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渴望詩和遠方,通過游歷刷新自我認知,這是常態(tài)。但無論出于對親情的依賴或是對陌生的畏縮,又每每會拷問自己,遠行究竟好不好。當我思考著該把這封信交給哪位名家時,突然看到朋友圈里金晨之發(fā)了在美國的生活動態(tài)。她高二那年出國時,出版了動物幻想小說《奔狼》,之后開心地在異國求學,用業(yè)余時間完成了第二部小說,并在主修教育的同時,輔修起插畫來……有過親身經歷的小姐姐,一定會答復得更貼切!
——你們的信使 夏烈
顧詩靜同學:
你好!很高興和你探討“親情與遠行”這樣一個話題。你的來信讓我好像回到了自己的高二時期,那時我有著和你相似的苦惱,但我并沒有像你這般糾結,而是做出了一個讓家人驚詫不已的決定——申請出國留學。希望我的選擇和心路歷程,能帶給你些許啟發(fā)。
你說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讓你學會了換位思考,體會到父母的小心思。我想和你分享紀伯倫的《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睕]有哪個家長舍得讓孩子獨自遠行,但幫助他們走向獨立,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幸福,才是天下所有父母親對子女最終的期盼。
所以你大可不必糾結,我個人覺得,出門遠行也是一個重新審視家庭親密關系的好時機。當你離家的時候,你的一切將不再占據父母的全部生活,也能給他們機會來審視自己。比起親子關系,你父母之間的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支柱,當他們更多地擁有了自己的生活后,一定會慢慢理解你想擁有自己生活的感受。況且如今科技這么發(fā)達,即使相隔萬里,你和親友也能天天“見面”,隨時聯(lián)系。
每個人都需要成長,與年齡無關。放手和包容,是你需要幫助家人學會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來講,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只有一起作用,才能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成長的環(huán)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和責任。
為了實現(xiàn)夢想而不畏遠方的激情,是青春時代最飽滿的一種色彩。通過生活的渲染,形成屬于你自己的顏色吧。當然,要想實現(xiàn)這份蓬勃的野心,有一些事你必須考慮清楚:當你獨自在遠方遇到困境時,你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嗎?當你陷入自我懷疑的情緒時,你是會去分析思考自身的原因,還是會把一切都推給當初支持你的選擇的人?要想走大部分人不敢嘗試的路,就要具備更強大的毅力和責任感。同樣,能夠這樣一路走過來的你,也會得到別人難以想象的成長。所以,規(guī)劃好自己的未來之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去實現(xiàn),你的人生只能你自己做主!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遠行或留下,都是需要勇氣的,都是你自己的選擇。既然你的內心已經告訴你,出門歷練是成為自己必不可少的要素,那就勇敢去面對它吧!
祝你能在未來更好地遇見未知的自己,好好享受這份探索新世界的喜悅。對愛你的家人而言,遠行是為了更好地相聚,相信他們會理解并支持你。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