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傳偉
摘 要:品德與社會教學在小學階段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作用,品德與社會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行為,為學生能夠成長成為一名德才兼?zhèn)涞纳鐣瞬诺於ㄒ粋€良好的基礎。因此作為一名教育者,有責任也有義務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保證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質量,積極尋找和發(fā)現(xiàn)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并結合情況探討相應的解決方案,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提供保障。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影響因素;解決方案
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地位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核心教育地位日漸受到肯定。但是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之中,影響教學效率提高的因素仍有很多。也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得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質量的提高進入到了一個瓶頸階段。
不僅如此,現(xiàn)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還存在著明顯的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雖然新課程改革一再強調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要性,但是仍有少數(shù)的教育者沒有完全的拜托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過于追求理論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感悟和體會。而且現(xiàn)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面缺乏相應的專業(yè)性人才,既有的教學力量不足以出色地完成新課程標準之下的品德與社會教育。諸如此類的影響因素教育者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進行解決。
一、現(xiàn)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影響因素分析
1.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
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實施多年,其教育理念深入廣大教育者的心中,雖然新課程改革實施多年,但是一時間讓所有教育者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顯然不太可能。但是作為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者而言,需要盡快地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因為品德與社會學科與小學階段的其他學科有著很明顯的不同。其更注重于學生內在的感悟和體會,需要學生由內而外學習而不是單純的由外而內獲知。
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學會與人相處》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很多教師還是沿用著應試教育的一套思路,將課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如與他人相處的技巧、知識等,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實踐性,很難觸動學生的內心。
2.教師專業(yè)化程度不夠
現(xiàn)階段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專業(yè)化程度不夠的問題較為明顯。很多教師習慣了應試教育背景之下的教學方式,其能力也多半適用于應試教育背景,在知識傳授方面優(yōu)勢很明顯。但是新課程背景之下不再強調學生品德與社會知識的獲取,而強調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感悟,需要教師通過適當?shù)姆椒▉碛绊憣W生,塑造學生的內在品質。
而這些則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但是很多教師并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這就造成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解課程知識內容,但是卻無法真正地觸動學生的內心,更無法讓學生的思想跟隨教學而轉變。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影響因素的解決策略探討
1.擺脫應試教育影響,提高教學的實踐性
作為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教育者,應當努力擺脫應試教育對于自身的影響,需要更多地將學生的課堂感悟作為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而不是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同時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積極地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將課堂教學內容做到深入淺出,以更具實踐性也更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來真正地讓品德與社會知識走入學生的內心,去影響和塑造學生的內在品質。
如在學習《地球的傷心事》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筆者就非常注重引起學生的切身感受,以達到在學生心中樹立環(huán)保理念的目的。筆者利用學生在生活之中都能夠切身感受到的霧霾現(xiàn)象作為這部分知識內容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感受一下進入課程內容之中。接下來筆者為學生播放了一些有關環(huán)境污染的圖片,學生由于有了之前的切身感受,所以對于后面看到的圖片感到更加觸目驚心,對于課程內容所呼吁的環(huán)境保護也更加認可。
2.重視提高自身的專業(yè)化程度,積極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
品德與社會教學注重的是對于學生內心世界的影響和塑造,這也就意味著教師應當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中去,這樣教師才能夠了解和引導學生。但是與人溝通,尤其是與小學生溝通需要特定的專業(yè)技巧,因為教師都是成年人,與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有著很大的差別,認知能力也有著天壤之別,如何在教師的內心世界與學生的內心世界之間搭一座橋梁,教師需要通過專業(yè)化的技巧來加以實現(xiàn)。
因此教師要重視自身專業(yè)能力的提高,注重自身教育心理學方面知識的積累和實踐,以更為專業(yè)的水準來認知小學生的心理世界,從而更為準確地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動態(tài),使課程教學工作更具實效性。
同時教師也要注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能夠發(fā)自內心地認可教師的引導,積極地接受教師對于其內心世界的塑造和影響。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之中,作為教師而言要積極地認識影響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地采取相應的策略來解決相應的問題,為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高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教學[J].學周刊,2011(3).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