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程晴
[摘 要] 多媒體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多媒體正以其生動的畫面、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迅速得到了教師的青睞。通過巧用多媒體,從點入手,理解詞語;妙用多媒體,用線貫穿,品味句子;恰用多媒體,全面鋪開,深挖文本三個方面,論述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重要作用。
[關 鍵 詞] 多媒體;點入;線貫;面鋪;語文;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2-0121-01
五千年的中華燦爛文化需要語文學科來傳承,文本的內容亦精彩紛呈,既包羅了古今中外,也涵蓋了天文地理。文本中很多東西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有距離感的。多媒體以其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的廣博性,賦予了教學手段多樣性和靈活性,使得教學更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從而成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新趨勢。教師運用這一教學手段,將間接文本直觀化,將靜態(tài)知識動態(tài)化,將語言文字視聽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有難度的文本,尤其是文本中的關鍵詞、難句子、深文意。因此,可以說多媒體對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具有點入、線貫、面鋪三大方面的作用。
一、巧用多媒體,從點入手,理解詞語
(一)化詞為“像”,突破重點
多媒體具有直觀性,能形象化深奧的道理,趣味化枯燥的知識,具體化抽象的概念,成為教師最喜歡的一種教學手段。這不但使教材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使學生變得樂于理解和接受,使得課堂更加高效。
《白鵝》這篇美文,豐子愷先生用詞之妙,在文中隨處可見。作者用“高傲”作為文眼,貫穿全文。而白鵝那高傲的步態(tài),作者形象地用京劇中的“凈角”來比擬。京劇雖貴為國粹,但在以越劇為主的江浙一帶,學生還是比較陌生的。于是,教師及時用多媒體來展現(xiàn)凈角登場,使學生立刻對凈角出場有了一個更直觀、更形象地把握,潛意識里就形成了凈角出場原來是這般大模大樣,這般高傲之印象。
(二)化詞為“畫”,領會意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過程中,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xié)同參與,可以大大提高記憶效率”。為了使課堂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利用多媒體將文本、圖畫、音頻等融于一體,使語文課堂“靈動”起來,在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增強了記憶效果,也領會了文本的意境。
如《五彩池》這篇美文。作者用優(yōu)美的筆觸帶我們走進多彩的四川藏龍山的五彩瑤池?!拔宀省弊屓搜矍耙涣粒沧屓笋v足欣賞。因此教學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抓住“五彩”一詞的色彩特點,加深學生的印象。由于文本中加入了方位(上層、下層、這邊、那邊)的描寫,教師在借助多媒體呈現(xiàn)圖片時也結合上了方位,幾張圖片或上或下,接左連右,給學生一個色彩多變的視覺沖擊,也欣賞到五彩池的絢麗斑斕,獨一無二。
二、妙用多媒體,用線貫穿,品味句子
(一)化句為“影”,充盈文本
我們全身心地投入閱讀,一定會感受到閱讀是愜意美妙的,是幸福溫馨的。然而小學生的生活經歷是貧乏的,知識的獲取大部分來自書籍,特別是城市里的孩子,對教材的很多內容聞所未聞。因此,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縮短了學生書面知識和具體事物間的距離,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的交流,從而獲得文章旨趣。
(二)化文為“圖”,巧解難點
多媒體教學具有多樣性、靈活性的特點,因此恰當地運用能夠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這樣教材中的難點就能迎刃而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恰用多媒體,全面鋪開,深挖文本
(一)動手演示,品悟內容
教材中那些常識類、明理類的文章學生學起來枯燥乏味,毫無興趣可言。教師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類課文,無疑能燃起學生渴求知識的好奇之火。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蝙蝠和雷達》一課時,我們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和講解,在揭示蝙蝠飛行的原理后,又動手演示“飛機夜航”的課件。學生很快明白了“飛機夜航”的原理:“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嘴發(fā)出無線電波(相當于蝙蝠的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后,反射回來就顯示在熒光屏上(相當于蝙蝠的耳朵),飛機收到信號后就可以順利繞開障礙物,從而實現(xiàn)平安飛行?!?/p>
(二)再現(xiàn)生活,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里的很多文本情感體驗,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我們只有通過再現(xiàn),讓孩子感同身受,才會有深刻的感悟。而多媒體恰恰具有聲情并茂的特點,我們運用它來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就能激發(fā)和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結語
多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如何恰到好處地讓其在高效語文課堂中運用,幫助學生減輕負擔,讓多媒體這一現(xiàn)代教學手段幫助小學語文課堂在抓點、勾線、鋪面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值得全體語文教師不斷深思和琢磨。
參考文獻:
[1]徐曉東.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黎加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