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綜
游客大概發(fā)現(xiàn),故宮各殿匾額上“門”字多不帶“勾”。為何?
傳說一:南宋都城臨安的玉牒殿,一次遭了火災,火勢延燒,把殿門都燒毀了。在檢討起火原因時,當朝宰相提出玉牒殿門的“門”字,“有勾腳,帶火筆”,此后“門”字末筆都直下,而且自此形成一種習慣。傳說二:明代洪武年間重修學府“集賢門”,明太祖朱元璋命中書舍人詹希原寫“集賢門”的匾額,“門”字末筆微微勾起。沒想到多疑的明太祖竟勃然大怒: ‘門字帶勾,是要閉門,塞我賢路嗎?隨后下令將詹希原殺了。傳說三:有一年,不知哪位皇帝去天壇祭天路過正陽門,發(fā)現(xiàn)城樓門匾上的“門”字有勾絆,心里覺得不吉利,便下旨把其“勾”砍掉?!伴T”無“勾”由此流傳。
但這些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確鑿史料參考。其實在遠古時期,門字就有不帶勾的寫法。商代甲骨文、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以及秦漢的小篆,最后一筆都是沒有勾腳的。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門字正是與生活中的門一樣,兩個門框呈垂直平行的樣子。如果“門”字末筆帶勾腳,就像在入門入戶的地方伸個腳出來,不小心絆人一跤。所以,有說法認為“門”字帶勾不符合常識。
此外正如上文傳說,古人重視“五行”,從五行的角度來看,“門”字的勾腳屬于“火筆”,便將勾改為豎筆,這也是可以解釋的。
可隨著文字的發(fā)展,門字最后還是多了這一筆勾。大概是古人在用毛筆寫字時,總要頓一下,然后把筆鋒略微提一提。有此一勾,不僅好停筆,更是書法的韻味和筆勢。漢字里末筆為一豎不帶勾的字確實非常少,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