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的成書,源自臧國仁對傳統(tǒng)新聞定義及新聞客觀性的思考。其基本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新聞并非是對世界鏡子般的反映,本質上,新聞是各方力量在[互動]中共同建構出的一種媒介真實。
關鍵詞:新聞框架;消息來源;媒體;互動
《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的成書,源自臧國仁對傳統(tǒng)新聞定義及新聞客觀性的思考。其基本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新聞并非是對世界鏡子般的反映,本質上,新聞是各方力量在[互動]中共同建構出的一種媒介真實。
作為消息來源的組織及其內部文化,作為新聞最終決定者的媒體及其工作常規(guī)、內部文化和規(guī)范,作為潛藏在人們心中的對新聞媒體、對社會的情境預設,以及作為被報道對象的事件本身,都屬于影響新聞報道的力量。
在臧國仁已有圖式的基礎上,我得到了圖1。由于《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對政策、讀者未展開詳細的討論,因此圖1想要展現(xiàn)的重點是影響單個消息來源與單個新聞媒體間互動形式的因素,而對讀者、政策的關系未做改動。
如圖1所示,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雙方在互動時會受到各自內在文化的影響。新聞工作者個人常受到新聞常規(guī)潛移默化的影響(如路線、時間)而選擇消息來源,另一方面,消息來源也根據(jù)其組織文化中的價值觀,決定以何種策略或方式與新聞媒體交往。已有研究顯示,組織文化背后的世界觀會影響選擇何種溝通策略(包括對內對外的溝通)。開放式的組織傾向于采取雙向對等模式,而持較保守組織文化的消息來源則傾向于單向宣傳式的溝通行為,因此也更容易和新聞媒體產(chǎn)生資訊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
簡言之,[互動]過程中的能動性因素并非一句體制或一句媒體定位就可涵蓋的。其中,[高層次結構]指向戈夫曼所言的“這是什么事”。我認為不妨將“這是什么事”當做[中心思想]來理解,其內涵并不是對新聞事件5W的描述,而是對事件的定義。最后,[框架]也可以通過語言或符號表現(xiàn),于新聞媒體而言就是其新聞作品的語句句法結構及用字技巧。在論述[低層次結構時],臧國仁提出,框架須要透過語言或符號表現(xiàn),對于這個說法,我目前的觀點是:臧的理論建基于建構主義,從其理論傳統(tǒng)來講,符號便已囊括了我們所認知的世界(這一方面我還不是特別清楚)。目前來說,符號互動是解釋人類互動的一種比較好的路徑,但人類是否還有其他互動形式,仍有待探究。
總體而言,臧國仁通過研讀大量文獻為框架研究做出了貢獻,他對學術的不懈追求讓人十分敬佩。而就其觀點而論,臧國仁的理論建立在[單一力量無法決定真實]的世界觀基礎上,這對于其他學者的研究無疑是個啟發(fā)。但是,另一方面,臧的研究主要基于文獻,極有可能有時代局限性,其論述雖然經(jīng)典,但仍有可能過時。社會組織與新聞媒體的互動方式、社會對新聞媒體的角色理解、社會氣候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對此后來的研究者需要警惕。
近些年來,大陸的框架研究風生水起,但亦有學者(如杜濤、楊柳)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問題。國內框架研究集中于對新聞文本框架的研究,而其中的許多論文,尤其是研究生所做的論文,常被冠以這樣的題目,即從框架理論看XX媒體對XX事件的報道,或是從XX事件看XX媒體的報道框架。而細看其內容,雖然對于框架的選擇各有不同(臧國仁的三層次結構、坦卡德框架清單以及加姆森的詮釋包裹均是運用較多的),但其分析結果卻總是給人大同小異之感:XX媒體采用了XX框架,XX媒體采用這個框架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說到原因便圍繞體制、媒體自身的定位等因素泛泛談論一下。在如今人們已經(jīng)不再迷信科學和客觀的情況下,這樣的結論難免讓人質疑其研究的意義究竟何在。
學者分析背后原因,大致可歸為這樣幾點:一是國內框架研究缺少理論支撐,二是社會背景和理論背景的不同導致了國內學者對框架理論本身的探討不夠深入和全面。其次,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國內新聞傳播學者在研究中更加關注某個領域是合理的。僅本人觀點而言,除第三點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外,第一個及第二個原因更像是研究者為自己的懶惰所找的托辭。
在閱讀《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后,我認為,分析新聞文本框架并非是件意義不大的事情。致使國內的文本框架分析被詬病的原因多且復雜,而眾多原因中,最致命的可能是對[互動]的忽略。臧國仁強調[單一力量無法決定真實],并基于此對消息來源與新聞媒體間的不同互動形式,以及造成互動形式不同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但是國內文本框架分析到最后卻仍帶有“媒體中心”或“權力中心”的意味,而這恰恰是與臧國仁的初衷背道而馳的。但是,辨識新聞文本框架是否真的毫無意義?我認為并非如此。如果將不同新聞文本框架研究的成果進行分類整理,或許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對當今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眾多新聞媒體的[高層次框架]進行整合、分析,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看到社會強勢話語背后隱藏著的價值觀。此時,新聞媒體僅是社會真實的建構者之一。
參考文獻:
[1]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M].三民書局,2000.
[2]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1):17-46.
[3]杜濤.框中世界:媒介框架理論的起源、爭議與發(fā)展.[M].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張業(yè)彤(1993—),女,漢族,山東梁山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網(wǎng)絡與新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