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李壬冬 解美玲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遼寧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進行研究,可以了解遼寧省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現(xiàn)狀,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保證當代大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對他們加以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形成體育生活方式,以增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體育管理機構和職能機構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jù),為大學生體育發(fā)展決策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互聯(lián)網(wǎng) 大學生 體育生活方式 體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4(c)-0182-03
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以其以互動性、娛樂性、虛擬性吸引著大學生,迅速成為他們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行為習慣。互聯(lián)網(wǎng)在提供便利的同時,其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學生能否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已成為當前高校體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了沈陽化工大學、東北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沈陽工業(yè)大學、沈陽建筑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遼寧工業(yè)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大連醫(yī)科大學、遼寧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10所高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每所學校抽取120名,合計12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通過中國知網(wǎng)等搜索引擎,查閱了體育社會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生活方式、體育教育學等相關內容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支撐。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結合文獻資料及相關專家意見編制了調查問卷。每所學校抽取男、女各60名,合計1200名。問卷共計發(fā)出1200份,回收1168份,回收率97.33%,其中有效問卷1122份,有效率達96.1%。(其中男生589人,占52%;女生533人,占48%)。
專家意見表明,此問卷的設計及內容基本可行。問卷的信度檢驗采用重測法。選取60名學生間隔一個月進行重測,相關系數(shù)大于0.8,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1.2.3 專家訪談法
筆者走訪了數(shù)位遼寧省高校體育教師,了解各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和學生的參與情況,以及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因素等。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17.0及Excel2003軟件對有效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遼寧省大學生余暇時間基本情況分析
目前遼寧省大學生每周的余暇時間主要集中在周末,有78%的學生表示自己的余暇時間在48小時以上,55%學生在余暇時間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聊天、獲取資訊或購物、打游戲等活動;17.5%的學生選擇休息;20.6%的學生選擇學習;1.9%的學生選擇進行兼職工作,只有5%的學生表示會在余暇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通過調查表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擁有自己的手機及電腦,超過80%的學生表示每天都會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并且每次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間相對較長,學生每次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間小于1小時的占18.4%,大于1h小于2h的占38.4%,3~5h之間的占29.7%,大于6h的占13.5%,因此現(xiàn)在在大學校園隨處可見“低頭族”。
2.2 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現(xiàn)狀分析
2.2.1 大學生對體育生活方式的認知分析
大學生選擇體育鍛煉的目的主要是強身健體(見表2),其次是緩解學習壓力、改變形體和預防疾病。從男女生性別差異來看,男生更傾向于參與體育鍛煉來提高運動技能,而女生則更傾向于改變形體,追求減肥效果。
與此同時,通過對大學生對體育生活方式的態(tài)度研究發(fā)現(xiàn),有39.3%對體育活動很感興趣,有51%的學生表示感興趣,只有9.7%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由此可以絕大部分學生對于體育活動還是比較感興趣,愿意參加到體育活動中去的,并且愿意將體育生活方式做為一種終身的生活方式。
2.2.2 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頻率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目前大學生每周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主要集中于1~2次占42%,3次的占23%,4~5次的占24.8%,不參加的占10.2%
男女生在每周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上也是有差異的(見圖1),男生在運動頻率上優(yōu)于女生,男生更容易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2.2.3 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時間、強度分析
從整體上來看,遼寧省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主要集中在30~60min之間,占總數(shù)的45.7%,60min以上的占總數(shù)的30.7%,30min以下的23.6%。
由圖2可知,不同性別的大學生每次參加體育活動時間的長短是有差異的,在活動時間30min以下的,女生要多于男生,而在30~60min、60min以上男生的活動時間要明顯多于女生,因此可以看出男生在體育活動時間安排上要比女生時間長,在體育鍛煉效果上也會有所區(qū)別。
參加體育活動后,62.2%的大學生活動強度處于中等水平,12.3%的大學生活動強度為輕微強度,25.5%的大學生為高強度,通過對比此項男女生之間差異不明顯,說明大多數(shù)大學生在體育活動時的強度為中等及以上程度。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與部分大學生對體育參與的積極性相關,積極性高的大學生參與活動強度就會偏大,而積極性較低的大學生參與活動的強度就會較弱。
在晚上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占35.1%,31.8%的學生選擇在下午參加體育鍛煉(見表4)。分別也有一小部分的學生選擇在清晨和上午進行體育鍛煉。從時間分布來看的話,晚上和下午是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最集中的時間,通過走訪學生們也反映在白天課業(yè)壓力較大,而夜晚生活時間的相對比較自由。
2.2.4 大學生參與體育項目分析
大學生參與體育項目的類型非常多樣(見表5),參與度最高的項目是慢跑,其次是籃球、羽毛球、兵兵球、足球和排球。從排在前六位的項目上看,除了跑步作為傳統(tǒng)性健身項目,技能要求很低之外,(乒乓球、羽毛球)小球類項目的參與度最高。慢跑由于不受場地的限制,對服裝、場地、器材都沒有特殊的要求,比較便于開展,因此有很大部分的大學生選擇跑步作為健身項目。乒乓球、羽毛球這兩項,不受天氣因素的影響,因而也有很多學生選擇。受到性別差異影響,大球類是比較受到高校大學男生歡迎,特別是籃球、足球等項目,在健美操、舞蹈類活動中大學女生則參與人數(shù)較多。
2.2.5 大學生鍛煉場館選擇情況分析
校內免費體育場館是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還有部分的大學生選擇校園外的免費場館進行體育活動,這些校外的免費場館可以成為大學生開展體育活動在場所方面的有效補充。另外,有少數(shù)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學生選擇到校外的收費體育場館進行體育活動,男女生對體育場所的選擇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見圖3)。
2.2.6 大學生體育消費情況分析
目前大學生每月體育消費主要集中于50元以下占 65.2%,排在第2位的是101~200元,占整體17.3%。大學生體育消費的高低與對體育喜愛的程度及家庭的經(jīng)濟生活條件有直接的關系,大學生費用的支出主要維持生活和日?;鞠M,對體育鍛煉不可能有過多的投入,這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消費能力。家庭條件允許,對體育活動感興趣就會投入越高,反之越低。城鄉(xiāng)經(jīng)濟收入水平的差異,導致農(nóng)村學生體育消費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有限。
由圖4可以看出,大學生的體育消費主要集中于購買運動服裝、運動器械、分別占49%和36%,通過調查雖然大學生用于體育生活的消費態(tài)度正在發(fā)生變化,但由于目前學習費用較高和消費方式多樣化等原因,其體育消費在總體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仍偏低。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有55%學生在余暇時間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聊天、獲取資訊或購物、打游戲等活動,5%的學生會在余暇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2)鍛煉的目的主要是強身健體,男生更傾向于參與體育鍛煉來提高運動技能,而女生則更傾向于改變形體。
(3)每周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主要集中于1~2次,男生在運動頻率上明顯優(yōu)于女生,活動強度處于中等水平,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主要集中在30~60min之間,男生要比女生時間長,下午和晚上是人數(shù)較多的時段。
(4)參與度最高的項目是慢跑,其次是籃球、羽毛球、兵兵球、足球和排球。男生傾向于籃球、足球,在健美操、舞蹈類活動中女生人數(shù)較多,校內免費體育場館是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
(5)學生每月體育消費主要集中于50元以下占65.2%,排在第2位的是101~200元,占整體17.3%。大學生的體育消費主要集中于購買運動服裝、運動器械、分別占49%和36%。
3.2 建議
(1)加強體育功能的宣傳,積極營造大學校園的體育氛圍,進一步激發(fā)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體育活動的開展要適應大學生的特點,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確保大學生健身需求。
(3)高校應注重加大場館硬件設施的建設。不斷提高場館的利用率和服務質量,滿足廣大學生的需要。
(4)應進一步加強現(xiàn)有校園體育活動組織制度改革,根據(jù)需要配備指導教師,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及競賽活動。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2] 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述評[J].社會學研究,1995(4):41-48.
[3] 王玉波.生活方式[M].人民出版社,1986.
[4] 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D].北京體育大學,1998.