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1
岳珊說她工作兩年,月薪5000元,朝八晚五,看不到前途,感覺活著像死了一樣。
她想折騰一下,我舉雙手同意。問她有什么打算,她說:“得賺錢啊,怎么也得月薪兩萬元吧。”
她不知道月薪兩萬元的人,都是朝八晚十,卻未必能看到像馬云、馬化騰甚至馬薇薇那樣的前途。
人的精神在什么時候死去?當(dāng)生命變成單色的時候。
我們說“死于25歲,葬于75歲”,往往想到的是那些按部就班讀書、工作、結(jié)婚、生子的人,卻忽略了某些深深沉迷于物質(zhì)世界、被金錢捆綁得無法呼吸的年輕人。
2
26歲的小鑫是淘寶店主,3年前發(fā)胖后就很少出門了。
她家像一個外賣盒、飲料瓶的垃圾場,每周鐘點工來一次,幫她把垃圾清理出去、被子疊好。她買了兩套房子,跟游戲里的男朋友網(wǎng)戀,兩年多了,雙方都不想見面。
我問她賺這么多錢,對未來有什么打算。她說不知道,賺錢就是一種習(xí)慣,看到訂單提示興奮一下,僅此而已。
作為好為人師的人,我拖小鑫出去旅行,第一天就被打敗了。
她對美、新奇的事物極度鈍感,當(dāng)我大喊“快看天上的云”,她從手機(jī)屏幕上抬頭,看看云,又看看我,臉上的表情是“關(guān)我啥事”。
她在陌生的城市,依然吃著熟悉的麥當(dāng)勞,這是她的安全感。
我跟她商量住什么酒店,她說無所謂,只要有網(wǎng)。
與陌生的舒適相比,她更喜歡自己家那種熟悉的臟亂。
我再沒拉小鑫一起出去玩過。
無論對她還是對我,這種旅行都是浪費。
看著她越來越胖的身體和萎靡的精神,我沒辦法對她說“你喜歡就好”。
連她自己都說:“這生活根本不是我喜歡的,只是我習(xí)慣的,我不知道我喜歡什么?!?/p>
3
習(xí)慣是靜止的,喜歡則是好奇心驅(qū)使下的變化與運動。
王小波說,—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yīng)當(dāng)有詩意的世界。
喜歡,就是詩意世界的鑰匙。
并不是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讓你在25歲“死”了,而是你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除了錢,不知道還能喜歡什么。
貧窮的確可以限制一個人的想象力。然而,有些年輕人并不是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而是被欲望局限了見識。
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存款如果沒有一千萬元,個人興趣愛好都應(yīng)該是賺錢!
這句看上去熱氣騰騰的話,其實比死還冷。
除了少數(shù)正巧站在風(fēng)口的幸運兒,大多人的賺錢是長跑,是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
真正賺大錢的人,是見山不見錢,以自我為圓心,興趣、愛好為半徑,不斷擴(kuò)大自己的疆域。
4
“死”于25歲的人,不是因為窮,更不是因為生活過于平靜與安逸,而是過早喪失了對世界的好奇心。
利字胸口一把刀。當(dāng)所有無用的浪漫都被殺死,只有利益放光芒的時候,無論是呆在家里的年輕人,還是在路上折騰的年輕人,眼界與焦慮是一樣的。
單一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殺死了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賺錢是唯一,戀愛是唯一,游戲是唯一,養(yǎng)孩子是唯一,都意味著精神的消亡。
“我用盡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泵愤@句話里有人生真正的雞精。
我們終將平凡,而在平凡人生中盡力而為,對財對物,對人對己,多一份熱愛,盡一份心力,就是活著的明證。
個人的興趣愛好、金錢以外的美好追求,是生而為人的最大福利。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dāng)人們的生活必需被滿足后,愿意繼續(xù)掏錢購買的,是幸福本身。
你是一個幸福的人,對生命的美好有覺知和好奇,才能創(chuàng)造幸福的產(chǎn)品,販賣幸福的理念。
(摘自《深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