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
摘要:“留白”是中國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常常以畫面上的空白、奏曲時的收煞,話語上的緘默來傳達一些話外之意、弦外之音、意外之旨。同時,這種留白思想也已熔鑄進古人的生活哲學,也將給現代人之生活以啟示。
關鍵詞:留白;中國美學;文學藝術;極簡主義
一、“留白”的思想淵源探析
西方油畫總以色彩富麗著稱,如以重涂的手法施色,黃色與棕色的調和展現出了向日葵的蓬勃生機。而中國山水畫,從來不是濃墨重彩,而是在線條上極具匠心,用線條對事物的內在特征精心勾勒,而在要表現的物象之外,卻常常以大量的空白作為渲染,這便是留白的表現形式了??梢哉f,“留白”是中國美學的顯著特征之一,可以從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探尋淵源。
最初,“留白”體現在原始的巖畫與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中。這時候的“畫中之白”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審美本能。隨著人類文明腳步的邁進,賴于民族審美心理之必須,繪畫表現中“留白”幾乎成了中國畫的專署。這足以見得,留白是先民的一種集體無意識,是世世代代的經驗在人頭腦中的遺傳。
中國的道家思想崇尚“清靜無為”,力求還原世界一種古樸與本質狀態(tài),因此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中,他們反對在形式上過于矯飾,強調“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他們在認為崇高的東西是無法用藝術手法再還原的,而存在于一種“虛無”之間,于是“虛實相生”的美學思想應運而生。體現在繪畫上,還可以具體為“知墨守白”、“計白當黑”,這強調了繪畫時潑墨與留白要保持一個合理的比重,才使得畫面更為勻調。而這樣的白,并非蒼白,而是一種超越有限的“靈空”,其意蘊之豐富,又絲毫不遜于看的見的“墨”與“黑”,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白與黑、虛與實都有互相轉化的趨勢,這就是道家樸素的辯證法的體現。
當然,黑白與虛實之間的調和也可以從儒家思想中找到一些根據。“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敝轮泻褪侵溉瞬黄灰?、不走極端才能與自我、與外物都達到一個相對調和的狀態(tài),這正是“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的體現。同時在闡述“充實”這一概念時也認為“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認為需要有一些感官不可知的東西,去提升人的審美境界。
可以說,“留白”的意識源出于人的本能,是一種世代沿襲的“集體無意識”,它吸收了儒道兩家思想的精粹,由來已久且蘊含著哲思。
二、留白思想的藝術體現
中國的藝術門類豐富、蔚為大觀,且因其含蓄蘊藉、需要抽象思維的參與而成為一門值得探討目見仁見智的學科。
談及繪畫上的留白,不得不提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無論是虛景還是實景部分,都體現了畫家獨運的匠心,與一種“蕭散簡遠”之妙。漁翁的形象塑造可以說是白描手法的典范,寥寥數筆,極盡漁翁外表的清瘦精干與神情的全神貫注。而周圍大片的疏落與空白,正是畫的精妙所在這時,留出的一片空白,使畫面達到了一種動靜虛實的平衡。我們可以通過實境看到一個專心凝神的漁翁形象,也可以在虛境中,看見“平遠”視角下漁翁心中天人合一的圓融境界;亦可以在靜止的畫面中,感受到森森的寒意、微漾的波瀾,以及漁翁內心滌除玄覽的覺悟,而這些,又仿佛是流動的。蘇軾日:“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在虛實境界的調和下,動與靜也達到了一種和諧狀態(tài)。如果畫面將可見的一切都展現出來,那便與如實還原客觀世界的相片無異,漁夫的高蹈遁世、畫意的天人合一,恐怕難以展現??梢哉f,人的想象力在留出空白的虛靜里得以發(fā)揮,越過了知性,與理性聯(lián)合,給畫作在優(yōu)美的基礎上賦予了崇高內涵。
中國的文學,向來遵循“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為文哀而不怒、怨而不傷,感情表達是十分節(jié)制的。詩篇極短,卻可構成一幅圓融的畫面,敘述一個動人的故事,這也有賴于“留白”拓展出來的無限想象空間。
“詩畫本一體,天工與清新?!痹娨馀c畫意本就渾然難分,源出于繪畫創(chuàng)作的“留白”在文學上最顯著的體現,便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了。王維的詩歌中,常出現一個“空”字,“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這空落的不只是群山,蒼翠的也不只是樹木,更是賞景者內心的淵沉與在自然中悟道的灑脫。王維之詩以意境著稱,而這些意境往往由物象組成。在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上,抒情主人公冷峻地看著世界,不把自己的情感流露于詩中,我們卻可以從詩對的字里行間讀到寧靜與淡泊??瞻妆砻嫔鲜且粋€休止符,而審美期待卻在留出的這一份空白中得以延展。
中國的文學又講究含蓄,寥寥數語,就能完成生動的敘事與抒情。我們所熟知的《如夢令》便是如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弊髡卟]有交代“試問卷簾人”問的是何內容,但我們卻可以推知,是時少女易安關心的大概是一夜的雨疏風驟,有沒有吹折園子里的花朵,有沒有傷及她所愛的海棠。如此一來,閨中女子的惜花之心、行為舉止的嬌俏可愛、骨子里的真性情的便躍然紙上。這就是詩歌中常見的“藏問于答”的手法,也是留白在文學上的成功應用——問句不著一字卻妙處皆備。
同時,留白還能創(chuàng)造出三維空間之外第四維的時間感。黃庭堅在《寄黃幾復》里寫道“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蹦虾Ec北海相隔之遠,我們可以用“寄雁傳書”之難來推知。我們卻可以確定,這十年來,二人都不曾忘記過彼此,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以至深宵不寐。寥寥七字,卻足以概括了兩人十年里漂泊江湖的人生經歷以及朋友之間傾蓋如故的交情。而這一切,卻不全是文字直接傳達出來的,而是由于語言減省而造成的“留白”給我們帶來時空上的曠闊感,使得情感的表達更加完熟。
白藝術在音樂上也不無體現。老子有云“大音希聲”,他認為音樂的動人之處不在于歌詞的精妙與旋律的動人,而在于其中體現出來的一種氣韻、一種產生于內心深處的共鳴感。潯陽江頭的那一曲琵琶,動人之處也不在于旋律如何的圓美流轉,而在于歌曲停歇之后的“無聲勝有聲”。也許琵琶女選擇樂曲在何時煞尾時,只是遵循了一種“內在的尺度”,并不是有意為之的留白。而“無心恰恰有”,正是樂曲的停歇才給了聽者足夠的時間以低回。這曲后的留白,也讓江州司馬了解到琵琶女漂淪憔悴的一生,便更觸發(fā)了他內心的天涯淪落之感,于是地位懸隔的兩人惺惺相惜如此種種,正是無意的留白傳達出來的弦外之音。
由此可見,無論文學、藝術與音樂,“留白”總是在虛與實、可知與未可知之間尋得一種平衡,使人在各種力量的調和之中,尋找到一種“中和之美”,使人之所感不囿于感官的限制,而真正地心接萬仞、神騖八極,尋得一種畫外之象、言外之音、物外之旨。
三、“留白”對于生活的啟示
如果“留白”的意義僅限于拓展藝術作品的思想與境界的話,那么它勢必會成為一曲“陽春白雪”,不為世人所知。而“留白”之所以會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符號,是因為他可以發(fā)展成為一種生活理念。從古至今,我們的生活哲學里總少不了“留白”的影子。
現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總是很快,無論在時間與空間上,我們都不給自己留有一點的空隙。大多數的上班族,都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有限的休息時間也被應酬與聚會擠地所剩無幾。而他們的屋子,也被雜物堆放地沒有空間,鞋子塞滿了一箱卻覺得自己永遠少一雙時興的鞋子,口紅堆了一桌子卻覺得永遠少了一支適合自己色號的。于是,人的需求越來越膨脹,堆積之物也越來越多,而幸福感與獲得感卻日。西方人常用“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來表達一種對于富者的追趕心理,人們眼中與心里總有那么一個富有的鄰人在物質上勝于我們,使得我們始終有一種向富者看齊的畸形心態(tài),于是我們內心的欲求也越來越滿。而這樣一種欲求,僅限于攫取與占有,某種程度上存在著獸性。而我們,需要抵制動物本身欲求的膨脹,尋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與滿足。
留白藝術以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事物的萬千意態(tài)來,這其實是一種“少則多”思想的體現。生活中,我們所擁有的物質財富不必很豐盛,卻可以以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尋得內心的自得與滿足。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焙唵紊踔劣行┖喡纳顥l件,卻能讓顏回得到滿足。一簞食一瓢飲即能滿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顏回,是“君子固窮”的踐行者,因為心中有崇高的道德追求,所以眼前生活條件的貧窮不足以成為他抱怨的理由,反而成為自己引以為傲的東西。而“固窮”正是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體現。
“少則多,多則惑”在物質文明高度繁榮的今天,人很容易“滯于物”,一生汲汲于利祿,在這樣一個極易迷失的時代里,極簡主義需要重構其價值。也許當今社會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像顏回那樣的安貧樂道,但我們依然可以追求一種“神圣的貧窮”,即在精神的高度充實的情況下,對物質財富少一些過度的追崇。鞋不在多,一季一雙足矣;家具也不必繁瑣富麗,營造出溫馨感即可,如此,我們便在空間上學會了“留白”,留出了可以添置瑜伽墊或是棋盤的彈性空間。同時,時間上的“留白”也能讓我們找到瑣屑生活以外的樂趣。懂得在生命中留白,人們才會對人生的意義多一份了悟,對他人多一份本質的接納,以達到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澄明之境。
四、結語
留白思想源遠流長、內蘊豐富,數千年來逐步由一種繪畫技法演化為一種文藝理念,也登堂入室,熔鑄到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之中。在物質財富高度充實的今天,留白的思想價值需要被現代人重新建構,以防止欲望的膨脹帶來的物質的滿溢與精神的空虛,從而學會尋得精神的滿足與內在的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