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兆才
大哥家是老宅內(nèi)唯一將廚房做在樓房里的。父母當初分家時,大哥分得一間樓上、一問樓下,沒有腳屋,于是只能將廚房做在樓下。樓下黑黝黝的,大白天做飯也要點燈,否則什么也看不見。
他家共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大的在讀書,小的還要喂奶,都不能參加生產(chǎn)隊的勞動,經(jīng)濟困難,是老宅里經(jīng)濟最拮據(jù)的人家。
大哥年輕時右腳患了大瘡,后來好了,大腿上留下個拳頭大的凹陷,走路便一瘸一拐的,但一直是生產(chǎn)隊的“甲字勞力”,他什么重農(nóng)活都干:挑糞、車水、推車、抬沉重的“七人軸”(當時生產(chǎn)隊沒有抽水機,給水稻田上水,全用水車,人工車水,而七人軸是水車里最重的部件,多用堅實沉重的株樹、檀樹做成),這樣拿的工分是生產(chǎn)隊最高的。他和大嫂一年忙到頭,絕舍不得缺半天工,做的牛馬活,滴血流汗,茹苦含辛,可是依舊年年都是“缺糧戶”,因為兩個人掙的工分,抵不了九個人的口糧錢。
大哥大嫂精打細算,一分錢掰兩半用,可一家人仍然衣食難周。
夏天是大哥最喜歡的季節(jié),一條短褲能穿一季。天熱,白天一條短褲能遮羞就行,晚上洗完澡,順便也將短褲洗好,晾起來,光著身軀,一絲不掛上床睡覺,天亮了,短褲也干了,再拿它穿起來,接著又一天的生計,反正又不影響吃飯、干活……
大太陽底下,大哥不怕曬,從不戴草帽什么的物件,一條短褲就是全身的裝備,不久,裸露出來的皮膚曬紅了,后來慢慢轉(zhuǎn)黑了。
夏天,尤其是伏旱時節(jié),生產(chǎn)隊最忙的活計是抗旱,給水田里的秧苗上水,“甲字勞力”整日整日忙著用水車車水。
十四個“甲字勞力”分兩班,一班七個人,輪流替換。
七個人雙手兩肘伏在一條木夯上,腳踩木榔頭,用力蹬著,七人軸轉(zhuǎn)著,“吱吱呀呀”響,中間粗大的軸齒輪契著“老鼠”,帶著拂片由槽桶下口浸在水里的一頭“卜卜”躥進水里,括著滿滿的水,沿著槽桶內(nèi)壁將水提上來,槽桶上口清清的塘水便涌出來,涌進水田里。
七個人中一人唱著車水號子:“車起來也——賀賀揚——”其余六人應著號子:“賀賀揚——”
通常,一曲號子唱完,差不多半個小時,這一班結(jié)束,下來休息,另一班人接著上。有時也用只小鬧鐘計時,半小時一輪換……別人都躲進樹蔭里休息了,大哥獨自一人挑起預先浸在水塘邊的糞桶,挑上一擔水,去自留地里給蕃瓜、茄子、青菜澆水……和別人比起來,大哥似乎永遠不要休息,是最耐苦耐累的人。
那一班一曲已唱完,或是半個小時,于是,大哥這一班又接著上。
只有隊長很逍遙,戴頂大草帽,像個大干部,慢慢踱過來,站在水車邊,和車水的漢子們沒話找話,扯上幾句,又轉(zhuǎn)過身,慢慢走了……待他走遠了,就有人悻悻地發(fā)牢騷:“就數(shù)他最愜意,工分拿得還比我們多……”
大哥通常不說話,默默地聽別人的牢騷,光著腦袋車水。
一條夯上伏著的七個人,六個人都戴著斗笠或是破草帽,只有大哥光著頭,于是有人說他:“你呀,你就不好弄個什么東西戴戴,這么毒的太陽,都要曬破皮了……”
大哥笑笑說:“我就不要戴什么東西,累堆(累贅),礙手礙腳的,不習慣……”
“還不習慣,你自己照照鏡子,你的背,曬出泡來了……”
果然,大哥背上,布滿了水泡。他的背,起先是紅,接著發(fā)黑,慢慢凸起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白水泡,大哥笑笑說:“不要緊,水泡破了,就好了……”
果然,不久水泡破了,背上起了一層白白的薄薄的皮膜,破破爛爛掛滿一背,像穿了件破爛的白背心。
飯前午后,在老宅休息時,大哥常叫他的小兒子趴在他背上,給他揭那翹起來的破皮膜。孩子一塊塊小心翼翼替他揭下來,拿在手里,望著,興沖沖地說:“哦,這皮,還能照見人影子!”
果然,那皮竟然是半透明的,像花玻璃。
通常,大哥就像知了,一個夏天要蛻幾次皮,他早已習以為常了。他最愿意過的季節(jié),莫過于夏天了,他似乎歡喜中午的烈日。
有時,單班車水,炎炎烈日下,七個人從早車到中,幾個小時下來,一個個早已又饑又渴又累,烈日當頂,上烤下蒸,大家耐不住,紛紛嚷著:“回家了,餓死了。”“口渴死了,人都快烤焦了?!薄?/p>
只有大哥嚷著:“再車一眨(一會),再車一眨,今天太陽還不毒。”凡是大哥在場,總是一拖再拖,這一拖,往往又是一個小時。最后七個人中有六個人要回家,大家紛紛從夯上下來,只有大哥仍伏在木夯上不下車,央求大家說:“再車一眨,再車一眨,不多掙點工分么……”
兩個老的跳著罵起來:“再車一眨!媽的,這么毒的太陽……”
大家罵著,逃一樣往老宅跑,大哥無奈,只得下了水車,不急不忙跟在大家身后,慢條斯理往家里走……
大哥一輩子健健康康,連感冒都少有,一直活到八十大幾,才壽終正寢。
應縣木塔
山西應縣佛宮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建釋迦塔。塔高67.13米,底層直徑30米。八角形,外觀5層,實為9層。為我國,亦為世界現(xiàn)存最古、最大之木塔,俗稱應縣木塔。塔基石砌,高4米,塔為雙層套筒式結(jié)構(gòu),十分堅牢。建成200年后曾遭遇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nèi)凡明層皆有塑像。底層釋迦佛像高大肅穆,6尊如來佛畫像色彩鮮艷,頂部飛天形象豐滿,為壁畫中之佳作。釋迦塔為契丹人所建,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各民族文化之交融。近年在塔中發(fā)現(xiàn)許多遼代文物。對研究遼代之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皆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