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
【摘 要】 本文首先解釋了公正是時代的癥候與訴求,其次分析了“公正”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內(nèi)含有一定的價值標準,指引著社會倫理道德的發(fā)展。最后闡釋了邊沁的幸福最大化原則開辟了一條道路,為現(xiàn)時代的正義問題提供一種理論設想。
【關鍵詞】 公正;邊沁;現(xiàn)代性;功利主義;幸福最大化原則
一、公正:時代的癥候與訴求
“公正”這個主題從一開始就觸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概沒有一個人能夠?qū)χ疅o動于衷、無所作為。往往現(xiàn)實有的時候會與民眾原本的理論構想相悖,當人們對社會越做仔細的考察,越會發(fā)現(xiàn)“平等”不符合事實,社會不公平的現(xiàn)象觸目皆是。這樣民眾在期求平等的時候,開始對社會存有的公正體系提出理論訴求?!按蟮乐幸?,天下為公?!惫c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存在于民眾對社會、經(jīng)濟與政治組織或過程所作的分析與評估中,也一直充斥著道德的倫理規(guī)范體系。根據(jù)馬克思的看法,經(jīng)濟體系及其財產(chǎn)關系的特征對每個社會的結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私有財產(chǎn)的出現(xiàn)乃是社會不平等的開端及持續(xù)的基礎,社會階級間的斗爭——階級沖突或社會沖突——使社會階級成為政治活動的主要工具。
公正也便成為施政的目的。按照馬克思的理解,不同的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經(jīng)濟利益與政治特權,將祈求通過公正這一社會性倫理體系來統(tǒng)攝他人,從而形成一種價值標準來保證個人權利的獲得。
二、何為“公正”承擔道德承諾
公正的理論應從邊沁的功利主義說起,甚至從更早些洛克的“自然狀態(tài)”談起:個人是謀求社會更大利益的工具或者是為了達到效用的最大化。個人道德問題離不開社會的公正體系,社會公正了人自然變得有道德。統(tǒng)治者無法面面俱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他既能做到當人與人發(fā)生沖突時,維護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讓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個人利益服從于集體利益。但轉(zhuǎn)意而言,我是那少部分的利益相關者又該如何解決沖突,我難道要為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我的利益就不是利益?
1789年邊沁的《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問世,開篇的第一章節(jié)便帶領讀者走入了他的“功利”世界,即最大幸?;蜃畲蟾吩?。邊沁所提出的“幸福最大化的原則”其實就是在為政治服務,為“共同體內(nèi)一個或一群特殊的人掌握”,他維護著某一特定階級或者確切的說是“一群特殊的人”——政府的利益。他的社會理論構思發(fā)展到后來,被諾齊克、羅爾斯等自由主義代表人物所批判,他們強調(diào)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享有與其他任何人的同量自由和諧共存的最大限度的自由。換言之,人人必須享有自由。與邊沁所代表的最大化的幸福相比,羅爾斯的正義論更為全面化,他強調(diào)社會中的每個人包括財產(chǎn)權在內(nèi)的所有幸福都應該被考慮。
三、一條功利主義路徑:“幸福最大化”
筆者贊同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也試圖為邊沁的功利原理作辯護。在《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中,邊沁很喜歡用“原理”二字,“原理”是:一種贊許的情感,當以此對待一項行動時,贊許其功利,把這功利當作該行動的這么一個性質(zhì),應當被用來決定該行動贊許或非難的程度。邊沁在界定倫理道德與立法法治之間的關系,以一界限來區(qū)分,當面臨兩者的沖突時該如何解決。
那邊沁的“幸福最大化原則”——功利原理又是什么?它在什么背景下產(chǎn)生的?“自然把人類置于兩位主公——快樂和痛苦——的主宰之下。”[1]快樂和痛苦具有潛在的支配地位,是客觀規(guī)律準則,某種程度暗示了人類具有的趨樂避苦的本性?!肮沓姓J這一支配地位,把它當作旨在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樂大廈的制度的基礎。”[2]把功利當作行為的準則,關照的是所有利益有關的人的最大幸福。準確地說其行為的標準就是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最大的幸福,對于私人而言,要求個人的正義,對政府而言,要求社會的公正,這是普遍適用的原理。當提到利益相關者最大的幸福,就必定會涉及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問題,換言之就是有一部分或一個利益相關者為實現(xiàn)利益共同體的最大幸福而失去或犧牲掉自己的幸福,所以邊沁在著作中對“功利”二字進行解釋闡述時使用了“傾向于”。他無法關注于行為活動的所有人的利益,只能將利益“傾向于”最大化,給盡可能多的人以福樂。相比而言,這一理論更適于“少數(shù)人服從于多數(shù)人的利益與幸福的選擇”?!肮餐w的幸福與具體個人的幸?!倍紝⒆駨挠谄毡檫m用的功利原理,也就是說他肯定個人追求幸福價值的可能,即私人的每項行為準則,但私人的利益涉及到共同體全部的利益時,遵從邊沁的普適價值。當他追求的幸福與共同體所要促進的幸福相同時,他的利益將不會受到損害,他將沿著共同體追求的幸福大方向前進。然而,當不幸存在時,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恰巧他走入了利益的共同體當中,組成共同體的若干成員都是這一大集合中的各個元素,每個成員都帶有其個性。也就是說,當個體與共同體發(fā)生沖突與矛盾時,他將涉入到利益相關者的群體中并適用邊沁的功利原理。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zhì)有如下的論斷:“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即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們的生存、生產(chǎn)、生活是離不開這個社會環(huán)境的,他需遵從于這個社會關系、社會規(guī)則、社會準則,更甚者說,他要清楚明白的了解這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那問題來了,人離不開這個社會,那社會公正的制定者如何達到社會公正的目的呢?
相比而言,邊沁的哲學更像是為政治服務為目的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功利的法規(guī)或命令是由政府措施而定,而什么又是政府措施呢?政府的措施由誰而定?“當一項政府措施(這只是一種特殊的行動,由特殊的人去做)”,特殊的人的特殊行動如果還能增大共同體幸福的傾向大于它減小幸福的傾向?qū)⒚媾R危機或損害,如民眾暴動等,怎么辦?“如何理解應當和不應當、對與錯”在符合功利原理的行動下,引申出涉及到倫理術語來規(guī)范人們行為,而功利原理之下有一個功利的法規(guī)或命令,而功利的法規(guī)和命令之下有一個政府措施。最終變成了一種以政府措施規(guī)范人的行為到底倫理了。站在個人的角度,筆者希望自己的利益能夠得以保全,但社會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體,必有紛爭,那當局者如何面對選擇,幸福最大化原則給民眾提供了理論的契機,但道德與立法相違背的特殊情況出現(xiàn)時,民眾又該如何選擇。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不會單方面地關切理想,也不會脫離精神訴求而批判生存現(xiàn)實,相反,它是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有限與無限之間辯證存在的一種思維方式與生存樣態(tài)。無論現(xiàn)時代為現(xiàn)代社會還是后現(xiàn)代社會,毋庸置疑,這都是一個世俗的時代,在世俗的時代,“公正”何以可能?已經(jīng)成為亟待解決的思想任務與現(xiàn)實難題?,F(xiàn)代性的視域之下,人們普遍感覺到人情冷漠、個體情緒多表現(xiàn)為憂慮、煩悶、無意義感,以及在道德困境之時已經(jīng)無法以主體性角色進行道德選擇,誘因這一系列時代詬病的根源,莫過于資本邏輯、科技理性、大眾文化與消費主義的多者“合謀”。馬克思曾在《導言》中這樣評述當時的德國:“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zhì)力量只能用物質(zhì)力量來摧毀”。當現(xiàn)時代的問題直指正義之時,甚至也會有與此相類似的看法。絕對的、純粹的、完備的善的社會,絕不是僅僅依靠“物質(zhì)力量”一般的法的精神,還需要立足于具有社會的、歷史的人的這一存在。在個體的人與群體的社會之間,尋求一種辯證的張力,超越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的惡性循環(huán),使人的主體意識能夠在社會性的法的精神的“關照”之下超拔出來,正義才有可能在世俗時代得以實現(xiàn)。
【注 釋】
[1][2] [英]邊沁,時殷弘譯: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P57.
【作者簡介】
孫 月(1993.3-)女,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