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機是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和決定因素之一,對大學英語學習起著重要作用。民族地區(qū)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位于我國西北內陸,民族眾多,且生源也較為特殊,因此如果不能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所了解,是難以組織有效的教學,從而促使學生有效學習的。本文陳述了學習動機理論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意義,并探討了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
【關鍵詞】英語學習動機;民族地區(qū);內部動機;外部動機
【作者簡介】曽潔,新疆師范高等??茖W校(新疆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處我國西北內陸,由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影響及其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絕大多數(shù)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由于平時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相對有限,缺乏對目標語言的融合,他們通常會把通過畢業(yè)考試或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作為英語學習的目標。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有著積極學習動機的初學者都不能將這種動機長時間地保持下來。一些學生甚至說,要不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寧可不學習英語。然而,大量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良好的動機是成功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習動機越強,語言學習就越成功,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應成為教學中亟待解決的環(huán)節(jié)。
一、英語學習動機
外語學習動機是指學習者學習掌握某種語言的愿望及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對學習某種語言所持良好態(tài)度的綜合??梢哉f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具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往往會對語言學習過程本身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加拿大心理學家Gardner教授在1972年與Lambert教授合著的Attitude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混合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instrumental motivation)理論。根據(jù)Gardner的定義,混合型動機指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有著真正的或某種特殊的興趣,希望能用目的語與社團成員進行交流,最后達到參與或完全融入到目的語社團中去的目的。而工具性動機則是指學習者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過考試或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等而學習某種外語。
1979年,香港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比格斯(J.B.Biggs)將動機劃分為表層動機(surface motivation)和深層動機(deep motivation)。表層動機通常與個人的前途直接相關,動力來自外部;深層動機一般不與學習者的個人前途和經(jīng)濟利益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學習動機來自對英語語言或文化本身的興趣。文秋芳先生的一系列研究中對于動機的分類一般采用Biggs的分類法。1985年,Deci和 Ryan提出了自我判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將外語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所謂外部動機是指不是由于行為內在興趣,而是為達到某種工具性目的而采取的行為。內部動機是指單純?yōu)榱诵袨檫^程中所伴隨的愉悅和滿意而執(zhí)行某種行為的動機。本文中正是采用Deci和Ryan的分類方法,即將動機劃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二、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現(xiàn)狀
在我國,多數(shù)大學生上大學前是為了參加高考而被動性開始學英語,這就導致了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對英語缺乏內在的、深層次的主動性學習的動機。所以,上大學以后,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高,特別是那些本身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基本就放棄了學習外語,或是以通過四、六級考試,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主要目標;同時,他們雖然經(jīng)歷過大量、系統(tǒng)的語法測試,但由于忽視對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日常交際能力差。另外,由于疏于對目標語言文化的了解,也常常造成文化理解上的障礙甚至是對目標語言文化的漠視;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始終讓大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無法實現(xiàn)自主性,這些都使學生產(chǎn)生消極乃至抵觸英語學習的心理,從而降低英語學習的效率,喪失學習英語的動力。而作為民族地區(qū)的大學,少數(shù)民族學生占學校學生總數(shù)的比例是比較大的,他們在英語學習中困難更大,這主要表現(xiàn)在母語-漢語-英語,三種語言的轉換上。在三語學習中,學習者必然受到一語和二語兩種語言遷移的影響,也就是說相較于漢族學生,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學習、理解英語的過程中,要多受一種語言的干擾,這自然給民族生造成了困難,使其放慢學習速度,甚至失去了學習英語的信心。
三、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1.幫助學生認識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在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時,應先讓學生認識到他們對英語的需要,英語對他們的生活和職場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學習不等同于考試,學習內容也不是考試內容。
2.創(chuàng)造互動式、開放式課堂。在英語課堂上,我們應通過開展互動、開放的教學活動來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活動中增強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導型地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布置學習任務,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3.根據(jù)少數(shù)民族學生特點,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們應找到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的優(yōu)勢,如表現(xiàn)力強、具有口語天賦等,將優(yōu)勢轉化成為動力,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動機。同時,可用口語為突破口,優(yōu)先發(fā)展口語教學,從而帶動聽、讀、寫教學的全面發(fā)展。
積極的學習動機對于大學生英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不僅要明確學習動機在英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還要鼓勵學生探索培養(yǎng)學習動機,維系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