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 陳中永
摘 要:本研究采用保單范式研究環(huán)境亮度對謊言識別問題的影響。實驗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分析收集到的40名被試的文字材料,對比得出真假兩組在情緒表達和物品信息細節(jié)上存在差異;第二部分在黑暗和光亮兩種環(huán)境下要求60名被試判斷文字信息真假,發(fā)現亮度對謊言識別能力的影響并不顯著,由此再次驗證了大部分個體在識別謊言的能力上并沒有太大差異。
關鍵詞:謊言識別;亮度;可驗證性細節(jié)
中圖分類號:B8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4-0165-04
一、謊言及謊言識別的意義
謊言是說謊的主體內容,說謊是人們有意把自認為虛假的信息傳遞給他人的言語行為和交際策略[1]。隨著對謊言和說謊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如何鑒別謊言和預防說謊上,并認為識別謊言是一種可以被測量的能力[2]。對于謊言識別的研究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心理學與刑偵學,作為普通人,在網絡信息爆炸的今天也要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做出準確的判斷。
對謊言識別能力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如動機、信息量、警覺程度、人格特質等都會對個體的謊言識別產生影響。在實驗情境中,判斷者擁有較多信息時有助于其參考和檢驗謊言信息中有悖于常識的細節(jié)信息[3];在判斷者與說謊者人格特質相似的前提下,謊言被識破的可能將大大增高。但實驗情景不同于真實社會環(huán)境,在以準確性為依據的謊言識別能力研究中極少會提及環(huán)境對判斷的影響。但作為對謊言識別能力的探討,剝離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顯然是不現實的。此外,近些年大部分謊言識別實驗采用的是刑偵類的模擬犯罪測試范式[4],被試的動機和感受不同于真實情景,忽視了說謊者被迫說謊與主動說謊的差異,降低了此類實驗的效度。另一方面,環(huán)境因素中亮度對于認知與人格的影響在具身認知領域已有了證實。在對黑暗人格特質的研究中,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戀型人格、精神病特質三類典型的人格特質與謊言識別準確性之間存在相關關系,高度的理解與共情也是影響謊言識別的準確率的因素之一[5]。在認知風格實驗中,黑暗的環(huán)境會促使個體表現出更加鮮明的互依型人格特質,認知抽象加工水平與理解能力顯著提升,個體會更傾向于選擇合作策略;被試更加容易信任實驗中的其他實驗者,相信其他人會采用相同的合作策略[6]。由此推測在不同的亮度環(huán)境中,被試的謊言識別能力應當是受理解水平、合作策略等因素的影響,在識謊實驗中表現出準確性較低水平。從經驗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有人認為黑暗代表的總是未知、恐懼、不安,黑暗會提繩人的警覺性,這可能與人類依舊保留著夜伏晝出的自然習性有關。由于黑暗環(huán)境中人的警覺性提高,判斷真話會更加嚴格,會更加嚴謹地審視合作策略帶來的結果,更加努力地去解讀和理解信息中包含的真假內容,從中找出可供判斷的線索。
二、實驗過程
本文主要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使用保險單(insurance claims)范式,即收取分為真假信息兩組各20份關于某一類事件的文字信息,交付被試進行真假判斷。所有的“保單”都是關于當事人損壞、被盜、被騙、意外丟失1000元以上財物,保單內容包括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地點、經過、結果、目擊者、物品等可驗證性的細節(jié)信息以及情緒表達的不可驗證信息。對材料進行標準化處理后,保證字體大小、行間距、展示位置等無關變量不會影響實驗結果。該范式不同于以往的謊言判斷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如果被試沒有損失財物則不是強制性要求提供謊話,而是對類似場景進行想象,減少了被動強制性提供假證的負罪感。同時還降低了判斷者對真實事件與說謊事件不熟悉的情況,以提高實驗結果的外部效度。
實驗一:被試40人,年齡為20-26歲之間,31名女性,9名男性。依據“是否在近兩年之內丟失、損壞、被盜、被騙1000元以上的財物”分為兩組,一組為“有此類經歷”的真實組,一組為“沒有此類經歷”的虛假組,兩組男女比例相近。真實組按照要求回憶,并將事情的經過寫成不少于150字的文字材料;虛假組按照要求想象自己遇到該類情況,并將想象內容同樣寫成不少于150字的文字材料。兩組被試都被告知所寫內容會被他人評判,需要盡可能多地提供細節(jié)信息以便獲取獎勵。將信息標準化處理之后,要求一名心理學專業(yè)人士接受初步培訓并依據時間、地點、物品、人物四類可驗證性細節(jié)和情緒五個維度評判、歸類、計數材料中的信息。對信息數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實驗數據表明,兩組被試在字數上沒有顯著差異,不符合假設;物品信息和情緒表達存在明顯的數量差異,但可驗證性細節(jié)總數卻不存在差異,部分符合實驗假設。通過對信息數量的分析發(fā)現,虛假組的被試提供物品信息更少,在情緒表達方面更多。
實驗二(實驗假設在兩種亮度不同的環(huán)境,被試在無反饋的前提下判斷謊言的準確性有明顯的差異):被試60人分為光亮組與黑暗組,男12人、女48人,年齡在19-23歲之間,均無眼盲癥、幽閉恐懼癥,非法律與心理學相關專業(yè)。每組各30人,兩組之間男女人數相等,要求被試在兩種環(huán)境下對實驗一中的文字材料進行真假判斷。光亮組光照條件保持在190Lux以上,黑暗組光照條件保持在5Lux以下。對施測時間不進行強制性要求??刂坪推胶獬尸F方式、屏幕亮度、顯示順序、字體大小等無關變量。統(tǒng)計被試的擊中率、虛報率,并計算辨別力與似然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測定四項數值的差異性。
在兩組比較中,擊中率和虛報率sig(雙側)>0.05,說明在無反饋的不同亮度環(huán)境條件下,兩組被試對謊言的識別能力不存在顯著差異,環(huán)境亮度在謊言識別過程中的干涉作用并沒有達到影響判斷的程度。兩組的辨別力指數d和似然比β同樣無顯著差異〔sig(雙側)<0.05〕,說明兩組被試的感受性和做出選擇時的趨向相似。在環(huán)境因素差異不顯著之后,對被試辨別力、似然比進行整體分析,從頻率直方圖可以看出,被試的似然比β頻率分布圖總體呈現接近正態(tài)分布,多數人似然比在1左右,反應標準適度,峰度偏向>1的部分,判斷標準較為嚴格,被試趨向于判斷為假。辨別力指數d集中在-0.25至1之間,感受性水平一般。
整體分析60人的擊中率與正確否認概率,發(fā)現擊中率明顯要高于正確否認概率,被試對謊話的辨別較好,但對真話的辨別較差。
三、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一)根據實驗一得到結果
(1)虛假組與真實組的字數沒有差異。一方面,說謊者需要提供更多的細節(jié)信息來增加自己的真實可靠性;另一方面,說謊者也要防止出現紕漏。對比國外同類實驗結果發(fā)現在兩個研究中個體都采取了相似的說謊策略——部分信息說謊。完全虛假的信息需要有足夠的可驗證性和內在關聯性,說謊者要面臨極高的風險,也意味著說謊者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處理大量的信息內容;部分說謊策略不同于完全說謊策略,認知加工數量減少了,說謊者只需在一定時間內協(xié)調好真信息和假信息之間的數量、時空以及邏輯關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真信息獲得信任,躲過對假信息的質詢。這種部分說謊的策略也體現了說謊者對于聽者可能采取的識別策略的預測。(2)物品信息數量的差異說明說謊者對信息進行說謊處理通常采用的策略是“隱瞞”。隱瞞不僅可以減少說謊的負罪感,也降低了被揭露的風險。(3)在情感表達方面,真實組的被試提供信息方面更傾向于忽略情感信息,側重于詳細地描述與事件密切相關的物品細節(jié)內容。真實組的情緒情感表達較少可能是因為他們只選擇提供那些被認為是“必要”的信息,也有可能是因為事件與負性情緒相關,回憶內容被抑制。而虛假組需要不可驗證的細節(jié)信息填充事件內容,借此提升可信度。由于描述的是過去發(fā)生的情緒反應,沒有實際依據可以輔助辨別,所以情緒信息很大程度上屬于不可驗證的信息,同時情緒表達會產生共情降低判斷準確性。另一方面,由于沒有真正的體驗負性情緒,并不會引發(fā)避而不談的主觀感受。
(二)根據實驗二得到的結果
(1)從數據結果來看,在平衡性別因素影響后,個體對謊言的識別不會因為亮度變化而產生差異,說明環(huán)境因素并沒有強到直接影響個體對謊言的認知判斷,個體是以經驗和邏輯作為基點判斷信息真假的。(2)在對謊言識別的過程中,個體之間并不存在太大差異。絕大部分被試謊言識別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個別被試判斷準確性較好是屬于極少數的“專家型”群體。所以大部分人的成績在未反饋正誤的判斷中并不會有太大差異,符合DPaulo,B.M(1992)的研究結論。(3)分析結果中似然比β峰度偏向于>1,被試表現出較為嚴格的判斷標準,從之后的擊中率和正確否認率的結果來看,被試展現出多做“信息為假”判斷。這可能是因為在實驗開始時就已經表明實驗內容為謊言判斷任務,被試有了先設條件。
四、對未來謊言識別的建議
第一,本文采用新的實驗范式,在無反饋的謊言判斷實驗中被試呈現出趨同的中庸的水平,驗證了前人得到的結論——有無正誤反饋會成為影響謊言識別成績的因素之一。關于反饋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如果作為學習條件,那么成績提高是內隱學習的外在,在下一次面對相似內容的新材料時,無論是否有反饋,被試都將有更好的表現;如果作為改變策略的指標,那么即使沒有習得能力依然會有較好成績,但在無反饋前提下,謊言識別成績會下降。第二,正確的正誤反饋無疑會提高實驗成績,但這其中包含了自信和識別能力兩重因素,所以在反饋實驗中應當考慮被試的信心與判斷能力之間的關系。在展示的內容方面,本文并沒有直接提供者的性別、習慣、個人行為風格,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依據人格信息考證薄片理論(thin slice)在謊言識別中的跨文化適用性[10]。第三,環(huán)境因素可能與學習效率有關。黑暗環(huán)境更能夠提升個體的抽象加工認知能力,可以提升學習和總結的速度,這些可以從側面幫助人們更深刻地認識謊言識別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羊芙葳.謊言的識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張亭玉,張雨青.說謊行為及其識別的心理學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4):651-660.
〔3〕張寧,張亭玉,張雨青,等.中國人對說謊行為和謊言識別的信念及其群體差異[J].人類工效學,2011,17(1):31-35.
〔4〕Lyons M, Croft A, Fairhurst S, et al. Seeing through crocodile tears? Sex-specific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Dark Triad traits and lie detection accuracy[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7, (113):1-4.
〔5〕Harvey A C, Vrij A, Nahari G, et al. Applying the Verifiability Approach to insurance claims settings: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the information protocol[J]. Legal &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 2018, 22(1):47-59.
〔6〕傅根躍,馬艷,丁曉攀.GKT原理的模擬犯罪測試范式實驗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 16(5):481-484.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