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興政 黃志銘
摘 要:本文以融媒體為視角,著重研究了高校學生網絡訴求表達與現(xiàn)實表達間的差異性,并詳細介紹了如何引導高校學生網絡的理性表達,借以促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維護校園和諧穩(wěn)定。
關鍵詞:融媒體;大學生;網絡訴求;現(xiàn)實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4-0128-03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提出,現(xiàn)代媒體應該“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fā)展的現(xiàn)代傳播體系”,“堅持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優(yōu)勢互補、一體發(fā)展”。融媒體,既不是傳統(tǒng)媒體,也不是新興媒體,而是新興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協(xié)同發(fā)展。近幾年,由于新興媒體便利、快速、互動、無所不在的特性使其得到迅速發(fā)展,迫使傳統(tǒng)媒體產業(yè)與新興媒體整合,進行創(chuàng)新轉型,使融媒體得到迅猛發(fā)展。到2016年年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達到7.51億,手機網民達到7.24,而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學生是最大的網民群體,占比達24.8%。由于社交媒體與閱讀應用的大量普及,手機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的重要途徑,滿足大學生個人整合與社會整合的需求[1]。網絡交流以其迅速、便捷、自由和互動的特質吸引著大學生的眼球,并逐步成為大學生交往世界的路徑,以網絡平臺表達個人需求成為現(xiàn)實。
一、高校學生網絡訴求表達的現(xiàn)狀
網絡訴求表達主要是指人們通過網絡平臺表達精神或者物資需求的一種網絡交流。為全面了解大學生網絡訴求的現(xiàn)狀,筆者針對福州市的6所本科高校6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最終回收556份有效問卷,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一)大學生網絡訴求的目的多是尋找精神依靠,渴望別人關注,但多數(shù)是不抱希望的一種訴求。調查結果顯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時,84.17%的學生會在網上表達自身意愿,網絡訴求目的性較為明確。在這部分學生中,90.81%學生表達的真實心聲,87.18%學生希望引起廣大網民的關注,28.85%的學生希望借此解決問題,僅有9.19%的學生是自身無聊的發(fā)泄。由此可見,大多學生是希望自身得到關注,所提出問題能夠被重視并得到回應。實際上,筆者在調查問卷中除了得到上述數(shù)據外,另獲得一組不同的數(shù)據,93.80%的學生表示所提訴求沒有及時被回應與解決,80.13%的學生認為網上表達訴求沒有大作用。由此可見,學生渴望別人關注并及時回應、解決問題,但又認為問題不可能被得到解決,這說明他們對此的期望值較低。
(二)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87.95%的學生網絡訴求在內容上更注重精神層面的,物質層面的表達不強烈,強調參與學校治理的權利、改善教育公平待遇,希望得到自身價值方面的認可。大學生正處于銳意進取階段,他們關心國家大事,當國家利益受到侵犯,往往是反映最激烈的群體,有高達93.71%的學生會在網上表達強烈的愛國主義立場。相反,大學生在網上關注物質需求的相對較少,占比僅為22.08%。并且,多是關于學校生活設施、學習環(huán)境、食堂飯菜等方面的。
二、大學生網絡訴求對學生行為方式的影響
(一)大學生網絡訴求對學生行為的正面影響。網絡化的普及,使大學生的網絡訴求成為可能,網絡訴求對保障學生權益、減少侵權行為有重要意義。與傳統(tǒng)訴求表達不同,網絡訴求突破了校園的界限,突破了地域間的限制,能夠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影響力較大,有助于保障大學生的利益[2]。另外,網絡的平等性也賦予了學生與校方公平對話的權利,提高了大學生的話語權,使學生能夠快速了解并參與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重大決策中,促進高校決策科學性、民主化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度。在網上,大學生權益訴求,體現(xiàn)了學生個體享有平等權利,表現(xiàn)了學生自身價值。并且,學生通過網絡訴求表達自身對學校教學、管理、服務甚至未來發(fā)展等的建議,反映出學生對學校的關注度,提高了學生參與學校事務的積極性,促進了高校健康發(fā)展。因此學校應認識到學生網絡訴求的重要性,支持學生的網絡訴求,以彰顯其自身價值,提高學生對學校認同度。
(二)大學生網絡訴求對學生現(xiàn)實行為的負面影響。大學生網絡訴求雖然有許多值得肯定之處,但也難免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歸結起來有:(1)因網絡的便捷性,學生越發(fā)依賴網絡表達訴求,而忽視了其他途徑,致使學校組織資源閑置與浪費。(2)學校組織優(yōu)勢多顯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網絡上卻難以彰顯。在嘈雜的網絡,學校組織形象逐漸消解,學校組織作用難以發(fā)揮。(3)網絡表達的及時性與學校組織的程序性發(fā)生沖突,影響了學校組織的效率,使學生對學校組織產生不滿情緒,當這種情緒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在網上表達將偏離理性,進而影響學生與學校的和諧關系。(4)由于網絡虛擬性以及學生在網絡訴求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加之網絡傳播的特點,致使部分學生陷入個人主義,易造成學生只注重個人利益,忽視集體利益,進而偏離理性,這將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大學生網絡訴求表達與現(xiàn)實行為方式的關系
(一)大學生網絡訴求與現(xiàn)實行為間的相關性分析。網絡訴求是我國新時代大學生的一種行為表現(xiàn)方式。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處于新時代發(fā)展中心的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不斷加深,依賴性也在增強,筆者曾就此進行一次問卷調查,93.71%的被訪者持有“手機就是安全感”這樣的看法,可見網絡或手機對大學生的影響。目前,大學生網上表達訴求呈不斷上升之勢。調查表示,76.62%的學生認為網絡訴求表達與其行為方式密切相關。并且認為,若網絡訴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極易導致現(xiàn)實行為方式的發(fā)生。在大學生群體中,90.29%的學生認為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網絡訴求也逐漸成為重要且普遍的訴求途徑。大學生在網絡訴求表達與現(xiàn)實行為方式上逐漸呈現(xiàn)出時間上的一致性[4]。目前,大學生在網絡訴求表達與現(xiàn)實行為方式間仍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卻也出現(xiàn)時間上同步的趨向。并且,在大學生發(fā)群體中,90%的人認為網絡訴求很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相信網絡訴求將越發(fā)重要。
(二)大學生網絡訴求與現(xiàn)實行為間的差異性分析。與現(xiàn)實行為方式的公開性與真實性相比,網絡訴求具有隱蔽性與虛擬性。因為網絡虛擬環(huán)境為用戶帶來了較強的隱蔽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匿名表達個體甚至群體訴求。網絡世界的隱蔽、自由性,使得大學生能夠表現(xiàn)出表達真實想法,其訴求往往是大學生所真正需要的。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其真實性與公開性會約束多數(shù)大學生的行為,很難真正表達自身訴求。大學生在網絡表達的多是自己的想法,而現(xiàn)實行為方式須立足于法律、規(guī)范與規(guī)則。網絡虛擬世界的約束力弱,多數(shù)網絡訴求者認為網上行為無據可查,大學生能夠無所顧忌地表達網絡訴求,不必擔心違反法律法規(guī),影響自身現(xiàn)實生活。而現(xiàn)實社會中,行為方式處于大眾視野中,且需要為自身話語、行為負責,大學生在表達訴求時會格外小心,時刻注意自己行為方式。
四、大學生網絡訴求的路徑引導
(一)整合訴求渠道,滿足學生訴求需要。學校應重視大學生網絡訴求,并利用相關資源疏通大學生利益訴求渠道,在滿足大學生表達自身訴求的同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調整學校相關政策,解決大學生遇到的問題,繼而規(guī)范學生現(xiàn)實行為,將沖突消滅在萌芽階段,維護校園和諧穩(wěn)定[5]。高校要有機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為學生提供便捷的訴求渠道,滿足學生的訴求需要。首先,學校應充分運用媒體網絡,為學生提供網絡平臺。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收集信息、引導輿論、監(jiān)督網絡行為的優(yōu)勢,構建包含校園網絡、微博、微信、電子郵箱等在內的利益訴求平臺,方便學生訴求,并對學生的合理訴求及時回應,以化解學校與學生間的矛盾。其次,學校應建立學生申訴平臺,凡學生對學校制度、處罰等有異議均可在平臺上匿名表達,并上報學校相關部門,對其中的合理訴求要及時回應并加以解決。
(二)構建學生訴求高效處理機制。越來越多大學生通過網絡表達自身訴求,這應引起高校的重視,所以要建立多部門聯(lián)動機制,及時了解學生訴求,繼而解決學生訴求,為學生提供一條龍服務。首先,建立統(tǒng)一的大學生利益訴求處理機制,成立校級層面的學生利益訴求處理工作小組,專門負責大學生利益訴求的搜集、處理、解決與反饋。其次,建立規(guī)范的大學生網絡訴求信息搜集與處理機制,開通校園微博、微信等,以學生管理形式多種渠道收集學生訴求,并及時對學生訴求的合理性、訴求的輕重緩急等進行核查,第一時間對學生訴求做出反饋。當大多學生急切要求校方解決某事件時,學生管理者應及時反映校方,校方協(xié)調學校各部門給予解決。
(三)全面深入網絡社區(qū),引導學生理性訴求。因網絡的虛擬性,而大學生自身又是較為沖動的群體,當大學生遇到某些事件時(如薩德事件),極易在網絡上發(fā)表較為偏激的言論,有時表現(xiàn)出對學校、對國家的不滿情緒,甚至采取偏激行為。對此,學校應加強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加以引導,促使學生理性表達利益訴求。首先,教師應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提高大學生自身政治素養(yǎng),使學生認知到個人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間共同性,教育學生理性面對問題[6]。其次,加強大學生法律法規(guī),提高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增強學生對網絡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避免大學生受到外界不利信息的影響。引導學生合理表達訴求,使學生了解到網絡依然有法律,有網警監(jiān)督,有道德規(guī)范,促使學生網絡訴求更理性。
參考文獻:
〔1〕余展洪.高校學生網上訴求表達和現(xiàn)實行為方式比較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4):119-121.
〔2〕林明惠,周韜,蔡道銳.大學生網上訴求表達和現(xiàn)實行為方式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2):145-148.
〔3〕王義全.“微時代”大學生網上訴求表達和現(xiàn)實行為方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3,(30):177-179.
〔4〕朱玉,鄭亞平,鄭文穎.大學生現(xiàn)實表達與網絡表達的差異分析[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35(3):52-56.
〔5〕〔6〕余展洪.高校學生網上訴求表達和現(xiàn)實行為方式比較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4):117-119.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