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國企改革要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做出實質貢獻,就是要解決好“天下為公所有”與“天下為公所用”之間的矛盾。國企改革的出路在于,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享發(fā)展理念,推進共享分用,實現國有資源公有與公用的統一。
提出公有制的初衷就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公有制可以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并且實現平衡的發(fā)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依靠公有制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一個重要優(yōu)勢,就是可以實現共享發(fā)展。當前,共享發(fā)展既體現了黨的核心理念,又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潮流,而且是市場化改革的突破口。理解共享發(fā)展與公有制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國企改革解放思想。
國企改革要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做出實質貢獻,就是要解決好天下為公所有與天下為公所用之間的矛盾
公有制的完整邏輯是,天下為公所有,天下為公所用。以國有企業(yè)的形式實現公有制,是基于這樣的推論:所有制上,生產資料為全民所有,理論上也應當為全民所用。但是在特定生產力條件下(這個特定生產力條件是指,生產資料在技術上具有排他性使用的特點,而社會生產以物質投資驅動為主,因此社會生產在生產資料使用上具有排他性),現實是全民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只能由全民中的一部分人代為行使使用權。這一部分人是指國有企業(yè)的全體成員。由國企人員使用全民的生產資料,與全民使用的關系,是代理使用,即由國企代表全民使用。
國企使用公有制財產的原理是代為行使,不是說公有財產從歸屬權上,屬于國企員工所擁有。那樣就不是全民所有,而是全民中的部分所擁有了。
這一原理體現在成果分配上,應當是國企生產的收益成果,在全民范圍內分配。這才能體現分享發(fā)展的原則。對于國企財產收入,國企員工只是按自身在全民中對應的份額來分配。具體體現:國企在扣除成本及自身所得后,將剩余在全民范圍內分配,一種形式是承擔提供公共品的社會責任,體現在生產成本中;一種形式是通過轉移支付,通過上繳財政等渠道再分配給全民。
但在現實中,在存在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矛盾情況下,往往是國有企業(yè)把全民所有當做了自身所有。一些國企將普遍服務與商業(yè)競爭對立起來,就體現了這種認識。如果國企拒絕普遍服務,只承擔商業(yè)競爭,那就與普通企業(yè)無異了。那樣的話,在理論上就要回答,為什么要由他們來使用全民所有的資產,而不是由全民中除他們以外的其他人來使用。因為他們畢竟占用了其他人使用全民所有的資產的機會。
公有制理論并沒有為形成國企特殊利益集團留下理論空間。但現實中,國企的定位,與全民所有制的定位,卻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錯位。不可否認,國企比私企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如普遍服務義務、轉移支付義務等,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扣除這部分之外,國企的收入仍高于全民的平均收入,尤其是壟斷部門的國企經理層和員工的收入,要遠高于全民平均收入。用多勞多得,只能部分解釋,而不能全面解釋這種收入差距。因為國企使用全民資產,畢竟是“代為”使用,而不是與“自身擁有”對應的“自身使用”。國企代行使用所得,理應全民有份,相當于全民在本質上擁有國企的股份(只不過通過其他形式行使這一委托權利)。
應當說,由國企代表全民行使全民所有制資源的使用權,有其歷史必然性,是社會主義處于工業(yè)化發(fā)展階段的歷史必然。因為工業(yè)化主要是一個物質投入驅動的時代,物質投入的排他性使用,決定了不由國企代表全民行使使用權利,沒有更好的方法。由此,在“全民委托——國企代理”基礎上,形成全民收入與國企收入之差,也有一定的必然性與合理性。
但是一旦國企壟斷全民所有的資源,形成與全民間的過大收入差距,就將有違公有制實現共享的初衷,也有違設立國有企業(yè)制度、設立國資委的根本初衷。而在信息生產力——以非排他性使用為主要技術特征——條件下,資源可以為全民所用,而仍限于國企壟斷使用,則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方向。
因此,在新時代,將國企的成果分配向共享發(fā)展的方向調整是必然的。但僅僅如此還不夠,因為這推進的只是成果公平。進一步,還要推進公有制資源向全民開放使用,推進機會公平,才能全面實現共享發(fā)展的初衷。為此,我們需要把其中的理論根據,前移到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這一大背景下來進行分析與理解。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1981年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的內容。在當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只有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相比,主要在于從第一層次的物質性需要和第二層次是社會性需要,提高到了第三層次是心理性需要。其中,全民的自我實現(包括勞動者的主人翁精神、自豪感)第一次被提了出來,擺在了公有制制度設計的目標的位置上。而全民的自我實現,必須、也只有通過共享分用,就是讓全民參與使用,在現有國企員工使用之外,開辟全民參與使用全民所有制財產的機會,才能實現。我們具體分析這個推論過程。
人民的需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物質性需要,指的是保暖、飲食、種族繁衍等生存需要,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層次是社會性需要,它是在物質性需要基礎上形成的,主要包括社會安全的需要、社會保障的需要、社會公正的需要等。第三層次是心理性需要,指的是由于心理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需要,比如價值觀、倫理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藝術審美、獲得尊重、自我實現、追求信仰等。
心理性需要包含兩方面:一是尊重的需求,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兩類,內部尊重即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實力,相信自己的價值,對未來充滿信心;人格獨立,為人自主,不依附于人,不受制于人。外部尊重即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希望社會和他人尊重個人的權益和個人的才能。二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fā)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是要求個人做與自己的能力相稱和喜歡做的工作,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使自己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原有的國有企業(yè)與國資委的制度設計,是工業(yè)化生產力條件下解決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產物。其中公有制對應的全民,待滿足的需求定位于第一層次的物質需求與第二層次的社會需求,還沒有充分條件把重點放在第三層次的心理需求上。
原有國企的定位與國資委的定位中,公有制的實現,只是通過物質手段和貨幣手段,體現對全民需求的滿足。具體來說,通過提供物質形式的公共產品和貨幣形式的轉移支付,將歸屬于全民的成果,轉移給全民。但是,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遺漏”了第三條途徑,就是擴大全民參與,滿足全民在第三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結果公平,可以滿足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的需求,但難以實質性地滿足第三層次的需求。因為人的自豪感、主人翁精神,只能通過參與,即自己親自使用資源創(chuàng)造價值,在一次分配中獲得,靠二次分配,轉移支付,可以滿足物質需求、社會需求,但難以滿足自豪感、主人翁精神等心理需求。哪怕別人轉移支付的,是在歸屬權上在自己名下的全民所有產生出來的。國企改革,不僅要在擁有上做文章,繼續(xù)推進股份制改革,當前還要在使用上做文章。這是由《國際歌》唱出的工人階級的基本邏輯決定的。即“要創(chuàng)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公有制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勞動者靠自己直接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權利。
自近年“國退民進”,轉為“國進民退”后,國企改革取得很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全民參與的范圍擴大與共享發(fā)展的要求相比,有相當大差距。社會主義的初衷,不是要一部分人(國企)“先富”起來,而是但凡有機會,就要把天下為公所有的資源,分享給天下為公所用,實現共同富裕?!皣M民退”表面上壯大了公有制的力量,但過猶不及,可能隱含與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大道理相矛盾的潛在可能性。
特別是,當以信息生產力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逐步取代非排他使用的物質投入,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新的引領力量的時候,生產關系需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而及時調整。如果生產力發(fā)展以共享(非排他性使用)為特征,但生產關系卻以非共享的方式安排公有制資源的排他使用,即國企壟斷使用公有制資源,排斥自身以外的全民參與使用,就會出現國企改革定位在邏輯上的自相矛盾。
如果說,在工業(yè)時代,國企壟斷資源,排他使用公有制資源,具有生產力上的不可抗力,是時代的必然;那么在信息時代,如果全民所有制下的資源,明明可以非排他地交給自身以外的全民使用,而不影響自身使用,仍然拒絕共享。那么,這樣的發(fā)展,不能稱為共享發(fā)展,這樣的國企改革定位,就不符合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要求。
為此,需要從大處著眼,調整國企改革定位,國企改革要通過擴大全民對公有制資源的參與,為實現中國夢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要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在分享經濟日益興起的今天,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今天,按照共享分用的思路,將公有制資源開放給國企之外的全民使用,就成為高于國企自身發(fā)展的大道理。
如果國企出于自身本位利益,不愿意主動推進這場變革。我們就需要用社會主義的大道理,壓倒本位的小道理。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全局定位,取代國企改革的局部定位。為此,要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十九大精神,用共享發(fā)展理念,為國企改革開道。
(責任編輯 李秀江)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