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歷山大.蒲伯是英國18世紀早期偉大的古典主義詩人,詩風精巧雋俏。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諷刺和英雄雙韻體而著稱。蒲伯的雙韻體具有如下特點:規(guī)范,平衡,對偶,簡明,清晰,準確。他的詩歌形式以規(guī)范,嚴謹為特色。從詩歌的格律角度來看,他的詩歌大部分為五部抑揚格,但是也并非一成不變。本篇文章主要是想從蒲伯詩歌格律的規(guī)范性和特殊性來分析他的詩歌特點。
【關鍵詞】格律;英雄雙韻體;規(guī)范性;變異
【作者簡介】尹媛華(1986.04.29- ),女,滿族,河北人,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河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亞歷山大.蒲伯生活在18世紀上半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啟蒙時代”。蒲伯以他的《批評論》一舉成名,從而成為詩歌評論界的代表人物。作為一名偉大的詩人,他以自己獨特的詩歌藝術(shù)完善了英雄雙韻體這種寫作形式,并加強了文學界的諷刺風格。作為一名著名的古典主義作家,蒲伯曾深受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影響。然而作為一名偉大的詩人,蒲伯對英國文學界的最大貢獻之一在于他完善了英雄雙韻體。
蒲伯的這種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進一步完善、擴充,形成了形式更整齊優(yōu)美、節(jié)奏跌宕變化的五部抑揚格。這種格式是由十個音節(jié)的雙韻體演變而來的,每行五個音步,每個音步有兩個音節(jié),第一個是輕音,第二個是重音。這種詩歌形式的特點為均衡,整齊,準確,簡潔,考究。以四行詩的押韻方式為例,有abab型,有abcb型,有abba型,有aaab型,有aabb型。最后一種(aabb)就是所說的雙行押韻,英語稱之為couplet,如果每行有五個音步,則稱之為英雄雙韻體。英雄雙韻體具有如下特點:規(guī)范、平衡、對偶、簡明、清晰、準確。
蒲伯認為雙韻體本來就具有簡單的特點。在英國文學史上,蒲伯以他的簡潔風格而著稱,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直是有意地塑造一種簡潔的風格。從他早期的詩作“田園詩集”到后期的“批評論”無不是簡潔的典范。
蒲伯英雄雙韻體的另一種特征是準確。他的詩歌永遠是具體、簡潔而意義明確的,沒有任模糊含義,沒有任何歧義,使讀者能準確的領會作者的思想。其次他的準確還體現(xiàn)在措辭和描寫上。蒲伯雖然注重簡潔,但是在詞的選擇和句子的安排上卻是字字句句仔細推敲,嚴格服從雙韻體的寫作規(guī)則。
對偶也是雙韻體詩的最明顯特征之一。一般常見的對偶規(guī)范是要求每一句的句末都要對偶,這是一個基本要求。但是更嚴謹?shù)膶ε家蟾啵?,在蒲伯德詩歌中體現(xiàn)了最徹底,最完整的英雄雙韻體對偶。
上面的分析進一步說明蒲伯的雙韻體具有規(guī)范性和清晰性,而規(guī)范中又包含著平衡。蒲伯認為詩的體系應該以規(guī)范為原則,而這一點在蒲伯德手中已經(jīng)達到了頂峰。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蒲伯詩歌中存在的變異情況。在分析蒲伯的詩歌中所存在的格律變異之前,先介紹一下變異的規(guī)則:
1.在一個音步中如果只有連續(xù)的重音節(jié)而沒有非重讀音節(jié),那么這種變異就是為了給人一種緩慢,沉重,艱難的感覺。(揚揚格)
2.在一個音步中如果只有連續(xù)的非重讀音節(jié)而沒有重讀音節(jié),詩人是為了加強一種敏捷,輕快,安逸的效果。(抑抑格)
3.如果在音節(jié)上產(chǎn)生了另讀者意想不到的變異,有可能是意味著突然的變動,經(jīng)常是一種新的發(fā)現(xiàn)或是受到啟發(fā);思維的突然變化;新的語氣;變換或是加強詩歌原有的態(tài)度。
我們用他的《批評論》中的兩句詩來闡明上述的第一條規(guī)則:
When A /jax strives /some rocks /vast weight /to throw
The line /too la/bours,and /the words /move slow
在第一行的第五個音步上產(chǎn)生了變異,抑揚格被揚揚格所替換。在第二行的第五個音步上,揚揚格替換抑抑格式是為了表達沉重與緩慢。除了這兩種替換這兩句詩中還有“s”的連續(xù)使用(strives some)。這就使兩個單詞之間不能正常、流暢地過渡。從而加強了費力和艱難的效果。
在蒲伯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最偏愛的就是用揚揚格來代替抑揚格。由于他的這種替換每次都能恰到好處,總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這種技巧成為了他在詩歌格律方面最突出的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作品“Eloisa to Abelard ”中無能的Abelard那冗長、乏味的無性生活被這種揚揚格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第三個音步上)。
Thy life /a long /dead calm /of fixed /repose
在蒲伯的作品《劫發(fā)記》中,lord peter所喜愛的那些沉重、冗長、令人乏味的書也被揚揚格充分展示出來:
Of twelve /vast French /Roman/ces,neat/ly gilt
隨后,同樣在這首詩中,蒲伯通過聰明機智的Clarissa之口利用揚揚格來暗示老年的重負和無休止的勞累:
Charmed the small—pox,or chased /old—age /away.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對蒲伯德詩歌創(chuàng)作特點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雖然他在整體上強調(diào)規(guī)范性,但是同時也運用格律的變異來達到某種特殊的效果。這正是他的詩歌魅力所在。他在18世紀的文學領域中占有顯著的地位。人們一直把18世紀早期的英國文學時代命名為“蒲伯時代”。他是名副其實的雙韻體大師,偉大的詩人。
參考文獻:
[1]Paul Fussell,Jr.Poetic Meter and Poetic Form[M].
[2]劉杰,亞力山大.蒲伯詩歌藝術(shù)研究.
[3]李正栓.英國文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