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華
(貴州民族大學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25)
1.漢語“娘”
“娘”義項有:其一,表母親,司馬光《書儀》卷一:“古人謂父為阿耶,謂母為娘子。”;其二,表主婦,《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四引裴铏《傳奇·昆侖奴》:“磨勒曰:‘娘子既堅確如是,此亦小事耳?!保黄淙?,表娘子,已嫁或未嫁女子的通稱,《北齊書·祖珽傳》:“一妻耳順,尚稱娘子?!?;其四,對婦女的泛稱,如娘們;其五,姑娘,以姑為娘[niánɡ]、以姑為娘[nianɡ];最后,在彝漢雜居地區(qū),西南官話漢語方言中娘娘[nianɡ nianɡ](輕聲)專指父親的姐妹,按排行稱大娘、二娘……小娘,也有父親姐妹中年齡大于父親的稱姑媽、姑姑、姑母,小于父親的則稱娘娘。隨著人際交往日趨頻繁,為了滿足稱呼的現(xiàn)實需要,詞義和所指范圍擴大,無論親屬與否,對與母親同輩且年齡相當?shù)膵D女的泛稱,相當于普通話和書面語“阿姨”。姑娘姑娘,有以姑為娘[niáng]、以姑為娘[nianɡ]之義。以母為大、以女為尊是母系社會維系正常運轉(zhuǎn)的內(nèi)在動力機制,是人類社會特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特殊產(chǎn)物。
考察“姑”后漢族歷史上也經(jīng)歷過姑舅表婚。《說文解字》:“姑,夫母也。從女,古聲,古胡切。”“姑”義為丈夫的母親?!肮谩币喾Q父親的姊妹、丈夫的姊妹?!稄V雅·釋親》:“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本耸献优Q父親姊妹為“姑”,稱丈夫之母為“姑”,恰恰是和彝族一樣實行姑舅表婚的直接體現(xiàn)。
表1 娘和乧[i33]彝漢音義對照表
表1 娘和乧[i33]彝漢音義對照表
音、義民文音讀聲母韻母父親姐妹丈夫之母、丈夫姊妹已婚或未婚女子女性泛稱以姑為娘娘niánɡnianɡnniánɡianɡ姑:姑姑、姑媽、姑母娘子娘們姑娘?i33、?i11?i、ia2、ia33姑:姑姑、姑媽、姑母娘子姑姑
此外,以女為大、以母為尊的觀念也反映在針線活與彝語媇孎[55e33]的關系之中。媇[55]指“事、事情、事務;活、活計、活路”,孎[e33]指“正、正在、正當”,“媇孎”本義指“正事、從事行業(yè)、正在干的活”,那么怎么會引申為“針線活”了呢?問題的解答得考察母系氏族社會特殊的時代背景,由于“針”掌握在一個部落、氏族的女家長手中,針線活當然由女性承擔,“針”對家的重要性決定婦女在家里所從事針線活的地位,進而決定婦女對“家”的重要性,女權及其政治因此產(chǎn)生。所以,了解了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后就能得出最科學合理的解釋,“針線活”即“媇孎正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農(nóng)牧業(yè)還沒有占主導地位的母系社會,主要以采集為生,人類自身所需食物和能量來自于大自然饋贈的天然物,這在客觀上為婦女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歷史契機。女性為尊、婦女為大,也反映在漢語中,至今還有“家庭主婦”之稱,這也是史前社會文化信息的體現(xiàn)。同樣,彝族也有“家庭主婦”對應的專稱耓単吳[55s11mo2],耓[55]:家、戶,単[s11]:主人,吳[mo2]:女性、母、雌,耓単吳[55s11mo2]即女家長、女當家、女主持?,F(xiàn)代社會中還有家庭主婦的共同稱呼,而彝族歷史上沒有男家長、男當家、男主持之稱。可見,婦女在彝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和家庭中的作用地位,這同時也反映出母系氏族社會女始祖崇拜的痕跡和遺留。
語言文字服務于社會生活,對其考證離不開民俗考察。母系社會以乧[i33](姑)為大,它不僅深深影響當時的人們,即使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后,它的影響依然存在。如在當今彝族社會的婚喪嫁娶禮俗之中還能反映這一遺留,其表現(xiàn)形式就是以娘為大、以舅為尊,彝諺云:娿乧傾墾勈,丠乧濎乧勈[hi55i11a11m3333,i33i1111i3333]:姑娘嫁日大,死日娘舅大。姑娘出嫁這一天為了讓婚禮順利完成,新娘提出的各項要求盡量滿足,甚至抗婚也要想方設法盡量避免或克服,讓婚禮圓滿結束。人死為大,大莫過于娘舅。彝族濎乧揓[11i11khɑ55]喪葬禮儀習俗是這一文化現(xiàn)象專稱。彝文《作祭獻藥供牲經(jīng)》開篇就說:“篤*篤:篤慕的簡稱。彝族六祖之父,被視為彝族共祖,名撮侏篤,因避諱改稱篤姆、篤阿姆、阿普篤姆。來二年間,官吏施號令,舅氏敘普系,靈唄司祭儀,祭儀序井然?!盵1](P115)在人死的第一時間就要告訴舅氏娘親,帶去衣物和其他禮物,舅家體體面面來參加葬禮,并要“舅氏敘普系”等一系列禮儀活動。同時,夫家備齊生前娘家陪嫁的禮物,包括金銀財寶、首飾掛件、衣物布匹、牲畜、生產(chǎn)生活用具等,娘舅收回,至于收不收回或者收回多少則因時、因事、因人而異。
彝語峉[kh2]是插在祭場靈柩周圍的靈棚松,罃丟峉嬓[i5511kh2hi2]則指祭場砍靈松?!耙妥宄鰵洉r由唄??车共逶陟`柩右邊的一棵青松,舅家砍倒左邊的一棵青松。若舅家對死者的死因有疑慮或?qū)始业亩Y節(jié)和招待等方面不滿意,拒絕砍倒青松時,不準出殯安葬。待主人向舅家行重禮或苦苦哀求,直至舅家把青松砍倒,才可出殯。”[2](P189)靈柩右邊一棵青松由唄??常硎炯赖焱鲮`的全部儀式嚴格按照程序進行,活動得以順利圓滿完成,唄耄作為祭司盡力了,完全負責任地向主人交代合格稱職。左邊這棵由舅氏代表砍,表示死者生前沒有受到不公正甚至非人待遇,死因也清楚明白,屬于正常死亡,沒有冤情,可以安葬死者,今后還認親戚。如果舅氏對死者死因產(chǎn)生懷疑,認為死者屬于非正常死亡,或?qū)ι按鎏峥棺h,認為死者在世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qū)ΧY節(jié)和招待方面不滿意,要求主家解釋說明。如果舅氏對此不滿意,不砍棵松樹,就不能啟靈,不能安葬。人死不能復生,主家就得想盡一切辦法做舅氏思想工作,說服后安葬死者。如果舅氏還堅持己見,不砍松樹,主家就要向舅氏求情求饒、賠禮道歉,甚至下跪磕頭。這樣還不行,則不得已而求其次,把死者遺產(chǎn)(包括土地、山林、錢財、物品等)拿出來作為禮物饋贈給舅氏。如果舅氏收了,則帶走遺產(chǎn)的同時,親戚關系也就一刀兩斷,今后相逢如路人,甚至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如果舅氏婉言謝絕贈禮,則表示由主家暫且代收,雙方還是親戚,今后還得相互正常往來。
彝語吳[mo2]也是以女為大、以母為尊的典型例證。吳[mo2]原義指“女性、雌性”,用于人意為“母親”,引申為“大、尊”,反映母系氏族社會中婦女的地位。至今,部分彝族(包括作者家鄉(xiāng))祖妣崇拜中還保留女性始祖崇拜,稱最大的天神為傾塎係挱嵳[a55phi33e11so33m55],其中傾塎[a55phi33]:奶奶、祖母、阿奶、外婆、外祖母、妣;係挱[e11so33]:賢者、圣者、圣賢、穎者;嵳[m55]:老、大、尊。傾塎係挱嵳[a55phi33e11so33m55]即“天神奶奶”,女性始祖代表主宰宇宙萬物最大、最高、最尊的天神。
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權和女權政治的關系不僅存在于彝漢民族中,而且曾經(jīng)廣泛存在于整個人類社會之中,它不是偶然現(xiàn)象而是必然現(xiàn)象,也不是個性而是共性。彝諺云“娶妻處為舅,女嫁處為甥”,男子娶了媳婦后,稱岳父岳丈為舅,稱岳母、丈母娘為舅母;與此相應,妻子稱婆婆為姑,稱公公為姑父,反映古代姑舅表婚姻形態(tài)。妻子哥弟將成為自己子女的娘舅娘親,這是通過姻親取得的。同樣,丈夫姐妹成為子女的姑母,姐夫、妹夫成為子女姑父。摩爾根對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權和女權政治的關系也有精辟的論斷:“土地公有,共同耕種,因而產(chǎn)生公共住宅和共產(chǎn)主義生活,看來要有女性世系,才能建立女權政治。婦女就像這樣在大家宅中有鞏固的勢力,得到公共儲積的供應,她們本身所屬的氏族在這個大家宅中人數(shù)占絕對優(yōu)勢,從而產(chǎn)生了母權和女權政治的現(xiàn)象?!盵1](P249)這與強調(diào)與自己的舅舅和姐妹的子女稱自己為舅舅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
摩爾根在論證母系氏族社會家宅和女權關系時說:“正因為有這種氏族,所以才使母親和她的子女屬于同一氏族;而且,在以氏族為基礎來組織公共家宅時便把公共家宅的主權交給了母方氏族?!盵3](P249)人類社會發(fā)展到21世紀,離遠古時代漸行漸遠,對當時生活場景的記憶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湮滅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但其某些痕跡還留存在當下,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當今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理解的許多問題可以通過對語言文字、文化的考察,得出科學而信服的解答。如彝文濎[33]怎么既作“舅”又作“骨”解?問題的解答先要考察母系氏族社會的歷史文化背景。親屬稱謂及其關系是人際交往的工具和社會關系的深刻反映,了解了母系氏族社會迷惑便可迎刃而解。正如摩爾根所堅持的那樣,母系氏族社會必然以母為大、以女為尊,一切活動都以此為中心,其中親屬稱謂也概莫能外。同輩中除了姐妹和兄弟有關系之外,還有姐妹所生的子女是舅舅的外甥,反過來母親的兄弟是外姐妹所生的子女的舅舅。那么舅甥關系究竟密切到什么程度?從甥對舅的稱呼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濎骨”,除了本意“骨頭、骨肉”之外,還有一層最重要的由原始義引申出來的含義,從骨肉聯(lián)系擴展到人際關系時,就是血緣、血親、血脈、血種等遺傳關系。“舅骨”同構正好反映以舅為親、以舅為大、以舅為尊的母系氏族社會原貌。
通過族際語言親屬關系進行歷史比較研究,對文化考源具有重要的語料價值。如考證彝漢靈位時,可對相關文獻進行全面比較研究后得出結論?!缎葜尽份d:“三年附祔祖?!薄对颇贤ㄖ尽芬缎葜尽分^“黑倮倮(筆者按:黑彝族,統(tǒng)治階級)之靈位,先供于屋深暗處,‘三年附祔祖’?!睗h籍禮書中所記之袝禮,如儀禮即夕禮,“明日以其班袝。”鄭注“袝猶屬也,祭昭穆之次而屬之。”疏:“‘以其孫袝于祖,孫與祖昭穆同,故以孫連屬于祖而就祖而祭之也?!薄墩f文》袝下注云:“后死者合食于先祖?!薄夺屆鳌め寙手尽吩疲骸坝旨涝恍?,祭于祖廟以后死孫袝于族也?!薄稜栄拧め屧b》:“袝危祖也”下郭注直以袝訓付云:“付新死者于祖廟?!笨傊?,彝族當今作齋禮俗與漢族古代附禮如出一轍、互為印證。經(jīng)書與儀式及其文化綜合考察也是彝學泰斗已故馬學良先生特別注重的。
參考文獻:
[1]中央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學院.馬學良文集(中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2]馬學良,朱崇先,范慧娟.彝文經(jīng)籍文化辭典[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
[3]和龑.摩爾根·古代社會[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