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芹 宋文利 張璇
摘 要:本文針對中職學生特點和教學現(xiàn)狀,以“烏龍茶的行茶法”課程教學為例,依據(jù)中等職業(yè)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和專業(yè)課程教學標準,進行了中等職業(yè)學校旅游專業(yè)課程翻轉課堂與專業(yè)課程教學有機融合“教、學、做”為一體的翻轉課堂模式研究與實踐,目的在于打造中職高效課堂,激發(fā)中職學生的潛能,為提升中職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翻轉課堂;中職學生;自主學習
作者簡介:馬立芹,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研員,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宋文利,河北省保定市第二職業(yè)中學教師,教研主任;張璇,河北省保定市第二職業(yè)中學教師,研究方向為旅游服務管理。(河北 保定 071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保定市教育規(guī)劃辦課題“中職翻轉課堂理念下的教學設計研究”(編號:17404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7-0087-02
翻轉課堂是一種以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為主要依托的新型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運用就是教師將微課、視頻、導學案等教學資源連同學習任務在課前提供給學生,學生再參考這些教學資源對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先自主學習,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交流,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做指導點評。翻轉課堂之所以被稱為新型教學模式,在于它是將傳統(tǒng)教學的“先教后學”翻過來轉成“先學后教”,其著眼點主要是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由主演、主講變成了主導,實現(xiàn)了教與學的互動共生,有利于學生全面且富于個性化的發(fā)展。當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也走進了中等職業(yè)學校,成為中職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的重點。本文針對中職學生特點和教學現(xiàn)狀,以“烏龍茶的行茶法”教學為例,依據(jù)中等職業(yè)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和專業(yè)課程教學標準,進行了中等職業(yè)學校旅游專業(yè)課程翻轉課堂與專業(yè)課程教學有機融合“教、學、做”為一體的翻轉課堂模式研究與實踐,目的在于打造中職高效課堂,激發(fā)中職學生潛能,為中職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一、基于翻轉課堂的教學要求
旅游專業(yè)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活動能力強,但過于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合作意識。知識水平上,學生對各種茶的行茶技藝的實踐知識和經(jīng)驗以及茶文化茶道了解少,影響學生的行茶能力。學生能理解鐵觀音要傳達的茶道精神是學習本課程的最終目的,“烏龍茶的行茶法”內(nèi)容既是對前期教學效果的一次總檢驗,又是對前面各章教學內(nèi)容的繼續(xù)深化,本節(jié)課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能否最終實現(xiàn)教學大綱的總要求。因此,在知識掌握上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已學知識和現(xiàn)有資料,在知識上要求學生掌握鐵觀音茶的來歷、茶性、功效、選購技巧、沏泡方法等知識。在能力上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中級茶藝師要求完成鐵觀音茶藝表演。同時通過整堂課的文化熏陶是學生能理解鐵觀音要傳達的茶道精神“純、雅、禮、和”,并能將這種精神運用到生活和學習中去。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理念,根據(jù)學生特點和本課要求,在課程的學習上,采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先學,并在課上創(chuàng)設“鐵觀音茶會”的情景,讓學生將自學用于實踐,師生共同討論、共同評價,教師根據(jù)學生自學情況加以指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踐技能訓練環(huán)節(jié)運用任務驅動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技能,融“教、學、做”為一體,教學流程有以下三個階段。
二、第一階段——課前自主學習
教師充分運用自主探究法,課前提供“茶藝概論”資料庫,組織學生上網(wǎng)對鐵觀音知識進行自學,并完成以下任務:一是學生到茶葉店考察,集體購買中檔鐵觀音茶,為在茶會中交流茶葉知識做準備。二是每位學生登陸資料庫自學“鐵觀音用什么茶具泡最好”的內(nèi)容,在茶藝室選擇鐵觀音泡茶器皿。三是觀看教師自錄“鐵觀音茶藝”視頻,自學鐵觀音的泡茶技藝。
完成任務的目的是在課上可以順利參加“鐵觀音茶會”,學生在準備過程中,為了在課堂上能夠展示自己,會積極地自學鐵觀音茶藝,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第二階段——茶會展示,品茶悟道
茶會第一項:“觀音茶性緩道來”。以師生座談的方式將講課前到茶葉店了解的信息相互交流,教師適時補充,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鐵觀音的等級、功效、泡茶器皿、購買技巧等茶葉知識。
茶會第二項:“圍坐泡茶逢勝友”。隨著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的響起,茶會正式開始,師生跪坐圍成一圈,在教師的示范和帶動下,共同泡茶,也共同熟悉鐵觀音的泡茶程序:溫壺、溫杯、置茶、溫潤泡、正泡、斟茶、奉茶和品茶。大家在相互比照中共同操作,糾正錯誤,完善泡茶技藝;也在共同遵守公約的前提下,培養(yǎng)集體精神。奉茶時首先教師起身向左邊的學生奉茶,給大家做示范,學生仿照教師奉茶的動作依次向自己左邊的同學奉茶,看似簡單的奉茶動作,卻可以讓學生在彎腰微笑、雙手奉茶中領悟尊重與和諧的真諦。通過聞香、觀色、品茗三個步驟,使學生學會品味鐵觀音的“喉韻”。而通過品嘗自己和他人的茶湯,時時檢視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從而共同進步。從泡茶到奉茶再到品茶,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漸漸進入鐵觀音的精神世界,感受茶葉之純凈、茶藝之優(yōu)雅,茶禮之唯美,茶道之和諧,為整堂課的進行做好精神上的鋪墊。在泡茶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突發(fā)事件,如忽然忘記泡茶程序而手忙腳亂,或奉茶時不夠親切自然,教師通過眼神交流和動作示范幫助學生完成泡茶。
茶會第三項:“款款有致入仙境”。教師課前組織并培訓六名同學參加本項活動,將其分成兩組,一組三人,使其掌握鐵觀音茶藝表演的程序和操作要求,在課上的茶會中,兩組同學以比賽的方式進行鐵觀音茶藝表演。比賽標準按照中級茶藝師的要求給兩組打分,包括儀容儀表、翻杯、溫壺等動作,共100分。
兩組同學輪流將課前學習的成果展示給大家,左側同學解說步驟,中間同學表演,右側同學提醒動作要領,三人之間相互配合完成表演,表演的過程也是相互學習的過程,兩組同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表演完畢,兩組同學互評,教師點評。在教師點評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操作動作不到位的地方,教師示范標準動作助其改正,包括提壺、翻杯、兩杯翻轉。對于整體表演效果,教師給予客觀的評價,最后,通過教師打分分出最終獲勝者。通過比賽的形式檢驗學生課前學習成果,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熱情度高,學習效果突出,教師在點評時進行針對性指導,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茶會第四項:“純雅禮和結知音”。在茶會即將結束時,教師為大家獻上“鐵觀音之歌”,將茶會的氣氛掀起一個高潮,學生在歌聲中再次感受茶帶給大家的幸福和滿足。最后教師總結,鐵觀音茶藝作為一項示范性表演,要求將茶藝形式與精神相互融為一體。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可能我們終其一生也收獲不多,所以要用文化熏陶自己、用禮儀升華自己,不斷積累,才能真正領悟“純、雅、禮、和”。讓學生在茶文化的氛圍中開始,又在茶文化的領悟中結束,首尾呼應,使學生將這種文化氣息延伸到課下,延伸到生活中去。
四、第三階段——課后延伸
布置作業(yè):作業(yè)分基礎題和拓展題兩部分?;A題是根據(jù)鐵觀音茶藝表演的要求,結合鐵觀音茶道精神,寫一篇鐵觀音茶藝解說詞。拓展題的設計為學校在本月確定為“學生技能展示月”,請同學們?nèi)艘唤M準備“鐵觀音茶藝表演”進行展示。
自我反思:學生反思在教學活動中反思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學生的自我反思是對認知的再認識,是對自己參與學習活動的再思考,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因果關系,找出適當?shù)慕鉀Q方法,使學習活動能更順暢地進行下去,從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能力和個性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通過“烏龍茶的行茶法”教學,把握了翻轉課堂模式的核心要素,體現(xiàn)了翻轉課堂下中職生自主學習的途徑與方法。筆者認為在中等職業(yè)學校進行翻轉課堂模式改革,要緊緊抓住小組建設、目標確定、展示交流三大關鍵,融“教、學、做”為一體,按照“組間同質,組內(nèi)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各小組整體水平相近,將學習過程轉為工作過程,學生在真做真干的訓練中建立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教學目標的確定既要讓知識和能力上有所提高,又能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出“練”“勤”“嚴”“細”的技能和態(tài)度。通過設置任務分組競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任務驅動、展示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小組成員共同協(xié)助完成茶藝表演,每位學生都能在小組中體現(xiàn)自我價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中等職業(yè)學校翻轉課堂與專業(yè)課程教學有機融合“教、學、做”為一體的翻轉課堂模式研究與實踐,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專業(yè)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專業(yè)學習參與度和獲得感,使以往相對枯燥單調的中職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提高了中職課堂教學的效果和魅力,能夠更好地達到課程學習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2] 王長江,李新鄉(xiāng),張洪梅.杜郎口中學小組學習合作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7,(2):46-48.
[3] 萊斯利·P·斯特弗,杰里·蓋爾.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 高文,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陳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