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月平
[摘 要] 中職院校是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學生在學校中主要以專業(yè)技能學習為主,在當下的教育改革中,中職教育也進入了課程改進的隊列,力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yǎng)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機械基礎》是中職機械專業(yè)的重要課程,其實踐性也比較強,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水平,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教學效果,有必要對該學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液壓傳動技術是機械專業(yè)中重要的學習內容,內容以液壓傳動技術的應用研究為例,對中職機械基礎課程技術改進作了探討。
[關 鍵 詞] 中職教育;機械基礎;液壓傳動技術;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2-0124-01
液壓傳動又稱流體傳動,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生產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液壓傳動技術的應用得以迅速擴展,但我國的液壓傳動技術相較于世界領先國家落后了至少五十年的實踐,這就使我國的液壓傳動技術仍然處于薄弱期,因此在中職機械專業(yè)中優(yōu)化液壓傳動技術教學效果就顯得十分必要。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研究教學策略,重視實踐能力培養(yǎng),給學生提供更充足的學習探究空間,讓學生能夠對液壓傳動技術理解得更透徹,在實踐中能夠正確使用液壓傳動技術,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綜合能力。
一、突破傳統(tǒng)教學,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
當下液壓傳動技術的教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理論課程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師向學生說明液壓傳動技術的原理、操作過程記憶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等,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許多問題的講解常常淺嘗輒止,但是該課程的內容又比較復雜,如果學生不能打下扎實的基礎,也會為之后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并且隨著液壓傳動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也在增加很多新型的元件,這就使教學內容增多,學習困難加大,學生就更加跟不上教學進度。實訓課由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但是由于操作內容較為復雜,很多院校配備的設備跟不上教學需要,并且在傳統(tǒng)教學中,實訓課的課時量較少,學生還沒有進行有效的操作就沒有了操作時間,并且在實訓課上,教師的演示時間較多,學生也缺乏自主練習的時間,這樣根本達不到教學效果。因此要進行課程教學的改進,就必須突破傳統(tǒng)教學,做到理實并重,可以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讓理論與實踐課有機結合,用有效的操作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之中,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同時,學校要加強設備投入,給學生創(chuàng)建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優(yōu)化知識結構,進行難點重組
在以往的教學中,流體力學、泵、馬達、液壓閥和調速回路是重點,每一個教學內容占用的課時量也基本相同,只是簡單介紹了組合機床的液壓系統(tǒng)的應用,這樣的教學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對回路的實際應用感到非常迷茫,這不符合社會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立足于人才市場,元器件、回路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針對當前社會的需求去進行知識結構的優(yōu)化,找準教學重點,分清楚教學主次,才能夠讓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真正有用的技能,在畢業(yè)之后能夠被企業(yè)所認可,成為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
三、運用校企結合,提高人才質量
校企結合是職業(yè)院校的教學特色,主要是讓學生在校學習的期間提前進入企業(yè)中進行實操鍛煉,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企業(yè)實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自身技能的不足,從而在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提高,并且企業(yè)中所提供的操作平臺具有更高的專業(yè)性,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更具有即時性,而不再是書本上老舊的案例,學生的液壓傳動技術訓練效果也就會更好,對技能的把握程度更高。同時,企業(yè)在提供平臺的同時也能夠進行人才儲備,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質量越高,在企業(yè)中的表現(xiàn)就會越好,企業(yè)也能夠解決人才稀缺的問題,做到互利共贏。
總而言之,中職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對學生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液壓傳動技術教學中,要做到理實結合,給學生創(chuàng)建更加科學有效的學習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立足于當前實際,分析教學內容,根據(jù)市場需要重新劃分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學校中能夠學習到更有用的應用型技能,滿足企業(yè)的需要,同時運用校企結合模式,讓學生能夠提前進入企業(yè)中進行實操鍛煉,不斷提高人才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海慶.淺析《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提高教學效果的措施[J].科技信息,2010(14).
[2]盧隆有.談中職機械基礎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應用[J].成功(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