能幫助她一點。我仔細想了想,靈機一動,結合我們《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了一節(jié)生動的愛的教育課。
我們以學校的名義,邀請小瑜父母來學校進行課堂觀摩。因為學校經(jīng)常會有邀請家長到學校觀摩課堂活動的舉措,所以當小瑜父母接到邀請時也沒有表現(xiàn)出太多的驚訝。這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的題目是“愛在家人間”,我沒有完全按照課本內(nèi)容的編排按部就班講授,而是結合需要,主要以活動的形式,給學生也給小瑜父母上了一節(jié)生動的愛的教育。
首先,是話劇表演《愛》。故事講的是一對環(huán)衛(wèi)工夫妻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女兒送進重點學校,但女兒卻總是嫌棄父母窮酸,害她丟人,因此連話都不愿意跟他們說。直到一次,女兒偶爾發(fā)現(xiàn),父母為了給自己買高檔鞋子而省吃儉用,甚至生病了都不上醫(yī)院。在那一刻,女兒內(nèi)心的愧疚和對父母的愛噴薄而出。包括小瑜在內(nèi)的幾位學生表演非常煽情,全班學生都為之動容,小瑜父母似乎看出了點意思,既有點尷尬,也有點感動。
接著,是真情告白。包括小瑜在內(nèi)的部分學生,說出自己平時想對父母說但又不太好意思說的心里話。幾位學生代表受到了開場的情緒感染,說著自己的父母給予自己的關懷,說著說著當場就哭了起來。輪到小瑜時,面對著自己的父母,動情地說道:爸爸媽媽,從小到大,我身體一直不是很好,經(jīng)常生病,我還清楚地記得你們在三更半夜背我去看醫(yī)生,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又要去上班。你們對我的愛我會永遠記得,也希望將來能好好報答你們。說到這里,小瑜已經(jīng)忍不住流下眼淚。小瑜父母也感動了,有什么比溫馨和睦的家庭更重要的呢?我看火候到了,給小瑜遞了一個眼神。小瑜走到父母面前,給了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這一刻,仿佛什么矛盾都煙消云散了。
最后,是全班的大合唱。全班學生跟著《真的愛你》音樂節(jié)奏,齊聲唱出對父母心中那一份愛意。隨著音樂響起“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帶出溫暖永遠在背后,縱使啰嗦始終關注不懂珍惜太內(nèi)疚……”,把課堂也把同學們還有老師、家長的情緒推向了高潮。
過了兩天,就出現(xiàn)了開頭的一幕。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說:“愛是一種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所在,包括對同學、師長、集體和自己等。《道德與法治》(人們習慣稱為“政治課”)其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活動形式,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下面就我上課的做法簡單談談。
活動一:唱歌。歌唱是最容易走進人內(nèi)心的方式之一,也容易觸動人的靈魂。例如在講授同學友誼的內(nèi)容時,我配上了周華健的歌曲《朋友》,讓學生在“朋友一生一起走”的歌詞中,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在講到與家人的親情之愛時,播放筷子兄弟的MV《父親》,讓學生感受如山的父愛;在講授有關生命的內(nèi)容時,齊唱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在激昂的旋律中激發(fā)對生命的熱愛。實踐證明,活動效果非常好,如在唱《父親》時,許多平時大大咧咧的學生都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這比之簡單的講授大道理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活動二:情感互動。例如在講授“友誼的天空”內(nèi)容時,讓同學們回憶與同學、朋友間交往的點點滴滴,感受同學朋友之間純真的友誼;在講授“師生之間”內(nèi)容時,鼓勵同學們用書信與老師進行交流,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在講到與父母的“親情之愛”時,開展“愛要大聲說出來”活動,讓學生通過寫信的方式,向父母說出藏在心底卻一直羞于表達的“我愛你”。活動的效果甚至超出了我的預料。不僅同學之間反應熱烈,收到書信的老師們也紛紛提筆,給予同學們真摯的鼓勵。更讓人難忘的是,幾乎所有的家長在收到孩子的書信后,都在回信上寫下了感動的話語,感慨孩子開始長大和懂事了。當我把一封封寫滿愛意的書信張貼在公布欄,馬上成為校園里最溫馨美麗的一道風景線。
活動三:我為父母做頓飯??赡軐τ谖覀儊碚f,做家務是不在話下的。但是對于現(xiàn)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做頓飯恐怕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當我布置任務時,同學們的臉是詫異的,紛紛說“老師,我沒做過?。 薄袄蠋?,我做的很難吃的!”……我跟他們說:不要緊,只要大家用心去做就可以。其實我心里也是一點底也沒有,這幫“小皇帝”能做好嗎?但幾天后,當同學們按要求把他們?yōu)楦改缸鲲埖恼掌l(fā)給我,瞬間把我感動了。照片上,同學們一個個手忙腳亂,菜式基本上就是炒青菜或雞蛋什么的,而且不少是焦或糊的,但是,他們臉上那認真的神態(tài),特別是和父母一起開心溫馨地吃著的情景,讓我感動之余也覺得這次活動做對了。這不比照本宣科地講要怎樣孝順父母強得多嗎?
除了這些,我還不時邀請家長參與到課堂中來。家長到來后,既可以觀摩課堂,體會老師的悉心教導,近距離觀察自己孩子的情況,也可以給老師一定的意見和建議,還可以直接參與其中一些環(huán)節(jié),豐富課堂形式。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會人生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起對生活和生命的態(tài)度。通過一系列活動的形式,改變了過往政治課堂教師滿堂灌的沉悶和枯燥,大大提升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讓學生在一個個生動活潑又真實的活動中,去與同學、朋友、老師、家長進行情感交流,去感受一份份愛意,在充滿愛意的活動的潛移默化中,學會付出、學會感恩。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嗎?
作者簡介:
范蓓芬,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金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