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2010年9月,在育才小學一次語文教研活動中,“主題閱讀”作為新的研究課題被正式提出。
第一次聽到“主題閱讀”這個詞,我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主題閱讀?圍繞一個相同的主題,進行相關文本的教學?這與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研究、廣東黃田小學的“新語文主題閱讀”不是如出一轍?會不會是步人后塵?
課題主持人的解讀和對研究步驟的設計,讓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些研究的方向,雖然它是那樣模糊與邈遠。
課題推進的第一步,便是落實對教材的重組,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
課題有一個關鍵詞:“1+2”,意即在一套現(xiàn)行教材的基礎上拓展兩套讀本,圍繞單元主題,較大程度地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如此一來,擺在我們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教材的問題。我們需要編寫新的適合學生的、體現(xiàn)主題閱讀主旨的校本教材。
我們組負責的是三年級校本教材。三下第六單元有三篇課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狼和鹿》《放飛蜻蜓》,最初,我確立的主題為“公德在我心”,并以此為標準選擇了一系列文章,但在對這些文本進行研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與教材所選內(nèi)容并不契合,也就是意味著,主題確定存在著誤差。再次細細品讀文本,發(fā)現(xiàn)這幾篇文章都與自然與人類密切相關,從不同層面詮釋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我把主題調(diào)整為“人·自然·和諧”,這樣一來,文本的選擇就圍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展開,主題也更加清晰。
明晰了主題,我重新開始文本的閱讀與篩選。這次,我選定了《鳥兒的偵察報告》《父親、樹林和鳥》,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體現(xiàn)人與大自然相處的文章。主題非常契合,但我在反復閱讀之后,總覺得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字有些深奧。如果內(nèi)容都很難理解,又何談有自己的感悟呢?只有被孩子讀懂的文本才是適合他們的,為此,我重新選擇了較為淺顯的《這條小魚在乎》《失蹤的森林王國》,讓孩子在讀懂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積淀。
“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蔽覀儾恢澜酉聛淼恼n題研究能走多遠,但,當幾個月后,那一本本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美文閱讀》和《經(jīng)典誦讀》捧在我們手中的時候,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是激動的,是滿懷欣喜的,如同懷抱一個新生的孩童!
和所有初為父母的人面對新生兒的心情一樣,愛,卻不知該如何去愛!
如何讓這兩本凝聚我們心血的校本教材與課本一起,水乳交融地走進課堂,為孩子的語文生命注入新鮮的血液與養(yǎng)料?如何安排好這么大的閱讀量?如何處理好閱讀文本與理解感悟、誦讀積累間的關系?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我在教研活動中執(zhí)教“美文閱讀課”,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是五上第五單元“美景無邊”。這是一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與人文景觀的文章,是課本單元文章《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莫高窟》的拓展。
最初,我遵循的是人文主題的線索。《索溪峪的“野”》《頤和園》《走進麗江》,分別描寫了自然風光、園林建筑和古城文化。我依次教學,希望帶領學生去感受文字描寫的不同風情,教學中也關注了對語言文字的品析和體味。但一節(jié)課上下來,覺得繁冗瑣碎,教師疲憊不堪,學生興趣索然。究其原因,應該是三篇文章篇幅長,容量大,詞句深奧,學生在沒能通讀的情況下就進行分析、理解,自然沒有興趣,更不要說產(chǎn)生共鳴了。
我開始重新閱讀、思考,尋找新的突破口。我發(fā)現(xiàn),這三篇文章內(nèi)容呈現(xiàn)的視角不同,結構上也各有特色:《索溪峪的“野”》是抓住特點以并列的方式從不同角度進行描寫;《頤和園》按照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進行描寫;《走進麗江》則是選擇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重點描寫,詳略得當。再看看課本上的三篇文章,寫作上各有特點。是不是可以從表達方法的角度切入呢?我眼前一亮??蛇@樣,原先的教案幾乎要全盤推翻……稍作猶豫,我又開始了第二輪教案設計:引導學生從課本中把幾篇文章的寫作手法遷移過來,從而帶動文本的學習。試教下來,確實比第一次干凈利落了許多,層次也比較清晰,但始終覺得是我在牽著學生往前走,缺乏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意識。怎么辦?我又一次困惑了。
夜深人靜,我再次一字字地推敲這三篇已經(jīng)爛熟于胸的文本,思維猶如在一個封閉的小匣子里碰撞,迫切地尋找著出口……這么長的文章,有必要全文教學嗎?是不是可以抓住一個重點段落或者一個主要方面來學習,其他交由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呢?我豁然開朗,再次對教案進行大刀闊斧調(diào)整。以“作者抓住了索溪峪的什么特點?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的?”“作者按照游覽順序依次描寫了頤和園中的哪些景點?你最喜歡哪個,為什么?”“走進麗江,吸引你的是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細細品讀,它美在哪里?”三個提綱性問題引領三篇文章的學習。在準確把握了景物特點的同時,也學習了三種不同的布局謀篇的方式。后來的課堂實踐中,學生果然興致盎然,積極參與,還有了不少精彩的火花碰撞。
就這樣,我們攙扶著這個稚嫩的孩童一起,帶著困惑,揣著希望,在這條新開辟的小路上摸索著,探尋著,雖跌跌撞撞,卻也日趨平穩(wěn)。
說實話,課題剛剛起步階段,雖然我們心中滿懷美好的愿景,但學生的發(fā)展究竟會如何,對此還是有些忐忑的。
一節(jié)課教一篇課文,甚至幾篇文本,學生能學得透嗎?那么多的古詩文學生能理解、積累嗎?會不會因為壓縮了課本教學的課時,影響學生對教科書的把握,甚至字詞都學不扎實?
這樣的困惑學生有,家長有,就連我們自己,有時也會忍不住問問自己。
每天清晨,進入教室的孩子們放下書包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經(jīng)典誦讀》,一首首或豪邁或婉約的詩詞,被那些稚嫩的聲音演繹得多么美妙;美文閱讀課上,看著孩子們沉浸在一篇篇優(yōu)美的文字中,思索,交流,碰撞,我覺得那是最美的風景;公開課上,孩子們的妙語連珠,名言佳句信手拈來,讓聽課老師含笑頷首,交口稱贊……
都說古詩易學,古文難懂。但幾年下來的古詩文的浸潤,也讓孩子們對生澀的古文有了一定的親近。
那天,我和孩子們一起誦讀《黃生借書說》。這是初中的一篇古文,篇幅不算短,因為有一定的積累,大部分孩子倒也學得興趣盎然。忽見后排幾個學生在埋頭奮筆疾書,走近一看,原來在忙著做上節(jié)數(shù)學課的作業(yè)。我既有些心疼,又有些生氣,索性收了數(shù)學作業(yè),讓他們會背《黃生借書說》再來換。聽到“啊”聲一片,心里也覺得難了點,暗想:能熟讀就行了吧!第二天一早,我剛到走廊上,兩個男孩子就奔過來,拿著《經(jīng)典誦讀》讓我驗收,我驚訝地拿過書,那邊已經(jīng)開始滔滔不絕了。接下來幾個人無一不是背得滾瓜爛熟。我很詫異,這篇文章也沒那么好背吧?一孩子撓撓后腦勺,不好意思地說:還好吧,回家多讀了幾遍,就會了。回到辦公室,我感慨著原動力的作用,模仿《黃生借書說》的筆法,用類似古文的筆法把這件事記錄下來。放學前在班上一讀,學生頓時沸騰。一男孩追著我問:老師,你是在什么網(wǎng)上搜的?什么題目?我回去要找來再看。我笑答:原創(chuàng)!他怎么也不肯相信。讓我意外的是,次日早晨,竟有幾個孩子拿著他們創(chuàng)作的小古文來給我看,雖不甚規(guī)整,但已足使我驚喜不已。
回首來時路,有荊棘,有暗灘,還有岔道。在經(jīng)歷最初的迷茫與困惑之后,我們和主題閱讀一起,由蹣跚學步,到摸索試探,再到日益堅定!我們也堅信,在這條日見明朗的路上,我們必將愈走愈寬,漸行漸遠……
作者簡介: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語文教師,揚州市小學語文教學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